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教導我們,一個人除非先克制了自己,否則將無法控制別人。自制不僅僅是人的一種美德,在一個人成就事業的過程中,自制也可助其一臂之力,因為只有自制能力出色,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如果通往成功的電梯出了故障,那你就一步一步地走樓梯。只要有樓梯,或是任何梯子,通往你想去的地方,電梯有沒有故障都是無關緊要的了,重要的是你能不斷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你在一步步向上爬時,千萬別對自己說“不”,因為“不”也許導致你決心的動搖,放棄你的目標,從而跌下樓梯,前功盡棄。所以在成功的路上,情緒是相當重要的。
用耐心馴服急躁,靠毅力克制煩惱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越著急,就越不會成功。因為著急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結果,在你奮斗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不能正確地制訂方針、策略以穩步前進,結果呢,就適得其反。
當目標確定,你就不能性急,而要一步一個腳印地來。“性急吃不得熱豆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能把浮躁的心態稍稍收斂,使它變成一種渴望,一種對成功的渴望,那么,這種浮躁就是有用的,而你也必定能帶著它走向成功。
所以,要想做一個成功人士,必須學會克制自己。
(1)要克制自己的個性
有許多媒體,包括圖書、雜志、電視等也都在宣揚個性的重要性。
從中可以看到許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個性。不管他是一個科學家,還是一個藝術家或者軍事家。愛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拘小節,巴頓將軍性格極其粗野,畫家凡高是一個缺少理性,充滿了瘋狂妄想的人。
名人因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們許多怪異的行為往往被社會廣為宣傳,有些人甚至產生這樣的錯覺:怪異的行為正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標志,是其成功的秘訣。我們只要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種想法是十分荒謬的。
名人確實有突出的個性,但他們的這種個性往往表現在創造性的才華和能力之中。正是他們的成就和才華,他們的特殊個性才得到了社會的肯定。
年輕人為什么那么喜歡談個性,那么喜歡張揚個性呢?我們先探討一下年輕人所張揚的個性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年輕人張揚的個性相當一部分是一種習氣,是一種希望自己能任性而為所欲為的愿望。年輕人有許多情緒,他們希望暢快地發泄自己的情緒。他們不希望把自己的行為束縛在復雜的條條框框中。
所以年輕人喜歡張揚個性。
張揚個性肯定要比壓抑個性舒服。
但是如果張揚個性僅僅是一種任性,僅僅是一種意氣用事,甚至是對自己的缺陷和陋習的一種放縱的話,那么這樣的張揚個性對你的前途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年輕人非常喜歡引用但丁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但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我們真的能這么“灑脫”嗎?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僅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規則的話,警察就會來干涉你,會處罰你。如果你走路不注意安全,橫沖直撞的話,還有可能出車禍。所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種態度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大行得通的。
社會是一個由無數個體組成的人群,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空間并不很大。所以當你想伸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時候,必須不要碰到別人。當我們張揚個性的時候,必須考慮到我們張揚的是什么,必須注意到別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的這種個性是一種非常明顯的缺點,你最好的選擇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張揚它。
我們必須注意:不要使張揚個性成為我們縱容自己缺點的一種漂亮的借口。社會需要我們創造價值。社會首先關注的不是我們具有什么樣的個性,而是我們具有什么樣的工作品質。如果我們的工作品質是有利于創造價值的,我們就會受到社會的歡迎;否則,我們就會受到社會的冷遇。個性也不例外,只有當你的個性有利于創造價值,是一種生產型的個性,你的個性才能被社會接受。
巴頓將軍性格粗暴,他之所以能被周圍的人接受,原因是他是一個優秀的將軍,他能打仗,否則他也會因為性格的粗暴而遭到社會的排斥。
陳景潤在日常生活上可以說是很低能的,他的這種低能之所以能被社會理解,是因為他是一個大數學家,是因為他摒棄了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興趣,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數學的研究中去了。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社會需要的是生產型的個性,只有你的個性能融合到創造性的才華和能力之中,你的個性才能夠被社會接受,如果你的個性沒有表現為一種才能,僅僅表現為一種脾氣,它往往只能給你帶來不好的結果。
縱觀社會上性格成熟的成功人士,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在社會上功成名就的人,在他們各自的專業中,他們非常有個性,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非常注意調整甚至壓抑自己的個性。
在中國這個強調群體一律的社會環境中,過分地強調張揚個性對你沒有什么好處。我們應該把個性表現在創造的才能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應該表現得更正常一些,更理智一些,和我們周圍的人更協調一些。
這是一種成熟、明智的選擇。
(2)不要心煩意亂
“煩”,本不是什么新的情緒。不開心時的煩惱,不舒心時的煩悶,對每個人而言,早已是司空見慣的平常事。但是“舊煩”與“新煩”之間,還是大不相同,過去人們“煩著”的時候要么是找知心朋友訴訴苦、解解悶,要么是“精神變物質”將情緒差轉化為“頭痛”、“胸悶”,然后吃吃藥,養養心。今天“煩人”們不僅僅“煩”,而且不“耐煩”,在不開心,不舒心的同時,他們不安心、不靜心;他們不只是煩惱、煩悶,而且煩躁。對他們而言,與其說“煩”是一種有待完全擺脫的消極情緒,不如說“煩”是一種有幾分無奈也有幾分得意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過去的人,有煩惱時會從前臺退到后臺,跟人們躲得遠遠的,不想讓人看見;如今的“煩人”們卻穿著自己的文化衫、唱著自己的流行曲,招搖過市,要讓人們躲得遠遠的來看他們。“別理我”一語,只不過是掩耳盜鈴般的一個舞臺道具。
“心煩”的最大特點在于其躁動不安。這是一種心比天高的追求、躍躍欲試的沖動、欲望得不到滿足的苦悶交織在一起,從而導致的亢奮、緊張、急躁的焦慮。這種情緒是充滿機會又充滿挑戰的變革時代的必然產物。
改革開放的大潮,將一個紛繁復雜、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推到我們的面前。與封閉、保守的傳統社會相比,這個世界確實很精彩,生活中充滿了機會,個人發展有了相當的自由,這一切刺激起人們的成功欲望和積極性,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一番大的作為。但是,機會與自由并不意味著成功,每一個機會,事實上都是一種挑戰。同時選擇一種機會必須以放棄另外一些機會為代價。雖然社會為了個體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可能性,但具體到每一個人的身上,其發展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這就需要我們正確地理解、選擇和把握機會。但是,不少人并不理解機會的全部真實含義,他們什么都想要,卻對什么都不做踏實的準備,表現出強烈的投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