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繼續說:“親愛的父親,您有才干但沒有力量,可是我卻能兼而有之。為什么您不能幫助我達成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會成為一位杰出的學者,并能獲得教授身份。如此,我便能以此為生,而且比別人生活得更好。”
父親為難地說:“可是我沒有錢供你上學。”
伽利略激動地說:“父親,您聽我說,很多窮學生都能領取獎學金,這些錢是公爵宮廷給的。所以我為什么不能去領一份獎學金呢?您在佛羅倫薩有許多朋友,交情也都不錯,他們一定會盡力幫助您的。也許您能到宮廷去處理這件事,我們只需要請他們去問問公爵的老師奧斯蒂羅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親被說動了:“嗯,你說得有理,這是個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親的手,開心地說:“父親,求您盡力而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保證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伽利略最終說服了父親,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
就坡騎驢,借梯登高
“就坡騎驢”是一種論辯技巧的比喻,意思是當你與他人交談,而對方的觀點又有利于你時,你不妨先承認他的說法,然后再就其觀點添加一些你獨有、他缺少的看法,以便結合雙方的利益點。
換句話說,只要一點勝人、一招勝敵,就如同就坡騎驢或借梯登高一樣,對你豈不是更有利?這就是所謂的“借力使力不費力”。與其與人爭論不休、互爭長短,鬧個兩敗俱傷,倒不如找出對方言談中對自己有利的部分,進而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美國內戰后的一次競選中,曾經參加過內戰的約翰·愛倫與內戰英雄陶克將軍,同時角逐國會議員的席位。然而,就地位和功勛來說,愛倫顯然處于劣勢。不過,經過一次競選演講后,愛倫卻取得勝利,原因就是愛倫懂得利用陶克將軍“為他”打下的根基。
功勛卓著、曾任三屆國會議員的陶克將軍,在競選演講時說:“諸位同胞們,17年前的晚上,我帶兵在茶座山與敵人激戰。經過一番激烈血戰后,我就在山上的叢林里睡了一個晚上。如果大家沒有忘記那次艱苦卓絕的戰斗,也請你們在選舉時不要忘記那些吃盡苦頭、餐風露宿、屢建戰功的人。”陶克將軍列舉自己的戰績,企圖喚起選民對他的信任,果然激起了選民的掌聲和歡呼聲。
接著,約翰·愛倫發表演說。他說:“同胞們,陶克將軍說得不錯,我可以作證,他確實在那次戰役中立了奇功,因為我當時就是他身邊的一名無名小卒。我替他出生入死、沖鋒陷陣,當他在叢林中安睡時,我仍帶著武器站在荒野上,一邊忍受刺骨寒風,一邊保護他的安全。”他的話剛說完,立即引起選民更熱烈的掌聲。
論功績,愛倫當然比不過陶克將軍,所以他巧妙地避開這些話題,只就戰后在山上露宿這一點來講,使選民明白,將軍雖然辛苦,但還能在叢林中安睡,戰士則不得不舍棄睡眠保衛他。單就此方面來說,愛倫的“功績”遠大于將軍,而這也是愛倫獲得選民支持的原因。固然將軍有足夠的能力擔任議員,可是像愛倫這樣出生入死卻無功可論的士兵,更應給他一個當選機會。選民基于這種心理,最后將選票投給愛倫。
因此,運用“就坡騎驢”的策略,不但避免了你死我活、兩敗俱傷,還能截人之長、補己之短,獲得更大的成功!
抓住漏洞,進攻薄弱
當遇到一時無法理清思路的事情或一些不能正面回答的問題時,一定不要急于做正面的反擊,而應該稍稍改變,竭力避開對方的優勢,趁勢抓住對方的漏洞,再不動聲色地予以反擊。只要能夠進攻對方薄弱的環節,就可以做到克敵制勝。
從前,河南有個大財主叫金泰來,他是一個吝嗇鬼,想趁袁世凱稱帝的時機,克扣長工的工錢。一天,他以慶祝袁世凱當皇帝為名,擺了幾桌酒席,并把長工奴仆都叫來。在酒席上,他說:“為了慶賀皇帝登基,我想賞給在座各位每人200兩銀子,只是有個條件,每人必須說一件我從來沒聽過的事。說對了有賞,說錯了就扣一年的工錢。”眾人自然了解他的用意,卻也拿他沒轍,只好皺著眉頭苦思對策。
此時,有一個小丫頭說:“老爺,從前我家養了一只鴨,一天下七顆蛋,三個雙黃的,四個……”
沒等丫頭說完,金泰來一擺手說:“別說啦,我家的鴨子一天還下過十顆蛋呢!來啊!把她的工錢扣下來!”管賬的人一聽,就扣下小丫頭一年的工錢。
接著,有個長工說:“老爺。我見過一條狗,兩個眼睛朝前,兩個眼睛朝后,兩個眼睛朝左,兩個眼睛……”
金泰來隨即又打斷他說:“唉,別說啦!一邊長六個眼睛的狗我都見過呢!把他的工錢也扣下來!”管賬的人又把這個長工一年的工錢給扣了下來。
后來,金財主一口一個“聽說過”,毫不留情地把長工們的錢都給吞了。最后輪到一個當奶媽的仆人時,她站起來說道:“老爺,奴家姓錢,我家祖父說,他與您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要真論起來,您還得叫我聲姑奶奶。這事您一定聽說過吧?”
