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醫基礎理論(2)
- 中醫針灸與按摩
- 劉彬編著
- 5090字
- 2016-01-12 15:09:41
2.陰陽的互根互用
陰與陽是對立統一的,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與下,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無所謂上。左與右,沒有左,就無所謂右;沒有右,也無所謂左等。即陰與陽,每一方都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如《醫貫砭陰陽論》說:“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于陰,陰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這就是陰陽的互根互用。
陰陽之間的互根互用,不僅僅表現在相對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如氣與血,氣屬陽,血屬陰;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而且還體現在機體的相對功能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如人體最本質的生理功能是興奮和抑制,興奮屬陽,抑制屬陰,沒有興奮,就無所謂抑制;沒有抑制,也就無所謂興奮,二者之間也是互根互用的。
陽依賴于陰而存在,陰也依賴于陽而存在;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陰與陽之間這種互根互用關系遭到了破壞,就會導致“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甚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而死亡。
此外,陰陽的互根互用,又是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因為陰與陽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著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如果陰與陽之間不存在互根互用的關系,也即是說陰與陽之間不是處在一個統一體中,那就不可能發生相互轉化的關系。
3.陰陽的消長平衡
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并不是處于靜止的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即“消長平衡”。陰陽之間的平衡,不是靜止的和絕對平衡的,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的“陰消陽長”、“陽消陰長”之中維持著相對的平衡。
陰陽的消長平衡,符合事物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消長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規律。如四時氣候的變化,晝夜晨昏的變化等。
陰陽的不斷消長變化和不斷的平衡,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如果只有“陰消陽長”而無“陽消陰長”,或只有“陽消陰長”而無“陰消陽長”,既是破壞了陰陽的相對平衡,形成陰或陽的偏盛或偏衰,導致陰陽的消長失調,對人體來說,正常生理動態平衡就會失調,而發生病理變化,產生疾病。
4.陰陽的互相轉化
陰陽轉化是指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陰陽相互轉化,一般都表現在事物變化的“物極”階段,即“物極必反”。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過程的話,則陰陽轉化就是在量變基礎上的質變。如黑夜進入白晝,是由陰轉陽;溫熱的春夏進入涼寒的秋冬,是由陽轉陰。
綜上所述,陰陽是事物的相對屬性,因而存在著無限可分性;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等,是說明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是孤立的、靜止不變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反相成,互為因果的。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整個人體及各部分組織結構,都具有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既是相互聯系的,又可劃分為陰陽兩部分。
人體臟腑組織的陰陽屬性劃分:就人體部位而言,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以臟腑來分,五臟屬里,藏精氣而不瀉,故為陰,六腑屬表,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五臟之中,又各有陰陽所屬,即心、肺居于上部屬陽,肝、脾、腎位于下部屬陰;具體到每一臟腑,則又有陰陽之分,即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
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人體的生理功能,一方面表現為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范圍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另一方面表現為整個人體抗御邪氣侵襲的衛外力量。前者是指人體的生命活動,是陰陽保持協調平衡的結果。例如升降出入,是人體氣機運動的基本形式。陽主升,陰主降;陽主出,陰主入。人體的生理功能,均是通過氣的升降出入而實現的。后者是指以陰陽來區分人體內各種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物質,如把具有固護、溫煦肌表作用的“衛氣”叫做“衛陽”;把能化生血液、具有濡養作用的“營氣”稱為“營陰”。人體的生理活動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沒有物質的運動就無以產生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動的結果,又不斷促進著物質的新陳代謝。人體功能與物質的關系,也就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消長的關系。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陰陽學說還被中醫學用來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陰陽失衡所致。陰陽失調的表現形式很多,可歸納為陰或陽的偏盛偏衰,以及對另一方的累及等,這些可統稱為“陰陽不和”。許多情況下,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就是正邪抗爭,各有勝負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用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轉化作概括性的解釋。
因為陰陽是相互資生的,又是互為消長的,所以陰陽失調就會出現陰陽偏盛偏衰的現象,陽盛則陰虛,陰盛則陽衰。以陰陽來說明物質與功能在病理上的相互關系,則功能亢進、津液消耗等熱性癥狀多屬陽盛;而功能不全或減退、濁陰積儲等寒性癥狀,多屬于陰盛。
(1)陰陽偏勝:即陰勝、陽勝,是屬于陰或陽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2)陰陽偏衰:即陰虛、陽虛,是屬于陰或陽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變。《素問·調經論》指出:“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根據陰陽動態平衡的原理,陰或陽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導致另一方相對的亢盛。
(3)陰陽的轉化:人體陰陽失調的病理現象,還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4.用于疾病的診斷
由于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在于陰陽失調,因此,盡管其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千變萬化,但都可以用陰或陽來加以概括說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如:色澤上鮮明屬陽;晦暗屬陰。聲息上語聲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動者,多屬實、屬熱、為陽;語聲低微無力,少言而沉靜者,多屬虛、屬寒、為陰。脈象中脈浮大洪滑為陽;脈沉小細澀為陰。疾病部位也分陰陽,在表在外在上者屬陽,在里在內在下者屬陰。
5.用于疾病的治療由于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余,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就是治療的基本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日:“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以陰陽學說指導疾病的治療,一是確定治療原則,二是歸納藥物的性能。
