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基礎篇:打好口才基本功,練就一副金口才(5)

變通是一種本領,一種藝術,關鍵在于審時度勢,靈活掌握。首先需要根據各種信息作出判斷,能不能變通,變通的條件具備不具備;其次需要選擇變通的內容和方式,解決變通什么、怎么變通、如何變通的問題;再次需要把握變通的時機和操作,做到神機妙算,得心應手。因此,變通決非隨意而為,其運用之妙是一種高超的藝術。

在人們做出的各種制度安排和行為選擇中,總是存在著名義上如何和實際上怎樣的兩種情況,因而,形成了名義的結構和實際的結構。二者相互依賴,互為存在的前提,就像一個人和他的影子一樣。名義結構具有統一的、公認的和顯在的特征,起著某種框定和規制的作用。所謂名正才能言順,所謂治世之道從正名始,都包含著這樣的意思。實際結構具有多樣的和隱性的特征,是真正起作用的東西。它們之間既存在著一致之處,也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因為,名實相符是事物發展的一種客觀的內在趨勢,不是實際結構向名義結構靠攏,就是名義結構發生變化,采取符合實際結構的名義。但是,二者之間總是存在著不一致和不相符的情況,這就是矛盾,就是變化的根源。而且這種不一致和不相符的情況隨時都在變化之中,就像你不能“兩次跳入同一條河流”中一樣。這種情況就給了人們行動以很大的自由,使得人們可以在名義結構不變的情況下,采取各種變通的方法,做出各種有悖于名義結構的實際安排。

5.把握好言而有信的藝術

齊國與魯國歷史上曾經是世仇,兩國交戰綿延,由于實力相當,一般不分勝負。齊桓公即位之后重用宰相管仲,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項措施走在各國的前列,獲得了巨大的實效。齊國的國力迅速增長,很快就把魯國遠遠地甩在后面。于是齊桓公決定興兵討伐魯國,為齊國報一箭之仇。

由于二國實力相距懸殊,齊國一戰就打敗了魯國,于是雙方決定在“柯”這個地方會集天下諸侯,召開一個和會。

會議當天,天下諸侯云集于柯鎮,魯莊王同意簽署投降文書。正當魯莊王提筆要簽字時,魯國將軍曹沫突然沖到臺上,從懷中掏出一把匕首劫持了齊桓公。

大家一陣慌張,齊桓公心中也十分緊張,他問曹沫:“你想干什么?”曹沫說:“你趕快把從魯國奪去的土地交出來,否則,我要你的命!”說著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土地好歹是搶來的,再丟掉雖然于心不忍,但還不會痛徹骨髓,而現在曹沫用兇器逼著他,生命懸于一線,想來想去還是命要緊。

于是,齊桓公答應道:“可以,我答應退地。”曹沫一聽這話,當即松開了他,一甩手把匕首丟到地上,退后三步,深深地向齊桓公鞠了一躬,轉身便退回原來的位置上。一場風波就此平息了。

從柯鎮回來后,齊桓公越想越生氣:“魯國人太卑鄙,居然在和會上安排刺客,讓我在天下人面前出丑。我興師動眾好不容易才得到一些土地,他們派個刺客就要了回去,這不是污辱我齊國嗎?我絕對不能履行約定。殺了曹沫,讓這件事情死無對證,不了了之。”

于是,齊桓公把管仲找來,商量如何對待與曹沫的約定,他想毀約。管仲說:“您雖說是在遭到脅迫的情況下答應對方的條件的,但是當時您所面對的是天下的諸侯,您既然已經許下諾言,那就要嚴格履行,讓天下人知道您是有信用的。如果您失信了,就會毀壞您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會讓天下人唾棄的。這個損失可就要比失掉一塊土地嚴重得多了。”

最終,在管仲的勸說下,齊桓公改變了主意,把奪來的土地又歸還給了魯國。

消息很快傳開,天下的人們都對齊桓公贊不絕口道:“齊桓公真是個重信義、守諾言的君主。”從此后,有什么事都要他出面解決,許多國家都爭著和齊國結盟。

大家試想一下,如果齊桓公出爾反爾,又怎能服眾呢?暫且不說服眾,我想或許當時性命都難保了吧?所以,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我們一旦向對方承諾了一些事情,我們就應該盡力去踐行它,只有這樣,對方才會真心敬服我們。否則,即使當時被我們說服了,以后也會認為我們是在欺騙他們。這樣的話,如果我們再要說服對方做另外的事情時,對方就不會輕易地相信我們了。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的道德觀念和思想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被中華民族所重視。誠信一詞由“誠”和“信”兩個單音字構成,許慎《說文》、班固《白虎通》兩文中就以誠信兩字互訓,其含義既相區別,又緊密聯系。

