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教授這時惱羞成怒:“校長閣下,請記住,是美國的伍斯特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造就了您的學識和才能!”
薩校長微微一笑:“博士先生,我提醒您,中華文明曾震驚世界,沒有中國遠古的四大發明,也絕不會有英國的近代產業革命。”
由于薩校長抓住對方論點之中對中華文化的錯誤認識給予反駁,最終使英籍教授啞口無言。
還有一個例子。三國時,張昭攻擊諸葛亮比不上管仲與樂毅,其論據便是諸葛亮面對曹操的進攻時,竟是“丟盔棄甲,望風鼠竄”,以至于“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
諸葛亮反駁道:“劉備起兵之初,兵不滿一千,將只有趙、關、張。新野小縣,糧少人稀,我們卻火燒博望在先,火燒新野在后,殺得夏侯悼、曹仁十萬大軍心驚膽裂。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想當年,漢高祖屢敗于項羽之手,而垓下一戰,終于獲得最后勝利,而他靠的是韓信的良策啊!但是韓信輔佐高祖,也并不是每戰必勝。”
諸葛亮首先以事實批駁了張昭論據的錯誤,其次,又針對所謂“無容身之地”的誣蔑,援引劉邦、韓信的先例,說明勝敗乃兵家常事,求決勝不求累勝是劉備的戰略方針。張昭之流最后無言以對,只好敗下陣來。
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兵法上言:“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意思是攻心才是真正的上策。論辯猶如用兵,也要注重心理戰術。“攻心為上”,也就是說,在論辯中要揣度對方心理。并且注意論辯對策的合理性和合意性,使得對方的心理發生變化,進而成功地瓦解對方的斗志。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丘吉爾于1941年的圣誕節前夕到達美國,希望能說服美國和英國聯盟,立即對德宣戰,以扭轉英國當時所面臨的危機。可是,由于不少美國人對英國人沒有好感,反對美國介入英德戰爭,因此丘吉爾的說服任務頗具困難。然而,丘吉爾不愧是著名的論辯家,他在進行說服溝通時,十分注意攻心技巧的運用,不僅用情感來打動美國人民的心外,還化解了對立的情緒,使美國人民愿意請美國政府援助英國對德作戰。
丘吉爾發表演說時,說道:
“我遠離祖國,遠離家園,到這里度過一年一度的佳節,但我并不覺得寂寞孤獨。或許是因為我母親的血緣關系,或許是因為我在這里得到了許多的友誼,以至于我根本不覺得自己是個外來者。”
“由于我們的人民和你們說著同樣的語言,有著同樣的宗教信仰,追求著同樣的理想,因此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和諧、親密無間的氣氛。而今晚的此時此刻,在一片戰爭的混亂中,每一顆寬容無私的心靈都應得到靈魂的平安。因此,至少讓我們在今晚能把困擾我們的各種擔心和危險擱置一邊,在這充滿風暴的世界中,為我們的孩子準備一個幸福的夜晚。那么,今晚的此時此刻,我們希望使用英語交談的每個家庭,都像是一個有陽光普照、既幸福又和平的小島。”
丘吉爾從兩國人民之間共同的語言、宗教信仰、理想及長期的友誼切入,并將這些共同點作為彼此相信、相互了解的基礎,直到引出希望使用英語交談的家庭,都應過著一個和平安詳的圣誕節的話語,打動了無數美國人的心,使得他們改變反戰立場,轉而與英國結盟。
林肯也擅用攻心為上之術,他曾說:“不論人們如何仇視我,只要他們肯給我一個說話的機會,我就可以說服他們。”
他之所以如此自信,就在于他能夠將別人和自己的心理距離拉近,使之由仇視變為好感。而以下是他在競選總統時的演說詞:
“南伊里諾斯州的同鄉們,肯塔基州的同鄉們,密羅里州的同鄉們,我聽說在場的人群之中,有些人想和我為難,我實在不明白你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我也是一個和你們一樣爽直的平民,那么為何我不能和你們一樣擁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呢?親愛的朋友,我并不是來干涉你們的人,我也是你們之中的一分子!”
