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 中學生必知的名勝古跡(下)
- 楊發興主編
- 4828字
- 2016-02-17 15:12:42
(《南鄰》)則寫出了與鄰居交往互訪,賓主相得,氣氛融洽,送別于柴門而依依不舍的情意。這里,柴門又是詩人送客的相別之處。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不難看到,柴門雖簡樸,卻給詩人平添了許多生活樂趣。緣于此,清代的重建才有意營造出這座別致、簡樸而又風景絕佳、充滿清幽之氣的建筑并作了如此的命名。今日草堂柴門,較之其它建筑,的確可謂簡樸,但其比起當年詩人所建,卻又堂皇得多。門上匾額為著名畫家潘天壽先生所書,門前楹柱上懸有明人何宇度用杜句所撰對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此聯由杜詩“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賓至》)點化而來。
上聯改“豈”為“信”,下聯以“猶”易“漫”,將詩人的自謙之語變成了后人的贊譽之辭,十分精巧而絕妙。確實,正因為杜甫給我們留下了成就極高、震動海內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來,才會贏得無數后人的尊崇與傾慕,到此憑吊其故居草堂勝跡。柴門,不會再緊閉不開,而是敞開它的胸懷,迎納著千千萬萬的瞻仰者。“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此即前已述及的果親王允禮所題。杜甫草堂何以叫“少陵草堂”呢?這是因為杜甫曾居于京兆(長安)杜陵。杜陵在長安城東南,古為杜伯國,本我杜原,秦置杜縣,漢宣帝在此筑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東南十余里有小陵,亦稱少陵,為漢許皇后葬處。杜甫在詩中常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稱杜甫為杜少陵,杜甫草堂為少陵草堂。碑亭背靠荷花池,周圍為生機盎然的花草竹木所環抱、掩映,景色秀雅宜人。明嘉靖末年,明人曾在工部祠院內修建草亭,題名為“乾坤——草堂”,其用意在于象征當年杜甫草堂的茅屋,以紀念詩圣。此舉前已述及。今之碑亭亦用茅草作頂,故人們將其作為當年草堂茅屋的象征,常在那兒頂禮膜拜,攝影留念。1997年2月重建落成的茅屋景區。整個景區內,溪流瀠回環繞,這就是依杜詩“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江村》)、“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客至》)等句意工鑿而成的寫意景點——浣花溪(即清江),溪流以卵石鋪底,水中點綴沙注洲,岸邊種植芭茅、蘆竹、迎春花等,充滿自然氣息。茅屋為典型的穿逗結構。竹笆墻、茅草頂,呈“一”字型而兩端略有擴展變化的川西農居建筑,其布局體現了傳統的做法,即居中為堂屋,左右為臥室,東頭為廚房(杜詩有“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可資印證),整座建筑力圖體現杜詩“敢謀土木麗,自覺面勢堅。亭臺隨高下,敞豁當清川”(《寄題江外草堂》)。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同時,這一帶風景優美,有不少名勝古跡,又是一處十分理想的游覽勝地。
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寶瓶口三部分組成。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稱為“離堆”。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國游人,其中不少水利專家,都對它的高度的科學水平驚嘆不止。
江堰一帶有不少名勝古跡。離堆上建有伏龍觀、殿宇三重,順山勢逐級長高。前殿陳列著1974年修建外江節制閘時從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石像造于東漢靈帝初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雕石像,非常珍貴。后殿陳列有都江堰灌區的電動模型。伏龍現的左側是寶瓶口,江水奔騰澎湃,氣勢磅礴。觀后最高處建有觀瀾亭,兩層八角,憑欄遠眺,可見魚嘴、索橋及岷江激流、西嶺雪峰。
在玉壘山有二王廟,是古代人民為紀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績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筑為清代重修。廟宇依山取勢,宏偉秀麗,環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內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廟內石壁有李冰治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等。
二王廟前岷江上的安瀾橋,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是一座索橋。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毀于戰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現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遠看如飛虹掛空,又像漁人曬網,形式十分別致。
漫步橋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來,東望灌渠縱橫,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中國四川峨眉山市,主峰為金頂,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東與世界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像——樂山大佛相毗鄰。
峨眉山——樂山大佛是目前世界的十八個,中國的三個自然與文化遺產之一。
峨眉山是歷史悠久中外馳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其地質地貌獨特,生物土壤氣候垂直帶明顯,形成繁多的動植物種類和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從山麓至山頂“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登臨金頂,絕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可觀云海、日出、佛光、圣燈四大奇觀,西可眺皚皚雪峰,東瞰莽莽平川,其氣勢雄而景觀奇,使人感到超然于塵世之外。中部群山峰巒迭嶂,含煙凝翠,飛瀑流泉,鳥語花香,草木茂而風光秀。當您觀光冬春的冰花樹掛,銀色世界;夏季的杜鵑花海、珙桐林園;秋季的溫山紅葉、層林盡染之時;當您領略“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巖疊翠”、“羅峰晴云”、“圣積晚鐘”、“云海梵宮”、“雷洞煙云”、“玉筍幽蘭”、“龍洞涌泉”、“龍江棧道”、“臥云浮舟”、“冷杉幽林”等美不勝收的景色之余;當你參與戲猴同樂、溫泉淋浴、冬季滑雪之后,令您妙趣橫生、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峨眉山是“普賢道場”,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有各具特色的古剎30余處,四季晨鐘暮鼓、香煙迷漫、佛音繚繞。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萬年寺、華藏寺。萬年寺內供奉有北宋時期鑄造的造型精美的重達62噸的普賢騎象銅佛像,它與興建于元代的峨眉飛來殿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中現有文物古跡點164處,藏品近7000件,其中屬國家級保護的有850多件。中國武術三大流派之一的峨眉派,流傳至今,得以弘揚。
