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最新章節
書友吧 3評論第1章 序言
1844年10月15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出生于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回憶:“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
1849年7月,尼采的父親死于腦軟化癥。數月后,年僅2歲的弟弟又夭折。當時尼采才5歲,親人接連的死亡,使這個天性敏感的孩子過早地領略了人生的陰暗面,鑄成了他憂郁內傾的性格。
父親死后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遷居瑙姆堡,從此便生長在一個完全女性的家庭里。尼采曾經這樣講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屬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在尼采的成長過程中,虔誠的清教徒母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后來終生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猶如石雕一般純樸。
尼采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并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1861年17歲尼采患嚴重疾病,首次出現健康惡化的征兆,被送回家休養。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契爾思(F.W.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里。在萊比錫期間,他偶然地在一個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點上床,6時起床,沉浸在這本書中,心中充滿神經質的激動。叔本華是這個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后也被認為是叔本華唯意志論的繼承者。
1867年秋,尼采在瑙姆堡服為期一年的兵役,這次服役因他騎馬負傷而提前結束。在炮聲隆隆中,他低呼著:“叔本華保佑!”叔本華竟成了他的上帝。他從馬上摔下,胸骨受重傷。
1868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瓦格納姐姐的家里結識了他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瓦格納,兩人久久地談論他們共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尼采還得到他的導師李契爾思的推薦,1869年2月,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此后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
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從此成為瑞士人。當時,巴塞爾城里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
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爾大學講壇。
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發表之后,引來了一片狂熱的喝彩聲,同時也遭到了維拉莫維茨領導的語言學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聲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1873至1876年,尼采先后發表四篇長文,結集為《不合時宜的考察》一書。書的主題仍是文化批評。
1878年1月,瓦格納給尼采寄去了一份變現基督教主題的《帕西法爾》的劇本,尼采沒有一字回音。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該書包含有明顯批判瓦格納的內容)一書寄給瓦格納夫婦。從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來。
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
1882年4月,尼采深深墜入情網,莎樂美也被尼采的獨特個性所吸引。然而尼采的妹妹伊麗莎白卻對他們的友誼滿懷妒恨,惡意散布流言飛語,挑撥離間,使他們終于反目。僅僅5個月,尼采生涯中的這段幸福小插曲就終結了。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尼采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輪回”的思想。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跡天涯時寫下的箴言、警句、辭條匯集起來,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系譜》(1887年)。在這兩個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毀陳舊的道德,為超人鋪平道路,但是他陳述的一些理由卻難以成立。
在尼采發瘋的前夜《瓦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看那這人》、《尼采反駁瓦格納》一氣呵成。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這些書也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
1889年,圖林的災難降臨了。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數日后,他的朋友奧維貝克趕來都靈,把他帶回柏林。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于魏瑪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
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在魏瑪與世長辭,享年55歲。“銀白的,輕捷地,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