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國風(2)
- 詩經楚辭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5049字
- 2016-02-23 14:27:28
【注釋】
[1]肅肅:整齊而嚴密的樣子。兔罝(jiē,亦讀jū):捕兔的網。兔一說同“榘”,南方稱虎為“榘”,榘網即捕虎的網。[2]斮(zhuó):敲打。丁(zhēnɡ)丁:象聲詞,敲擊木樁的聲音。[3]赳赳:威武的樣子。武夫:武士。[4]公侯:周時統泊者的爵位。周天子下面,有公、侯、伯、子、男四等爵位(子、男同等)。干城:指守衛的武士如干如城,能抵擋敵人的進攻。干:盾牌。
[5]施:設置,布置。中逵:逵中。逵,縱橫交叉的路口。《孔疏》:“九達謂之‘逵’。”[6]好仇:好助手。仇,同“逑”,匹配的意思。[7]中林:林中。[8]腹心:心腹,指親信。
【賞析】
《兔罝》是美詞,這是沒有爭議的。但美誰呢?美后妃?美獵人?還是美公侯的衛士呢?
美后妃一說起于《毛詩》。《毛詩序》說:“《兔罝》,后妃之化也。”儒家說《詩》,凡屬“美”的都往文王、后妃、周公名下拉,金粉總是任意往圣君賢臣臉上貼,這就往往是從狹隘的功利主義出發;凡屬“刺”的都往幽、厲名下推,臟水總是隨意往暴君亂臣頭上潑。這里把“武夫”這樣的人、狩獵這樣的事拉到后妃身上,是其著例。
芣苢
采采芣苢[1],鮮亮亮的車前子,薄言采之[2]。快些把它采起來。采采芣苢,鮮亮亮的車前子,薄言有之[3]。快些把它采了來。采采芣苢,鮮亮亮的車前子,薄言掇之[4]。快些把它拾起來。采采芣苢,鮮亮亮的車前子,薄言捋之[5]。快些把它捋下來。采采芣苢,鮮亮亮的車前子,薄言誡之[6]。快些把它兜起來。采采芣苢,鮮亮亮的車前子,薄言瀉之[7]。快些把它兜回來。
【注釋】
[1]采采:色彩鮮明的樣子。聞一多《風詩類鈔·乙》:“采采,猶粲粲。”一說,指反復采之的動作。芣苢(fúyǐ):即車前草。據傳其子可治婦女難產癥。[2]薄言:發語詞。劉淇《助詞辨略》:“《詩》凡言‘薄言’,皆是發語之詞。”[3]有:采取。[4]掇(duó):拾取。[5]捋(luō):以手握物順著抹取。[6]誡(jié):用手捏著衣襟以兜物。[7]瀉(xié):將衣襟掖在衣帶上以納物。
【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著南國風味、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的民歌——一群勞動婦女所唱的明快而優美的勞動歌,就好像現今的采茶歌一樣。朱熹說得很對:“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婦人無事,相與采此芣苢,而賦其事以相樂也。”(《詩集傳》)三家詩所謂“蔡人之妻,宋人之女,傷夫有惡疾,其母將改嫁之,女猶守不忍離去,發憤而作此詩”,是不符合詩的意境的。
這首詩除了運用章句重疊復沓的手法,以明快的節奏,音韻鏗鏘地寫出勞動婦女的歡暢心情外,還以疊音詞用復沓的手法寫出了車前子的色澤;那滿山遍野的鮮亮亮的車前子就給人以一種明快的感覺,這在當時的勞動婦女是這樣,遠隔三千年后的今天的讀者猶有這種感覺,它使詩起到了摹仿、再現的作用。
漢廣
南有喬木[1],有棵高樹南方生,不可休息[2]。高高樹下少涼陰。漢有游女[3],漢江女郎水上游,不可求思。要想追求枉費心。漢之廣矣,好比漢水寬又寬,不可泳思。游過難似上青天。江之永矣[4],好比江水長又長,不可方思[5]。要想繞過是枉然。翹翹錯薪[6],叢叢雜樹一棵高,言刈其楚[7]。砍樹要砍荊樹條。之子于歸[8],有朝那人來嫁我,言秣其馬[9]。先把馬兒喂喂飽。漢之廣矣,好比漢水寬又寬,不可泳思。游過難似上青天。江之永矣,好比江水長又長,不可方思。要想繞過是枉然。翹翹錯薪,雜草叢叢誰高大,言刈其蔞[10]。打柴要把蘆柴打。之子于歸,有朝那人來嫁我,言秣其駒。喂飽駒兒把車拉。漢之廣矣,好比漢水寬又寬,不可泳思。游過難似上青天。江之永矣,好比江水長又長,不可方思。要想繞過是枉然。
