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聽領導說話的必備心態(2)
- 聽不懂領導講話,你就默默干到老
- 騏羽
- 4791字
- 2015-10-26 17:23:16
王經理說話時手總是指指點點,有時候會指著下屬的鼻子,弄得下屬心里很不是滋味,又不敢直接提出來。作為他的直接下級,當王經理說話時,陳鴻晉經常蹙眉。王經理注意到了他的這個小動作,于是每次說話就停下來問:“小陳,你怎么又皺眉頭了?難道我說的不對嗎?”其實王經理的話沒什么問題,主要是他的那只手讓陳鴻晉不喜歡,確切地說是他的那個食指。總是這樣不行啊,怎么辦呢?陳鴻晉想了一個辦法,逼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領導講話的內容上來,忽略領導的小毛病,隨著領導的思路前進,如此一來,果真有效。王經理講話時陳鴻晉不再屢屢皺眉了,為此還得到了領導的表揚。
錦囊妙計
1.用誠懇的心去聆聽。
2.精誠所致,金石為開。
3.不要在意領導的小動作。
全面地聽:不要漏掉領導談話的重點
林則徐的兩廣總督府有副對聯,上聯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下聯為“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各聯前半句贊美了河山的雄偉、海的壯闊、山的挺拔,也比喻人的胸懷寬廣、大度。大是指“德”大,有寬大的胸懷,才能有廣厚的德性。后半句點明了人要寬容,為人要正直,不要有任何的私欲,要大公無私,方可站得穩,行得正,無私就無畏。袁宏在《三國名臣序贊》里說:“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解為:“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
海納百川的英文翻譯為“All rivers run into the sea.”所有的河流都流入大海,這得有何等容量才能容納這萬千條河流?河流有水、沙石、垃圾、珍寶,龐雜而廣泛,但是海洋都照收不誤,所以海是博大的、神秘的,它的容納程度讓人無法琢磨,也讓人敬佩。古人把擁有海一樣的胸襟視為無上美德而珍視,今人同樣感同身受。
聆聽也要先做到海納百川,才能聽得全,把珍寶和泥沙先一起聽進來;又能聽得細,聽到大海暗流的大走向,聽到魚躍淺底、小漩渦的聲音。詳細探究起來,“聽”是人的本能,是人對聲音的生理反應,同時也是一種美德。人類通過聽來吸納信息,溝通交流;通過聽來尊重別人的意見,體會別人的心情。接納信息體現胸懷,把生理感受上升到精神情操與身心修為上,這歷來為中國古人所推崇。自古明君基本都是聽出來的,因為每天在朝堂之上,如果不仔細聽辨,怎么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多聽、善聽之人得真理,放之四海皆準。
然而,當你拿出海納百川的架勢說:“來吧!我統統都能接受。”你就錯了。聽是人體聽覺器官對聲音的接受和捕捉。只要聽覺器官是完善的,就能聽,就不得不聽,帶有被動的特征。正是因為被動,所以人在接收信息時常常不管好壞和是否有用都吸納進來,也包括噪音。要一邊過濾,一邊處理信息,得到有用的東西。吸收正確的信息,這才是有效地聽。領導可能因為忙或者不了解具體情況,說得雜亂一點,做下屬的一定要俯耳盡收,要梳理、處理信息,得出有價值的判斷,才能有效執行。
既然涉及到梳理和判斷,就不免對聽來的信息定個去留的標準。先前對領導有看法的,這個看法還要不要留著作為判斷依據?昨天你抱怨領導,這個抱怨還要不要作為判斷領導講話的依據?比如你從小就不喜歡領導這樣長相的人,根據多年總結,此類面相的人多為心胸狹隘之人,這個算不算你對他說的話進行判斷的依據?領導那天罰了你的款,你一直不服氣……很多員工對領導不滿,也不會說出來,誰都知道說出來就死路一條。這樣的情緒像暗流一樣,會在日常工作中滋長,可能會永遠成為暗河,也可能就此成為導火索,釀就一場大的人事震動。不要以為這是杜撰,它真實地存在于每個職場。而成見,就是傷疤結的痂。
光有海納百川聆聽的耳朵還不夠,唯有放棄成見,才能解脫聆聽的心。放棄成見,就意味著倒空你的心杯。林語堂說:“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么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么都懂,畢業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很少有人到中年仍然還能以空杯心態看世事——因為歲月積累了太多的沉淀,在淤泥底部,是牽絆的水草,時刻拽住思者不能接納新生的陽光。名言道:“每個圣人都有過去,每個罪人都有未來。”不管過去輝煌還是失敗,經驗都像日月星辰一樣投射在人的心中,構成了每個人的經驗。不管是久經職場的“老兵”,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手”,都有自己不能放手的經驗。中年時事業到達頂峰,如果心理上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很難再有思想上的突破。人們常說,到達一定高位的領導往往不是跟競爭對手競爭,而是跟自己競爭。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觀點就可以運用到這里來。成功的經理人也好,初出茅廬的小人物也罷,他們都要遵守這個必然的規律,通過不斷的肯定和否定自己,得到錘煉、認可,到達果香四溢的成功果園。如果你用空杯心態去聆聽,心和耳朵一起謙虛、耐心、全面地聆聽,讓整個聆聽過程變得舒緩平和,不驕不躁,就能夠如前面第一、二小節提到的那樣,有一個真誠的心態,與說者一起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氣場。
