第13章 商朝卷商朝卷·風華正茂的奴隸制時代(7)
- 快樂歷史一本通:趣味中國史
- 石赟
- 4942字
- 2016-01-08 10:16:00
弦高智退秦軍
弦高是鄭國的商人,經常來往于各國之間。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不聽蹇叔和百里奚的諫阻,命令孟明視興兵討伐鄭國。當孟明視率軍行至滑國(今河南省滑縣)時,弦高正好碰見。弦高在去洛陽的路上打聽到了秦國攻打鄭國的消息。于是,他急中生智,一方面叫人到鄭國報信,另一方面,他趕著牛群,上前迎接秦國的軍隊。遇到秦軍時,他冒充鄭國使臣,帶著四張熟牛皮、十二頭牛慰勞秦軍,對孟明視說:“我們國君聽說將軍要到到敝國,就派我來慰勞貴國的軍隊,雖然敝國不富裕,卻還可提供日常開銷,我們愿意在將軍動身之前為將軍守夜,保衛秦國將士?!泵厦饕曇宦?,以為鄭國早已得到消息,有了防備。所以,他不敢再攻打鄭國,而是消滅了滑國,搶了許多玉帛、糧食和平民,以給秦穆公一個交代,之后就取道而回,險絕的崤山被晉軍打敗。弦高用自己的智慧擊退了秦軍,為鄭國避免了一場戰爭。
一戰定霸權的楚莊王
春秋中期,崤之戰的發生改變了晉文公開創的晉秦聯合與楚對峙的局面。秦國聯合楚國,對抗晉,晉的爭霸優勢逐漸降低。楚進軍中原,再無后顧之憂。晉國卿權日重,內政混亂,國力減弱。楚莊王在令尹孫叔敖的幫助下,改革軍事,整頓政治,發展經濟生產,增強國力。雄心勃勃的楚莊王問鼎中原,在中間地帶與晉展開了新的大戰。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因鄭國時叛時服,率軍供鄭,迫使其歸降于楚。而晉景公也派中軍元帥荀林父率上、中、下三軍救鄭。當聞鄭已降楚,荀林父欲以救鄭不及為由,班師回朝。但中軍副將先縠卻認為遇強敵而退,會使晉國失去霸業,而徑自率領中軍一部渡河,準備戰斗。荀林父怕背負因“師不用命”而有“失屬亡師”的罪名,而被迫命令全軍渡河,至邲地,參加戰斗。楚莊王“欲飲馬于河”耀武揚威,得知晉軍渡河,與近臣商議是否作戰。后楚莊王決心趁此機會擊敗晉國,命正在撤退的孫叔敖回師北上,攻擊晉軍。
在晉軍將領意見不和之時,楚軍讓鄭國使者入晉營勸戰,激化其內部矛盾。晉軍中仍在戰與和之間徘徊,意見對立。下軍副將欒書識破鄭國使者的意圖,主張和;先縠等仍是“唯敵是求”的主張,荀林父無所適從。楚莊王又拍少宰到晉營請和,以懈其備。士會以禮相待,而先縠卻厲言挑戰。荀林父因將不從命而無必勝的決心,在楚一再求和的情況下,不準備戰斗,并與楚國使者約定盟期。楚莊王見時機成熟,就命令精銳之師許伯、樂伯的攝叔合乘兵車挑戰,攻入晉營,殺人而退。荀林父一心與楚軍言和,而不備戰,派遣魏锜、趙旃二將先后赴楚營約盟。魏、趙二人卻因昔日的私人愿,欲敗荀林父之功,到楚營不言和而挑戰。
晉軍上軍主將士會、副將郤克認為魏、趙二人之行必定會激怒楚師,遂命上軍大夫鞏朔、韓穿率軍埋伏在敖山之下,以隨機應變。士會建議全軍準備作戰,先縠卻反對,荀林父猶豫不決。當魏、趙二人被楚將潘黨逐退時,荀林父只派軘車(屯守之車)接應,趙旃等人再次沖入楚營,楚莊王率“左廣”(兵車編組之名)30乘追逐。潘黨將此情形告知孫叔敖,孫叔敖恐楚莊王陷入晉軍,當即率左、中、右三軍攻擊晉軍。