【注釋】
[1]喬木:高大的樹木。[2]息:《韓詩》作“思”。思:語助詞。[3]漢:漢水。[4]江:長江。[5]方:古稱筏子為方,此指坐木筏渡江。[6]翹翹:高出的樣子。錯薪:長得雜亂的柴草。[7]刈:割。楚:叢生灌木,即牡荊。[8]于歸:古代女子出嫁叫于歸。[9]秣(mò):喂馬。[10]蔞(lóu):白蒿草。
【賞析】
此詩是一個樵夫所唱。他熱戀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得不到她。這支絕妙的詩歌正是他在漢水之濱砍柴的時候,浩淼的水勢觸動了情懷而唱出的。他明明知道所愛的人不可得到,卻依然不能忘記她。不僅如此,還要幻想得到她的時候如何如何。真是癡情一片,情深似海啊!其誠摯敦厚,感人肺腑。
首章八句,四句“不可”。二三章重復首章后四句,又各有兩個“不可”。短短的一旨小詩,竟浸于一片連接不斷的“不可”聲中,喚起了無限的同情,特別是歌者的那種無可奈何之情沛沛然流注于聽者的心田。
這首詩的結構形式和《詩經》中其他許多民歌一樣也是重章疊句。而這首詩的韻味主要就表現在“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四句的反復詠唱上。長歌浩嘆,回環往復,不能自已。這四句構成妙喻,都是就眼前之景,信手拈來。《詩經·衛風》中有一篇《河廣》,詩曰:“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誡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江河的寬窄以及是否可渡,人的感覺會隨著感情的變化而發生變化。要比喻事之難成,則曰:不可泳、不可方。要比喻事之易成,則曰:誰說河寬?只要以一葦就可以渡過了。誰說河寬?連一只小船都容不下。是不是沒有客觀的可信的標準呢?也不是。只是抒情詩的創作原不必拘泥于生活的細節。這種靈活的處理方法,正是詩歌藝術巧妙的地方,細細體會是頗為有趣的。
汝墳
遵彼汝墳[1],沿著汝堤往前走,伐其條枚。砍伐木枝做柴燒。未見君子,久久不見丈夫面,擬如調饑[2]。好似肚餓受煎熬。遵彼汝墳,沿著汝堤往前走,伐其條肄。伐取樹木新枝條。既見君子,如今已見丈夫面,不我遐棄[3]。從此相聚不遠拋。魴魚毣尾[4],魴魚勞累尾變紅,王室如毣[5]。王政暴烈如火焚。雖則如毣,雖然王政暴如火,父母孔邇[6]。幸有父母可慰心。
【注釋】
[1]汝墳:汝水河堤。汝水源出河南省,又稱汝河。
[2]擬(nǐ):難受。調:通“朝”,早晨。[3]遐:遠。
[4]魴魚:魚名,體薄,細鱗。毣(chēnɡ):赤色。[5]毣:焚,酷烈。[6]孔邇:很近。
【賞析】
西周末年,幽王暴虐無道,王室傾危,社會動亂。周南汝水地區一個被朝廷拉去服役的男子,逃難歸來,他的妻子滿心喜悅地唱出了這首感今追昔、充滿深情的歌,正是有感于這久別重逢的難得。《詩序》曾把這首詩附會為南國之人,受到文王的教化,能夠勉勵在外服役的丈夫,努力為王室效勞。實際上其詩含意正相反,從這首詩中正可以看到人民對家人團聚生活的渴望以及對王室動亂的不滿。
這首僅僅三章十二句的小詩,前兩章用對比手法寫出了離合之間的憂喜之情,第三章章法一變,寫出了生活在亂世之中人們的些微愿望和欣幸。此詩增強了詩詞的生動性和表現力,就是運用了伐木、調(朝)饑、魴魚毣尾等比興手法,把時間、心情、生活狀況形象化了。
麟之趾
麟之趾,仁獸麒麟有腳不踢人,振振公子[1],生子多男一大群,于嗟麟兮[2]!哎呀呀,個個仁厚像麒麟啊!麟之定[3],仁獸麒麟有額不抵人,振振公姓,多子多孫一大群,于嗟麟兮!哎呀呀,個個仁厚像麒麟啊!麟之角,仁獸麒麟有角不傷人,振振公族,同宗同族一大群,于嗟麟兮!哎呀呀,個個仁厚像麒麟啊!
