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室廬(3)

  • 長物志
  • 文震亨
  • 4785字
  • 2015-08-06 17:05:00

【譯文】

山中屋舍應該明亮潔凈,不要太寬闊。明凈可以讓人心神爽快,過度寬闊則費人眼睛。或者在靠屋檐的地方設置窗下欄桿,或者由走廊進入室內,依據實際的地勢來布置。中堂前的庭院要稍微寬廣一些,可以種植花木,陳列盆景。夏天拿掉北面的門扇,院落前后貫通,便于通風。庭邊澆灌一些飯食湯汁,雨后就會生出苔蘚,綠茸茸的,非常可愛。環繞著臺階種滿翠云草,長到茂盛時就青翠蔥蘢,像浮在水面一樣。房前的墻應該矮一點,有的人把薜荔根埋在墻下,灑魚腥水在墻上引藤蔓爬上去,這樣做雖然有幽靜之景致,然而不如用白墻壁更好。

【延伸閱讀】

山齋如同古人的度假別墅,只是小巧精致,且富有山林幽致之趣。閑暇時居于山中,靜賞山水,與三五知己好友把酒清談,是古代名士的雅好。《陳書·孫玚傳》有“常于山齋設講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資奉,為學者所稱”。孫玚聘請高人在山齋中講課,還奉上資費,為當時學者所稱道。

【名家雜論】

同為有錢人,土豪與世家子弟的區別在于,土豪只知花錢炫富,世家子弟卻自有一種名士做派,風雅蘊藉,這是用錢買不來的。

古代的名士有一種消遣,叫“居于山齋”,隔三岔五,去山間小屋做隱士。山齋中乃高士所居,須得讀書、彈琴、靜坐參禪,方不辜負這一方清雅天地。

庾信有《山齋》一詩:“石影橫臨水,山云半繞峰。遙想山中店,懸知春酒濃。”石影臨水,白云繞峰,可知山中景色之幽靜。賞美景,還須美酒做伴,遙想山野客店的春酒,是否也正香味濃郁?一首樸實清新的小詩,卻寫盡了山齋的樂趣。

隋代的楊素有一首詩《山齋獨坐贈薛內史》,寫得更直白:“巖壑澄清景,景清巖壑深。白云飛暮色,綠水激清音。澗戶散余彩,山窗凝宿陰。花草共縈映,樹石相陵臨。獨坐對陳榻,無客有鳴琴。寂寂幽山里,誰知無悶心。”他在山齋中觀巖賞景,望白云飛暮色,聽流水之清音,還有花草相伴,綠樹、怪石毗鄰,山中雖寂寞,但只覺內心清凈,并不憋悶。

建造山齋有講究,不求奢華富麗,而須得清雅別致,與山林景致相襯。房舍不可建得太敞,小巧精致則可,庭院里要種些花草,擺放盆景,臺階上更要有蔓草鋪地,一望如綠毯,墻壁可以藤蘿環繞,也可以一帶粉墻,清爽悅目。從對山齋的布置中,也可見文震亨極高的藝術修養與深厚的文化積淀。

丈室

丈室〔1〕宜隆冬寒夜,略仿北地暖房之制,中可置臥榻及禪椅之屬。前庭須廣,以承日色,留西窗以受斜陽,不必開北牖〔2〕也。

【注釋】

〔1〕丈室:指斗室,小房間。

〔2〕北牖:北窗。

【譯文】

斗室用于隆冬寒夜,規格有些像北方的暖房,室內可以放置臥榻以及禪椅之類的家具。屋子前面的庭院要寬廣,便于接受陽光,留西面的窗戶接受斜陽照射,北面不必開窗戶。

【延伸閱讀】

“丈室”一詞,源自佛教用語。相傳維摩詰大士稱病時,與前來問疾的文殊菩薩等討論佛法,其臥疾之室雖僅有一丈見方,而能容納無數聽眾。唐代顯慶年間,王玄策奉旨出使印度,路過維摩詰的故宅,他以手板縱橫量,室內的長和寬僅有十手板,因此號稱“方丈”“丈室”。

