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2章

偈有五頌。分二。初二偈顯法輪體用。后三偈頌法輪所因。第九出現(xiàn)涅盤。轉(zhuǎn)化既周。安住秘藏。為物示滅。故次明之。然大涅盤。蓋眾圣歸宗冥會之所。寂寥無為。而廣大悉備。形名絕朕。識智難思。今以無名強(qiáng)名。亦為五別。一釋名。二出體。三顯種類。四彰業(yè)用。五釋文。一釋名者。涅盤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若約義開。略明三義。一者體大。自性清凈。二者相大。方便修凈。累亡德備故。三者用大。化用無盡故。般者入義。性入真入。示現(xiàn)入故。若圓融無礙。得大涅盤。二出體性。涅盤既妙絕常數(shù)。恬怕希夷。雖逈出百非。而靡所不在。今以義求。不出三法。即摩訶般若解脫法身。以為其體。所以三者。飜三雜染故。成智恩斷故。成法門法性應(yīng)化身故。能證大智。冥所證理。累永寂故。然此三種。不雜一如。德用分異。即寂之照為般若。即照之寂為解脫。寂照之體為法身。如一明凈圓珠。明即般若。凈即解脫。圓體法身。約用不同。體不相離。故此三法。不縱不橫。不并不別。如天之目。如世之伊。名秘密藏。為大涅盤。三顯種類。理無不統(tǒng)。義類塵沙。今自陿之寬。略分一兩。或唯說一。即大涅盤。或說有二。自有三門。一余無余。二性凈方便凈。三真與應(yīng)。或分為三。此有二種。一約三乘。二即自性真應(yīng)。或分為四。一自性清凈涅盤。二有余依。三無余依。四無住處。有余無余。義通大小。今唯說大。于三種內(nèi)不明二乘。余皆具論。融而無礙為大涅盤。四彰業(yè)用。囊括終古。導(dǎo)達(dá)羣方。靡不度生。靡不成就。故涅盤云。能建大事。則出現(xiàn)法門皆斯用也。諸門廣義。備于別章。略在文具。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yīng)云何知如來應(yīng)正等覺般涅盤。

第五釋文中二。先徵起。后正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欲知如來大涅盤者。當(dāng)須了知根本自性。

正顯中十。一體性真常。二德用圓備。三出沒常湛。四虧盈不遷。五示滅妙存。六隨緣起盡。七存亡互現(xiàn)。八大用無涯。九體離二邊。十結(jié)歸無住。然斯十段隨義雖殊。皆含體用。互相交徹顯大涅盤。今初分三。初舉法勸知。二真如下指理同事。三何以下釋顯同。相今初根本自性。即下所列真如等十。為真應(yīng)涅盤之根本體。即自性清凈涅盤。以出二礙。名方便凈。為真涅盤。大悲應(yīng)物亦自此流。故名為本。以是本故。但了真如。即了涅盤。

如真如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實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法界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虗空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法性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離欲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無相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我性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一切法性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真如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

次捐理同事。皆云如者。如即同義。能同涅盤。通真及應(yīng)。所同如等即自性涅盤。故上句皆有涅盤之稱。真應(yīng)無本。應(yīng)非不生。何出現(xiàn)之為妙。故以本該末。以體顯用。今皆圓寂。為大涅盤。所以列十名者。欲明究竟妙道。窮理盡性。無不同故。德無盡故。十名已如前釋。于中后二加際言者。窮真于無真。為真如際等故。

何以故。涅盤無生無出故。若法無生無出則無有滅。

后釋顯同相者。向言亦如是者。云何如耶。故云如真如等。不生滅故。何以不生。以但了因所顯。非生因所生故。既無有生亦非出障。始既無生則永常不滅。是知玄道存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則生滅齊觀。齊觀則彼此莫二。所以真如與我同根。法性與我一體。真既不滅。應(yīng)滅寧真。是知涅盤名滅者。乃在于無滅者矣。

佛子。如來不為菩薩說諸如來究竟涅盤。亦不為彼示現(xiàn)其事。

第二明德用圓備者。如來之身色相圓備。常現(xiàn)大機(jī)前故。文中先標(biāo)舉。后徵釋。標(biāo)中約人顯實。云不為菩薩。明說永滅是為二乘。跡盡雙樹并為凡小。據(jù)此亦名揀異灰斷。

何以故為欲令見一切如來常住其前。于一念中。見過去未來一切諸佛。色相圓滿皆如現(xiàn)在。亦不起二不二想。

后徵釋。文有二重。初釋之中自有二義。一令稱實見受用身。即同法身常住其前。涅盤云涅盤不空者。謂有善色常樂我凈故。因滅無常。獲此常故。二于一念下令見三際應(yīng)用。亦即是常。故云皆如現(xiàn)在。涅盤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下開旃檀座佛塔。見三世佛無涅盤者。楞伽亦云。無有佛涅盤。無有涅盤佛。亦不起二不二想者。遠(yuǎn)離覺所覺故。謂既知幽靈不竭。妙色湛然。三際大均。何生滅之動靜。故不起二也。亦不取此一常。故無不二也。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永離一切諸想著故。

