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是海鮮中的小淘氣。
我們這里的人把蛤蜊稱為“青蛤”。
養在水里的蛤蜊,粗看像花紋斑斕的小鵝卵石,它們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在水中調皮地伸出潔白細長的小舌頭,冷不防,噴出一道水花來,活潑得實在招人憐愛。古人相信腐草為螢、千年的白狐能修煉成美女,他們也相信,蛤蜊是百年的鳥雀變成的,晉干寶《搜神記》中就說:“百年之雀,入海為蛤。”《酉陽雜俎》中則說:“蛤蜊,候風雨,能以殼為翅飛。”——等到風雨之日,蛤蜊會借殼展翅,端的是革命的浪漫主義啊。
幾年前,我在北京參加全國晚報都市報總編輯培訓班,怕我們逃課,主辦方把我們安排在大興上課,全封閉不間斷的培訓讓我覺得有點枯燥,聽課聽得無聊,便想逃課溜到天津淘古玩挖蛤蜊,一人去好生無趣,又不識路,便想拉上同學一起逃課,同學中有潘文泉,是《湖州晚報》的總編,是班里年紀較大的同學之一,他是有趣之人,雖年過半百,卻十分貪玩,一聽逃課,立馬叫好。我們包了輛黑車,直奔天津,在天津逛了古玩市場,老潘淘得一清人的扇面,認為是真跡,大叫“發財了”,一路上他因淘到寶而喜滋滋的,淘完古董,我們便直奔天津塘沽而去。
這是我第一次挖蛤蜊,塘沽的灘涂下到處是蛤蜊。挖蛤蜊沒什么技術含量,用手在松軟的灘涂上刨啊刨,覺得觸到了硬物,把硬物抓出來,就是蛤蜊。當地人見我這么小打小鬧挖蛤蜊,直搖頭,遞給我一把五齒叉,外形像豬八戒的釘耙,這是他們挖蛤蜊的專業工具。嘿,拿到五齒叉,挖蛤蜊就省事多了,只要把手中的五齒叉向泥中一插一掀,就會耙出不少蛤蜊。好家伙,沒幾下就耙出一大把,相當有成就感,只到潮水漲到腳后跟,我們才意猶未盡地撤離,這時蛤蜊已經裝滿一大網兜了。因為沒有地方可燒蛤蜊,回去的路上,就把蛤蜊順手送給了的哥。的哥很高興,說晚上的菜有著落了,回去就燒蛤蜊湯喝。
蛤蜊是那種最常見、最便宜的海鮮,肉質鮮美,肥厚嫩白,是平民百姓的愛物。它雖然價格便宜,卻有“天下第一鮮”的美譽。元人鐘嗣成在品味完元散曲之后,以“蛤蜊味”三字來評譽其風格和特色,他在《錄鬼簿·序》中道:“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學,以為得罪于圣門者,吾覺且啖蛤蜊,別與知味者道。”
蛤蜊以外殼略顯青黛者,味道最佳。其中有一種叫四角蛤蜊,貝殼頂部白色或淡紫色,殼口有紫黑色環帶,十分肥美。這種蛤蜊還能醒酒,《浙江通志》中引《至正四明續志》說:“蛤蜊亦云圓蛤,殼口有紫暈者肥美,善醒酒”。
蛤蜊可炒可湯。把蛤蜊放水中,滴上幾滴香油,待它的泥沙吐凈,油鍋里擱上蔥姜辣椒快火翻炒,一盤鮮香油辣的炒蛤蜊就上桌了。
