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象眼”一詞是由象棋中的術語衍生而來。“象”走田字格的斜對角,如果把田字格的中間堵上,令“象”無路可走,稱之為“堵象眼”。棋盤格的田字可以拆分為三角形,因此“象眼”也成為古建筑中的專有名詞。在古建筑中,三角形的空間叫“象眼”,長方形的空間叫“山花”,兩者統稱“五花象眼”。
建筑結構中,經常會有三面交叉組成的部分,而不同位置的象眼名稱也各異,如:門廊象眼、門洞內山墻上的五花象眼、垂帶式臺階的垂帶象眼等。文震亨提到的象眼窗格,在明代的窗格裝飾中較為常見。
【名家雜論】
古代木結構的建筑,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指木建筑的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檁等,小木作指門、窗、隔斷、欄桿、外檐裝飾等。明清兩代的園林建筑,極為重視窗格的裝飾作用。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予往往自制窗欄之格,口授工匠使為之,以為極新極異矣”。又說“窗欞以明透為先,欄桿以玲瓏為主”,并列舉了幾種他喜歡的窗格:縱橫格、欹斜格、屈體格。
窗戶是江南園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物件,可謂是木雕藝術作品。這種窗戶,又稱花窗,種類頗多。有一種叫“空窗”,又稱“月洞”,在空白墻上做成滿月形狀,使外面的景色如畫一般鑲嵌在窗戶上。如蘇州獅子林“立雪堂”南墻,即有數個“月洞”空窗。還有一種叫半窗,墻只砌一半,上面安裝窗戶,一半墻,一半窗。如蘇州滄浪亭內的“翠玲瓏”,是以觀翠竹為主題的建筑,透過一排半窗往外看,窗外是滿院翠竹,令人賞心悅目。
窗格的圖案也很繁復。幾何形的圖案,一般用直線、弧線和圓形組成,如文震亨提到的象眼、菱花,都是用直線。用弧線的有魚鱗、錢紋、球紋、秋葉、海棠、葵花、如意、波紋等。用幾種線條組合的,有壽字、夔紋、卍字海棠、六角穿梅等。
有的花窗還雕刻圖畫,即文震亨所說的“雕花”,花卉圖案如松、柏、牡丹、竹、蘭、梅、菊、芭蕉、荷花等,鳥獸圖案如獅、虎、云龍、鳳凰、喜鵲、蝙蝠……更有松鶴圖、柏鹿圖,乃至還有表現戲劇人物和故事的圖案。
園林中那些雕花的窗戶,是江南建筑里最為旖旎的風景。古人謂“濃綠鎖窗閑院靜,照人明月團團”,在云淡風輕之夏夜,想那半窗斜月,映著滿園幽景,恰有笛聲悠悠飄來,笛聲含情,而閨中佳人撫琴以對,此情此景,又何似在人間。
欄桿
石欄最古,第近于琳宮〔1〕、梵宇〔2〕及人家冢墓。傍池或可用,然不如用石蓮柱二,木欄為雅。柱不可過高,亦不可雕鳥獸形。亭榭廊廡〔3〕,可用朱欄及鵝頸承坐〔4〕,堂中須以巨木雕如石欄,而空其中。頂用柿頂,朱飾,中用荷葉寶瓶,綠飾。卍字者,宜閨閣中,不甚古雅。取畫圖中有可用者,以意成之可也。三橫木最便,第太樸,不可多用。更須每楹一扇,不可中豎一木,分為二三。若齋中則竟不必用矣。
【注釋】
〔1〕琳宮:仙宮,此處為道觀的雅稱。
〔2〕梵宇:指佛寺。
〔3〕廊廡:堂下四周的廊屋。古建筑的廊是沒有壁的,僅作為通道;廡則有壁,還可以建小屋住人。
〔4〕鵝頸承坐:亭榭在臨水的方向設置木制曲欄座椅,帶有形如鵝頸、曲線柔美的靠背形式,稱鵝頸靠。
【譯文】
石欄桿最古樸,只是多用于道觀、佛寺及墳墓。池塘旁邊或許可以用,然而不如用兩個石蓮柱在兩端,中間用木欄桿為雅致。柱子不能過高,也不能雕成鳥獸的形狀。亭臺、水榭、過道、廊屋可以用朱紅欄桿以及鵝頸靠背。正堂中,要用大木料雕成如石欄桿一樣,中間挖空,頂上用柿子狀裝飾,漆成朱紅色,中間做成荷葉寶瓶形狀,漆成綠色。飾有卍字圖案的欄桿適宜用在閨閣中,但不太古雅。選取書畫中可以用的圖案,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即可。用三條橫木做成的欄桿最簡便,但太樸素,不能用得太多。欄桿要以一根楹柱為一扇,不能在中間立木頭將其分成兩三格。如果在室內就完全不必這樣了。
【延伸閱讀】
《園冶》中記載了明代欄桿的幾種式樣,有筆管式、錦葵式、波紋式、梅花式、波紋式、聯瓣葵花式、尺欄式、短欄式等。計成說:“欄桿信畫化而成,減便為雅。古之回文萬字(即卍字圖案),一概屏去,少留涼床佛座之用,園屋間一不可制也。
