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出曰治兵,習戰也。入曰振旅,習戰也。治兵而陳蔡不至矣。兵事以嚴終,故曰善陳者不戰,此之謂也。善為國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死,善死者不亡。
【譯文】
出到郊野叫練兵,是為演習作戰。進入國都叫整軍,也是演習作戰。練兵,陳蔡就不來了。軍隊陣列始終嚴整,所以說會練兵列陣的不用作戰,就指的是這種情況。善于治國的不要軍隊,善于用兵的不必演習陣列,善于列陣的不用作戰,善于作戰的極少傷亡,善于死的不做無謂的犧牲。
經夏,師及齊師圍郕,郕降于齊師。
【譯文】
夏天,魯國軍隊和齊國軍隊包圍郕城,郕城百姓投降齊軍。
傳其曰降于齊師何?不使齊師加威于郕也。
【譯文】
為什么說投降齊軍呢?不讓齊軍對郕國施加武力。
經秋,師還。
【譯文】
秋季,魯軍回國。
傳還者,事未畢也,遁也。
【譯文】
魯軍回國,戰事沒完,(魯)回避了。
經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弒其君諸兒。
【譯文】
冬季,十一月,癸未日,齊國公孫無知,弒齊襄公。
傳大夫弒其君,以國氏者,嫌也,弒而代之也。
【譯文】
大夫殺國君,記載時名前冠以國名,表示有嫌疑,疑他弒君將以己代之。
莊公九年
(公元前六百八十五年)
經九年,春,齊人殺無知。
【譯文】
魯莊公九年春天,齊國殺死公孫無知。
傳無知之挈,失嫌也。稱人以殺大夫,殺有罪也。
【譯文】
提無知的名,表明他沒當上國君。經文記某人殺大夫,表示被殺的人有罪。
經公及齊大夫盟于暨。
【譯文】
莊公和齊國大夫在暨地會盟。
傳公不及大夫。大夫不名,無君也。盟納子糾也。不日,其盟渝也。當齊無君,制在公矣。當可納而不納,故惡內也。
【譯文】
魯公不能同別國大夫簽盟。簽盟的大夫不提名,因為齊國沒有國君。約定送子糾回國,不記日期,因為盟約變了。在齊國沒有國君時,決定權就在魯公了。可以送子糾回國,卻沒送回去,所以認為是魯國的恥辱。
經夏,公伐齊,納糾。齊小白入于齊。
【譯文】
夏天,莊公攻打齊國,送公子糾回國。齊公子小白先回到齊國。
傳當可納而不納。齊變而后伐。故乾時之戰,不諱敗,惡內也。大夫出奔反,以好曰歸,以惡曰入。齊公孫無知弒襄公,公子糾、公子小白不能存,出亡。齊人殺無知,而迎公子糾于魯。公子小白不讓公子糾先入,又殺之于魯,故曰齊小白入于齊,惡之也。
【譯文】
可以送糾回國卻沒送成。齊國改變盟約后,就討伐它。所以乾時一戰,不避諱魯國失敗,認為是魯的恥辱。大夫出國避難,后來返回國,如果認為他好就記“歸”,認為他壞就記“入”。齊國的公孫無知殺了襄公,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不能呆在齊國,出逃國外。齊國殺了無知后,到魯國迎公子糾。公子小白不讓公子糾先回國,又在魯國殺了糾。所以經文記“齊小白入于齊”,是對他表示憎恨。
經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
【譯文】
秋季,七月丁酉日,安葬齊襄公。
經八月,庚申,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
【譯文】
八月庚申日,魯國跟齊軍在乾時作戰,魯軍大敗。
經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
【譯文】
九月,齊國殺死公子糾。
傳外不言取,言取,病內也。取,易辭也。猶曰取其子糾而殺之云爾。十室之邑可以逃難,百室之邑可以隱死,以千乘之魯,不能存子糾,以公為病矣。
【譯文】