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很多公司為了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都愿意招收有經驗的員工。因為不用消耗公司的新人培訓費,那些懷揣經驗的職員就能立刻為公司帶來效益。但是,為什么下面這家公司愿意招收初出茅廬的辛迪呢?她可是毫無經驗呀。讓我們進入辛迪的職場,分析一下:
辛迪是中文系畢業的大學生,找了很多單位,都因為專業不對口而被拒絕。一天,她忽然收到一封面試郵件,是一家合資的廣告公司在招收廣告文案。她惴惴不安地參加了面試。經歷了三個月的求職失敗,每次都是專業不對口卡下來。不是廣告專業的她能被錄用嗎?結果著實令她興奮——她被這家待遇不錯的公司錄用了!原因是這家合資公司在中國成立兩年來,客戶來源日益從外資轉向本土,本土化成為這家廣告公司的戰略選擇,為了與競爭對手迅速拉開差距,招收本地人才變得日益迫切。但是,光憑這個原因也不足以說明辛迪就能被錄用。同期被通知面試的有三個人,為何辛迪能脫穎而出?辛迪一直想知道答案。
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辛迪因為努力,稟賦聰慧得到了上司的賞識。一天,她又見到當時面試她的那個創意總監。總監正在辦公桌旁的小茶幾上沏茶,他一邊沏茶一邊對辛迪說:“上周出差時,你在飛機上問我為什么在三個面試者中唯獨選了你……”辛迪看到總監倒入茶杯的水已經溢出來,就提醒道:“杯子滿了。”
創意總監微微一笑,停下來說:“日本明治時代有一位叫南隱的禪師,遇到一位學者向他問禪,嘮嘮叨叨談了一大堆自己的想法。南隱不緊不慢地以茶相待。他一直倒茶直到茶水溢出來,學者驚呼茶杯已滿。于是禪師告訴他說,你就像這只茶杯一樣,里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清空,我說的話你如何肯聽得進去?當初那兩位面試者,一位毫無天資稟賦,不適合做創意;一位懷抱經驗,不能放手,面試時滔滔不絕,猶如這溢滿的杯子,全然聽不到我想問的問題,一味展示自己大學時的好成績和一年的工作經驗,有幾個問題都沒有聽全。你呢,空杯心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自然就被選中了。當然,我也考慮了你的中文功底,這對撰寫廣告文案很有幫助。”
辛迪終于明白了,自己雖然沒有任何廣告經驗,卻因為空杯心態得到了上司的認可。果然,在后來的工作中,辛迪扶搖直上,現在已經做到創意組長,帶領一隊人馬拼殺在隨時跌倒隨時需要擦干眼淚馬上爬起來再戰斗的廣告領域。
空杯心態,意味著開放、接納、包容萬象。佛經講空心、滅諦,不是把一切都毀滅,而是要達到從真空無相到真空妙有的境界,如果無“空”,怎么能容納“有”?有容乃大的道理即如此。在有無之間轉換,這也正是中國“易”文化的精妙之處。辛迪如果沒有韜光養晦,怎么能吸收總監教導的知識,一路與人為善,創造有利于自己的順境?職場人士如果能夠以中華文化修身,就能夠身心領會職場上為人處世的規則,也能夠從技巧到藝術,游刃有余地遨游在職場的海洋里。
空杯是一種職業技巧、職業心態,更是一種人生修養。
領導和下屬有時統一,有時對立。越是敵對,越要空心接納。如果河流發現大海不能虛懷若谷地接納它,或者干脆被大海頂回來,那么就造成了兩敗俱傷的結果。無論多么奔騰的大河,到了入海口都變得舒緩,像一個逆反的男兒忽然理解了生命的意義一般——接納意味著理解,理解就會原諒,是達成共識的良好開端。
郭貞貞在物流部門工作,她的職責是把生產所需的輔料清點入庫,還要整理放好,以備用的時候能順利地找到。有一次,她下達給庫管的進貨單竟然過了三個工作日還沒完成,正常情況下一個工作日就能完成。到底是怎么回事?輔料不按時入庫,生產就不能按序進行。于是她急匆匆地跑到倉庫問個究竟。一看才明白,倉庫里堆滿了陳舊的東西,日積月累就占用了大量的空間,影響了后來新到的貨品。于是她馬上聯系相關人員,清理庫存,這才順利地把新輔料入庫。她從這件事得出一個經驗:庫房及時整理,就能提高使用率。對于那些陳舊又沒有用的東西,最好清除。
同理,心的倉庫清空了,才能放進新東西。
錦囊妙計
1.打開心門,開放心態。
2.放下經驗,空杯接納。
3.空杯是尊重說者的最高修養。
一切都是為了工作:不要對領導心存偏見
上一節提到好心態要放空心,如果放不空呢?例如,不放空心存的偏見,戴著有色眼鏡看事情;放不空以往的經驗,帶著偏執和保守的特殊耳罩聆聽,那會如何呢?