金泰來眼睛一瞪,酒盅一摔,怒聲吼道:“瞎說!我怎么從來沒聽說過?”
奶媽突然哈哈大笑:“老爺,既然您沒聽說過,那就快拿200兩銀子賞我吧!”
金泰來才明白自己上了當,但在眾人面前又不敢賴賬,只好拿出200兩銀子給奶媽。后來奶媽把銀子分給大家,結果一算,大家拿到的錢比原來的工錢還多了好幾倍。
這位奶媽之所以出奇制勝,就在于她了解金泰來絕不會認她為姑奶奶。另一方面,因為金泰來對“你沒聽說過嗎?”一語有相當的警覺性,于是她巧妙地以“你一定聽說過吧”來替換,借以降低他的警覺心,使金泰來因瞬間的沖動而中計。很顯然,巧妙的語言迂回技巧,就是奶媽成功的原因。
此外,清代著名的雄辯家紀曉嵐也善于駕馭語言。有一回,乾隆想開個玩笑以考驗紀曉嵐的辯才,便問紀曉嵐:“紀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立刻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
紀曉嵐立刻說:“臣領旨!”
乾隆笑著問:“紀卿,那你打算怎么個死法?”
紀曉嵐思索后,說:“跳河。”
話一說完,紀曉嵐便走了出去,乾隆知道紀曉嵐不可能真的去跳河,于是決定靜觀其變。
果然,不一會兒,紀曉嵐又回到乾隆面前,乾隆笑道:“紀卿,你何以未死?”
紀曉嵐回答道:“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
乾隆疑惑地問:“此話怎講?”
紀曉嵐煞有其事地說:“我剛剛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里向我走來,他說,‘曉嵐啊,你此舉大錯!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為什么還要死呢?你應該回去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他跟當年的楚王一樣是個昏君,你再死也不遲啊!’所以臣就回來了。”
乾隆聽后,放聲大笑,連連稱贊道:“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為當今的雄辯之才。”
紀曉嵐巧用“抓對手漏洞”的技巧,在毫不損害乾隆面子的情況下,點出他的無理之處,進而一舉令人折服。
很明顯,乾隆是根據紀曉嵐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之論叫他去死,使紀曉嵐臨陣進退都無道理。紀曉嵐只有思考如何進攻其薄弱環節,才能主動創造契機,因此他指出“如果皇上承認自己是昏君,我就去死”,而乾隆當然不可能承認自己是昏君,所以他很自然地化解了困境,為自己找到一個充分的不死理由。
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說話要逐步引導,順著對方思維發展的趨勢,由淺入深地提出一系列問題,才能逐步否定對方的觀點,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孟子拜見齊宣王,問:“您曾經告訴莊暴說您愛好音樂,有這么回事嗎?”
齊宣王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據實說:“我并不是愛好古樂,只是愛好一般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只要您非常愛好音樂,那齊國便會富強了。無論您愛好的是現在的音樂還是古代的音樂,它們都是一樣的。”
齊宣王說:“先生可以清楚地說明這個道理嗎?”
孟子說:“一個人單獨欣賞音樂的快樂,和與大家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究竟哪一種更快樂呢?”
齊宣王說:“當然是與大家一起欣賞音樂更為快樂。”
孟子說:“與少數人欣賞音樂快樂,和與多數人欣賞音樂也快樂,究竟哪一種更快樂呢?”
齊宣王說:“當然是與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接著說:“那么就讓我和您談談賞樂的道理吧!假如大王在這兒奏樂,老百姓聽到鳴鐘擊鼓、吹簫奏笛的聲音,卻都愁眉苦臉,‘我們的國王這樣愛好音樂,為什么我們卻苦到這般地步呢?’原因就在于大王只圖個人享樂,而不與百姓同樂。但是,假如大王在這兒奏樂,老百姓全都眉開眼笑,‘我們的大王大概很快樂,要不怎么能夠奏樂呢?’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國王與百姓能一同娛樂罷了。所以,如果大王能與百姓同樂,就可使天下歸服了。”
孟子在這段論辯中用了因勢利導的辯術。當他聽說國王喜愛音樂時,就由此下手,用一個個問句,一步步疏導,最后得出結論:如果大王能與百姓一同娛樂,就可使天下歸服,從而達到說服齊宣王與民同樂的目的。
融會貫通,巧用聯系
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只要細心思考,就能找出其中的連帶關系。而在論辯中,如果把看來似乎毫不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并從中找出相同之處。作為說話的基礎,則更能顯示說話者的智慧。
《戰國策·齊策》中有一則故事。齊國的隱士斶去晉見齊宣王,當齊宣王接見他時,他卻在距離齊宣王很遠的地方坐下來。齊宣王向他招手:“顏斶,坐到我面前來!”