魯以外的國家不能說取,經文用“取”字,是責備魯國。取,表示容易得到的意思,就像說拿來那子糾就殺了。十戶人家的小城就可以避難,百戶人家的小城就可以隱藏不死,憑著擁有千輛兵車的魯國,卻不能保住公子糾,因此魯公要被責備呵。
經冬,浚洙。
【譯文】
冬天,疏浚洙河。
傳浚洙者,深洙也,著力不足也。
【譯文】
疏浚洙河,就是深挖洙河河道,顯出力量不足。
莊公十年
(公元前六百八十四年)
經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
【譯文】
十年,春季,周歷正月,莊公在長勺打敗齊軍。
傳不日,疑戰也。疑戰而曰敗,勝內也。
【譯文】
沒記載日子,因為沒約定作戰日期。沒約定作戰而記失敗,是魯國打勝了。
經二月,公侵宋。
【譯文】
二月,莊公領兵侵略宋國。
傳侵時,此其月何也?乃深其怨于齊,又退侵宋以眾其敵,惡之,故謹而月之。
【譯文】
凡是侵略記下季節。這次為什么記月份?已經跟齊結下深仇,又退兵侵略宋國,到處樹敵。為責備莊公,所以慎重地記下月份。
經三月,宋人遷宿。
【譯文】
三月,宋國人遷到宿國。
傳遷,亡辭也。其不地,宿不復見也。遷者,猶未失其國家以往者也。
【譯文】
遷走是滅亡的意思。不記載遷的地方,是因為再也見不到宿國了。用“遷”字,就好像沒有失掉國家而遷往別處了。
經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公敗宋師于乘丘。
【譯文】
夏季六月齊軍、宋軍駐扎郎地,莊公在乘丘打敗宋公。
傳次,止也,畏我也。不日,疑戰也。疑戰而曰敗,勝內也。
【譯文】
次是駐留不前的意思,是因為怕我們魯國。沒記作戰日期,因為不是約定日期的作戰。記(齊宋)敗了,是魯國勝了。
經秋,九月,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
【譯文】
秋天,九月,楚國在莘地打敗蔡軍,把蔡侯抓回楚國。
傳荊者,楚也。何為謂之荊?狄之也。何為狄之?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荊,狄之也。蔡侯何以名也?絕之也。何為絕之?獲也。中國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也?中國不言敗,蔡侯見其獲乎?其言敗何也?釋蔡侯之獲也。以歸,猶愈乎執也。
【譯文】
荊是指楚國。為什么稱它荊?是把它視為夷狄。為什么視楚為夷狄?(因為)天子即位,楚國遲遲不朝拜;天子如果軟弱,楚肯定先反叛。所以稱它荊,把它視為夷狄。為什么稱蔡侯的名?因為他絕了君位。為什么絕了君位?他被楚俘獲了。對中原各諸侯國不說敗,這里為什么說敗?不說敗能表明蔡侯被俘獲嗎?為什么說敗,為解釋蔡侯被俘獲。把蔡侯帶回國,比捉住還嚴重。
經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
【譯文】
冬季,十月,齊軍滅了譚國,譚子跑到莒國。
莊公十一年
(公元前六百八十三年)
經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譯文】
十一年,春,周歷正月。
經夏,五月,戊寅,公敗宋師于鄑。
【譯文】
夏季,五月戊寅日,莊公在鄑地打敗宋軍。
傳內事不言戰,舉其大者。其日,成敗之也。宋萬之獲也。
【譯文】
春秋經對魯國作戰一般不記載,只記大的戰役。記下日子,是因為完成了打敗宋國的任務,俘獲了宋萬。
經秋,宋大水。
【譯文】
秋天,宋國發大水。
傳外災不書,此何以書?王者之后。高下有水災曰大水。
【譯文】
外國鬧災不記,這次為什么記?因為宋是商王的后代。高處低處都有水災稱大水。
經冬,王姬歸于齊。
【譯文】
冬季,王姬嫁到齊國。
傳其志,過我也。
【譯文】
記下這件事,是因為路過魯國。
莊公十二年
(公元前六百八十二年)
經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紀叔姬歸于酅。