荀林父不備而戰,驚慌失措,下令全群撤退,先渡河者受賞。晉軍中軍、下軍向河邊潰逃,上軍仍設伏未動。楚軍右軍對晉軍下軍,中軍追趕晉軍喜中軍,左軍對晉軍上軍。晉軍潰不成軍,死傷無數。晉軍下軍大夫荀首為救其子兒奮力反擊,殺死楚軍先鋒將領連尹襄老,俘楚公子谷臣,掩護晉軍渡河,未被勸諫。楚軍進駐邲地,見晉軍打敗,而不再追擊。設伏的晉軍上軍,恐寡不敵眾,從容撤退。楚莊王勝利凱旋。
此戰史稱邲(今河南滎陽東北)之戰,也稱兩棠之役,以晉軍大敗結束。晉軍在不利己的情況下,主帥雖知不可戰,卻無力駕馭跋扈之將,而猶豫不決,戰和不決,以至于不備而戰,受制于人,最終潰敗。楚軍主帥知可戰而慎戰,以計策爭取戰爭的主動權,先發制人而取勝。此戰后,晉國失去霸主地位,楚莊王一戰定霸權。
一計助晉國稱霸的苗賁皇
苗賁皇是楚國令尹斗椒之子,屬若敖氏之族,因其采邑于苗(今河南濟垣西),而稱苗賁皇。斗椒作亂失敗,楚莊王欲消滅若敖氏一族,苗賁皇逃到晉國,被任命為謀主,是晉國八大良臣之一。公元前575年,晉國和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于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展開了戰斗。
楚共王率領楚軍于用兵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趁其不備,以晨霧掩護,向晉軍攻進。晉軍與大臣商議過后,決定迎戰。兩軍對陣時,苗賁皇對晉厲公說:“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于王卒,必大敗之”。晉厲公采納了他的建議,先攻打楚軍的左軍和右軍,再圍擊中軍。楚軍果然失利,決定次日再戰。晉軍也上下休整,做好準備。苗賁皇建議晉厲公有意放楚國的俘虜逃跑,以將晉軍的備戰情況告訴楚共王。楚共王等待軍統帥司子反商議對策,子反卻酒醉而一夜未歸。楚共王連夜逃遁。子反被迫自殺,楚國慘敗。鄭國又服從晉國。在這次戰役之后,楚國失去霸權,晉國再度稱霸中原。吳國逐漸強大,成為楚國的勁敵。晉國雖重整霸業,但對諸侯的統治逐漸減弱。
26歲稱霸中原的晉國少主
晉悼公,姬姓,晉氏,名周,一名糾,稱晉周。晉悼公是晉襄公的曾孫,襄公幼子桓叔的孫子,晉厲公的侄子,因晉國有“不蓄群公子”的國策,桓叔被安置在國外,寄于成周雒邑,故晉悼公繼位前稱為“孫周”,人稱“周子”。正卿欒書弒殺晉厲公后,以孫周賢且幼為由,擁立孫周為王。晉悼公進入晉國,眾卿迎接,悼公曰:“寡人羈旅他邦,且不指望還鄉,豈望為君乎?但所貴為君者,以命令所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無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命,只在今日。如其不然,聽卿等更事他人。孤不能擁空名之上,為州蒲(指晉厲公)之續也!”悼公一語驚人,逼得權臣明誓,終于君王。群臣皆戰栗再拜,欒書私下說:“新君非舊比,當以小心事之?!?
