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十九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五年)
經十有九年,春,王正月。
【譯文】
十九年,春,周歷正月。
經夏,四月。
【譯文】
夏季,四月。
經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
【譯文】
秋天,公子結送陳侯夫人的陪嫁女到鄄地,于是跟齊侯宋公結盟。
傳媵,淺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辟要盟也。何以見其辟要盟也?媵,禮之輕者也。盟,國之重也,以輕事遂乎國重無說。其曰陳人之婦,略之也。其不日,數渝,惡之也。
【譯文】
送陪嫁女,是不重要的事,不予記載。這次為什么記呢?是為避開要參加盟會的說法。怎么見得是這樣呢?送陪嫁女,是禮儀中較輕的。盟會是國家的大事。用送女成全大事別國就沒話了。經文記“陳人之婦”,是為省略。不記日期,是因為盟約多次改變,對此憎恨。
經夫人姜氏如莒。
【譯文】
夫人姜氏到莒國。
傳婦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
【譯文】
女人已經出嫁,就不能再過國境。過國境是非禮的。
經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
【譯文】
冬天,齊國、宋國和陳國攻打魯國西部邊境。
傳其曰鄙,遠之也。其遠之何也?不以難邇我國也。
【譯文】
經文記邊疆地區,表明很遠。為什么說遠呢?不讓戰事接近魯的國都。
莊公二十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四年)
經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譯文】
二十年春季,周歷二月,夫人姜氏到莒國。
傳婦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
【譯文】
女人已經出嫁,就不能再過國境。過國境(去莒國)是不對的。
經夏,齊大災。
【譯文】
夏天,齊國發生火災。
傳其志,以甚也。
【譯文】
記載齊國火災,因為太嚴重。
經秋,七月。
【譯文】
秋季,七月。
經冬,齊人伐我。
【譯文】
冬季,齊國進攻魯國。
莊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三年)
經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譯文】
二十一年,春,周歷正月。
經夏,五月,辛酉,鄭伯突卒。
【譯文】
夏季,五月辛酉日,鄭厲公去世。
經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譯文】
秋季,七月戊戌日,桓公夫人死。
傳婦人弗目也。
【譯文】
女人死不記地點。
經冬,十有二月,葬鄭厲公。
【譯文】
冬季,十二月,安葬鄭厲公。
莊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二年)
經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
【譯文】
二十二年春天,周歷正月,實行大赦。
傳肆,失也。眚,災也。災紀也,失故也,為嫌天子之葬也。
【譯文】
肆是赦免的意思。眚是成災有罪的意思。有罪就要懲治,赦免要有緣故,可能是天子同意(大赦)安葬(文姜)吧。
經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譯文】
癸丑日,安葬魯桓公夫人文姜。
傳小君,非君也。其曰君何也?以其為公配,可以言小君也。
【譯文】
小君,不是君。為什么稱君?因為她是桓公的夫人,可以稱小君。
經陳人殺其公子御寇。
【譯文】
陳國殺了公子御寇。
傳言公子而不言大夫,公子未命為大夫也。其曰公子何也?公子之重視大夫,命以執公子。
【譯文】
稱公子而不稱大夫,因為公子沒命封為大夫。為什么稱公子?大夫高于公子,(可以)下命令逮住公子。
經夏,五月。
【譯文】
夏季,五月。
經秋,七月,丙申,及齊高傒盟于防。
【譯文】
秋季七月,丙申日,莊公跟齊卿高傒在防地會盟。
傳不言公,高傒伉也。
【譯文】
不提莊公,(是怕)高傒跟莊公伉禮。
經冬,公如齊納幣。
【譯文】
冬天,莊公到齊國送聘禮。
傳納幣,大夫之事也。禮有納采,有問名,有納征,有告期。四者備,而后娶,禮也。公之親納幣,非禮也,故譏之。
【譯文】
送聘禮,是大夫的事。古婚嫁之禮,有納采,有問名,有納征,有告期,這四點完備,然后迎娶,才合乎禮。莊公親自送聘禮,不合于禮,所以譏刺他。