次重徵釋。徵意云。菩薩何以能不起想。釋云菩薩由了法空。本無想著故。既無心于動靜。終不謂佛常與非常。

佛子。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xiàn)于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xiàn)涅盤。而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盤。何以故。如來常住清凈法界。隨眾生心示現(xiàn)涅盤。

第三佛子諸佛如來下出沒常湛。謂涅盤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不為故能建大事。不礙出沒。以無為故。住凈法界。體常湛然。不礙出沒故。顯跡為生即是有余。息跡為滅即是無余。故余無余乃應(yīng)物之假號耳。體性湛然。故存不為有。亡不為無。是知寂然不動未嘗無為。應(yīng)跡無方未嘗有為。豈可隨于見聞以滯殊應(yīng)之跡。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于一切凈水器中影無不現(xiàn)。普徧眾處而無來往。或一器破便不現(xiàn)影。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影不現(xiàn)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壞非日有咎。佛子如來智日亦復(fù)如是。普現(xiàn)法界。無前無后。一切眾生凈心器中佛無不現(xiàn)。心器常凈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第四虧盈不遷。先喻。佛子如來智日下后合。然法身無像。故無器而不形。圣智無心。故無感而不應(yīng)。像非我有。自彼器之虧盈。心非我生。豈普現(xiàn)之前后。故攝論第十頌云。眾生罪不見。如月于破器。徧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是以經(jīng)言非日咎也。持戒器破。定水無依。菩提器破。智水寧止。無信清珠故心水渾濁。何由見佛耶。然此中雖明現(xiàn)身。即是三德涅盤所流大用。亦涅盤攝。若爾。寧珠出現(xiàn)之身。然出現(xiàn)身。以法身為門。而論真應(yīng)。非無般若解脫二德。智慧日身無不照故。永離戲論即解脫故。醫(yī)王之喻即示滅故。此有般若。寧異菩提。若分相說。菩提為能證智。涅盤是所證理。唯約修顯。故涅盤中說。菩提必從生因所生。涅盤必從了因所顯。若攝相說。菩提是即理之智。涅盤是即智之理。不礙摩訶般若。即理之智。不礙寂滅菩提。智性本有亦是性凈涅盤。修顯亦方便凈。隨一為門則皆收盡。即大涅盤真菩提也。今以涅盤收之。非唯菩提及身。前后諸門皆從三德所流。能建大事。

佛子。若有眾生應(yīng)以涅盤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xiàn)涅盤。而實如來無生無歿無有滅度。

第五示滅妙存。既為物示滅。即體無滅。

佛子。譬如火大。于一切世間能為火事。或時一處其火息滅。于意云何。豈一切世間火皆滅耶。答言不也。佛子。如來應(yīng)正等覺亦復(fù)如是。于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于一世界能事已畢。示入涅盤。豈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悉皆滅度。

第六隨緣起盡。有喻合結(jié)。合中以機(jī)喻薪。以涅盤喻火。眾生善根未熟。可熟者成正覺以熟之。如為火事。若所應(yīng)度者皆已度竟。則現(xiàn)般涅盤。寂無所為。如火息滅。故法華云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然。現(xiàn)滅現(xiàn)生。皆是涅盤火用。故攝論第十名涅盤如火。既起滅在彼則益不可盈。損不可虧。云云自彼。非佛然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知如來應(yīng)正等覺大般涅盤。

三結(jié)可知。

復(fù)次佛子。譬如幻師善明幻術(shù)。以幻術(shù)力。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國土城邑聚落。示現(xiàn)幻身。以幻力持。經(jīng)劫而住。然于余處幻事已訖隱身不現(xiàn)。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大幻師豈于一處隱身不現(xiàn)便一切處皆隱滅耶。答言不也。佛子。如來應(yīng)正等覺亦復(fù)如是。善知無量智慧方便種種幻術(shù)。于一切法界普現(xiàn)其身。持令常住盡未來際。或于一處隨眾生心所作事訖示現(xiàn)涅盤。豈以一處示入涅盤便謂一切悉皆滅度。佛子。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知如來應(yīng)正等覺大般涅盤。

第七存亡互現(xiàn)。由順機(jī)故此滅彼存。非如來身不能長久。前喻約見滅見成。此喻約常見不見。

復(fù)次佛子。如來應(yīng)正等覺示涅盤時。入不動三昧。入此三昧已。于一一身各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光明。一一光明各出阿僧只蓮華。一一蓮華各有不可說妙寶華蘂一一華蘂。有師子座。一一座上皆有如來結(jié)跏趺坐。其佛身數(shù)。正與一切眾生數(shù)等。皆具上妙功德莊嚴(yán)。從本愿力之所生起。若有眾生善根熟者。見佛身已則皆受化。然彼佛身盡未來際究竟安住。隨宜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

第八大用無涯。謂正示涅盤而便分身無邊。窮于來際。不動三昧者究竟寂滅也。由寂無動。故無所不動耳。

佛子。如來身者無有方處。非實非虗。但以諸佛本誓愿力。眾生堪度則便出現(xiàn)。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知如來應(yīng)正等覺大般涅盤。