晉悼公是春秋中期杰出的君主,同樣是一位年輕優秀的政治家。年幼之時,孫周在雒邑,已經在諸侯中聲名鵲起。據傳,年幼的孫周就有“爭國之望”,使得晉厲公心驚膽戰。孫周知書達理,雖常年在外,卻對天下即晉國了如指掌,眾人都臣服于他。
即位后,晉悼公重用韓厥、趙武、智罃等賢臣,整頓內政,采取“和戎狄”的策略,聯宋納吳,南下攻楚,匡復霸業。晉悼公收復宋國,聯合齊、魯、衛、鄭等諸侯國,與山戎無終國修好,善待諸戎,依次解除后顧之憂。他與吳國交好,實行“聯吳制楚”的策略。在國內,晉悼公推行改革經濟、減輕勞役的策略,使得晉國出現了“無滯積,亦無困人,公無禁例,亦無貧民”強國局面。在與出國的斗爭中,悼公將晉上、中、下、新四軍分成上、下、新三軍,再為每軍配置一定諸侯軍隊,令其輪流與楚軍作戰,速進速退,致使楚軍疲勞。在與楚爭霸的戰爭中,晉軍始終掌握主動權,歷史上稱“晉三駕而楚不能爭”。終悼公朝,晉國進入了巔峰時期,鎮齊、懾秦、疲楚,天下不能與之爭衡。晉悼公可謂一代英主,即位時年僅14歲,26歲就稱霸中原,在僅僅十五年的時間里,就將晉國再次推向春秋霸主。正所謂天妒英才,悼公在位僅15年,未滿30歲時就遺憾辭世。
為春秋帶來短暫和平的男人
從春秋中期開始,晉楚兩國為了爭奪中原霸權,頻繁發起戰爭,連年廝殺,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公元前579年,宋國的華元約定晉楚兩國結盟,規定雙方互不侵犯,不發起戰爭。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兩國都希望停戰休整。但是,形勢剛有好轉,兩國又發起戰爭。在訂立盟約后不久,公元前575年,晉楚兩國就爆發了爭奪霸權的鄢陵之戰。連年征戰再次發生在晉楚之間。各諸侯國都希望和平。宋國的向戎在遍訪各國,約合晉國和楚國,召集各諸侯國,于公元前546年在宋國召開了“弭兵之會”。參加會議的國家有晉、楚、齊、秦、宋、魯、衛、鄭、陳、曹、許、滕、邾、蔡等14國。會議決定晉楚兩國共為盟主,各諸侯國共同訂立盟約,從此停戰,除了齊國和秦國外,其他諸侯國都向晉國和楚國朝貢。這樣,晉國和楚國平分霸權,不再打仗,也為各國爭霸提供的休整的機會。戰爭的隱患并未從此消除,春秋只是短暫的和平。中原地區的戰事減少,經濟和文化逐漸發展繁榮。弭兵之會在一定程度上為百姓帶來了較為安寧的社會環境。
丑王后無鹽的傳奇人生
無鹽王后是一位傳奇人物,她姓鐘離,名春,據傳為齊國無鹽(今山東東平)人,因此稱為無鹽女。無鹽關心政治,能文會武,并習《易》術,會隱身之術。她從小生活的地方無鹽長期被趙軍侵擾,深知齊國佞臣當道,齊王沉溺于酒色,百姓過著貧苦生活。但是,無鹽長相丑陋,年四十而未嫁。一日,無鹽大鬧王宮,以隱身之術勸諫親王,指責齊王奢淫腐敗。在無鹽的要求下,后齊王答應她,命她為將軍,大夫淳于髡為監軍,率兵協力破趙,若收復鄄城,就立她為王后。趙軍鄄邑守將白元無視無鹽,要求以棋局定勝負。無鹽應約,用鐵棋盤殺死白元,將趙軍趕出鄄邑,勝利而歸。齊宣王為之感動,于是“罷女樂,退諂諛”,擇吉日,立無鹽為后。臨淄地區流傳有一句諺語:“無鹽娘娘生得丑,保著齊王坐江山”,說的就是無鹽。
三年不語的桃花夫人
桃花夫人,出生于陳國(今河南淮陽縣)的媯姓世家,后嫁給息侯,故稱息媯,也叫息夫人。息夫人絕色傾城,臉似桃花,目若秋水,人稱“桃花夫人”。她不愿踏進政治漩渦,卻成為各國君王爭斗的對象,引起三國之間的戰爭,導致了一個國家的滅亡。
