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喜怒不形于色,寵辱不驚于身——把握好情緒自制的藝術與分寸(1)
- 處世藝術模板
- 華閱編著
- 4968字
- 2016-03-01 17:23:21
人活在世上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或憂或喜,或哀或樂。重要的是當個人的需要與客觀事物發生矛盾沖突而出現種種劣性情緒時,如果能通過自己的認知活動,及時把握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做到喜怒不形于色,那么,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乃至處理好各種事情都是大有裨益的。一個人把握不好自己的情緒,常常會亂了自己的方寸,把不住自己的方向盤,這樣的人怎么能成就事業,怎么能抵達人生的奮斗目標呢?一個連自己都戰勝不了的人,還何談戰勝敵人和戰勝世界呢?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人的情緒必然要隨著各種狀況的出現發生變化。所謂戰勝自我,就是要穩定心態,有效地調整、控制自己的情緒,做生活的主人,做情緒的主人。所以,一個人,只有你把握好情緒自制的藝術與分寸,心不亂,方向才能不會亂,行動才不會亂,才有希望抵達預期的奮斗目標。
一、做情緒上的主人,才能在生活上做成強人
大多數人都有過受累于情緒的經歷,似乎煩惱、壓抑、失落甚至痛苦總是接二連三地襲來,于是頻頻抱怨生活對自己不公平,企盼某一天歡樂從此降臨。其實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想讓自己生活中不出現一點煩心之事幾乎是不可能的,關鍵是如何有效地調整、控制自己的情緒,做生活的主人,做情緒的主人。
許多人都懂得要做情緒的主人這個道理,但遇到具體問題就總是知難而退:“控制情緒實在是太難了”,言下之意就是說“我是無法控制自己情緒”。別小看這些自我否定的話,這是一種嚴重的不良暗示,它真的可以毀滅你的意志,喪失戰勝自我的決心。還有的人習慣于抱怨生活,“沒有人比我更倒霉了,生活對我太不公平。”抱怨聲中他得到了片刻的安慰和解脫:“這個問題怪生活而不怪我。”結果卻因小失大,讓自己無形中忽略了主宰生活的職責。所以要改變一下對身處逆境的態度,用開放性的語氣對自己堅定地說:“我一定能走出情緒的低谷,現在就讓我來試一試!”這樣你的自主性就會被啟動,沿著它走下去就是一片嶄新的天地,你會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曾經有個中學生,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和同學爭吵,老師批評他沒有涵養,他還不服氣,甚至和老師爭執,老師沒有動怒,而是逐字逐句解釋給他聽,并列舉了身邊大量的例子,他嘴上沒說卻早已心悅誠服。從此他有了自我控制的意識,經常提醒自己,主動調整情緒,自覺注意自己的言行。就在這種潛移默化中他擁有了一個健康而成熟的情緒。
其實調整控制情緒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只要掌握一些正確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地駕馭自己。在眾多調整情緒的方法中,你可以先學一下“情緒轉移法”,即暫時避開不良刺激,把注意力、精力和興趣投入到另一項活動中去,以減輕不良情緒對自己的沖擊。
敏麗高考落榜了,看到同學接到錄取通知書時深感失落,但她沒有讓自己沉浸在這種不良情緒中,而是幽默地告別好友:“我要去避難了”,說著出門旅游去了。風景如畫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她,遼闊的海洋蕩去了她心中的郁積,情緒平穩了,心胸開闊了,她又以良好的心態走進生活,面對現實。
可以轉移的活動很多,你最好還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外界事物對你的吸引力來選擇,如各種文體活動、與親朋好友傾談、閱讀、研究、琴棋書畫等等。總之將情緒轉移到這些事情上來,盡量避免不良情緒的強烈撞擊,減少心理創傷,就有利于情緒的穩定。
情緒的轉移關鍵是要主動及時,不要讓自己在消極情緒中沉溺太久,立刻行動起來,你會發現自己完全可以戰勝情緒。
心理只要想開了,世界也就寬敞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遇到過一些挫折,那么,這時該怎么辦呢?你也許早就知道一些方法:找朋友傾訴、打熱線電話、聽音樂、踢足球,實在不行就找心理醫生等等。誠然,上述每一種方法都可以大大減輕你的痛苦。不過,我這里要介紹的是一種認知層面的自我心理調節方法。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不管別人如何熱心地幫助你,而要真正改變還得靠自己。
人們常常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考試得了第一名,我們會非常高興,因為在學校和家里都有面子,自尊心大大得到滿足。相反,跟朋友吵了架就會傷心萬分,因為覺得既然是朋友就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該為一件小事而吵得面紅耳赤。
