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輪平等。釋上于法平等。等諸法故。意輪等故。何所疑哉。文中二。先別舉身等。后類結顯多。今初。有十三身。前六等事。次三等理。次一等事理。事事無礙。后三等因果。略舉十三。故結云無量。皆言量者。是所等之分量。皆言等者。即能等之三輪。等有二義。一等彼事理之量。二等彼事理之體。所以等者。彼諸理事即我所證。能所冥合。彼尚即我。等之何難。是以圣人空洞無象。物無非我。會萬物以成己也。
佛子。如所得身。言語及心亦復如是。得如是等無量無數清凈三輪。
后類結三輪。
佛子。如來成正覺時。于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盤。
第五明因果交徹。釋上無二。同一性故。文中三。初標。次皆同下釋。三知一切下結。今初。八相之中略舉其二。故云乃至。此文正同凈名云若彌勒得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彌勒示迷此旨。但謂理詰之言。不知真得菩提。實如所詰。又前章以我等彼故徧同彼量。今明以彼等我故全現我中。是知一性平等。反覆相成。此中之成為理為事。若是事成。何以釋云同一性故。若是理成。何以此云成正覺耶。入涅盤耶。此是華嚴大節。圓宗之義。不同諸宗。難以取解。然諸眾生若于人天位中觀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唯是五蘊實法。大乘或說但心所現。或說幻有即空。人法俱遣。或說唯如來藏。具恒沙性德。故眾生即在纏法身。法身眾生。義一名異。猶據理說。更有說言相本自盡。性本自現。不可說言即佛不即佛。若依此宗。舊來成竟。亦涅盤竟。非約同體。此成即是彼成。若爾。何以現有眾生。非即佛耶。若就眾生位看者。尚不見唯心即空。安見圓教中事。如迷東謂西。正執西故。若諸情頓破。則法界圓現。無不已成。猶彼人悟西處全東。若爾。諸佛何以更化眾生。不如是知。所以須化。如是化者是究竟化。如是化者無不化時。故下結云。大悲相續救度眾生。隨門不同。種種有異。約成佛門一切成也。又此眾生乃是像上之模。令其去模則自見己佛。亦見他成。如第十段。
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何等性。所謂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我性。無非我性。無眾生性。無非眾生性。無菩提性。無法界性。無虗空性。亦復無有成正覺性。
二釋中。先總釋。同一無性。故得現成。妄性本虗。生元是佛。真性叵得。非今始成。故皆成也。次轉徵所無。無何等性。同菩提性故。后釋所無。有十二句。前四通生及佛。次四緣眾生。后四唯約佛。非獨妄空真有。亦非妄有真空。以性融相。法界圓現故。由此無性。說成正覺。又攝十二總為六對。一能相所相對。謂染相凈相相待有故。念念之盡。緣所盡故。煩惱永盡。本自盡故。二生滅對。約凡則本自不生即涅盤相。不復更滅。約佛菩提非始生故。何有滅耶。三我非我對。有緣無主。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故。四緣非緣對。攬緣生故。緣尚不可得故。五能所證對。能證菩提。因所證故。所證法界由智顯故。六合不合對。虗空非合。因有體故。所以性無成覺。是合理智契合。即為緣起。故非有也。
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
三結中。物物無性。故成種智。證斯同體而起大悲。一得永常。故曰相續。又只由不知無性。故教化不絕。
佛子。譬如虗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何以故。虗空無生故。諸佛菩提亦復如是。若成正覺不成正覺亦無增減。何以故。菩提無相無非相無一無種種故。
第六明體無虧盈。釋上無相。虗空無生。故體無增減。菩提無相成不寧殊。
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一一心復化作恒河沙等佛。皆無色無形無相。如是盡恒河沙等劫。無有休息。佛子。于汝意云何。彼人化心。化作如來。凡有幾何。如來性起妙德菩薩言。如我解于仁所說義。化與不化等無有別。云何問言凡有幾何。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說。設一切眾生于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等無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若無有相則無增無減。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成等正覺。同于菩提一相無相。
