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產力的大力發展,人均壽命的提高,中老年人健康問題備受社會關注,特別是中老年人如何防止疾病,自我保健,提高生活質量等等。
祖國醫學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同疾病作斗爭的豐富經驗的總結,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形成并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理論體系,為全世界人民的醫療及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醫學基本特點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中國古代哲學的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于臨床實踐,反過來又指導著臨床實踐。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一、整體觀念
所謂整體觀念,即認為事物是一個整體,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事物與事物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系,整個宇宙也是一個大的整體。
中醫從這一觀念出發,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體的結構互相聯系,不可分割;人體的各種功能互相協調,彼此為用;在患病時,體內的各個部分亦相互影響。同時,中醫認為人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是一對不可分割的整體。整體觀念是中醫的一種思想方法,它貫穿于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辨證、養生和治療等所有的領域中。
(一)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聯系,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起來的有機整體。人體是由肝、心、脾、肺、腎——五臟,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和膽——六腑,皮、脈、肉、筋、骨——五體,以及眼、耳、鼻、口、舌、前陰和肛門諸竅共同組成的。其中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功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器官。但所有的器官都是通過全身經絡而互相聯系起來的,而這種聯系有其獨特的規律:即一臟、一腑、一體、一竅構成一個系統,如肝、膽、筋、目構成“肝系統”;心、小腸、脈、舌構成“心系統”等等。每一系統,皆以臟為首領,其中以心為最高統帥,因心對人的生命活動起著主宰的作用。《素問·靈蘭秘典》:“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因此,心的功能不正常,則會危及五臟六腑和全身,《素問·靈蘭秘典》說:“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因此,中醫歷來重視對心的調養和保護。形成以心為主宰,由臟、腑、形體和官竅共同組成的結構嚴密、分工有序的整體,有條不紊地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
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辨證的統一。各系統中,臟、腑、形、竅之間,密切相聯系,臟腑所化生的精氣不但滋養臟腑本身,同時也滋養著形體和官竅,以共同完成人體的生理活動功能。因此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由于各臟腑、組織、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聯系和影響,就決定了在診治疾病時,可以通過五官、形體、色脈等外在變化,了解和判斷內臟病變,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1.認識疾病重視人體某一部分的病變對其他各部分的影響,以預測病情的演變。如肝火傳心,則心肝火旺,見煩躁易怒;肝火傳肺,即肝火犯肺,見脅痛咯血;肝火傳胃,即肝火犯胃,見脘痛泛酸,甚至嘔血。
2.診斷疾病注重整體,察外知內,如舌診、脈診就是通過外部診察來測知內臟病變的診斷方法。
3.治療疾病著眼于整體,即注意臟、腑、形、竅之間的聯系,如臨床上口舌糜爛用清心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這是因為心開竅于舌,心與小腸經脈相互絡屬,有表里相合的關系。同時中醫也注重五臟系統之間的聯系,如五臟之間的關系和傳變規律,《難經·七十七難》云:
“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
4.中醫養生同樣注重整體觀念,如反對過分安逸,強調四肢要適當運動。因脾主四肢,四肢活動能加快脾的運化,使水谷精微得以很好的吸收,進而化生氣血,營養全身。
(二)人與環境有密切的聯系
人生活于天地之間,自然環境之內,是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人和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
古代醫學家在生活實踐中,認識到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與自然界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人體對這些影響,也必然相應地反映出各種不同的生理活動或病理變化。如《靈樞·歲露篇》:“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1.自然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1)四時氣候的變化:古人認為:春屬木,其氣溫;夏屬火,其氣熱;長夏屬土,其氣濕;秋屬金,其氣燥;冬屬水,其氣寒。故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正常規律。生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有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
季節對人體的影響非常明顯,人體亦與之相應。《靈樞·五癃津液別篇》云:“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易趨向于表,故皮膚松弛,疏泄多汗;秋冬陽氣收藏,氣血易趨向于里,故皮膚致密,少汗多溺。同理,四時脈象的浮沉變化也與季節相應,如:春夏脈多浮大,秋冬脈多沉細。
(2)晝夜晨昏的變化:《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云:“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指出人體陽氣白天多趨于表,夜晚多趨于里的現象,是人體的生理活動對自然的適應性。
(3)地區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如:江南一帶氣候多濕潤,人體腠理多疏松;北方一帶氣候多寒冷干燥,人體腠理多致密。
2.自然變化與疾病的關系
人體能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動的能力,但有一定限度。如果氣候變化過于急劇,超出了人體調節機能的一定限度或人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就會發生疾病。疾病的形成關系到自然與人兩個方面。
