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商朝卷商朝卷·風華正茂的奴隸制時代(9)
- 快樂歷史一本通:趣味中國史
- 石赟
- 4963字
- 2016-01-08 10:16:00
一言重百金輕:城門立木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決心富國強兵,以優厚的待遇招納天下賢才。秦孝公下求賢令,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其他國家的人,如果誰有治國良策,就封他做大官,并賜給他土地。于是,商鞅來到秦國,向秦孝公舉薦自己。秦孝公贊同商鞅的治國方略,任命他為左庶長。商鞅怕百姓不認可新法令,無法推行,就讓人在都城南門立了一根三丈多長的木頭,并在旁邊貼上告示說:“如果有人能將此木扛到北門,賞金十兩。”將此木扛至南門并非難事,但是大家心里都懷疑,這事會不會有什么圈套呢?所以,雖然木桿周圍滿了人,卻沒人敢去找。商鞅見沒人扛,就將賞金提高到五十兩。這樣人們更感到奇怪。后來,一名粗壯大漢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刻讓人賞賜給他五十兩黃金。這樣,百姓才相信左庶長的命令確實是真的。
商鞅兩次變法的主要內容
戰國時期,秦國的社會經濟落后于戰國七雄的其他六國。奴隸制崩潰,封建制建立,各國紛紛進行變法運動。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商鞅發動變法。這種社會變革和變法運動遵循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律,體現了生產關系應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商鞅進行了兩次變法,第一次是開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開始于公元前350年,內容涉及經濟、政治以及社會風俗的改革。
經濟改革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主要內容。改革中,秦國使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將土地改為私有制。經濟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廢井田、開阡陌(為田開阡陌而封疆),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實行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政治改革的主要內容有獎勵軍功,實行軍功爵制,編制什伍組織;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推行縣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在社會風俗上,商鞅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內容主要有禁止父子以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規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兒子的家庭,如果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就戶口稅加倍等。
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詡(或利),也叫王禪、玄微子,因隱居于周陽城清溪之鬼谷,故稱鬼谷先生。后人稱之為“王禪老祖”。鬼谷子是先秦諸子之一,春秋時期衛國朝歌人。鬼谷子曾在楚國任宰相,后歸隱衛國授徒。鬼谷子是縱橫家的鼻祖,據《戰國策》記載,蘇秦和張儀是他最杰出的兩個弟子。據《孫龐演義》記載,孫臏和龐涓也是鬼谷子的弟子。鬼谷子通天曉地,精通數學,無人能及。他懂神學,日星象緯、八卦占卜、世故預算,他都推算得十分精確。他的兵法,鬼神難測。鬼谷子還擅長游學,他博聞強識,審勢明理,口才了得。除此之外,鬼谷子還懂出世學,他修身養性,研究祛病延壽之道。后人將鬼谷子的言論整理于《鬼谷子》一書中,保留在道家經典《道藏》中。其內容涉及軍事、政治、外交等多個領域,主要講的是謀略的理論。道教將鬼谷先生奉為“古之真仙”,據說他在人間活了百歲,后不知去向。
縱橫家蘇秦其人
蘇秦,字季子,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著名的縱橫家,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與張儀齊名。蘇秦雖出身農家,卻胸懷大志。據說,蘇秦是鬼谷子的弟子,學成之后,出游數載,無所成,以至于“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后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他苦讀太公《陰符》,困乏之時就用錐自刺其股。