“我生于肯塔基州,長于南伊里諾斯州,都是和你們一樣從艱苦環境中生存過來的人,所以我了解南伊里諾斯州和肯塔基州的人。我也了解密羅里州的人,而你們也應更清楚地認識我,如果你們真的認識我了,你們就會了解我,知道我不會做不利于你們的事。所以同鄉們,請讓我們以友好的態度交往,而我立志做世上最謙和的人,絕不傷害任何人,也絕不干涉任何人。因此,我現在對你們誠懇要求,請求你們允許我說幾句話。你們都是勇敢而豪爽的人,我想這一點要求,必定不會遭到拒絕。那么,現在讓我們誠懇地討論一個嚴重的問題吧……”
攻心為上技巧的運用,在林肯競選總統成功的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他以樸實而富有情感的話語,擊敗了用語華美、口若懸河的對手道格拉斯,贏得了億萬選民的心。而以前竭力反對他的那些選民,在聽了他的競選論辯后,也為其真情真義所感動,轉而投給他認同與信賴的一票。
以迂為直,先到終點
英國軍事家哈利說:“在戰略上,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公元前265年,趙國的趙太后剛執政不久,秦國便發兵進攻。迫不得已,趙國向齊國求救,但齊國提出必須以趙太后的兒子長安君作為人質,才肯發兵相救。趙太后不忍心,堅決不允,群臣紛紛進諫,趙太后依舊堅決地說:“從今日起,有誰再提以長安君作人質的事情,我就朝他臉上吐唾沫!”此話一出,大臣們便不敢多說。
一天,左師觸龍要面見趙太后。趙太后認為觸龍一定是為勸諫之事而來,于是便擺開準備吐唾沫的架勢。不料,觸龍慢條斯理地走上前,關心地說:“近日老臣的腳有毛病,行走不便,好久未能看望您。我一直擔心太后的玉體欠安,所以今日特來看望,不知您最近過得如何?飯量沒有減少吧?”
太后答道:“我每天都吃粥。”觸龍又說:“我近來食欲不振,但每天堅持散步,飯量才有所增加,身體才漸漸好轉。”
趙太后聽觸龍每句話都不提人質的事,情緒便漸漸安定,于是就和觸龍親切、融洽地聊起來。
聊著聊著,觸龍向趙太后請求道:“我的小兒子叫舒祺,是最不成才的,可偏偏卻最得我的疼愛。我懇求太后允許他到宮中當一名衛士。”
太后趕緊問觸龍:“他幾歲了?”
觸龍答道:“15歲了。他年齡雖小,可是我想趁在世時,趕緊將他托付給您。”
趙太后聽到觸龍這么愛憐小兒子,深有同感,忍不住與他閑談。太后說:“真想不到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呀!”
觸龍說:“恐怕比女人還厲害呢!”太后不服氣地說:“不會吧?還是女人更愛小兒子。”
觸龍見時機已到,于是把話題更進一步,說:“老臣認為您愛小兒子愛得不夠,而且遠不如您愛女兒那樣深。”
太后不同意觸龍的說法。觸龍解釋道:“父母愛孩子,就必須為孩子作長遠的打算。想當初,您送女兒遠嫁燕國時,雖然為她的遠離而傷心,可是又祝福她不要返國,并且還希望她的子孫相繼在燕國為手。您能為她想得這樣長遠,這才是真正的愛。”
太后信服地點了點頭,觸龍便接著說:“您如今雖然賜給長安君許多土地、珠寶,但如果不讓他有功于趙國,等您百年之后,長安君能自立嗎?所以,您對長安君,并不是真的愛護。”
觸龍這番話說得趙太后心服口服。她立即命人為長安君準備車馬、禮物,送他前去齊國當人質,同時也催促齊國出兵援助。不久,齊國終于出兵解了趙國之圍。
觸龍說服趙太后的方法,便是運用以迂為直的策略。觸龍深知趙太后深愛長安君,如果從正面說服她,讓愛子到齊國當人質,只會碰釘子。所以,他避開問題,從關心太后的飲食起居、身體健康的側面話題談起。接著,再迎合太后的愛子之心,談起自己對兒子的打算,借題發揮,誘發太后對自己“愛子之見”的淡興。直到太后非要尋根究底時,方才水到渠成地闡明,愛子就必須讓他為國立功,這才是真正愛子之道,讓趙太后幡然醒悟。
這種“以迂為直”的策略,在正面強攻不下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靈活有效的辦法。它結合明確的目的,運用靈活的戰術,避開對方心中布下的“地雷區”。它的進攻路線帶有隱蔽性,甚至符合對方的心理需求,所以比較容易地讓對方在戒備不嚴的狀態下,逐步誘使其不自覺地接受自己的觀點。
答非所問,避實就虛
答非所問是論辯中的一種回避戰術,當對方提出某些問題,你基于某些原因不能不答,又不便做出直截了當的回答時,便可采用答非所問的戰術。這種戰術避實就虛,用非實質性的話題將對方鋒芒引開,表面上好像已作了概括的回答,其實已悄悄地避開原本棘手的問題。運用這種戰術,不僅能擺脫尷尬的局面,還能產生幽默、機智的效果。
足球天才貝利,被喻為足球史上最優秀的運動員。他球技高超,讓敵手敬畏,讓全世界球迷為之瘋狂,成為許多足球運動員心目中的偶像,同時也成了巴西的民族英雄。
有人問貝利:“你覺得自己哪一個球踢得最好?”