莊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一年
經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齊。
【譯文】
二十三年,春,莊公回國,告祭祖廟。
經祭叔來聘。
【譯文】
祭叔來魯國訪問。
傳其不言使何也,天子之內臣也。不正其外交,故不與使也。
【譯文】
為什么不稱使臣,他是天子王室內的大臣。搞不正當的外交活動,所以不給他使臣稱號。
經夏,公如齊觀社。
【譯文】
夏天,莊公到齊國觀看祭祀土神的儀式。
傳常事曰視,非常曰觀。觀,無事之辭也,以是為尸女也。無事不出竟。
【譯文】
看平常事叫視,看非尋常事叫觀。這里用觀字,表示沒事的意思,認為莊公這次主要為看齊女。沒事不能出國境。
經公至自齊。
【譯文】
莊公從齊國歸來告祭祖廟。
傳公如往時,正也。致月,故也。如往月,致月,有懼焉爾。
【譯文】
國君出行記載季節,是對的。歸國記下月份,是老規矩了。如果出行記載月份,歸來時也記月份,就是有令人害怕的事了。
經荊人來聘。
【譯文】
楚王來魯國訪問。
傳善累而后進之。其曰人何也?舉道不待再。
【譯文】
積累善行,而后得到進升。為什么稱人呢?地位不能二次提高。
經公及齊侯遇于穀。
【譯文】
莊公跟齊侯在穀地臨時會見。
傳及者,內為志焉爾。遇者,志相得也。
【譯文】
用及字,表明(這次會見)是魯國的意愿。用遇字,表示互相意見一致。
經蕭叔朝公。
【譯文】
蕭叔朝見魯莊公。
傳微國之君,未爵命者。其不言來,于外也。朝于廟,正也。于外,非正也。
【譯文】
小國的國君,沒得到天子任命加封。不說來,是因為在魯都以外的地方。在祖廟朝見是對的。在外邊,不合于禮。
經秋,丹桓宮楹。
【譯文】
秋天,給桓公廟前楹柱涂紅色。
傳禮,天子諸侯黝堊,大夫倉,士黃主。丹楹,非禮也。
【譯文】
按禮,天子諸侯廟前的楹柱涂淡黑色,壁上刷白土。大夫廟前的楹柱涂青色,士人廟前楹柱涂黃色。涂紅色是不合乎禮的。
經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
【譯文】
冬季,十一月,曹莊公去世。
經十有二月,甲寅,公會齊侯于扈。
【譯文】
十二月甲寅日,莊公和齊侯在扈地會見。
莊公二十四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年)
經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宮桷。
【譯文】
二十四年春,周歷三月,給桓公廟的椽木刻上花紋。
傳禮,天子之桷,斫之礱之,加密石焉。諸侯之桷,斫之礱之。大夫斫之,士斫本。刻桷,非正也。夫人,所以崇宗廟也。取非禮與非正,而加之于宗廟,以飾夫人,非正也。刻桓宮桷,丹桓宮楹,斥言桓宮以惡莊公也。
【譯文】
按禮,天子廟的椽木,砍削后要磨,還要用細石磨。諸侯廟的椽木,砍削后要磨光。大夫的砍了就可以。士人的只消砍去樹根就可以。椽木上刻花是不合乎禮的。人都重視宗廟建筑。如果用不合乎禮、不正確的做法修建宗廟,用裝飾的宗廟迎娶夫人,就不對了。給桓公廟椽木刻花,給桓公廟的楹柱涂紅色,指言桓宮,是用以表示對莊公憎恨。
經葬曹莊公。
【譯文】
安葬曹莊公。
經夏,公如齊迎女。
【譯文】
莊公到齊國迎親。
傳親迎,恒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不其正親迎于齊也。
【譯文】
親自迎親是常事,不必記載。這次為什么記載呢?認為(莊公)到齊國親自迎娶是不對的。
經秋,公至自齊。
【譯文】
秋天,莊公從齊回魯,告祭祖廟。
傳迎者,行見諸,舍見諸。先至,非正也。
【譯文】
迎親時,行時要看著女方的車,停下來時也看著女方的車。先回國告祭祖廟是不對的。
經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
【譯文】
八月丁丑日,夫人姜氏到魯國。
傳入者,內弗受也。日入,惡入者也。何用不受也?以宗廟弗受也。其以宗廟弗受何也?娶仇人子弟,以薦舍于前,其義不可受也。
【譯文】
用入字,表示魯國不愿接受。記下進入的日期,表示憎惡她進入。為什么不愿接受呢?因為祖廟不接受。為什么祖廟不接受呢?娶仇人的女兒,把她進獻放到祖廟前,按正義是不可接受的。
經戊寅,大夫宗婦覿,用幣。
【譯文】
戊寅這天,同姓大夫的夫人和君夫人見面,拿玉、帛等做禮物。
傳覿,見也。禮,大夫不見夫人,不言及不正。其行婦道,故列數之也。男子之贄,羔雁雉腒。婦人之贄,棗栗腶脩。用幣,非禮也。用者,不宜用者也。大夫,國體也,而行婦道,惡之,故謹而日之也。
【譯文】
覿是見面的意思。禮規定,大夫不必見君夫人。經文不用及字不對。既然大夫行婦人之禮道,就分別說說見面之禮。男人的初次見面禮,是羔羊、大雁、野雞、鳥肉之類。女人的初次見面禮物,是棗、栗子、臘肉之類。用玉、帛做見面禮,不合于禮。用,是不該用的意思。大夫是國的一部分,卻行婦人之禮。憎惡這種做法,所以慎重地記下日期。