蘇秦奉燕昭王命進入齊國,進行反間活動,削弱齊對外戰爭的能力,為燕國復仇。后齊湣王任他為齊相。當時,秦昭王與齊湣王并稱東西帝,蘇秦勸說齊王取消帝號。后蘇秦又說服趙國聯合五國共同攻打秦國。蘇秦被趙奉為武安君,他勸說六國國君聯合攻打秦國。他在游說過程中,言辭精彩,令人敬佩。蘇秦佩六國相印,率領六國軍隊攻打秦國。可是,六國將領各懷鬼胎,意見不合,內部問題嚴重。結果伐秦之戰輕易就失敗了。蘇秦與趙奉陽君共同謀劃,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最終迫使秦王廢帝號,秦國將部分土地歸還于魏、趙兩國。后來,齊國將宋國攻滅。燕將樂毅聯合五國舉兵攻打齊國。結果,蘇秦的反間活動暴露,被車裂而死。
蘇秦阻擋孟嘗君入秦
公元前300年,孟嘗君遠近聞名,是大家公認的賢能之才。秦昭王聽說后,就派涇陽君到齊國做人質,請求接見孟嘗君。孟嘗君的賓客都勸阻他,不贊成他去秦國,可是,孟嘗君還是執意前往。正在隨燕王質子在齊國做大臣的蘇秦對孟嘗君說:“今天我從外面進來,看見一個木偶人和一個土偶人說話,木偶人說:‘如果天下起雨,你就會坍塌。’土偶人說:‘我是泥土制成,如若坍塌,也會回到故土。但是,天果真下雨,你則會被水流沖走,沖到哪里就不知道了。’現在的秦國,如豺狼虎豹,若你執意前去,如果不能回來,您會不被土偶人嘲笑嗎?”孟嘗君從蘇秦的話中悟出了道理,遂停止了出行。
一個生報死仇的謀略家
燕文侯的夫人是燕易王的母親,她與蘇秦私通。燕易王知道后,不但沒有降罪于蘇秦,反而給蘇秦更加優厚的待遇。蘇秦怕燕王殺他,說:“如果我留在燕國,不能提高燕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如果我到齊國,就能提高燕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燕王說:“一切聽從先生的吧。”因此,蘇秦假裝得罪了燕王而逃跑,到了齊國。齊宣王任命他為客卿。齊宣王去世后,齊湣王繼位。齊國的一些大夫為在國君面前爭寵,派人殺蘇秦,蘇秦帶著致命的傷逃跑了。齊王派人去抓兇手,但是沒有抓到。蘇秦臨死前對齊王說:“我死后請您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將我五馬分尸,并宣告眾人,說我為了燕國在齊國謀亂,這樣就可抓到兇手。”后來,齊王照著蘇秦的話做了,結果,刺殺蘇秦的兇手固然出來邀功。齊王趁此機會抓捕了他。燕王得知此事后,說:“齊王要為蘇先生報仇的做法也太過分了吧。”
不久之后,蘇秦為燕國破壞齊國的事實才被泄露。
不去慶父,魯難末已
慶父、叔牙和季友是魯莊公姬同的弟弟。其中,慶父專橫跋扈、結黨營私、圖謀不軌,他拉攏叔牙,與魯莊公的夫人哀姜私通。魯莊公32年,生了病,沒有“嫡嗣”,故商議立“庶子”中的一位。莊公問三弟叔牙,叔牙被慶父教唆,主張立慶父;莊公問四弟季友,季友主張立莊公與寵姬所生之子斑,且逼迫叔牙以死表明擁立斑。
莊公死后,姬斑繼位。慶父心中憤恨,與哀姜密謀,教唆一位受過莊公懲罰的養馬人犖殺死了姬斑。于是,慶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兒子姬開,即魯閔公。慶父和哀姜更加肆無忌憚,野心勃勃。魯閔公二年,慶父和哀姜指使一個叫齮的人殺死閔公,欲立慶父。當時,季友趁亂保護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申逃到邾國,并向全天下發出文告聲討慶父,號召國人殺死慶父,立姬申。國人響應季友號召,慶父因害怕逃到莒國,哀姜逃到邾國。
姬申得立,季友買通莒國,將慶父押回并殺死。哀姜是齊公室之女,齊桓公也很生氣,將其召回并殺死。
慶父殺死了兩位國君,荒淫無恥,作威作福,給國人帶來災難。齊國的仲孫湫到魯國吊唁,回國后嘆息道:“不去慶父,魯難末已。”
以少勝多的伊闋之戰
秦國在商鞅變法后逐漸強大,秦昭王全面展開了兼并六國的戰爭。公元前294年,周赧王21年,秦加兵地處中原要沖的韓、魏之地,左庶長白起率軍攻打韓國,占領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公元前293年,魏、韓兩國國君起傾國之兵組成聯軍反攻秦軍,統軍24萬據險扼守伊闋要沖。伊闕之地,兩山對峙,伊水從中間流過,望之若闕,地勢險要。秦將白起率15萬應戰聯軍。
聯軍欲據險固守,待到秦軍遠道而來,以逸待勞,堅守不戰,待秦軍糧草不濟,退兵西去之時,再尾隨攻擊,獲得勝利。但是,韓、魏兩軍雖然占有絕對的優勢,兩位主帥卻貌合神離,各自保存實力,不肯優先作戰。因此,白起才有可乘之機。白起先帶領少量士兵鉗制聯軍中的主力韓軍,而后再用主力軍繞道聯軍后方,迫使韓、魏聯軍進入伊闕山的狹隘地區,將其一舉殲滅。聯軍后方是較弱的魏軍,秦軍進攻時,魏軍毫無防備,結果迅即慘敗。韓軍得知盟友已被擊潰,軍心渙散,韓軍的側翼完全暴露在強大的秦主力軍前,結果遭到秦軍左右夾擊,韓軍潰敗而逃。白起乘勝追擊,將韓、魏聯軍全部殲滅,殺死了主將犀武,俘虜了主帥公孫喜,占領了伊闕。
在這次戰役中,白起殲滅聯軍24萬,占領伊闕等五城,是以少勝多的殲滅戰。在先秦戰史中,伊闕之戰規模巨大。戰后,韓、魏兩國被迫獻地求和。白起擢升國尉,開始了他輝煌的軍事歷程。秦國從此以不可抵御之勢向中原擴展。