【注釋】
[1]振振:繁多興盛的樣子。[2]于嗟:贊嘆詞。[3]定:借為“頂”,額頭。
【賞析】
關于這首詩的性質和含意,古今人有各種不同解釋。
《詩序》和朱熹《詩集傳》都說是對文王后妃及其宗族子孫秉性仁厚的贊嘆。聞一多先生認為“麟”即指麋(鹿的一種),古代男求女,以麋為贄,故是一首婚禮納征之詩。高亨先生則認為這首詩可能是孔子所撰的《獲麟歌》,本事見于《左傳》魯哀公十四年傳。其詩“意在以貴族打死麒麟比喻統治者迫害賢人”(《詩經今注》)。而今人一般的注釋者,皆斥本詩是對奴隸主貴族的阿諛逢迎之詞。我們細譯全詩,只是從詩中“公子”、“公姓”、“公族”等名目看,是對貴族家族的歌頌,卻是無疑的,它也確是一首頌贊性質的作品,但說它一定是美文王云云,都是無據的。
召南
鵲巢
維鵲有巢[1],喜鵲辛苦筑個窠,維鳩居之[2]。卻被布谷住上了。
之子于歸,這位姑娘今出嫁,百兩御之[3]。百輛彩車迎接她。維鵲有巢,喜鵲辛苦筑個窠,維鳩方之[4]。卻讓布谷占去了。之子于歸,這位姑娘今出嫁,百兩將之[5]。百輛彩車陪送她。維鵲有巢,喜鵲樹上筑個巢,維鳩盈之。卻讓布谷擠滿了。之子于歸,這位姑娘今出嫁,百兩成之[6]。百輛彩車吹吹打打成婚啦!