中國人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十分講究信義,而杰出的政治家們也早就意識到了講求信義的作用。所以,他們都不輕易許諾,一旦許下諾言就要堅決執行,以此來博得天下人的信任。

齊桓公位列“春秋五霸”之首,他之所以能獲得這一稱號,主要是由于他的一系列行動被天下人所信任,各國的諸侯都愿意推舉他為盟主。這其中就有他信守諾言、言出必行的行事風格的一份功勞。

誠與信有著密切的聯系。誠是人內在的德性,信則是誠的外在表現。誠于中,必信于外。因此,誠與信聯結為一個詞,表述的是人們誠實無妄、信守諾言、言行一致的美德。誠信同時也可以作為一個道德規范,它要求人們誠實無偽、言而有信。千百年來,誠信一直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傳統道德要求,對于人際間的協作和和諧產生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在做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時,常常會自己給暗暗自己鼓勁,使自己集中精力,使自我內部統一起來,這就是一種誠的功夫。一個人如果沒有內在的誠,也就沒有一個內在統一的自我,其心靈是散的,外部表情也是散的,對外部信息的感應是淡漠的。這樣一種心靈狀態,做事不可能做得漂亮,與人相處不可能交成好朋友。《中庸》所說“不誠無物”就是這個意思。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總要與他人交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言行來進行的。成于中必顯于外。心有誠意,口則必有信語;口有信語,身則必有慎行。一個人能夠長期地堅持以誠信來待人處世,就會形成誠信的人格。具有誠信人格的人,就會贏得人們的普遍信賴。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這是人際交往的必然規律。

一個人誠信與否,是以行為和時間來檢驗的。孔子曾講,“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一個有道德的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自己誠信故而也相信別人的誠信。然而,人并不都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因此要聽其言而觀其行。有的人自以為很高明,認為他人都很好欺騙,故而長于言而短于行。但是,人畢竟是不能靠欺騙生活的,當其欺騙的把戲被人們普遍知曉的時候,這種人就變成了孤家寡人,再也沒有行騙的市場。童話中講的“狼來了”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青少年為人處事應講求誠信,誠信作為一個基本的道德規范,是對人們的共同要求。與他人相交往,自己首先要保持誠信。然而,正常的、和諧的人際關系的維持則需要雙方或多方都講誠信。如果雙方當面說一套,背后另搞一套,相互間友好的關系不可能得到維持,兩人更不可能成為朋友。彼此要以誠信相待,不因偶然事件而動搖,不因時光流逝而褪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誠信。

誠信作為一個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每個人都不可須臾而離,但是這也不能看成是絕對的。誠信是一個基礎性的道德,它需要以正義的道德原則來統帥。一個人的為人處事,一言一行,都要以義為原則;義所當為則勇往直前,義所不當為則退避三舍。孟子曾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

從大義出發,該說實話的時候說實話,該說“謊話”的時候說“謊話”,這并不妨礙一個人誠信的品格。

6.把握好沉默的藝術

一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言語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擁有一副好口才,能言善辯,應對如流,確實能夠展示自己的風度、才干,獲得交往的預期效果。

但是,在許多場合,滔滔雄辯、侃侃而談的好口才卻不一定能派上用場,甚至還會存在“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風險。這時,緘口不言——閉著嘴巴不說話,反倒更利于與人打交道,更能收到交往的預期效果,這就是要把握好不該說的場合。

在一個人情緒失控的場合下,任何方式的安慰都難以使當事人接受,倒不如等對方冷靜下來,恢復了理智,再同他交談為好。

有些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常常是喋喋不休,嘮叨不止,殊不知這樣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點。處于尷尬情況下,與其聒噪不停,甚至說出錯話,倒不如保持沉默。宋代詞人黃升在他的詞中這樣說道:“風流不在談鋒盛,袖手無言味正長。”這是不無道理的。