予歷數年,存式百狀,有工而精,有減而文,依次序變幻,式之于左,便為摘用。”計成耗費幾年時間,收集了百余種欄桿的樣式,且他認為卍字欄桿多用于佛寺中,園林里不必用。文震亨則認為卍字欄桿適宜用于閨閣,此處似有待商榷。
【名家雜論】
欄桿是古典園林中隨處可見的構件,亭榭、樓閣、池岸、小橋等處,往往都有欄桿的設置。欄桿的作用,或為攔護,或為分隔空間。欄桿的材料以木、石為主,有時也用竹子,形式繁多,極富裝飾性。
在園林中,石欄桿主要是沿水面的護欄及橋欄,苑囿石欄的欄板及望柱,與園中山水景致和諧搭配。園林中還有一種木石并用的欄桿,以石為望柱,柱身開有卯眼,用橫木兩三條架于柱間,木石剛柔相稱,在形式上也顯得玲瓏輕巧。
木欄桿在園林中用得更為普遍,且式樣繁多。臨水的亭榭、水閣或樓上的坐欄,為安全起見,其外緣另裝靠背,形成了靠欄,有鵝頸靠、美人靠等名稱,頗為形象,且極生動。
欄桿往往與美人相襯。李白《清平調詞·其三》云:“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唐宮中賞牡丹,貴妃以風華絕代之姿,倚著沉香亭畔的欄桿,欣賞花欄內的牡丹,粉面含春,令君王含笑的目光始終追隨。人倚欄桿,花在欄外,多么風流!欄桿設的座椅,也稱“美人靠”,也許便是源于此。
而在亡國之君看來,昔日宮殿里的欄桿,亦是美好回憶的一部分。李煜寫道:“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后主詞中的欄桿,為雕花石欄桿,是皇宮中最為常見的景觀。如今在北京故宮,處處可見到漢白玉欄桿,雕鏤精細,常見龍、鳳、水浪云紋等,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
照壁
得文木如豆瓣楠〔1〕之類為之,華而復雅,不則竟用素染,或金漆亦可。青、紫及灑金描畫,俱所最忌。亦不可用六,堂中可用一帶,齋中則止中楹用之。有以夾紗窗或細格〔2〕代之者,俱稱俗品。
【注釋】
〔1〕豆瓣楠:即雅楠,又稱“斗柏楠”“骰柏楠木”,屬樟科。樹干端直,材質優美,是明清時期高檔家具的用材之一。
〔2〕細格:指細格扇,又稱紗櫥。
【譯文】
選用如豆瓣楠之類有紋理的木料做照壁,華麗而又古雅;不然,則用素染或金漆的也可以。青色、紫色及灑金描畫的照壁,都是最忌諱的。照壁也不能用六扇。堂屋中可用長幅的,內室就只在中間的楹柱處用照壁。有的以夾紗窗或細格門來代替,都流于低俗了。
【延伸閱讀】
照壁一般為大門口的屏蔽物,也稱“影壁”或“屏風墻”。照壁最初具有極強的禮制象征,此后則成為風水思想在陽宅中的體現。風水講究導氣,氣不能直沖廳堂或臥室,否則不吉。避免氣沖的方法,便在大門前面置一堵墻,為了保持“氣暢”,這堵墻不能封閉,故形成照壁這種形式。明代建照壁尤為盛行,且木制照壁的功用已經與屏風趨同。
【名家雜論】
照壁原本是一種禮制建筑,建造有嚴格的禮制規定。春秋時,齊桓公任用管仲為宰相,使齊國終成“春秋五霸”之一。管仲要在門前建一座照壁,卻遭到反對,因為當時,只有君王才有資格建。孔子評論此事,說道:“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孔子據此嚴肅批評管仲,說如果管氏知禮,那么天下還有誰不知禮呢?管仲就為建一座照壁,惹出這么大的麻煩。
唐宋時,官衙、寺廟、祠堂中都開始建照壁。至明代,民間建照壁尤其盛行,且照壁的種類很多,有磚雕照壁、石材照壁、木制照壁等。上海方塔園內有一塊明代的磚雕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為松江府城隍廟門前的屏風墻,寬6.1米,高4.7米,約30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充分展現了明代照壁的精湛工藝。
文震亨在文中提到的照壁,都為木制照壁,且放置于室內,類似于屏風。屏風是由照壁衍生出來的室內家具,大約出現于西周,與床、案、幾一樣,是我國最古老的家具。最初不叫“屏風”,稱“黼依”,跟照壁一樣,是天子的專用品,陳設在御座后面,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
楠木雕刻而成的照壁,極為珍貴,一般多見于皇宮中。楠木被稱為“帝王之木”,如今在北京故宮還存有許多楠木胎的屏風和照壁,大都雕刻龍首,氣勢雄偉,裝飾華麗,風格鮮明,是明清時代皇權至上的實物載體。
