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自然中的靜心之法——在大自然中伸展呼吸(2)
- 不忘初心,換一生平心靜氣
- 安然
- 4577字
- 2015-08-20 21:26:34
(2)不要說故事。只需說:“我感覺……”不要說:“我感覺……因為,老板他今天罵了我一頓;因為,我小時候媽媽誤會過我……否則,你又分神于過去與未來之間,馬上與當下脫節了,而且說故事并不會對靜心有所幫助,只會讓人分心而已,并帶來更多無謂的責備和怨恨以及老故事。所以,只要說當下的感覺就好了,不要說“因為……所以……”
(3)不要有太長的停頓。人說完一句“我感覺……”雖然不用太趕,可是和下一句“我感覺”之間也不要拖得太久,否則,很有可能會陷入頭腦的昏睡和做夢中,而進入失神的狀態,又和當下脫節了。
如果只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也可以一直重復地說:“我感覺很生氣……直到這種感覺轉變了。如果,某些時候沒有任何感覺,也可以說:“我沒有感覺……”直到這種情況改變。總之,當下是什么就說什么,表達出當下的心情,不需要認為必須怎么樣,也不需要絞盡腦汁地挖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總之,記得一切都是處在一種自然的當下。
有時候,過去的事情會突然閃過人的腦海,好比以為自己早已遺忘的童年趣事,但是事實上,潛意識還依然保持有這段記憶,而那些事情甚至對人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就在靜心結束之后,寫到靜心日記上。這樣做會很有幫助,可以讓自己更清楚地觀照,不必在靜心的時間里去探究“為什么”,不然就會陷入頭腦的“詭計”里。有時說“我感覺”,會因為“感覺”太強烈,而真的傷心地哭起來,或者生氣地顫抖,那就允許自己大哭一場,或者找個枕頭用力地捶打,千萬不要壓抑自己的感覺,因為壓抑并非良好的解決之道!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對情緒和感覺,常常出現批判的聲音,不妨寫在個人的靜心日記上,以便自己更清楚地面對。如果有一天,擁有了自己對情緒的清晰體驗,就可以懂得這個批判根本就沒有意義。
其實情緒并非是固定不變的,也許會發現情緒是在不斷地流竄;承認它,給它空間,它就轉換了;沒有哪種情緒的延續,可以超過30分鐘。相反,愈是壓抑,烙印在心底,反而會延長至30年或更久,即使已經是70歲的白發老翁,有時想起小時候哥哥打人的影像,還是會咬牙切齒很生氣的。
這種了知與體驗是極大的解放,生活也因此輕松多了、有趣多了;否則,若不停地或無知地壓抑自己,身上的重擔就會愈來愈沉重,潛意識也會愈來愈糾葛復雜,身上的灰塵也會愈積愈多,人就會邁向死氣沉沉的暮色。
這個靜心活動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夫妻、朋友、情侶之間一起做。
把房間的氣氛布置得溫暖些,兩個人面對面地坐著,握住彼此的雙手,看著彼此的眼睛,感覺彼此的連接。
等兩個人都準備好了的時候,一個人就開始說:“我感覺……”然后,換另一個人說:“我感覺……”兩個人交互輪流。其他所有的重點,都和一個人獨做時沒有什么區別。
尤其是夫妻、情侶一起做的時候,這個靜心將會加深兩個人之間的認識。平常我們總是因為不安、脆弱、無助,或者是好面子,而不愿意撤下心防,告訴對方我們真正的感受,于是,兩個人之間的誤會就愈來愈多。當兩個人可以真心地信任彼此,對對方敞開心懷,和對方分享心中的感覺時,兩個人就可以放松下來,情感如水乳交融,愛也會隨之滋長恒久。
當兩個人一起做這個靜心活動,輪到作為傾聽者的角色時,請記得這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對方和自己可能都會處在一種脆弱的狀態,因此傾聽時,要用心來傾聽,也就是說,把注意力帶向心,而不是用頭腦來聽。