(1)確定治療原則:陰陽偏勝者,為有余之證。陽熱勝則易于損傷陰液;陰寒勝則易于損傷陽氣。故在調整陰陽的偏勝時,應注意有無相應的陰陽偏衰的情況存在。如無,即可采用“損其有余”的方法;若存在一方偏衰時,則應兼顧其不足,配合扶陽或益陰之法。
陰陽偏衰者,即不足之證。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者,屬虛熱,不可用寒涼藥物直折其熱,而應“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以滋陰壯水法,抑制陽亢火盛,《內經》稱之為“陽病治陰”。若陽虛不能制陰而造成陰盛者,屬虛寒,不宜用辛溫發散藥物以散陰寒,須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扶陽益火之法,以消退陰盛,《內經》稱此為“陰病陽治”。此外,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又有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治法。張景岳《景岳全書·新方八陣》云:“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故中醫治療總則為: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陽盛者瀉熱,陰盛者祛寒;陽虛者扶陽,陰虛者補陰,以使陰陽偏勝偏衰的異常現象,復歸于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
(2)歸納藥物的性能:以陰陽概括藥物的性味功能,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藥物的性能,一般地說,主要靠其氣(性)、味和升降浮沉來決定,而藥物的氣、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
藥性主要是寒、熱、溫、涼,又稱“四氣”。溫熱屬陽,寒涼屬陰。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多為溫性或熱性,如附子、干姜類。而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多為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梔子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其中,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升降浮沉: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為浮散,沉為重鎮。大抵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功效的藥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為陽);而具有瀉下、清熱、利尿、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導積滯、降逆、收斂等功效的藥物,其性皆沉降(為陰)。二、五行學說五行同陰陽學說一樣,也屬于古代哲學的范疇。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規律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探求宇宙規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可以按照五行的特性進行歸類。它們之間具有生克和制化的關系,通過這些相互作用的關系,五行整體獲得動態平衡,從而維持事物的生存和發展。
《黃帝內經》將五行學說運用于醫學,使哲學理論與醫學知識有機結合,形成了中醫學的五行學說。中醫學用五行學說認識人體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臟的有機聯系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統一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說明機體病理變化,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等構成世界的五種物質。行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和變化。
《尚書大傳》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
《尚書洪范》對五行的認識:“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潤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從革,土爰稼穡。”對五行的特性作了經典性闡釋,據此為基本依據對各種事物進行歸類。
(二)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五行的特性、事物屬性五行歸類、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
1.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的特性:“木日曲直”。“曲直”,是指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柔和、能曲又能直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和作用的事物,均屬于木。
(2)火的特性:“火日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向上等性質和作用的事物,均屬于火。
(3)土的特性:“土爰稼穡”。“稼穡”,泛指人類種植和收獲谷物的農事活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和作用的事物,均屬于土。故有“土載四行”,“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4)金的特性:“金日從革”。“從革”,即說明金是通過變革而產生的,所謂“革土生金”。金質地沉重,且常用于殺戮,因而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和作用的事物,均屬于金。
(5)水的特性:“水日潤下”。“潤下”,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故引申為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和作用的事物,均屬于水。
2.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
五行學說是以五行的特性來推演和歸納事物的五行屬性。所以,事物的五行屬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將事物的性質和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屬性。如事物的特性與木的特性相近,則歸屬于木,而與水的特性相類似的事物,則歸屬于水。
3.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相克:相生,有資生、助長、促進之意,五行之間相互滋生、互相促進的關系稱之為五行的相生關系,即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有制約、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稱之為五行相克關系,即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屬于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這種相生、相克的聯系,才能在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在人體維持生理平衡,即“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順序:木生火生土生金生水生木;五行相克順序: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克木。由于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克的聯系,所以,從五行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關系同時存在,以火為例,生我者是木,我生者是土,克我者水,我克者金。
②相乘相侮:五行之間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壞后出現的一系列的反常的相克現象。在五行之間的相克關系中,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互相生化,相互制約,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生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正常的變化和發展。五行之間就是通過這種生克制化關系,防止了各行的太過和不及,也就使任何一事物受到整體性調節,以維持和促進事物的平衡協調和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