【名家雜論】

丈室,可以理解為是深宅大院中,建于僻靜處的一間小巧精致的屋子,為主人閑暇時靜養禪修之所。在許多留存至今的古建筑群中,都建有狹小的斗室,可知文震亨所說的“丈室”確實曾經頗為盛行。

這間小房子的布置,關鍵是取暖,前庭要寬廣,日照充分,以免太陰冷。古代的建筑設計非常尊崇自然,講究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日光、風等,來提升居住的舒適度。房前的庭院開闊,可以保證日照充足,冬天室內較為溫暖。窗戶的設計有講究,開西窗,不開北窗。西窗能見到斜陽,既采光,又有詩意;北窗則冬日易受北風吹,不如不開。

既然是靜修之處,里面的家具布置,也要充滿禪意。丈室里面要設臥榻,臥榻之上可以放置一些書籍,隨時供取閱。就如李清照說“惟有書畫硯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臥榻下,手自開闔”。她常在臥榻上翻閱珍藏的書畫,這一愛好,大抵舊時的文人都有。

文氏家族的人,可能有在禪椅上打坐的習慣。佛教講究靜坐,寫字、作畫的人,都忌諱心氣浮躁,講究修身養性。所謂“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坐在寬大的椅子上,雙腿一盤,靜坐參禪,讓意念集中,把浮躁的心安定下來。心念篤定、清凈,神清氣爽,對于書畫藝術境界的提升,有諸多裨益。

佛堂

筑基高五尺余,列級而上,前為小軒〔1〕及左右俱設歡門〔2〕,后通三楹〔3〕供佛。庭中以石子砌地,列幡幢〔4〕之屬。另建一門,后為小室,可置臥榻。

【注釋】

〔1〕小軒:指有窗檻的小屋或長廊。

〔2〕歡門:宋代酒肆食肆所用的店面裝飾,在店鋪門口用彩帛、彩紙等所扎的門樓。后來也指建筑中用木雕飾的門樓,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此處指側門、耳門。

〔3〕三楹:指建筑的面闊為三列。“楹”在這里是計量單位,一列為一楹。明清時的佛堂,常為三楹。

〔4〕幡幢:佛堂用品,用以象征佛菩薩的大德。幢,通常是以絲帛接成圓筒狀,下邊再綴以數條絲帛。幡,旌旗類的總稱。

【譯文】

佛堂建臺基約五尺高,臺階一級一級地朝上,佛堂前面為小軒,左右兩側都設歡門,后面連通三楹佛堂來供佛。廳堂用石子鋪設地面,懸掛幡幢之類的佛事用具。另外開設一扇門通往后面的小屋,屋內可以放置臥榻。

【延伸閱讀】

佛堂用品有佛像、佛龕、供桌、香爐、果盤、燭臺等,供佛講究用品精致,且要潔凈莊嚴。幡幢是一種極具儀式感的供佛飾物,能烘托堂內的莊嚴氛圍,一般多為寺廟中懸掛,家庭佛堂較少見。如果佛堂懸掛幡幢,則可知該戶人家供佛極其虔誠,且佛堂的布置非常講究。

【名家雜論】

明代江南一帶佛教興盛,且呈現世俗化趨勢,佛堂建在民宅中,是明代佛教走向世俗化的標志之一。杜牧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極言南朝時江南佛教之興盛。實際上,不僅南朝,明代也是如此。當時,蘇州有著名的虎丘寺、寒山寺,還有靈巖寺、開元寺、文山寺等,寺廟眾多,堪稱佛鄉。萬歷年間,吳江名士周永年著有《吳都法乘》,記述了當時佛教興盛的情況。

明清兩代的大宅院中,一般都設有佛堂。世家巨族還建有家廟,即建一座自家的廟,如《紅樓夢》中,大觀園里建有櫳翠庵。櫳翠庵雖然是一所小巧的庵堂,也設有山門、東禪堂、耳房等建筑,可謂小巧精致。庵中景致幽雅,尤其是里面種的紅梅,在大雪中綻放,美不勝收。