貝利回答道:“下一個。”
當他踢進第1000個球、創新記錄之后,有人問他:“在你踢進的球中,你最滿意的是哪一個?”
貝利微笑著說:“第1001個!”
貝利顯然沒有正面回答問題,而是巧妙地以一種幽默的方式來回答,不禁讓人欽佩他的謙遜和機智,以及努力不懈的精神。
答非所問的方法使用范圍很廣。有一次,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布拉姆斯前去參加一個演奏會,這個演奏會是由一位年輕鋼琴家貝倫哈特舉辦的,舉辦這個演奏會的原因是他為席勒的詩《鐘之歌》譜了一首曲子。
布拉姆斯在演奏會上聚精會神地傾聽,顯出極為陶醉的模樣,甚至不時地點點頭。貝倫哈特誤以為布拉姆斯喜歡他作的曲子,因此當演奏會結束后,他立即高興地問布拉姆斯:“閣下是不是很喜歡這首曲子?”布拉姆斯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笑著說:“這首《鐘之歌》,果然是不朽的詩。”布拉姆斯巧妙地避開問題,并委婉有禮地表達了他真實的想法:他很欣賞《鐘之歌》這首不朽的詩,但并不一定認為貝倫哈特的曲子水準高。
巴索夫是西歐某國的一名外交官,一次他想要戲弄一個非洲國家的大使。于是,在聯合國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中,他靈機一動,假裝很有禮貌地問那位大使:“貴國的死亡率想必不低吧?”平時這個西歐外交官仗著本國勢力,總表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并以刻意貶抑他國、炫耀本國為傲。然而,正當巴索夫暗自竊喜時,那位民族自尊心遭受傷害的非洲大使卻面不改色。他稍微思索,既沒有正面回答,也沒有默不吭聲,只是冷冷地說道:“和你們的國家一樣,每人死一次!”這個回答巧妙而有力,巴索夫一臉尷尬,盛氣凌人的傲氣也頓然消失了。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所謂心理共鳴,是指運用心理學中“情感共鳴”的原則,歸納出來的一種說服方法。它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導入階段,即心理接觸的初步階段;轉接階段,即心理接觸的中級階段;正題階段,即心理接觸的高級階段;最后是結束階段。和不熟悉的人,或有對立情緒的人進行談話時經常使用此方法。
有一位老師,擔任差班的班主任。開學第一天,他親切地對同學們說:“有人說我們是放牛班、垃圾班,這是沒有道理的!拿體育成績來說,我們班不但不是垃圾班,而且可以成為優等班!”
短短一席話,使同學們迅速從低落的情緒中振奮起來,從自卑感中樹立了信心。為什么他的話會產生如此大的效果?因為他的話充滿信任和鼓勵,更重要的是,這位老師在見面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置于這個被人瞧不起的集體之中。他左一句“我們”,右一句“我們”,讓這些內心充滿自卑感的學生,感受到溫暖和親情。總之,由于心理上的接觸和情感上的共鳴,老師的話對學生產生非常大的鼓舞作用。
由于人與人之間,很難一開始就產生共鳴,所以必須先誘發對方與你交談的興趣,再經過一番深刻的對談,才能讓彼此更加了解。當你嘗試說服他人,或對他人有所請求時,也同樣適用。你不妨先避開對方的忌諱,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談起,并且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圖,等對方一步步贊同你的想法后,他們便不自覺地認同了你的觀點。
伽利略年輕時立志在科學研究方面有所成就,因此他希望得到父親的支持和幫助。
一天,他對父親說:“父親,我想問你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親的婚事?”
父親說:“因為你的母親十分吸引我。”
伽利略又問:“那您有沒有娶過別的女人?”
父親說:“沒有,孩子。家人曾經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是我只對你母親鐘情,況且她當時可是一位風姿綽約、令人傾慕不已的姑娘。”
伽利略說:“您說得一點也沒錯,她現在依然風韻猶存。而您不曾娶過別的女人,因為您愛的是她,可是您知道嗎?我現在也面臨同樣的處境!除了科學以外,我不可能選擇別的職業,因為我喜愛的正是科學!其他事物對我而言,都毫無用途與吸引力!難道我要去追求財富或是榮譽?科學是我唯一的需要,我對它的愛,就如同對一位美貌女子的傾慕。”
父親說:“像傾慕女子那樣?你怎么會這樣說呢?”
伽利略說:“一點也沒錯!親愛的父親,我已經18歲了!別的學生,哪怕是最窮的學生都會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卻從沒想過。因為別人都想尋求一位標致的姑娘當終身伴侶,我卻只愿與科學為伴。”
父親不說話了,只是靜靜地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