第七明相無增減。釋上無行。湛然不異。行豈能遷。文中三。初舉喻問答。以化現無形。喻成不莫異。化多心者。喻修多因。化成多佛。喻證多果。次普賢下贊善以合。三佛子下結前生后。
如來成正覺時。以一相方便入善覺智三昧。入已。于一成正覺廣大身。現一切眾生數等身。住于身中。如一成正覺廣大身。一切成正覺廣大身悉亦如是。佛子。如來有如是等無量成正覺門。是故應知如來所現身無有量。以無量故。說如來身為無量界。等眾生界。
第八用該動寂。釋上無止。不滯定故。文中四。初舉所依三昧。覺不滯寂故名善覺。覺彼一相。故用為方便。二入已下顯一身之用。既以一相為方便。則物皆一相。故一即現多。三如一下類顯余身。如來成正覺時布身云于法界。一一皆是廣大之身。并如一身之現。四佛子下總結多門。謂上來所現一定為門。余定亦爾。定門既然。悲智總持等門亦爾。故有無量界矣。是謂高而無上廣不可極。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身一毛孔中有一切眾生數等諸佛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身究竟無生滅故。
第九明周于法界。釋上無量。無量有二。一廣多無量。一毛含多徧法界故。二無分量。皆不生故。文中三。初明一毛含多。釋以不生故。此與前段分有無異。又此唯現佛。即同類相望。前通多類。則異類相入。又前則住體徧應。此則如理而含。
如一毛孔。徧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無處不至故。
二類顯多毛。但容毛處即是毛孔。次徵意云。身契無生。可許能含。法界虗空。無有能契。何能亦含。釋云無處不至。則無非佛身矣。是以大包天地。細入無間。
隨其所能。隨其勢力。于道場菩提樹下師子座上。以種種身成等正覺。
三釋疑。疑云若爾何以要就覺樹。釋云隨機所能受耳。是知坐菩提樹。多身頓成。尚曰隨宜。有頂鹿園豈為真極。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正覺。
第十明普遍諸心。釋前二門。即分為二。初正明普遍。釋上無際。念念常成無際畔故。后廣大下總結雙非。釋上遠離二邊。住于中道。今初亦二。先指一心。后如自心下例一切心。前中先標次徵后釋。釋云不離者。有二義。一眾生身即如來所證故。二全即佛菩提性故。此即他果在我之因。非約因人自有佛性。此文正辨佛菩提故。
廣大周徧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入不思議方便法門。
后總結雙非。不離不斷。釋有二義。一不離。結上無處不有。不斷。生下無有休息。二不離者。生佛非異故。不斷者。生佛非一。不同眾生可斷壞故。是名入不思議法門。是以不得意者。作眾生思。故是不可。設作佛思。是亦不可。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當凈智眼。無取諸情。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成正覺。
第三總結。即最后佛子。令依此知。暎前十門。無幽不盡。離此何有真菩提耶。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后偈有六。頌前十門。初二次第頌前二門。次三如次頌六七八。后一通頌四五九十。以同是普現無量義故。其第三門但顯離言。故略不頌。
正覺了知一切法
無二離二悉平等
自性清凈如虗空
我與非我不分別
初總明體相。
如海印現眾生身
以此說其為大海
菩提普印諸心行
是故說名為正覺
二印現萬機。
譬如世界有成敗
而于虗空不增減
一切諸佛出世間
菩提一相恒無相
三體離虧盈。
如人化心化作佛
化與不化性無異
一切眾生成菩提
成與不成無增減
四相無增減。
佛有三昧名善覺
菩提樹下入此定
放眾生等無量光
開悟羣品如蓮敷
五用該動寂。
如三世劫剎眾生
所有心念及根欲
如是數等身皆現
是故正覺名無量
六通頌四五九十。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轉法輪。