峨眉山自然和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素有天然“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佛國天堂”之稱,并有“峨眉天下秀”之贊譽,是觀光游覽、朝圣禮佛、休閑度假、健身娛樂、科學考察的旅游勝地。
峨眉山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存完好。基礎設施齊備,全山有賓館、飯店300余家、床們15000八張,星級賓館、涉外定飯店10余家,旅游車輛200多輛,交通暢達,“食、住、行、娛、游、購”配套成龍,而且管理規范,服務優良,被評為國家級“衛生山”、“文明山”。
峨眉山交通便捷,成昆鐵路和103國道貫穿全境。
經成樂高速公路120公里抵達峨眉山。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130公里,距樂山大佛31公里。
峨眉山這顆鑲嵌在中國旅游黃金線上的明珠,正敞天博大的胸懷,喜迎五洲四海的佳賓,游天下名山,拜普賢菩薩,覽人間勝景。
布達拉宮
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聳立在西藏拉薩市紅山之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布達拉”系舟島,是梵文音譯,又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拉薩布達拉宮俗稱第二普陀羅山。
布達拉宮海拔3700多米,占地總面積36萬余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3萬余平方米,主樓高117米,共13層,其中宮殿、靈塔殿、佛殿、經堂、僧舍、庭院等一應俱全,是當今世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筑群。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迭,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有橫空出世、氣貫蒼穹之勢,堅實墩厚的花崗石墻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墻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紅幡,交相輝映,紅、白黃3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筑、層層套接的建筑型體,都體現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達拉宮是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古建筑的精華之作。
布達拉宮是歷世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過去西藏地方統治者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從五世達賴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儀式均在此舉行,同時又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的地方。
公元631年(藏歷鐵兔年)布達拉宮由吐蕃松贊干布興建。當時修建的宮殿有999間,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間,后因雷擊和戰亂遭嚴重破壞。1645年(藏歷木雞年),五世達賴喇嘛為鞏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頗章地方政權,由第司索朗繞登主持,重建布達拉“白宮”及宮墻城門角樓等,并把政權機構由哲蚌寺遷來。1690年(藏歷鐵馬年),第司桑杰嘉措為五世達賴喇嘛修建靈塔,擴建了“紅宮”。1693年(藏歷水雞年)工程竣工。以后,歷世達賴喇嘛增建了5個金頂和一些附屬建筑。特別是936年(藏歷火鼠年)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達拉宮今日的規模。
布達拉宮主體建筑為白宮和紅宮。白宮,是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辦事機構所在地,高7層。位于第4層中央的東有寂圓滿大殿(措慶夏司西平措),是布達拉宮白宮最大的殿堂,面積717平方米,這里是達賴嘛嘛坐床、新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動的場所。第5、6兩層是攝政的辦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處第7層有兩套達賴喇嘛冬季的起居宮,由于這里終日陽光普照,故稱東、西日光殿。
紅宮,主要是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和各類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達賴喇嘛法體的靈塔,其中以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為最大。西有寂圓滿大殿(措慶努司平措)是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的享堂,也是布達拉宮最大的殿堂,面積725平方米,內壁滿繪壁畫。其中,五世達賴喇嘛去京覲見清順治皇帝的壁畫是最著名的。殿內達賴喇嘛寶座上方高懸清乾隆皇帝御書“涌蓮初地”匾額。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筑是吐蕃時期遺存的布達拉宮最早的建筑物,內有極為珍貴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祿東贊等人的塑像。殊勝三界殿,是紅宮最高的殿堂。現供有清乾隆皇帝畫象及十三世達賴喇嘛花費萬余兩白銀鑄成的一尊十一面觀音像。
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是布達拉宮最晚的建筑,1933年動工,3年建成。此外還有上師殿、普賢追隨殿、響銅殿、時輪殿、釋迦能仁殿、釋迦百行殿、花師殿、菩提道次第殿、持明殿、世襲殿等殿堂。
布達拉宮還有一些附屬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倉、僧官學校、僧舍、東西庭院和山下的宮前雪老城內的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馬基康、雪巴列空、印經院以及監獄、馬廄和布達拉宮后園龍王潭等。
300余年來,布達拉宮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畫、近千座佛塔、上萬座塑像、上萬幅唐卡(卷軸畫);還有貝葉經、甘珠爾經等珍貴經文典籍;表時歷史上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關系的明清兩代皇帝封賜達賴喇嘛的金冊、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銀品、瓷器、琺瑯器、玉器、錦鍛品及工藝珍玩,這些文物絢麗多彩、題材豐富。
1959年以后,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十分重視布達拉宮的維修及保護,除常年撥給專門維修經費外,1988年國務院決定撥出巨款對布達拉宮進行大規模的維修,并于次年10月隆重開工,在藏漢族工程技術人員的團結協作下,工程歷經5年,勝利地竣工,布達拉宮這一民族文化瑰寶,以全新的魅力,吸引著千千萬萬的國內外來客。
銀山塔林
銀山塔林坐落在北京昌平區城東北方約30公里的崇山峻嶺之中,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的理要文物景點。每逢隆冬之季,銀山中瑞雪紛飛,山巖銀裝素裹,冰雪層積而得名,又因山路陡峭,巖壁色黑如鐵,稱為“鐵壁”合稱“銀山鐵壁”為明清時期燕平八景之一。而在此山南麓,自遼代以來相繼建起形制各異的佛塔,因塔多似林,乃稱“塔林”。“銀山塔林”之景名集中體現了這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緊密相融的旅游勝地的特色。這座位于明十三陵東方約5公里的銀山,有前中后三座主峰,基中中峰,“獨出去霄”在三峰中最高,海拔達726.81米。銀山塔林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