【譯文】
十二年,春,周歷三月,叔姬回到酅城。
傳國而曰歸,此邑也,其曰歸何也?吾女也。失國喜得其所,故言歸焉爾。
【譯文】
對一國而言才說歸,這是一座城,為什么說歸呢?因為叔姬是魯公女兒,高興她失去國家又得到處所,所以稱歸。經夏,四月。
【譯文】
夏季,四月。
經秋,八月,甲午,宋萬弒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
【譯文】
秋季,八月甲午日,宋萬殺了自己的國君和仇牧大夫。
傳宋萬,宋之卑者也,卑者以國氏。以尊及卑也。仇牧,閑也。
【譯文】
宋萬是個下臣,卻用國名當氏。(宋萬殺人)是由地位高的到地位低的。仇牧被殺,是因為他抵制宋萬弒君。
經冬,十月,宋萬出奔陳。
【譯文】
冬季,十月,宋萬逃到陳國避難。
莊公十三年
(公元前六百八十一年)
經十有三年,春,齊人、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于北杏。
【譯文】
十三年春天,齊國、宋國、陳國、蔡國和邾國在北杏會盟。
傳是齊侯宋公也。其曰人何也?始疑之。何疑焉?桓非受命之伯也。將以事授之者也,曰可矣乎?未乎?舉人眾之辭也。
【譯文】
這是齊桓公、宋桓公呵。為什么稱齊人?開始時還有疑慮。疑慮什么?齊桓公還不是天子任命加封的霸主,將要把事委任于他,可以呢?不可以呢?稱人表示眾多的意思。
經夏,六月,齊人滅遂。
【譯文】
夏季六月,齊國滅了遂國。
傳遂,國也。其不日,微國也。
【譯文】
遂是國名。不記滅它的日期,因為是小國。
經秋,七月。
【譯文】
秋季,七月。
經冬,公會齊侯,盟于柯。
【譯文】
冬季,莊公會見齊侯,在柯地結盟。
傳曹劌之盟也,信齊侯也。桓盟雖內與,不日,信也。
【譯文】
是曹劌去結的盟,因為信任齊桓公。桓公這次雖然是跟魯國會盟(也該記日期),不記,是因為講誠信。
莊公十四年
(公元前六百八十年)
經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譯文】
十四年,春,齊國、陳國、曹國一起攻伐宋國。
經夏,單伯會伐宋。
【譯文】
夏天,單伯來會見,議定攻打宋國。
傳會,事之成也。
【譯文】
用會字,表示攻宋之事已經完了。
經秋,七月,荊入蔡。
【譯文】
秋季七月,楚攻入蔡國。
傳荊者,楚也。其曰荊何也?州舉之也。州不如國,國不如名,名不如字。
【譯文】
荊就是楚國。為什么稱荊呢?是稱州名。稱州不如稱國,稱國不如稱名,稱名不如稱字。
經冬,單伯會齊侯、宋公、衛侯、鄭伯于鄄。
【譯文】
冬季,單伯在鄄地會見齊侯、宋公、衛侯和鄭伯。
傳復同會也。
【譯文】
又一次共同會盟。
莊公十五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九年)
經十有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會于鄄。
【譯文】
十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衛侯和鄭伯又一次在鄄地會盟。
傳復同會也。
【譯文】
又一次共同會盟。
經夏,夫人姜氏如齊。
【譯文】
夫人姜氏到齊國。
傳婦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禮也。
【譯文】
女人已經出嫁就不能越過國境,越境是非禮的。
經秋,宋人、齊人、邾人伐郳。
【譯文】
秋季,宋國、齊國和邾國一起攻伐郳國。
經鄭人侵宋。
【譯文】
鄭國侵略宋國。
經冬,十月。
【譯文】
冬季,十月。
莊公十六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八年)