第八明出現轉法輪。得大菩提。理必轉授。長行中三。初標徵。次釋相。后總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以心自在力。無起無轉而轉法輪。知一切法恒無起故。以三種轉斷所應斷而轉法輪。知一切法離邊見故。離欲際非際而轉法輪。入一切法虗空際故。無有言說而轉法輪。知一切法不可說故。究竟寂滅而轉法輪。知一切法涅盤性故。
就釋相中二。先顯體用。后顯所因。今初分三。初法。次喻。后結勸。今初。文有九句。減數十也。皆先標后釋。前五顯體性寂寥。后四辨相用深廣。前一能轉心。二所轉體。三所得果。四能詮教。五所顯理。夫轉法輪。不過此五。今皆即事契真。一能轉心者。由知法無起故。正轉法時不起心念言我轉授前人。名心自在。如是為真能轉也。二所轉體者即示勸證。名為三轉。此三名輪者摧障惱故。言離邊者。若有惑可催。未應于常。無惑可催。寧免于斷。今永離斷常等邊。方為真能斷所應斷。知與證修亦然。三所得果者。由斷惑故得離欲際。由證性空。本無可離。斯際亦遣。四能詮教者。理假言詮。今了本寂滅。不可說故。則終日言而未曾言也。五所顯理。謂即寂滅。今了性凈涅盤。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方為究竟之滅。是知其輪本來常清凈也。
以一切文字一切言語而轉法輪。如來音聲無處不至故。知聲如響而轉法輪。了于諸法真實性故。于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轉法輪。畢竟無主故。無遺無盡而轉法輪。內外無著故。
后四相用深廣中。一觸言皆輪。廣也。二即用而寂。深也。下二亦深亦廣。三一即多而無主。四即橫豎而恒虗。謂橫則無遺。無所不轉故。豎則無盡。窮未來故。而不著內外。則深廣無涯矣。
佛子。譬如一切文字語言。盡未來劫說不可盡。佛轉法輪亦復如是。一切文字安立顯示。無有休息。無有窮盡。佛子。如來法輪。悉入一切語言文字而無所住。譬如書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語一切算數一切世間出世間處而無所住。如來音聲亦復如是。普入一切處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業一切報中而無所住。一切眾生種種語言皆悉不離如來法輪。何以故。言音實相即法輪故。
第二喻中文有二喻。一文字無盡喻。喻第九無盡。二徧入無住喻。喻六七八。用而常寂故。于中有法喻合。合中二。先合普入一切。以上法中但云入一切言。故今明入余法。則觸類皆法輪。豈同三乘。但用佛音聲為法輪耶。一切眾生種種下正合前文入一切語。前五易故。略下喻之。
佛子。菩薩摩訶薩于如來轉法輪應如是知。
三結勸。
復次佛子。菩薩摩訶薩欲知如來所轉法輪。應知如來法輪所出生處。何等為如來法輪所出生處。佛子。如來隨一切眾生心行欲樂無量差別。出若干音聲而轉法輪。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有三昧名究竟無礙無畏。入此三昧已。于成正覺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眾生數等言音。一一音中眾音具足。各各差別而轉法輪。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能如是知轉法輪者。當知此人則為隨順一切佛法。不如是知。則非隨順。
第二顯法輪所起因。于中三。先辨輪所起因。因機差故。若離物機佛無說故。次佛子如來下明因所起輪。物既為力不同。教須適宜差別。于中說法所依之定名者。無礙辨才無所怯畏得究竟者。唯佛有故。后能如是知下結其得失。可知。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佛轉法輪。普入無量眾生界故。
第三總結。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來法輪無所轉
三世無起亦無得
譬如文字無盡時
十力法輪亦如是
如字普入而無至
正覺法輪亦復然
入諸言音無所入
能令眾生悉歡喜
佛有三昧名究竟
入此定已乃說法
一切眾生無有邊
普出其音令悟解
一一音中復更演
無量言音各差別
于世自在無分別
隨其欲樂普使聞
文字不從內外出
亦不失壞無積聚
而為眾生轉法輪
如是自在甚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