曾經有個僧人問揚州石塔宣秘禮禪師:“山河大地與我是一體的,還是與我有分別呢?”禪師說:“長亭涼月夜,多為客鋪舒。”隨后禪師又說世間萬事萬物彼此都有聯系,自然環境無時不影響著眾生的生活。天地并生,萬物一體。僧人又問:“我明白了萬物一體的道理,那么現在怎么讓山河大地和我融為一體呢?”禪師笑曰:“應該要融自己于河山。”僧人最后終于悟到,自己若要吸取真理,又舍不得完全拋棄“我在”的觀念,這樣就不能完全得到真理,應該使自己與山河天地融于一體,達到忘我境界,才能與真理合為一體。
要吸收領導說話的內容,首先要做的就是拋棄“我在”的觀念,或者說“唯我”的觀念,才能與領導說話融為一體,感受到領導話語的真正意思。
因為業務二部發展急需人手,領導將寇和從一部調到了二部。兩個部門的負責人互相比試,暗暗鉚足了勁兒地飆升業績。寇和來二部上班已經半年了,他一直覺得這個部門的領導拿他當外人,從不委任重要的任務給他,就在這么一個普通員工的崗位上,餓不死也吃不飽,升職做個小主管的夢想也遙遙無期。想到這些,寇和不免心灰意冷,工作上越是沒了激情,于是業績日漸下滑。他總覺得二部和一部出矛盾后自己是領導的出氣筒,每次二部領導講話,寇和都聽得極不入耳。本來就沒有工作熱情,聽不全面,也聽不懂領導說的話,工作上越是干得差強人意,有時都不能令自己滿意,更別說領導了。一次拓展訓練時,他和領導被分到一個小組。在激流灘頭被意外困住等待營救時,他和領導蹲在一塊大石頭上談了一個小時,才彼此敞開心扉。原來領導根本不介意他是一部調來的,主要是因為他聽不明白領導傳達的任務,做不好工作。他自己戴了有色眼鏡看領導,錯誤地以為像他眼睛里看到的一樣,也因此錯誤地戴上了特殊耳罩,聽領導講話刺耳不中聽。一旦問題找到了,放下了偏見,寇和就釋然了,終于重提熱情,投入工作。一年之后,他因為工作成績卓著,順利升職。
寇和放下了偏見,忘記了時刻被他懸在心上的利益,真正融入了二部,也與先前看似被領導賞識的嫡系同事融洽起來,為自己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終于像那個僧人一般開悟了。
坦山和尚和徒弟一起過河,在河邊遇到了一位美女也想過河,可是苦于沒有船,美女穿著裙子也不方便掀起來赤腳渡河。于是,坦山就說:“施主,不妨我抱著你過河,如何?”美女急于過河,也顧不得許多了,就答應了。到了河對岸,美女道完別,走了。師徒二人繼續趕路。小和尚終于忍不住問師傅道:“師父,既然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為何您剛才竟然抱起那個女子過了河?”“哦?你說那個女子嗎?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她呢。”
心存的偏見要及時放下,否則日積月累會影響到工作和生活。放不下懷抱的美女,就得不到禪宗的了悟;放不下心中的偏見,就聽不到領導真實的心音。偏見不除,就接近不了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