莊子曾經說過:“大辯不言”,“至人之用心若境,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意思就是說,最有口才的人,往往表現在善于閉著嘴巴不說話。其內心里卻像鏡子一樣明亮,雖然清晰地映照著事物,但卻對任何事物的來去不加以迎送。因此能夠鎮定自若地應接事物而不勞其心神,最終戰勝事物而自己卻無任何損傷。

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人際交往的效果,是不能籠統地以“說”與“不說”這一形式來衡量的。“說”與“不說”從表面看來,是兩個互為矛盾的概念,就其實質而言,二者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獲得最理想的交往效果。但從人的接受心理來看,從說話的場合來看,有時候“不說”卻能收到“說”所不能收到的特殊效果。

“不說”,不是不會“說”,而是會說卻不說。它是為了某種需要而有意為之的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在特定場合下的辦事、交際的策略。事實上,在特定場合下,它是一種更好的進攻方式。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管是哪一種“說”——聊天、座談、辯論、詢問、質疑、發言、講課,等等。對言者來講,都是以聲音這一載體形式對聽者施加刺激。這種刺激被聽者感知以后,會迅速地產生理解上的反射,繼而作出決斷,促成自己應對的行為。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你有來言,我有去語”就是這種應對行為。于是,俗話中就有了“聽話聽聲,鑼鼓聽音”之說。

反過來,交往之中如果本該說時卻偏偏不說,這就等于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完全掩藏起來,讓對方莫測高深,也就無從產生理解的反射。并且還會讓對方在心理上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引起一系列的疑問和猜測:對方是默許、贊許、同情、反對、膽怯、恐懼、輕視、尊重、懷疑、動搖、鐵心、抗拒?由于對方的不說,自己什么都無法知道,于是引起自身內心的不安、惶恐、煩躁,導致自信心的喪失,情緒的低落,意志的動搖,斗志的銳減。

思想觀念的迥異,或追求利益的不同,往往在社會上形成一定勢力的團體或派別。這些團體和派別之間不時發生摩擦或爭執,甚至是針鋒相對,你死我活的斗爭在這種復雜多變的形式中,要盡可能地避于其外,就不能輕易地表露態度和心跡。否則,就很容易參與到其中,惹火燒身,自食惡果。

因此,在特定的環境中,你完全可以不必要說那么多的話,以你的沉默來表達不滿,這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從而反省自己。通過這種毫不費力而又不傷和氣的方法來達到目的,是真正明智的選擇。

法國有句諺語,“雄辯是銀,沉默是金。”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有些時候確實是沉默勝于雄辯。與得體的語言一樣,恰到好處的沉默也是一種語言藝術,運用好了常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良好效果。

青少年朋友也應該掌握適時沉默的藝術,牢牢把握住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時候不該說的度,真正做到,該開口時巧開口,該沉默時不開口。

適時的沉默像樂曲中的休止符,它不僅是聲音上的停頓與空白,更是內容的延伸與升華。它是一種無聲的特殊語言,是一種不用動口才的“口才”。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可故作“遲鈍”未必不是聰明人,“遲鈍”的背后隱藏著過人的精明。有人推崇一種“大智若愚”型的藝術——意在多聽、少說甚至不說,顯示出一種“遲鈍”。其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少開口不做無謂的爭論,對方就無法了解你的真實想法;反之,你可以探測對方的動機,逐步掌握主動權。這時候的沉默,實際是“火力偵察”。

老一輩人總是諄諄教導我們:“話到嘴邊留半句,不可全拋一片心。”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就恪守著“言多必失,語多傷人”的古訓,把緘默奉作練達的安身處世之道。今天,我們也應謹記這些古訓,該沉默時一定要三緘其口。沉默,是一種態度;沉默,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沉默,也會為你贏得無數財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阳市| 基隆市| 田东县| 吉首市| 商河县| 孝感市| 南汇区| 团风县| 七台河市| 武城县| 五河县| 阿拉善盟| 苏州市| 永登县| 泰和县| 慈溪市| 哈巴河县| 梧州市| 行唐县| 福安市| 同江市| 松滋市| 武宣县| 仪征市| 分宜县| 扶沟县| 茌平县| 漳浦县| 南丹县| 忻州市| 化德县| 维西| 昌黎县| 塘沽区| 雅安市| 普兰县| 左贡县| 喀喇沁旗| 博爱县| 临夏县| 营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