顏斶聽后不但不起來,反而也向齊宣王招手說:“大王呀,你坐到我面前來!”
齊宣王及左右大臣一聽,感到很不高興。有些大臣指責顏斶:“齊王是國君,你是國君的臣下,國君叫你到他面前,你不去便罷,反倒要國君到你面前,這成何體統?”
顏周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到國君面前去,是我趨炎附勢;相反,國君到我面前來,卻是國君禮賢下士。那么與其讓我趨炎附勢,不如讓國君禮賢下士,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此時,齊宣王心中仍不高興,說道:“是我當國君的人高貴,還是你這樣的士人高貴?”
顏斶答道:“國君當然不如士人高貴。”
這一下齊宣王火了,他瞪大雙眼怒道:“你這話有根據嗎?如果有根據,我便可以饒恕你;如果找不出根據,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顏斶答道:“當然有根據!從前秦國出兵攻打齊國,他們的軍隊經過士人柳下惠的墳地時,將軍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在柳下惠墓地方圓五里內,膽敢打柴煮飯,割草喂馬者,一律砍頭,絕不寬恕。后來,在與齊國軍隊交戰時,秦國將軍又下了一道命令,只要能割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戶侯,同時獎賞黃金兩萬兩。從這兩道命令中可以看出,一個活著的國君的腦袋,甚至還比不上一個死去士人的墳頭草。”
顏斶面對高高在上的齊宣王,既能呼喚齊宣王到自己面前,卻又讓齊宣王抓不到把柄,可謂有膽有識。而面對齊宣王及其臣子們的指責,顏斶根據君主喜歡在臣子面前標榜自己禮賢下士的心理,做出了對呼喚國君上前的智辯原因,使得呼喚國君之舉,不但不是辱君之為,反而成了愛君的證明,從而讓齊宣王受了氣,卻又無可奈何。
此外,顏斶對于齊宣王后來的問題,有理有據地做出了“士人比國君高貴”的回答,更是顯出其超凡的膽識。他答辯的巧妙之處在于把兩道本來互不相干的命令放在一起,并加以對比,而又有意回避柳下惠和齊王的特殊性,故意突出一個是士人,一個是帝王,一個不能動墳上草,一個被懸賞首級,從而巧妙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
明知故問,點破道理
在生活中,如果一件事情已經有了答案,往往會略過不提。可是,在論辯中,有時卻采用明知故問的辯術。如此向對方提問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對方對某一簡單問題的注意,同時點出尚未點明的道理。
中國古代智勇雙全的文臣藺相如,先在秦廷戰勝了殘暴的秦王,從而完璧歸趙,不辱使命;后在澠池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維護了趙國的尊嚴。正由于如此輝煌的功績,藺相如被拜為上卿,地位遠遠超過老將廉頗。
廉頗對他人說:我出生入死,攻城掠地,功勛卓著,才贏得眼下高位。藺相如有何本領?他不過是鼓舌如彈簧,和秦國打了兩次交道罷了。他的地位原本那樣低賤,現在卻位居我之上,我怎能咽下這口氣?要是見到他,我非羞辱他一頓不可。
藺相如聽說這件事,每逢上朝就推托有病不去,不肯和廉頗正面交鋒。有時外出,遠遠見到廉頗的車馬,藺相如也會急忙命人把車拐到巷子里。藺相如的門客目睹這些情況,頗為不解,紛紛說:“我們仰慕您高尚的人品,所以才紛紛離家。投靠到您的門下。現在您和廉頗地位相當,他說出那樣難聽的話,您卻躲起來,仿佛害怕得不得了!對于那種難聽的話,一般平民、百姓都難以忍受,何況像您這樣的大臣呢?我們沒有什么本領,請允許我們辭別吧!”
面對門客激烈的言辭,藺相如不作正面解釋,卻采用“明知故問”的方式岔開話題,先問了一件似乎與此無關的問題:“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兩人哪一個厲害?”
眾人異口同聲地回答:“廉將軍當然不如秦王!”
藺相如接著說:“那么秦王如此威風,我都敢在秦廷大聲斥責他,難道我還會害怕廉頗嗎?我所想的是,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發兵侵犯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我和廉頗兩人都安然存于朝廷之中。倘若我們兩人相斗,必有一傷,秦國將會更肆無忌憚地進攻我們。所以我這樣避讓廉將軍,就是把國家的大事放在第一位,把私人恩怨放在最后啊!”
眾門客頓時領悟,由衷折服。這些話傳到廉頗耳中,久經沙場的他羞愧不已,立即上藺府負荊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