第九體離二邊。身若是實。有不可滅。身若是虗。何能起滅。若有方所此現(xiàn)彼無。由非實故起滅無恒。由非虗故能無不現(xiàn)。無方所故感處即形。本愿力故化周法界。隨堪度故見則不同。

佛子。如來住于無量無礙究竟法界虗空界真如法性無生無滅及以實際。為諸眾生。隨時示現(xiàn)。本愿持故無有休息。不舍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法。

第十結(jié)歸無住。上來九門初門多顯其體。余八皆體用雙明。今此分二。初至實際。通結(jié)九門之體。后為諸眾生下通結(jié)八門之用。隨時示現(xiàn)正顯于用。本愿力故顯何所因。無有休息皆窮來際。不舍已下明用分際。誰獨非涅盤而舍之耶。是則初住實際。故不住生死。后不舍眾生。故不住涅盤。由雙住故。能俱不住。前即大智。后即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為無住涅盤。自性涅盤眾生等有。二乘無學(xué)容有前三。唯佛世尊獨言具四。故就無住總以結(jié)之。即安住涅盤建大事也。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日舒光照法界

器壞水漏影隨滅

最勝智日亦如是

眾生無信見涅盤

偈文有六初偈頌第四。

如火世間作火事

于一城邑或時息

人中最勝徧法界

化事訖處示終盡

次偈頌第六。

幻師現(xiàn)身一切剎

能事畢處則便謝

如來化訖亦復(fù)然

于余國土常見佛

頌第七。

佛有三昧名不動

化眾生訖入此定

一念身放無量光

光出蓮華華有佛

佛身無數(shù)等法界

有福眾生所能見

如是無數(shù)一一身

壽命莊嚴(yán)皆具足

次二偈頌第八。

如無生性佛出興

如無滅性佛涅盤

言辭譬喻悉皆斷

一切義成無與等

次一偈頌第十。初句無生之生。次句無滅之滅。次句結(jié)歸涅盤無名。后句結(jié)其大用無盡。此二無礙是無住義。余不頌者含在此中。第九出現(xiàn)涅盤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yīng)云何知于如來應(yīng)正等覺。見聞親近所種善根。佛子。菩薩摩訶薩應(yīng)知于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皆悉不虗。出生無盡覺慧故。離于一切障難故。決定至于究竟故。無有虗誑故。一切愿滿故。不盡有為行故。隨順無為智故。生諸佛智故。盡未來際故。成一切種勝行故。到無功用智地故。

第十明出現(xiàn)見聞親近所生善根。前九門出現(xiàn)一期始終。今明于上見聞功深益遠(yuǎn)。獎物進(jìn)修。文中三。初徵起。次正顯。后結(jié)示。就正顯中分二。先明見聞信向益。后見聞不信益。前中先法后喻。法中先總后別。今初見等。如后喻合中。后出生下別。即示不虗之相。有十一句。不出智斷恩德。思之。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于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fù)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于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

第二喻中三喻。喻其三德。初少服金剛喻。喻于智德。智慧破惑如金剛故。以有智慧者必?zé)o煩惱。故不共住。

佛子。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于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于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fù)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于無余涅盤。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第二少火燒多喻。喻斷德。性究竟者了惑本寂故。

佛子。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凈。若有聞?wù)叨们鍍簟H粲旋M者鼻得清凈。若有嘗者舌得清凈。若有觸者身得清凈。若有眾生取彼地土。亦能為作除病利益。

第三藥王徧益喻。喻恩德。種種利生故。文中先喻后合。

佛子。如來應(yīng)正等覺無上藥王亦復(fù)如是。能作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凈。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凈。若有得齅如來戒香鼻得清凈。若有得嘗如來法味舌得清凈。具廣長舌解語言法。若有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凈。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于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昧清凈。

二合中二。先明為六根境界益。合上藥王徧益六根。皆通在世滅后。滅后亦有見故。況憶念等。

若有眾生供養(yǎng)如來所經(jīng)土地及塔廟者。亦具善根。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圣樂。

后明遺跡之益。合上取彼地土。所經(jīng)土地猶通現(xiàn)滅。其塔廟者唯約滅后。亦同法華乃至舉一手等皆已成佛道。

佛子。我今告汝。設(shè)有眾生見聞于佛。業(yè)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于涅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沭县| 眉山市| 鹤峰县| 泰安市| 湾仔区| 临高县| 曲靖市| 横峰县| 镇原县| 土默特右旗| 日喀则市| 逊克县| 浠水县| 东阳市| 宾阳县| 新乡市| 浦城县| 漳浦县| 舒城县| 绩溪县| 九龙城区| 安岳县| 和政县| 会宁县| 墨江| 永胜县| 开封县| 镇康县| 宁波市| 西宁市| 池州市| 昭通市| 利津县| 大荔县| 阳原县| 吉安县| 天等县| 桦川县| 雷波县| 昌吉市| 延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