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 中學生必知的名勝古跡(下)
- 楊發興主編
- 4733字
- 2016-02-17 15:12:42
一座座古橋造型精美,體態輕盈,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筑,橋型分為拱橋、梁橋兩類。橋,在水鄉天然秀美的圖畫中聯芳濟美,拱型者如彩虹飛架,平臥者如長笛橫吹。散于水港上的玲瓏小橋,以為拙樸,或跨或臥,娉婷多姿中透出幾分靈氣。從此岸到彼岸,人行于橋上,會生出無數美麗的遐想。西塘最有名的古橋有環秀橋、臥龍橋、送子來鳳橋三座。環秀橋東西兩側均有橋聯,東側橋聯曰:“船從碧玉環中過,人步彩虹帶上行。”西側橋聯曰:“往來人度水中天,上下形搖波底月。”橋聯極言橋景的雅致。
送子來鳳橋初建于明崇禎十年(1637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兩度重修,1998年4月重建時,采用中國古典園林中特有的園林建筑形式復廊,古稱晴雨橋,亦稱情侶橋。寓意情侶步經此橋,婚后必生貴子。
臥龍橋筑于清代,南北兩側均有橋聯,南側曰:“造千萬人來往之橋,修數百年崎嶇之路。”北側一聯曰:“愿人常行好事,愿天常生好人。”橋聯表明建橋者為民造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古鎮的宅院、商肆大多臨河而建,形成一條條或與河道并行或沿河道延伸的曲折幽深的小巷和街道。這些小巷有的極長,有的極窄,全鎮長短不一的一百二十二條弄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五條,最有特色的一條露天弄叫石皮弄。此弄僅容一人行走,是王家子孫兩宅第之間形成的一條露天弄,地面有二百十六塊石板鋪成,全長68米,最窄處僅0.8m。一條條狹窄的深巷,石板路已被行人的腳步磨的油光,灰灰的墻壁,暗綠的苔蘚成片,黑漆剝落的院門里,偶見有藤蔓爬出了院墻,將老屋裝點得別有一番情趣。寧靜的氛圍,清淡的生活,百姓的淳樸,展現了西塘獨特餓風采。
西塘不僅橋多、弄多,廊棚也多。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西塘的廊棚有的瀕河,有的居中,沿河一側有的還設有靠背長椅,供人歇息,廊棚的頂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過街樓形成廊棚的屋頂,雖然不同但都可使商界貿易、行人過往免受日曬雨淋之苦。古鎮的廊棚長達千米。
此外西塘多老屋,鎮上現存建筑多為明清時期的磚木結構,屋樓疊榭,鱗次櫛比,幾經風雨凄凄,雖有破敗,但經修繕基本保持原狀不變。老屋中有金門繡戶的宅第園、粉墻黛瓦的深宅大院、香煙繚繞的寺廟,較有名的有西園、薛宅、王宅、圣堂、倪天增祖居、尊聞堂、護國隨糧王廟等。
西塘還有精美誘人的傳統食品,如善釀酒、八珍糕、“六月紅”河蟹、水豆腐燒賣、粽子、青團子、立夏塌餅、粉蒸肉等。
西塘物富民豐,人杰地靈;西塘古建筑眾多,文化氛圍深厚;西塘景色優美,有數十處旅游名勝景點,百步一景,景景有韻。
武侯祠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西漢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今山東沂南人,是我國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他任蜀國丞相,業績斐然,死后受后追思,不少地方陸續修建起祭祀他的祠廟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始建年代無資料可詳考。從詩人杜甫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詩句推斷,祠堂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成了,而且為繁茂的柏樹所掩映。唐代的資料還說明,武侯祠與劉備墓和劉備廟毗鄰。
明代初年,武侯祠被并入劉備廟。明代末年,祠廟毀于戰火。清代康煦十一年(1672年)重建。重建時,以前后兩大殿分祀劉備與諸葛亮,形成了君臣合廟的特有格局。
武侯祠占地37000平方米,古柏蒼翠,紅墻環繞。主體建筑坐北面南,擺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是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是劉側是劉備陵園及其建筑。二門至劉備殿與東西殿、過廳至諸葛亮殿與東西兩廂房,形成兩組四合建筑結構。軸線建筑兩側配有園林景點和附屬建筑。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1尊,像高1.7~3米不等,均出自清代民間藝人之手。蜀漢君臣分列上下,濟濟一堂,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碑碣、匾聯,以及、鼎、爐、鐘、鼓等文物。
祠內有文物以唐碑最為珍貴。唐碑聳立在大門至二門之間,高367厘米,寬95厘米,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刻立,裴度撰文,柳公綽書丹。此碑因文章、書法妙絕和所稱頌的諸葛亮的功德絕世,在明代即被譽為:“三絕碑”。劉碑殿高大宏敞,正中供高3米高的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另有東西偏殿供奉著大將關羽、張飛等人。殿側兩廊各有問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坐像14尊,東廊的文臣以龐統居首,西廊的武將是趙云領先。
諸葛亮殿內供祀著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人的貼金泥塑坐像。諸葛亮羽扇綸巾,神態儒雅,頗有一代相風度。
劉備墓史稱“惠陵”封土高12米,有一道道地180米長的磚墻環護。史載,劉備于己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后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
諸葛亮介紹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代。
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里,一說隱居地是南陽?),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司馬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并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鉆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諸葛亮于危難之際出而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于赤壁,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間武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后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于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隆中對》(陳壽記述,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韓雪)、等。由于作戰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門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國演義》上講述很多。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十處。旅游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陜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線的五丈原,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后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余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于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歷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
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杜甫草堂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鞏縣(現鞏義市)。二十歲起,漫游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后旅居長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后,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后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后飄泊于荊、湘,以舟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歲。
成都杜甫草堂現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至宋代又重建,并繪杜甫像于壁間,始成祠宇。
此后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后,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筑為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回廊與其它附屬建筑,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這座草堂象征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成都市的著名景觀。
“柴門”,原本是杜甫營建草堂時所造的院門,因其簡樸低矮,故詩人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字。此外,如同稱其居處為“草堂”一樣,還有表明其布衣幽棲生活的意味。在杜甫的草堂詩作中,我們常常可以讀到與“柴門”有關的句子。如“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野老》)這是說,當年詩人修造的柴門,不是正面浣花溪,而是順著江流的方向所開。再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即柴門)今始為君開。”(《客至》)可知詩人平時閉門幽居,有了知己或至親相訪,方打開柴門迎客。還有“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