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推薦序一 人生是可以規劃的
很高興為我學生的這本專著作序。看到得意弟子將多年工作心得及職場探索融合到一本集理論、案例、方法、思想于一體的著作,讓我倍感欣慰。
說句實在話,我對職業生涯規劃這個詞既新鮮又陌生,也未進行過專門研究。但四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每個成功人生的背后都有一條不斷向上的選擇主線。最能佐證規劃重要性的,也許就是我的大學同學們了。在我影集里保存著兩張發人深思的照片,一張是1967年我從北京石油學院畢業時的班級合影,一張是2014年我們大學畢業47周年的聚會留念,每每看到這兩張照片,品味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我都忍不住唏噓一番。
當年我們班共有31人,大學畢業后,工作去向、崗位選擇全部為國家指令性分配。有的人分配到建設兵團做一線技術員,有的人分到三線山區做油庫助理員,也有的人分配到石油工業部。總之,個人沒有任何商討余地。直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人事制度的放開,一些同學的人生軌跡才隨著社會發展開始發生劇烈變化。
有一名同學,剛出校門就反復“折騰”,輾轉于技術、管理、黨群多個崗位,數次舉家搬遷,最終升至國務院部級領導;另一名同學工作后分配到艱苦地區,卻不思進取,年復一年,熬到正處級退休后,隨女兒做了一名辛苦的“老北漂”,總覺得國家虧欠了自己,逢人便講“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有一名同學忍受不了當時國企的低工資,跳槽轉入外企從事石化裝備銷售,賺得盆溢缽滿;同樣對待低工資,另一位同學卻選擇了權力換金錢的“邪路”,最終落個“千夫指”的下場。
有一名同學,人至中年,放棄國內一切,出國重新深造,經歷又一個十年寒窗,回國入職某985高校,成為石油化工領域頂級專家;也有一名同學在大學時本來非常優秀,但由于性格偏執,孤芳自賞,最終只能在邊疆某石油分公司以普通工程師身份退休。
還有一名同學20世紀80年代開始下海做生意,因所謂“投機倒把”罪被判了刑,出獄后東山再起,一躍成為企業翹楚;而另一名同學下海被騙后不再相信任何人,一次又一次錯過咸魚翻身的機會,晚年只能靠低保救濟維持生計。……
時過境遷,起點相同的人卻畫出了截然不同的軌跡。
事實證明,決定人生發展高度的主要有三個要素:目標選擇、個人努力和人生機遇。三大要素經久不變,只是不同年代權重不同罷了。對機遇的把握其實就是規劃,你有目標,自然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努力,基于時間積累的努力才會轉化為達成目標的能力。有了能力這個必要條件,輔之以環境帶給你的機遇,二者相加自然會發生向好的轉折。有的時候,一個人只要把握好一個抉擇,整個人生都不會太差。
遺憾的是,正如“養兒方知父母恩”、“不生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愛”,很多道理也必須經歷挫折、困惑與痛苦的反思,到了職場后期才能悟出來。悟道不分先后,但“悟”得晚了,會喪失太多機會。其實,人生發展規律,不一定需要親自“摸著石頭過河”,把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萬種人”中任何一條即可。比較這三種渠道,最有時效的途徑就是讀一本好書了。
讀書如讀人,這本書務實的風格,正是作者本人的寫照。回想起來,張濤在學生時代就非常執著,有一股闖勁。雖然家境殷實,卻比其他學生更努力,工作學習非常踏實,為人謙虛謹慎,讀博期間完成多個國家、軍隊重大課題,獲得數項國家發明專利,碩士論文被總參評選為“全軍百篇優秀碩博論文”,博士論文被評為學院優秀論文。不僅如此,張濤的個人生涯規劃也非常成功,當年飛行員停飛后,多數戰友還在等待組織安排,他卻主動出擊,另辟蹊徑,學習物流新專業;博士畢業后,主動自薦到大機關幫助工作,不斷豐富工作崗位經驗,年紀輕輕就創造了很好的發展前景。
在此,我向入職之初的年輕人推薦《職場頭五年你靠什么脫穎而出》一書,雖然主題是規劃,但書中到處閃爍著作者對社會規律的獨到見解、職場發展的布局意識和不同階段的重點建議,尤其談到以資源為中心的決策依據、善用高平臺杠桿率、提前應對中年危機等理念,讓人耳目一新。書中的知識系統有創新、有思想,傳人以道,很好地實現了思想性和操作性的完美結合!
王宗喜
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學院專業技術一級教授、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