心總是付出無條件的愛,而頭腦容易“批判”對方的情緒,當對方感受到那種來自摯愛的對方的批判,即使沒有明白地說出口,對方仍然也會輕易地感覺到并且受到極大的傷害。人們的表情、眼神,所散發出來的信息,就足以傳達一切了。如果用心來聆聽,就會變成一種鼓勵和支持。兩個人就可以放心地一起進入心靈的深處,看清彼此真正的需求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了。
在安靜的地方坐著,然后只說以“我感覺”為開頭的句子。例如:我感覺有一點悲傷……有一點寂寞……很生氣……避免說感官的感覺、故事或停頓太久。把批判、感想、回憶等,記錄到個人的靜心日記上。
5.潔白無瑕的靜心
這是一個使自己歸于中心,與丹田連接的靜心。讓自己舒服地坐著,最好是坐在地上(也可以使用坐墊),閉上眼睛,把雙手輕輕放在丹田的位置上,開始想象自己正坐在白色的大理石上,吸氣、吐氣都是白色的光,想象那種光進入丹田。
然后想象白色的光(宇宙的能量)由頭部進入身體,感覺像是一股暖流注入額頭,白色的光籠罩著額頭、眼睛、鼻子、嘴巴,整個頭部都充滿了這股暖流,自覺更加放松。
白色的光往下擴散到頸部、肩膀、雙手,擴散到哪些部位,哪里就溫暖起來,并令人感覺到舒服。
白色的光進入胸腔,感覺到肺部與心臟都溫暖了起來。白色的光隨著血液循環,擴散到全身,依序由上背部、下背部、腹部、腰部、臀部、骨盆腔、雙腿、雙腳,都充滿了白色的光,也依序地溫暖了起來。尤其是丹田的中心位置,像是溫暖的源頭,就像光源一樣,散發著溫暖。此時,全身的每個細胞都充滿白色的光,所有的緊張壓力完全消失。
當全身都籠罩在白色的光里,身上的肌肉、神經、皮膚等完全放松,然后愈來愈放松,愈來愈平靜,愈來愈舒服,這時候自覺進入了深沉的潛能狀態。
這個靜心大約做15分鐘左右。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時候去做,尤其是當自己覺得非常混亂、身上累積了許多灰暗不明的塵埃,或者方寸大亂時,也可以做這個靜心活動,它會幫助人漸漸地沉淀、歸于中心。如果長時間持續不斷地練習的話,將可以幫助自己感覺到丹田的力量,既清楚、銳利、歸于中心,同時又很放松。就像是在練劍道的人,他必須要很清醒、排除思緒,用自己生命的本能來反應;同時,他又不能緊張,因為緊張感會讓他做出錯誤的判斷,再或者是錯失出手的瞬間機會,或者是出手了卻因為緊張而達不到目標。所以,他必須放松而安然,絕對地清醒、活在當下,才能做出最好的反應。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歸于中心。而白色是歸于中心的顏色。
適用對象:頭腦混亂不清的人、容易緊張的人。時間:一天的任何時候,做15分鐘左右。尤其是覺得非常混亂、毫無頭緒的時候。
(1)舒服地坐在地上,閉目,雙手輕放在丹田的位置上,想象自己正坐在白色的大理石上,吸氣、吐氣都是白色的光,進入丹田。
(2)想象白色的光由外而內,由上而下,緩緩地彌漫于全身,充滿全身的細胞,而丹田中心位置像是溫暖的源頭一樣,散發著溫暖。
6.吐故納新的靜心
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的呼吸都是任意和不規律的,大多數人的呼吸淺短、缺乏規律,嚴重地違反身體呼吸系統的自然律動,這樣將導致身體不能吸收足夠的能量,使得神經系統逐漸地受到損害,內分泌系統也不能正常運作,身體開始日漸喪失力量和活力,產生經常性的疲勞和沮喪的感覺。
呼吸的律動,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情緒和內在的狀態。當人們心煩意亂時,例如:沮喪、悲痛或抑郁時,呼吸自然就變得很無力和沒有規律。而在狂怒、焦慮和緊張不安時,呼吸則變得快速、淺表和混亂。連續不規律的呼吸,不僅損害神經系統,而且妨礙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使得體質變得虛弱。如果呼吸穩定、順暢,身心就會平靜下來,體力會旺盛,腦部也清楚,不至于缺氧,因此人人都應該重新學會呼吸。
這個呼吸法可以幫助人們保持頭腦的清醒,變得更為清朗。一天做10分鐘左右,選擇在昏昏欲睡、卻需要清晰的思路時練習,效果會更好。