公元前684年,息夫人嫁入息國時路過蔡國,蔡侯獻舞因其是自己夫人的姐妹,將息夫人迎至宮中款待。在接待息夫人的過程中,蔡侯行為輕佻。息侯得知后怒火中燒,故設計報復,慫恿楚文王假攻息國,息國再求救于蔡國,讓蔡國出兵。結果,楚軍打敗了蔡國,俘虜了蔡侯。蔡侯又在楚王面前講述息夫人的美貌。楚王聞之,欲得息夫人,故以巡方之名來到息國,受到息侯的款待,楚王亦見到息夫人果然容顏絕代,故日夜思之。后楚王設宴答謝息侯,并以武力俘虜了息侯。息夫人聽說后,欲投井自盡,不料被斗丹救出。息夫人帶著殺夫之仇進入了宮,三年之內生了堵敖和成王,卻從不說話。楚王問其原因,息夫人答:“我伺候了兩個丈夫,即使不能死,又有什么話可說?”楚王說:“這都是蔡侯的錯,我定會為夫人報仇。”于是,楚王又興兵攻打蔡國。文王死后,令尹子元圖謀不軌,于夫人宮廷旁邊建造新館,演奏歌舞。息夫人說:“先君命人奏歌舞,演習以備戰,如今令尹不用來對付仇敵,而用于我一個寡婦身上,不是很奇怪嗎?”令尹子元聽后,知道原來夫人不忘仇敵,當年秋,就興兵攻打鄭國,不勝而歸,還謊報戰績,住進王宮,靠近息夫人。斗廉勸阻,子元不聽,反而將其抓了起來。楚成王得知后,同年秋,申公斗班殺了子元,斗轂於菟為令尹,楚國危機才得以緩和。
晏嬰的一個驚世語言
春秋末年,齊國逐漸衰落,王權逐漸落到公族手中。公元前546年,慶封消滅崔氏,專權。次年,田完的四世孫田恒子聯合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后)、鮑四族攻擊慶豐,慶豐逃至吳國。后田氏又與鮑氏聯合,消滅了欒氏和高(齊惠公之后)高氏。田恒子施恩惠于民,對公族“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對于國人“國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得到人們的支持。
齊景公時,公室更加腐敗,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田恒子的兒子田乞,田僖子以大斗借出,小斗收回,爭取民心。因此,“齊之民歸之如流水”。田氏的勢力逐漸增強。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為相的晏嬰應晉國宴賓之禮,到晉國參見宴飲,席間與叔向交談,叔向曰:“何謂也?”晏子曰:“公棄其民,而歸于田氏。齊舊四量:豆、區、釜、鐘,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鐘。田氏三量,皆登一焉,鐘乃巨矣。以家量貸,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魚鹽蜃蛤,弗加于海。民參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積朽蠹,而老少凍餒;國都之市,屨賤而踴貴;民人痛疾,或燠休之。昔者殷人誅殺不當,僇民無時,文王慈惠殷眾,收恤無主,是故天下歸之,無私與,維德之授。今公室驕暴,而田氏慈惠,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無獲民,將焉避?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饼R實行的是升、豆、區、釜、鐘五級四進,四升為一豆,一直升到釜,十釜為一鐘。而田氏有豆、區、釜三種量器,每種量器都加大了四分之一。田氏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糧食,卻以公家的小量器收回糧食。木材和魚鹽蛤蜊等的價格都比產地還低。國君聚斂財物,百姓卻挨餓受苦。百姓擁戴田氏像擁戴父母??峙绿锸系淖嫦纫呀浗邮芗漓肓?。晏嬰的驚世預言果然言中,后田氏伐奇,田氏取代了姜氏為齊國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