文震亨沒有提到佛堂建筑里另辟地方祭祀先祖,或許當時的蘇州,尚沒有把佛堂與祖宗祠堂建在一起的習慣。清代,大宅院里的佛堂,往往跟供奉祖宗的祠堂連在一起。如清朝末年,淮軍領袖張樹聲的張氏家族,在合肥城里興建的宅院,里面的佛堂不僅供佛,也辟有地方來供奉家族先亡者的靈位。

宅院中佛堂的功能,不僅是供奉佛像的地方,更是信佛的家庭成員念佛的地方。在佛堂內,可以做早課、晚課,早起念經、拜懺,晚間亦同。遇到齋戒日、佛誕日等,還可以延請僧尼到家中講經,乃至做法會。文震亨講“三楹供佛”,“三楹”一詞用得極其準確,明清兩代的佛教建筑中,經常出現“三楹”一詞,如:正殿三楹、三楹佛閣。連圓明園四十景中的“慈云普護”,即園中的寺廟園林,前殿亦是“歡喜佛場”三楹。

文氏家族世代信佛,文征明還有恭敬抄寫佛經的習慣。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征明書金剛經仇英畫佛軸》,便是證明。這幅作品作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堪稱書法精品。

廣池巨浸〔1〕,須用文石為橋,雕鏤云物〔2〕,極其精工,不可入俗。小溪曲澗,用石子砌者佳,四傍可種繡墩草。板橋須三折,一木為欄,忌平板作朱卍字欄。有以太湖石為之,亦俗。石橋忌三環,板橋忌四方磬折〔3〕,尤忌橋上置亭子。

【注釋】

〔1〕巨浸:大水,大的河流、湖泊,文中指園林中的大池沼。

〔2〕云物:這是“詩家語”,即詩文中特有的詞,指云氣、云彩,或指景色、景物。

〔3〕磬折:指形態曲折如磬。磬是打擊樂器,多用玉、石制成,形狀像曲尺,中間是折的。

【譯文】

寬闊的池塘,要用帶紋理的石料來架橋,石橋上雕刻的云氣、景物等紋飾要做工精致工整,不可流俗。小溪泉水,用石子砌成小橋為佳,橋的四周可以種繡墩草。板橋要有三折,用一根木料為欄桿,忌用平板做成朱紅色的卍字欄。有人用太湖石做裝飾,也很俗氣。石橋忌諱三個轉折,板橋忌用直角轉折,尤其忌諱在橋上建亭子。

【延伸閱讀】

古代石橋的橋欄桿上,大都有精美的雕飾花紋,常作云紋,所謂“雕鏤云物”即是此意。古人對于云紋圖像有著強烈而持久的喜好,這一審美偏好的時間跨度極大,從商周時期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最初的云紋,稱為“云雷紋”,商代白陶器、商周印紋硬陶、原始青瓷上,都以云雷紋作為主要的紋飾。卷云紋是青銅器的紋飾,起源于戰國時期,在秦、漢、魏晉時盛行。漢代還流行云氣紋、云氣鳥獸紋,云紋飾與鳥獸紋飾組合在一起,展現出一種想象中的仙界場景。隋唐時流行“朵云紋”“如意紋”,其造型雍容華貴,圓潤飽滿。明清兩代繼承了前人對云紋的喜愛,且圖案更復雜,廣泛用于服飾、陶器、建筑、雕塑上。