古人將這種超越人體適應能力的自然變化和能夠致人于病的其他外在因素稱為“邪”,把人體的調節機能和抗病機能稱為“正”。疾病的發生與否,就決定于邪正雙方勢力的消長。
(1)四時氣候變化與疾病的特點:四季有不同的特點,因此,除了一般的疾病之外,常可發生一些季節性的多發病,或時令性的流行病。如:夏季多泄瀉,秋季多瘧疾。有些慢性宿疾,往往在氣候劇變或季節交換的時候發作或增劇。
(2)晝夜變化對疾病的影響:一般疾病,大多在清晨較輕,下午起逐漸加重。《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此乃隨晨、午、昏、夜變化,人體的陽氣存在著生、長、收、藏的規律,因而病情亦隨之有慧、安、加、甚的變化。
(3)地方環境對疾病的影響:許多疾病的發生,與地區環境有關,如江南一帶病多挾濕,北方一帶其病多寒。
3.自然環境與治療的關系
由于人與外在環境的密切關系,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成為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
因時制宜:人的生理活動,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改變。治療也應根據不同的季節因時制宜。如:春夏季氣候由溫漸熱,陽氣升發,外感風寒時也應慎用辛溫發散之品,以免開泄太過,耗傷氣陰。
因地制宜:地勢高而寒涼的地帶,其氣主收斂,人的腠理開少而閉多,所以病者多寒在外而熱在內,治療當表散外寒,清其內熱;地處溫熱的地帶,其氣主疏泄,人的腠理開多而閉少,所以病者多氣泄于外,寒盛于中,治療當收斂其氣,溫暖其中。
因人制宜:人體的稟賦不同,老幼有異,男女有別,根據病人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即因人制宜。
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病,是疾病的總稱,有特定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的過程。如感冒、痢疾、哮喘、中風等。癥即癥狀,是疾病的具體臨床表現,如發熱、咳嗽、頭痛等。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因(如風寒、風熱、痰飲等)、病位(如表、里、某臟、某腑、某條經絡等)、疾病性質(如寒、熱等)、邪正關系(如虛、實等)。
由于病是指疾病的全過程,而證是反映疾病在某一特定階段的病理變化實質,所以證比病更具體、更貼切、更具有可操作性。至于癥,僅僅是疾病的外在表現,對疾病的反映,不如證深刻和準確,因而證比癥更能反映疾病的實質。
辨證,即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辨證論治,是確立疾病的診斷之后,根據疾病確定治療的原則。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對于比較簡單的疾病來說,辨病論治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如蛔蟲病應用驅蟲劑治療等。但大多數疾病都是比較長的過程,其中每個階段的病理變化都不盡相同,很難確定統一的治療方法。因此,只能根據證來確定治療方法。這就是為什么中醫辨證論治比辨病論治用得多的道理。
同病異治:一種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病理變化不同,即證不相同,則治法亦不同。如感冒,夏季感冒,應用芳香化濁藥物以祛暑濕,這與其他季節的感冒治法有異;再如麻疹,初期麻疹未透,宜發表透疹;中期肺熱明顯,常須清肺;后期則為余熱未盡,肺胃陰傷,則又需以養陰清熱為主。
異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療。如:久痢脫肛、子宮脫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現為中氣下陷證,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氣的方法治療。
由此可見,中醫治病主要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著眼于病機的區別。
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合稱,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然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發生、發展和變化;并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后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于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一、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陰陽是事物的兩種屬性,是從各種具體事物中體現出來的。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自然界事物的變化,都具有陰陽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內在聯系、相互作用和不斷運動,是事物生長、變化和消亡的根源。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如白晝與黑夜,氣候晴朗和陰雨、炎熱和寒冷,運動狀態的躁動和靜止等等。
陰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的事物屬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因此: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而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于陰。
將陰陽的相對屬性引入于醫學領域,即是將對于人體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于陽;對于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于陰。
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于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陰陽的對立
制約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左與右、天與地、動與靜、出與人、升與降、晝與夜、明與暗、寒與熱、水與火等等。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統一是對立的結果。陰陽的相互對立,主要表現于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消長。其結果,陰陽取得了動態平衡,稱為“陰平陽秘”,如四季氣候的變化。人的機體之所以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就是陰與陽相互制約、相互消長取得統一(動態平衡)的結果。只有陰與陽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消長,事物才能發展變化,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如果這種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即是疾病的形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