做法是盤腿坐正,雙眼微閉,左手扶膝,右手中指、食指直抵眉心印堂處,大拇指和無名指分別放在鼻子的兩側,大拇指先按緊右鼻孔,只用左鼻孔深長地吸氣;接著按住左邊的鼻孔,松開按住右鼻孔的手,從右鼻孔吐氣,然后用右鼻孔吸氣,再按住右鼻孔,松開按住左鼻孔的手,從左鼻孔吐氣,再用左鼻孔吸氣,依此類推。邊做邊仔細地體會呼吸在身體里的運行,均勻、輕柔地吐納氣息。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技巧,不過效果很好。特別是當自己困在頭腦的死角和紛亂的情緒里,按圖索驥做一做,人就會迅速地清醒過來。
有時可能會發現:自己突然搞不清楚該用哪一個鼻孔吸氣了?此時,無需理會,盡管繼續隨心做下去即可。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這個靜心法可以幫助人們和自己的思緒、情緒保持一種距離,知道自己雖然有思緒、有情緒,但并不認同;潛意識里的我,仍舊清楚自己的呼吸進展到哪里。這就是清醒的覺知。
要注意的是吸氣、呼氣的時間要相等,氣息出入鼻孔時,不要有聲音。如果患有鼻炎或感冒,切勿嘗試用此呼吸練習法。
這個技巧除了讓人有清醒的覺知外,也因其提供給身體充分的氧氣,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和廢氣,所以有助于促進經絡通暢,并強化上呼吸道器官的機能,預防鼻炎和感冒。
(1)盤腿坐正,雙眼微閉,左手扶膝,右手中指、食指直抵眉心印堂處,大拇指和無名指分別放在鼻子的兩側,大拇指先按緊右鼻孔,只用左鼻孔深長地吸氣。
(2)接著按住左邊的鼻孔,松開按住右鼻孔的手,從右鼻孔吐氣,然后用右鼻孔吸氣,再按住右邊的鼻孔,松開左鼻孔的手,從左鼻孔吐氣,再用左鼻孔吸氣……依此類推。
7.共鳴的靜心
“嗡”,這個聲音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籟之一,是宇宙的原音。你可以試著發出這個聲音,它始于鼻腔的鼻音,仿佛整個宇宙就在人的唇中自生到滅,回轉了一次。
當發出這個聲音的時候,可以感覺得到震動著自己的丹田;可以感覺到震動著自己的心;可以感覺得到震動著自己的頭頂。因此,發出“嗡”的聲音之時,人的全身都被深深地撼動了。若持續地練習,身體便受到影響,將處于和諧之中。任何打破這個和諧的狀況出現時,身體就會馬上“認”出來,并阻止它。比如:大吃大喝會破壞身體的和諧,因此就不會暴飲暴食給自己的身體找麻煩了,這就是保持身材的最自然的辦法。一天花20分鐘的時間,練習發出“嗡”的聲音。想象自己的身體是中空的竹節,“嗡”之聲就在體內震蕩著、共鳴著。終于有一天,身體將和“嗡”之聲合而為一,于是全身上上下下的細胞都共鳴著“嗡”之聲,它是宇宙的原音,是人與宇宙和諧共鳴的表達。
剛開始時,聲音要稍微大一點,想象身邊有人,而這個人必須能聽得到自己所發出的聲音;這樣做,可以幫助自己去響應與它之間的聲波振動。練習到身體內內外外都可以感覺到共振時,請閉上嘴唇,在口腔內發出“嗡”之聲,這樣“嗡”之聲就會變得更細膩,全身的細胞也必須要更清醒地去屏息諦聽、感應;初始閉嘴巴時,聲音可以稍大,等到精確感受到那種感覺了,就把聲音調小,調得更細膩,全身的感官也隨之更精銳、細膩、清醒。有一天,將發現即使不發出“嗡”之聲,細胞也會共振著這個來自宇宙的原音,而聆聽到無聲之嗡,這個“嗡”就是人類存在當中最核心的聲音。到了那一天,人的全身上下都會彌漫著無比的和諧與寧靜,人的頻率將和宇宙的原音一致了。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嗡”之聲會讓人很想睡覺,因為那聲音會放松腦部,使人感到無聊,以至于非常想睡。如果這樣的情況出現了,就把嗡之聲調小一點、調得細膩一點,讓細胞更清醒地去諦聽、感應,漸漸地,細胞就會更細膩、更清醒,全身也會產生一種更微妙的清醒和覺知,而這就是我們靜心的目的。
否則,在這樣的情況中睡著,就像是在催眠的狀態下睡著一樣,使人放松的程度就像是一種催眠,使人容易接受暗示。這樣的催眠反而會促使人遠離實像,看不到自己身上真正在進行的事,和自己要追求的實像完全脫節。
練習方法:(1)練習發出“嗡”的聲音。剛開始時,聲音要稍微大一點。(2)待練習到內外都可以感覺到與之共振時,閉上嘴唇,在口腔內發出“嗡”之聲,初始閉嘴時,聲音可以稍大,抓到那種感覺了,再把聲音變小,變細膩,而全身的感官也變得更精妙、細膩、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