顯然,我們之所以高興、所以傷心,全都根源于我們的“認知”。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情緒。你可能也有這樣的經驗,有時用唱歌、跳舞來消除煩惱,雖然一時輕松了,但一靜下來情緒又不好了。這就是所謂“治標不治本”,沒有在認知水平上解決問題。
一般人都能自覺地調整心態,較好地適應社會。但也有少數人由于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在遇到重大挫折時往往會一蹶不振,嚴重的甚至不能正常工作學習,給自己和親戚朋友帶來很多麻煩。歸納起來,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絕對化的要求。有些人總是從自己的意愿出發,認為事情應該這樣、必須這樣。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我”等。
拉西爾因為幾門考試不及格被學校勸退,情緒非常不好。她母親解釋說:上大學之前她學習一直很刻苦,成績也不錯,可是上了大學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后來我才了解到該女生在上大學后仍然沿用高中的學習方法,書上的每一個字她都要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她認為學習就應該不放過任何一個小問題。由于大學老師一節課最少講幾十頁書,還布置一堆參考書。別人大都提綱挈領地復習重點,而她卻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精讀。結果雖然一天到晚抱著書本,還是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成績果然越來越差。如果她能早點認識到自己觀念上的錯誤,改變學習方法,那么說什么也不會落到最后只能退學的地步。
第二類是過分概括化。也就是以偏蓋全、以點概面。當然說出這些詞我們都知道是不合理的信念,但有時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想法正具有這種特征。
瓊斯在兒子死后每天不停地重復著“我為什么不早點把兒子送醫院呢!”就是這種思維的寫照。她認為兒子的死完全是自己造成的結果,從而把自己全盤否定,見著人只會絮絮叨叨。
其實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成績差的學生往往被定義為壞學生,老師和家長很少能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談戀愛時也容易犯這種錯誤,有的女孩僅僅因為對方留了點胡子,就認定他流里流氣、心術不正。生意人很善于抓住人們這種心理,商品的包裝越來越花哨,因為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包裝好質量肯定就好。電視上曾報道過有些所謂中外合資的名貴藥劑和幾角錢一袋的簡裝藥劑成分完全一樣。
第三類是糟糕至極,即認為一件事情的發生會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場災難。于是,整日愁眉苦臉、自責自罪而難以自拔。糟糕至極常常是與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及對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相聯系而出現的。當他認為“必須”、“應該”的事情沒有發生時,就無法接受這種現實,以致認為糟糕到了極點。前面提到的女大學生,她認為自己必須讀完大學,所以在學校勸退時難以接受,堅決不離開宿舍,覺得一旦退學,這輩子就完了,沒有出路了。她看不到許許多多沒有上過大學的人照樣過得很充實、很愉快。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經常反省自己,特別是受到挫折時,有沒有上述各種不合理信念的存在。如果有,那么就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這樣一來,情緒自然會由消極變為積極了。其實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有一定規律的,不可能按某一個人的意志去運轉。對于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所以我們最好少用“絕對”、“必須”這類字眼。同樣,用一件事或幾件事來評價一個人的做法也是非常武斷的,是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我們最好是評價他的行為和表現,而那種認為某事的發生會糟糕至極的觀點更是杞人憂天,因為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常常是在沒發生時焦慮萬分,而真正發生了就發現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白白虛驚一場。其實早點告訴自己“天無絕人之路”,把憂慮的功夫用來做充分的準備豈不更好!