經大水。
【譯文】
發大水。
經冬,戎侵曹,曹羈出奔陳。
【譯文】
冬季,戎人侵略曹國,曹羈跑到陳國避難。
經赤歸于曹。郭公。
【譯文】
赤回到曹國。赤就是郭公。
傳赤蓋郭公也,何為名也?禮,諸侯無外歸之義,外歸,非正也。
【譯文】
赤大概就是郭公。為什么稱他名?按禮,諸侯沒有從外國歸來之禮,外歸是不對的。
莊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九年)
經二十有五年,春,陳侯使女叔來聘。
【譯文】
二十五年春,陳侯派大夫女叔來魯國訪問。
傳其不名何也?天子之命大夫也。
【譯文】
為什么不稱名?因為是天子命封的大夫。
經夏,五月,癸丑,衛侯朔卒。
【譯文】
夏季,五月癸丑日,衛惠公去世。
經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譯文】
六月辛未日,是初一,發生日蝕。
傳言日言朔,食正朔也。鼓,用牲于社。鼓,禮也。用牲,非禮也。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諸侯置三麾,陳三鼓三兵。大夫擊門,士擊柝,言充其陽也。
【譯文】
經文記日子記朔,日蝕正發生在朔日。敲鼓、殺牲祭土神。敲鼓,合于禮。殺牲就不合禮了。天子救日頭,立五面旌旗,陳列五種兵器,擊五色鼓。諸侯立三面旗,陳列三種兵器、敲三色鼓。大夫救日頭時拍擊大門,士人敲梆子。說是用這些充實陽氣。
經伯姬歸于杞。
【譯文】
伯姬嫁到杞國。
傳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無足道焉爾。
【譯文】
為什么不提迎親的人,迎親的人說起來官位不高,不值得說罷了。
經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門。
【譯文】
秋天,發大水,在土地廟,在國都大門,敲鼓,殺牲祭祀。
傳高下有水災曰大水。既戒鼓而駭眾,用牲可以已矣。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眾。
【譯文】
高處低處都有水災叫大水。為警戒,敲鼓驚起眾人,好避開大水,殺牲就不必了。用敲鼓敲兵器救日頭,用敲鼓驚眾救水。
經冬,公子友如陳。
【譯文】
公子友到陳國去。
莊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八年)
經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
【譯文】
二十六年,春,莊公攻伐戎人。
經夏,公至自伐戎。
【譯文】
夏天,莊公伐戎歸來,告祭祖廟。
經曹殺其大夫。
【譯文】
曹國殺了它的大夫。
傳言大夫而不稱名姓,無命大夫也。無命大夫而曰大夫,賢也。為曹羈,崇也。
【譯文】
稱大夫不稱姓名,是個沒得到天子命封的大夫。沒得命封的大夫卻稱大夫,是因為他賢德。是曹羈,尊重他。
經秋,公會宋人、齊人伐徐。
【譯文】
秋季,莊公會合宋國、齊國攻伐徐國。
經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譯文】
冬,十二月癸亥日,初一,日蝕。
莊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七年)
經二十有七年,春,公會杞伯姬于洮。
【譯文】
二十七年春,莊公在洮地和杞伯姬會面。
經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
【譯文】
夏天,六月,莊公在幽地跟齊侯、宋公、陳侯、鄭伯會盟。
傳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于是而后授之諸侯也。其授之諸侯何也?齊侯得眾也。桓會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也,愛民也。
【譯文】
用同字,表示共同的意思。齊桓公率領諸侯共同尊奉周天子。這之后得到了諸侯盟主的稱號。這是為什么?齊侯得到眾諸侯擁戴。桓公會盟不必祭祖,大家感到安全。桓公會盟不必記日期,大家講誠信。相信桓公的真誠,感戴桓公的仁德。齊桓公主持的衣裳之會十一次,沒有歃血結盟,因為純粹真誠。齊桓公主持兵車之會四次,沒有打過大戰,因為愛百姓。
經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
【譯文】
秋天,公子友到陳國,安葬原仲。
傳言葬不言卒,不葬者也。不葬而曰葬,諱出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