【名家雜論】

江南園林里的橋,是真正的“小橋流水人家”,建得小巧精致,與其說是連接交通,不如說是為了造景。

蘇州園林里的水池都不大,或許只有建在天平山麓的高義園,園內的大湖稱得上是“廣池巨浸”,湖上架的是石板橋,折如曲尺。

石板橋在園林里極常見,滄浪亭、環秀山莊、拙政園、獅子林,都以石板橋居多。許多板橋,確實如文震亨所說,建成三折,好像是折尺鋪在水面上。

曲澗上建小拱橋的挺多。那水溝很窄,抬腳一邁就能邁過去,卻為了好看,須得造一座小橋,彎拱的,帶一點弧度,頗像精雕細刻的工藝品。網師園的引靜橋,被認為是中國園林里最短最小的拱形橋,這座橋全長只有兩米多,游人只需三四步即可跨過。引靜橋為柔婉的弧形,橋面兩側均有石欄,橋面正中,則刻以圓花形淺浮雕紋飾。可見橋雖小,亦要精雕細刻,不能馬虎。

用太湖石做橋欄裝飾的,敦睦園、耕樂堂、獅子林等,都有用到。文震亨認為這種做法很俗氣,以園林中的實景來看,倒也頗有情致,有江南特色。

橋上建亭子的也有,獅子林的石板橋,折了幾道,橋中間建一座飛檐翹角的涼亭,映著湖中碧水、岸邊翠柳,造景極具匠心。還有在橋上加頂,把橋建成一條長長的走廊的,拙政園有一座橋就是如此,池邊兩岸是亭臺水榭,一座橋做成長廊狀,連接兩岸,游人走在橋上,卻不覺得是橋,只以為是一道長廊。甚至還有把橋欄桿做成高高的花架,花架頂上爬滿紫藤的,如退思園的橋。春天紫藤花開,游人在橋上走,抬頭一望,頭頂竟是一串串的紫藤花。夏天紫藤濃蔭滿蓋,遮天蔽日,涼爽宜人。

可見造橋無定式,只要有心,皆可成景。宋代李石的《臨江仙》,詞中有“粉墻東畔小橋橫”之句。粉墻畔,小橋橫,可謂江南宅院中的典型造景。陸游重游沈園時,寫下“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之句,想來當年的嬌美佳人,曾翩然過橋,在水中留下驚鴻照影。

茶寮

構一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1〕。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

【注釋】

〔1〕兀坐:獨自端坐。

【譯文】

建造一間小室,鄰近山齋,里面陳設茶具,令一童子專事烹茶,用來供應白日清談、寒夜獨坐所需的茶水。這是幽居之士的首要事務,不可或缺。

【延伸閱讀】

茶寮在明代多指寺廟里的品茶小齋,如明代楊慎在《藝林伐山·茶寮》中記:“僧寺茗所曰茶寮。”“寮”的本意是長排房,僧人住的房舍,佛教中稱為“寮房”,因為是長排房,里面或為大通鋪,或隔為簡陋的小間。茶寮也指街市中的茶館,如孔尚任《桃花扇·訪翠》:“一帶板橋長。閑指點、茶寮酒舫。”茶寮與酒舫連用,形容街市之繁華。

在私家園林中,茶寮為烹茶之所,要單獨分開建,因為明代建筑多為木結構,而茶寮內設有火爐,還要堆放火炭、干燥的樹枝等燃料,為防火患,需要建在主體建筑之外。明代的名士,屠隆和許次紓的茶寮蓋在書齋旁,而文震亨的茶寮蓋在山齋旁,顯得更高雅。屠、文兩位都用茶童,許次紓可能家中窘迫一些,沒用茶童。

【名家雜論】

文震亨出生在富貴溫柔之鄉,不但飽讀詩書,且心細如發,深諳生活之道。比如建一所小茶房,這樣的建筑設計細節,他能用心留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西县| 洛隆县| 顺平县| 佛山市| 长宁县| 华容县| 贡嘎县| 白河县| 沽源县| 屏东县| 科尔| 福州市| 民丰县| 万盛区| 锡林郭勒盟| 二手房| 建平县| 淮安市| 东乡族自治县| 晋城| 故城县| 万荣县| 彭阳县| 德阳市| 龙海市| 房产| 织金县| 三明市| 蓬安县| 西丰县| 大姚县| 枝江市| 基隆市| 宁远县| 丰都县| 东乌| 乐清市| 腾冲县| 平原县| 元朗区| 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