當然,道理說來都很簡單,真正要“想開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們反復跟自己爭辯,最終讓“理性的我”戰勝“非理性的我”。
別跟不如意的事較真,別跟中傷你的人使氣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美國,有一位很有才華、曾經做過大學校長的人,出馬競選美國中西部某州的議會議員。此人資歷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學多識,看起來很有希望贏得選舉的勝利。但是,在選舉的中期,有一個很小的謠言散布開來:三四年前,在該州首府舉行的一次教育大會中,他跟一位年輕女教師“有那么一點曖昧的行為”。這實在是一個彌天大謊,這位候選人對此感到非常憤怒,并盡力想要為自己辯解。由于按捺不住對這一惡毒謠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一次集會中,他都要站起來極力澄清事實,證明自己的清白。其實,大部分的選民根本沒有聽到過這件事,但是,現在人們卻愈來愈相信有那么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眾們振振有詞地反問:“如果你真是無辜的,為什么要百般為自己狡辯呢?”如此火上澆油,這位候選人的情緒變得更壞,也更加氣急敗壞、聲嘶力竭地在各種場合下為自己洗刷,譴責謠言的傳播。然而,這卻更使人們對謠言信以為真。最悲哀的是,連他的太太也開始轉而相信謠言,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被破壞殆盡。最后他失敗了,從此一蹶不振。
人們在生活中有時會遇到惡意的指控、陷害,更經常會遇到種種不如意。有的人會因此大動肝火,結果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而有的人則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泰然自若地面對各種刁難和不如意,在生活中立于不敗之地。
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里根在一次關鍵的電視辯論中,面對競選對手卡特對他在當演員時期的生活作風問題發起的蓄意攻擊,絲毫沒有憤怒的表示,只是微微一笑;詼諧地調侃說:“你又來這一套了。”一時間引得聽眾哈哈大笑,反而把卡特推入尷尬的境地,從而為自己贏得了更多選民的信賴和支持,并最終獲得了大選的勝利。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想必已經明白,你是生活在社會中,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取得成功,你有必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理智地、客觀地處理問題。但是,控制并不等于壓抑,積極的情感可以激勵你進取上進,加強你與他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如果你把自己的許多能量消耗在抑制自己的情感上,不僅容易患病,而且將沒有足夠的能量對外界作出強有力的反應。因而一個高情商的人應是一個能成熟地調控自己情緒、情感的人。
能知人者必善于自知,能制人必善于自制
有所得必有所失,這是定律。你要想取得并非是唾手可得的成功,就必須付出自己的努力。自制是努力的同義詞,也是適應能力的一部分,是成大事的不可缺少的素質。
自制,就要克服欲望,不要因為有點壓力就心里浮躁,遇到一點不稱心的事就大發脾氣。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但人也有些想法超出了自身條件所許可的范圍。食色美味,高屋亮堂,凡人即想得到。但得之有度,遠景之事,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故有必要控制自己。否則,舉自身全力,力竭精衰,事不能成,耗費枉然。
人的一生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應該面臨許許多多的壓力,才能鍛煉自己,才能有所收獲。只有有所棄,才能有所得。所以,人必須學會自制,才能更好地運用環境。
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周末下午,小王來到辦公室剛要坐下,電燈滅了。小王覺得這一定是那個管理員干的,于是他跳了起來,奔到樓下鍋爐房。管理員正若無其事地邊吹口哨邊鏟煤添煤。小王破口大罵,一口氣罵了六七分鐘,最后實在找不到什么罵人的詞句了,只好放慢了速度。這時候,管理員站直身體,轉過頭來,臉上露出開朗的微笑。他以一種充滿鎮靜的與自制力的柔和聲調說道:“呀,你今天晚上有點兒激動吧?”
你完全可以想像小王當時是一種什么感覺。面前的這個人是一位文盲,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卻在這場戰斗中打敗了小王這樣一位高層管理人員。況且這場戰斗的場合以及對象都是自己挑選的。
小王非常沮喪,甚至對這位管理員恨得咬牙切齒。但是沒用,回到辦公室后,他好好反省了一下,覺得惟一的辦法就是向那人道歉。
小王又回到鍋爐旁。輪到那位管理員吃驚了:“你有什么事?”
小王說:“我來向你道歉,不管怎么說,我不該開口罵你。”這話顯然起了作用,那位管理員不好意思起來:“不用向我道歉,剛才我并沒有聽見你的話。況且你這么做,只是泄泄私憤,對你這個人我并無惡感。”你聽,他居然說出對小王并無惡感這樣的話來。讓小王非常感動,兩人就那么站著,一口氣聊了一個多小時。
從那以后,兩人居然成了好朋友。小王也從此下定決心,以后不管發生什么事,絕不再失去自制。因為一旦失去自制,另一個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識丁的員工還是一名有教養的人——都能輕易將他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