蛤蜊用來煮湯,最宜夏天食用,據說越是懶人,燒出的湯越好,把蛤蜊倒進鍋里,絕不翻動一下,因為一翻動,蛤蜊殼內的湯汁就會流掉一部分。蛤蜊豆腐湯、蛤蜊燉蛋、蛤蜊冬瓜湯、蛤蜊蛋花湯、蛤蜊咸菜湯……讓人喝起來上癮,撐到肚兒圓還覺得沒個夠。寧波菜中的蛤蜊黃魚羹是極致的鮮,以蛤蜊和黃魚肉制成,色澤潔白,湯汁濃稠,美味非同尋常。嘗過幾回,沒齒難忘。蛤蜊湯極為開胃,《金瓶梅》里寫到吃,動不動“大盤大碗,雞蹄鮮肉肴饌拿將上來。銀高腳葵花鐘,每人一鐘”,或者“登時四盤四碗拿來,桌子上擺了許多嘎飯,吃不了,有是兩大盤玉米面鵝油蒸餅兒堆集的”。掃雪烹茶,也是“一碟鼓蓬蓬白面蒸餅、一碗韭菜酸筍蛤蜊湯、一盤子肥肥的大片水晶鵝,一碟香噴噴曬干的巴子肉……”不過,吃鼓水晶鵝呀、巴子肉之類一干大魚大肉之前,西門大官人和他的妻妾們還非得酸筍蛤蜊湯來開胃辣炒蛤蜊相當美味,蛤蜊張著大嘴,露出雪白鮮嫩的肉,配上黃的姜絲綠的蔥段和鮮紅的干辣椒,看那清新如春熱辣似火的顏色,讓人忍不住手捏一把狂吃。宋人汪元量曾寫道:“花似錦,酒成池。對花對酒兩相宜。水邊莫話長安事,且請卿卿吃蛤蜊”。汪元量是個騷人,騷人者,詩人也。南宋時臺州女子謝道清為理宗皇后,汪元量是宮廷樂師,他彈得一首好曲,寫得一首好詩,好風雅的他,與佳人對著花共飲,不說國破家亡事,飲著酒吃著蛤蜊,把人生不快統統丟一邊去。《南史·王弘傳》中的沈昭略也說,“不知許事,且食蛤蜊。”——只要有蛤蜊吃,啥事都可以不去想不去管了。
蛤蜊還可生吃,元朝《云林堂飲食制度制》一書記錄了生吃蛤蜊的妙法,“用蛤蜊洗凈,生擘開,留漿別器中,瀝去蛤蜊泥沙,批破,水洗凈,留洗水,再用溫湯洗,次用蔥絲或桔絲少許,拌蛤蜊肉,勻排碗中,以前漿及二次洗水湯澄清去腳,入蔥、椒、酒調利,入汁澆供,甚妙”。喜歡末尾的“甚妙”二字,吃貨們吃到好東西時的洋洋自得,似在眼前。
為蛤蜊的美味叫好的人著實不少,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就寫到烤蛤蜊,宋人的《夢粱錄》中寫到“酒雞蛤蜊”“蛤蜊淡菜”“米脯鮮蛤”等,光看菜名,就讓人垂涎三尺。清代最著名的吃貨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就有韭菜炒蛤蜊肉及制湯的記述:“剝蛤蜊肉,加韭菜炒之佳,或為湯亦可,起遲便枯”。古人甚至將蛤蜊制成“蛤蜊醬”,詩人梅堯臣收到哥們寄來的蛤蜊醬后,勾起了思鄉之情:“我嘗為吳客,家亦有吳婢。忽驚韓夫子,遺我越鄉味”。
我們這里有“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調”的諺語。每到正月十四,家家戶戶鬧元宵,是夜,定要喝一碗糟羹。“糟羹”里有肉絲、筍丁、香菇丁等,當然還少不了蛤蜊,沒了蛤蜊,那鮮味就差遠了。吃完糟羹,便上街看花燈、看舞獅、猜燈謎去了。
海邊人喜歡蛤蜊,就算山里人嫌麻煩不愛吃貝呀螺呀,對蛤蜊還是情有獨鐘的,不僅因為美味,而且吃著方便,燒熟的蛤蜊殼都是張開的,上手就可以吃,有人形容得生動——“不像其他螺啊貝啊,脾氣死硬,即便熟了也要用大蓋子堵著洞口,或是兩殼緊閉,一副打死不張嘴的欠揍模樣”!當然,蛤蜊要是真合上口的話,就很難撬開,我們這里評價一個人是“蛤蜊口”,意謂此人口風緊,不會隨便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