經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譯文】
十六年,春季,周歷正月。
經夏,宋人、齊人、衛人伐鄭。
【譯文】
夏季,宋國、齊國和衛國一起攻伐鄭國。
經秋,荊伐鄭。
【譯文】
秋季,楚國攻伐鄭國。
經冬,十有二月,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譯文】
冬天,十二月,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滑伯、滕子九國君在幽地會盟。
傳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不言公,外內寮一,疑之也。
【譯文】
經文用同字,表明各諸侯有共同之處,共同尊奉周天子。不提莊公,是因為內外諸侯一致疑心莊公會不會尊齊桓公為霸主。
經邾子克卒。
【譯文】
邾國君故去。
傳其曰子,進之也。
【譯文】
稱邾君為子,因為進封了爵位。
莊公十七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七年)
經十有七年,春,齊人執鄭詹。
【譯文】
十七年春,齊國捉住鄭詹。
傳人者,眾辭也。以人執,與之辭也。鄭詹,鄭之卑者也。卑者不志,此其志何也?以其逃來志之也。逃來則何志焉?將有其末,不得不錄其本也。鄭詹,鄭之佞人也。
【譯文】
經文稱齊人,表示眾人的意思。因為眾人逮住詹,就用了這個詞。鄭詹,是鄭國的下臣,地位低不予記載。這次為什么記呢?因為他逃來我們魯國。逃到魯國為什么記呢?要記末尾,不能不記它的開頭。鄭詹,是鄭國有才能的人。
經夏,齊人殲于遂。
【譯文】
夏天,齊國滅掉遂國。
傳殲者,盡也。然則何為不言遂人盡齊人也?無遂之辭也。無遂則何為言遂?其猶存遂也。存遂奈何?曰齊人滅遂,使人戍之,遂之因氏飲戍者酒而殺之,齊人殲焉。此謂狎敵也。
【譯文】
殲是殺盡的意思。如此,那么為啥不說遂人殺光了齊人呢?遂國沒有了。沒有遂國為什么還說遂國?就如同遂國還存在。怎么遂國還存在呢?齊人滅了遂,派人戍守遂。遂國的因氏家用酒食款待戍守的人,灌醉了后殺死他們,遂地的齊人全被殺盡。這就是所說的輕敵。
經秋,鄭詹自齊逃來。
【譯文】
秋天,鄭詹從齊國逃到魯國。
傳逃義曰逃。
【譯文】
逃避正義叫逃。
經冬,多麋。
【譯文】
冬季,麋鹿很多。
莊公十八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六年)
經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譯文】
十八年春天,周歷三月,出現日蝕。
傳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何以知其夜食也?曰,王者朝日,故雖為天子,必有尊也。貴為諸侯,必有長也。故天子朝日,諸侯朝朔。
【譯文】
不記日子,不記朔,因日蝕發生在夜里。怎么知道發生在夜里?天子有朝日之禮(天子朝日時見日虧缺,故知夜裹發生日蝕)。所以,即使是天子,也肯定有比他尊貴的。即使是有地位的諸侯,也肯定有比他還大的。故而天子有朝日之禮,諸侯有朝朔之禮。
經夏,公追戎于濟西。
【譯文】
夏天,莊公追逐戎人到濟水以西。
傳其不言戎之伐我何也?以公之追之,不使戎邇于我也。于濟西者,大之也。何大焉?為公之追之也。
【譯文】
為什么不說戎人攻伐魯國呢?因為莊公領兵追逐戎人,不讓戎人靠近魯國。在濟水以西,是強調地方大。為什么強調其大呢?因為莊公在那追戎人。
經秋,有蜮。
【譯文】
秋天,發現了蜮。
傳一有一亡曰有。蜮,射人者也。
【譯文】
時有時無叫有。蜮是一種能射人的動物。
經冬,十月。
【譯文】
冬季,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