最有魄力的政治家:趙武靈王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位期間,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經常受到他國侵犯。趙國地處北邊,經常接觸北方游牧民族林胡、樓煩、東胡等。趙武靈王看到胡人穿窄袖短襖,作戰時用騎兵、弓箭,作戰方便,反應快速。于是,他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以胡人之長補己之短。許多皇親國戚都反對,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反對變法。趙武靈王說:“賢能之人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對策,選擇對國家有利的治國方略,而不拘泥于舊法。”于是,趙武靈王號令全國著胡服,習騎射,而且帶頭穿著胡服會見群臣,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的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公子成等人背后說靈王以此來羞辱反對變法的人。趙武靈王聽到后,召集群臣,當眾用箭將門樓上的枕木射穿,表示如果有人反對,這箭就像穿過枕木一樣穿過他的胸膛。眾人都面面相覷,不敢再多議論。后來,趙國的軍事能力大大提高,打敗了侵擾趙國的中山國,奪取了林胡、樓煩之地,開辟了上千里的疆域,管轄范圍到達今河套地區。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的一次重大變革。趙武靈王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攘夷”的聲浪中排除非議,破處舊勢力的阻撓,取長補短,增強國力,展現出一代改革家的魄力和膽識。
葬送了40萬大軍的趙括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打韓國,韓野王降秦。上黨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并州,則謂晉國咽喉也”。韓國被秦國打敗后,全國上下恐慌至極,商議將上黨獻給秦國,求秦息兵。郡守馮亭不愿意入秦,將上黨郡17縣獻給趙國,趙王欣然接受。趙孝成王封馮亭為華陽君,官賜民爵三級,封縣令3個千戶城,食萬戶城3座。趙國派廉頗率軍守長平,以防備秦軍來攻。
果然,秦派左庶長王龁攻打長平。趙將廉頗知秦軍遠道而來,采用堅壁高壘,以待秦軍疲困之時再發起反攻。于是,廉頗固守三個月不出擊,秦軍不能進。而趙孝成王卻多次責令廉頗出戰,秦國范睢又派人到趙國運用反間計,宣稱秦只怕馬服子趙括,不怕廉頗,而且他很快就要投降。趙王果然中計,用趙括代替廉頗出戰。而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無實戰經驗,他取代廉頗后,改變了作戰方針,他求勝心切,遂立即出兵攻擊。秦軍暗中命武安君蘇秦為上將軍,王龁為副將。在趙軍出兵時,秦軍佯裝失敗,引得趙兵追擊。結果,趙軍陷入白起設置的包圍圈中。秦軍包圍趙軍后,斷其糧道,筑守工事,等待援軍到來。秦昭王得知后,賜民爵一級,將河內15歲以上的壯丁全部征發作戰,堵塞趙國援軍。趙軍被困46天,四隊輪番向外沖擊,終不能突圍,趙軍大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將白起認為投降的趙士卒反復無信,設計將其全部活埋,僅放走240人回國報信。此戰中,先后被斬殺的趙國士卒有45萬多人,被活埋者達40萬人。趙國國力大降,從此衰落,無力與秦國爭天下。
享譽世界的第一兵書
《孫子兵法》也稱為《孫子兵書》、《孫武兵法》、《孫武兵書》、《吳孫子兵法》等。《孫子兵法》是享譽世界的天下第一兵書,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其思想深邃富贍,內容博大精深,思維邏輯縝密嚴謹。據史籍記載,該書由孫武草創,其弟子整理成書。全書一共十三篇,包括《始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從不同角度全面講述了作戰兵法。此書創作于春秋末期或戰國末期,后被歷代奉為珍寶,加以研究使用,成為兵家作戰的指導用書。
與孫武齊名的軍事家
吳起是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人,他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事業。據史籍記載,吳起在魯國“嘗學于曾子”,到了魏國又拜師于子夏。公元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欲用吳起領兵作戰。但是,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國君不信任吳起。吳起就殺了妻子,以表示對魯國的忠誠,史稱“殺妻求將”。于是,魯君任吳起為將,令其率兵與齊兵作戰。吳起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以“弱”、“怯”的假象麻痹齊軍,結果大獲全勝。魯國和衛是兄弟國家,魯君因而疑慮辭退了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