與尊貴的照壁、屏風相比,紗櫥就顯得很不上檔次了。但紗櫥頗有居家的詩意,常出現在詩文中。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可謂是寫紗櫥的經典佳句。
堂
堂之制,宜宏敞精麗,前后須層軒〔1〕廣庭,廊廡俱可容一席。四壁用細磚砌者佳,不則竟用粉壁〔2〕。梁用球門〔3〕,高廣相稱。層階俱以文石為之,小堂可不設窗檻。
【注釋】
〔1〕層軒:指重軒,多層的帶有長廊的敞廳。
〔2〕粉壁:指白色的墻壁。
〔3〕球門:建筑用語,指拱形的梁。
【譯文】
堂屋的規格,應當宏闊寬敞,精致華麗。堂前屋后,要有多層的軒廊,庭院寬闊,走廊應能容納一桌宴席。堂屋四面墻壁,用細磚砌成最佳,不然就完全做成白墻壁。屋梁做成拱形,高度和寬度要相稱。臺階用帶紋理的石料砌成,小堂屋可以不設窗下的欄桿。
【延伸閱讀】
堂是宅院的禮制性建筑,是正房、大屋。《說文解字》稱“堂,殿也”,段玉裁注解為:“古曰堂,漢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稱堂,漢上下皆稱殿。至唐以后,人臣無有稱殿者矣。”上古時稱“堂”,漢以后稱“殿”,而唐代以后,只有帝王居所才能稱“殿”,大臣的居所只能稱“堂”。堂要建得軒敞華麗,古人有“白玉堂”之說,以白玉裝飾堂屋,黃金砌成臺階,極言建筑之奢華。盧照鄰《長安古意》中說“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一些老字號的中醫藥店,也多以“堂”相稱,如“濟生堂”“同仁堂”“長春堂”“四知堂”等。
【名家雜論】
我國古典建筑的空間組合,稱為“門堂之制”,即在軸線主導下,依次排列門屋和正堂,再配以兩廂,以橫軸線貫之。由此可見,“堂”在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門堂之制,最初是禮制的一部分。它規定了宮廷建筑的內容和布局,并作為一項國家制度確定下來。隨著“門堂之制”的發展,門和堂也隨之分化,門逐漸發展成建筑物的外表,堂則成為建筑主體。門成為區分建筑的內與外,劃分空間的節點;堂,則成為院落的中心。這種建筑思想出現之后,中國的建筑,就沒有再出現過單獨的“單體建筑”,而都是院落建筑。
按“門堂之制”來組織建筑空間,就形成了以院落為中心的基本平面格局。屋宇為陽(實),而院落為陰(虛),這種陰陽相成、虛實相間的空間序列,不僅協調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且較好地解決了日照、通風、保溫、隔熱、反光和防噪等問題。
堂要建在高出地面的臺基之上,臺基根據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堂有前階。要進入堂室必須升階,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升堂”。堂具有極強的禮儀象征,是宅院中最莊嚴肅穆的場所,因此不及“室”更和藹可親。室是起居生活的地方,如寢室是睡覺的地方。堂和室通常是建在一起,堂大于室,堂在前,室在后,堂室之間以墻相隔。
古人在堂屋做什么呢?主要是議事、行禮、交際的場所,用來接待客人,商議正事。如果主人風流多致,也常有娛樂活動。如孟郊“堂上陳美酒,堂下列清歌”,他在堂屋與人把酒言歡,還有歌舞助興。王維說“堂上青弦動,堂前綺席陳”,也是一幅管弦歌舞、酒席宴飲的場景。李白說“高堂明鏡悲白發”,講那些做官的人,在官衙之中,雖然高居堂上,但是整日為公事煩憂,連頭發都愁白了。
山齋
宜明凈,不可太敞。明凈可爽心神,太敞則費目力。或傍檐置窗檻,或由廊以入,俱隨地所宜。中庭亦須稍廣,可種花木,列盆景。夏日去北扉,前后洞空。庭際沃以飯瀋〔1〕,雨漬苔生,綠褥可愛。繞砌可種翠云草〔2〕令遍,茂則青蔥欲浮。前垣宜矮,有取薜荔根〔3〕瘞〔4〕墻下,灑魚腥水于墻上引蔓者。雖有幽致,然不如粉壁為佳。
【注釋】
〔1〕飯瀋:指飯食湯汁。
〔2〕翠云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羽葉細密,姿態秀麗,是常用的地被植物。
〔3〕薜荔根:指藤蔓植物薜荔的根部。薜荔又名木蓮,枝條細軟,葉片青綠,常用來作為爬墻植物。
〔4〕瘞:掩埋、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