【注釋】
[1]維:語助詞。[2]鳩:蔦鳩,一說為布谷鳥。[3]兩:借為輛。百輛,言車多。[4]方:占有。[5]將:陪送。
[6]成:完成了婚禮。
【賞析】
這是首描敘女子出嫁時熱鬧的迎送情形的詩。但是,它又不同于《周南》中的《桃夭》,《鵲巢》中的這位新娘是位后娶的新婦,歌者是那位被遺棄的棄婦,《桃夭》中的歌者是那位新娘的親友,對新娘從內心發出由衷的贊美和“宜室宜家”的祝愿。從詩中描繪的百輛迎送和媵妾盈之等盛大場面來看,男方和后婦家庭大概都很富有。這位歌者正是帶著被遺棄的傷感和對如此盛大婚嫁場面的酸苦來唱這支迎新曲的。歌者的遭遇以及情感和《氓》及《谷風》中的女主人公類似,但對詩的風格和表現形式卻明顯地不同。《鵲巢》是通過鵲巢鳩占這個含蓄的比喻來抒發自己被遺棄的不平,通過迎娶盛大場面的描繪來譴責男方的負心。在那兩首歌中,歌者是直接譴責對方的負心,“淇則有岸,隰則有泮。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對新婦的到來,自己的離去也是直接抒發自己的不平,“宴爾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后。”《鵲巢》婉曲的抒情方式如不細加體察,很容易誤認為是一首新婚的贊美詩。
為了更好地表達主題,這首歌采用了整一中寓變化的結構方式,而且一復沓一變化,相當有規律。三章之中,“維鵲有巢”、“之子于歸”不斷重復,“維鳩居之”和“百兩御之”又不斷在整一中呈變化。這樣,使我們的眼前不斷浮現鵲巢漸漸被鳩獨占的事情發展過程,更使我們的耳邊不斷響起“維鵲有巢”的酸痛不平之聲,這對抒發棄婦的不平,對表現主旨,起了很好的作用。現代漢族民歌“小白菜”、“哭七七”,蒙族民歌“嘎達梅林”,朝鮮民歌“道拉基”都是采用這種手法,通過復沓回環來抒發情懷、加深主題,可以說是《詩經》這種結構方式的余緒。
采蘩
于以采蘩[1]?在哪兒摘白蒿呢?
于沼于蔦。在池里,在塘里。于以用之[2]?在哪兒來用它呢?公侯之事[3]。那公侯的祭祀期。于以采蘩?在哪兒摘白蒿呢?于澗之中。在那溪澗的水里。于以用之?在哪兒來用它呢?公侯之宮[4]。那公侯的宗廟里。被之僮僮[5],她梳妝得多么整齊,夙夜在公[6]。早早晚晚在參加祭禮。被之祁祁[7],她梳妝得多么妖麗,薄言還歸[8]。匆匆忙忙地回到家里。
【注釋】
[1]蘩:白蒿。[2]于以用之:往何處用之。[3]之事:指祭事。[4]宮:廟。[5]被:首飾。僮(tónɡ)僮:盛。
[6]夙:早。在公:參加祭禮。[7]祁祁:盛。[8]薄言:薄,同迫,匆匆忙忙。言:語辭。
【賞析】
詩寫女子參加祭禮的活動,對她到水邊采白蒿的勞作,一再歌詠。緊接著描述她采蒿是為著祭祀。詩篇兩章為重調,反復誦奏,旨在著重描寫祭品的需要。詩篇既輕快,又莊重。多用虛字,甚至于是散文句法。交替寫來,極富韻味。古人是把祭祀作為國家之大事的,而描寫祭祀的詩篇在《詩經》里也較多。這詩寫女子參加祭禮,實是最早寫祭祀的詩篇之一。詩的第三章則專寫她在祭祀中、祭祀后的打扮與行動。寫來突出其梳妝打扮,又寫出她的辛勞。一再推衍,重復其姿容之美,再寫出她祭祀后忙著回家。其忙家務事則盡在不言中。這首詩極富生活氣息,又帶有勞動意味,雖然它是寫祭祀事,的確是一篇富有人情味的詩篇,活潑生動、端莊肅穆。詩篇雖短,詩味頗長。
草蟲
蔦蔦草蟲[1],蟈蟈在蔦蔦地叫,裊裊阜螽[2]。螞蚱在蹦蹦地跳。未見君子,未見我那心上人,憂心忡忡。心里又憂又煩惱。亦既見止,若是能看到他,亦既覯止[3],若是能遇到他,我心則降。懸著的心啊才能放下。陟彼南山,登上那高高的南山,言采其蕨。去把蕨菜采。未見君子,未見我那心上人,憂心涰涰[4]。心里真煩悶。亦既見止,若是能看到他,亦既覯止,若是能遇到他,我心則悅。懸著的心啊才高興。
陟彼南山,登上那高高的南山,言采其薇。去把薇菜采。未見君子,未見我那心上人,我心傷悲。心里真悲傷。亦既見止,若是能看到他,亦既覯止,若是能遇到他,我心則夷[5]。懸著的心兒才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