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跳:青少年金口才的表達能力訓練
1.話題選擇——人際交往第一步
社交藝術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人際交往是適應環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形成完美個性的必要途徑。對正處于人際社會化過程中的青少年朋友來說,進行適當的社會交往尤為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交往就免不了要與人交談,尋找交談話題,就成為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1)與陌生人交談時的話題選擇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都會遇到陌生人,飛機上的鄰座,火車同一車廂上下鋪的旅客,地鐵或是汽車上站在你旁邊的乘客,同乘一部電梯,同在一個屋檐下躲雨,同一考場的考生,參加同一次面試等等。常言說得好:“相逢即是有緣?!倍鄠€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好辦事。把陌生人變成你的朋友,是一個人高超的社交能力和社交藝術的表現和反應。當你遇到陌生人的時候,你會不會與他或她交談呢?想讓他或她對你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嗎?這就需要掌握和陌生人交談的語言技巧。有道是“擁有好口才,陌路也能成知己”。
①做好自我推銷。
自我推銷,當然就是指自我介紹,在社會交往中,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總免不了要做自我介紹。青少年朋友在向他人介紹自己時,目光要平視,態度要親切自然,舉止要彬彬有禮,言語要清晰準確。這樣別人才能從你的自我介紹里,感受到一個自信、自立而又自謙的人物形象。
自我介紹實際上就是自我展示、自我宣傳。完美精彩的自我介紹,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知識修養和性格,也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口才。給對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在赤壁之戰中,魯肅見到諸葛亮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子瑜友也?!弊予な侵T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的字,也是魯肅的忘年交。短短一句話就拉近了魯肅和諸葛亮二人之間的距離。
②善于找到興奮點。
有的人相處一輩子仍形同陌路人;有的人卻是一見如故。想要讓陌路人成為知己,就要細心觀察,找到興奮點和關注點。由此,就可以引出話題來。
當小林還是個大學新生時,一天,他拿了一本學術論著到老師的教研室請教問題。在教研室門口,他再次低頭看到書封面上的作者的名字,不由地得意一笑。原來作者叫做“萬俟明”,小林很喜歡看傳奇小說,他想起以前在看《說岳全傳》一書時,書中有個人物叫做“萬俟喬”,他還專門查了查字典,才知道這個姓氏的正確讀音應讀作“mo qi”。所以,小林見到這位教授的第一句話就是:“您好??!萬俟教授,我是······”對方聽后很是驚喜道,“你怎么會認識我的姓?很多學生第一次都會念錯,都叫我萬教授。”“這個姓氏是復姓,而且又很少見,想必有來源吧?”“是啊,”萬俟教授顯得非常興奮,“這原是古代鮮卑族的部落名稱,后來變成姓氏的拓跋氏······“這么說您系出名門,是帝王之后了,失敬失敬!”
由于第一句話說得非常到位,激起了那位教授的談話興趣,對小林的印象也非常好。所以,他很認真地解答了小林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后來,小林經常向萬俟教授討教相關的專業知識,萬俟教授也破例地讓小林成為他的科研小組的成員,使得小林的專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后來,小林考取了萬俟教授的研究生,并成為他科研小組的骨干成員。
③善于尋找雙方的共同點。
同陌生人交談,還要善于尋找自己同對方的共同點,這樣會使雙方產生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大學報到第一天,李揚來到新宿舍,找到自己的床鋪后,就主動和下鋪的新同學攀談起來:“您好,我是從上海來的,同學你是哪里人?。俊薄班牛颇洗罄?。”“大理啊,那可是個好地方,那可是五朵金花的故鄉,還有金庸先生的好多電視劇就是在那拍的?!薄笆前。抢镉袀€天龍八部影視城?!薄澳悄闶前鬃鍐??”“是啊!”“我聽說白族的三道茶很有名的?!薄爱斎涣耍@個三道茶啊······”于是,兩個人就這樣從三道茶、云南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再到金庸小說一直聊了很久,頗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交談是增進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潤滑劑。敢于同陌生人交談,并善于巧找話題,就能更好地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有效地擴展人際交往的領域。
年輕人初次見面時,還可以聊一些與形勢緊密相關的話題,像男孩子們可以聊一些體育競技,諸如足球世界杯、NBA比賽等,各個項目都可以成為話題。女孩子們可以聊一些看電視節目的感受,對主持人的評價等。還可以尋求幫助,比如,向人家請教學好這門課程方法,請教用什么樣的化妝品更好,怎樣能避免發胖,等等。對于有業余愛好的人,你就談談他的業余愛好,他就會自己不斷地拋出話題。比如,網絡、qq廣播、聊天、電子郵件,等等。真是有無窮無盡的話題。但這一切前提是要大量涉獵各個知識領域,擁有廣而博的知識。這樣,在和不同的陌生人交往時,你就能有話可說,不至于一問三不知了。
(2)與外賓交談時的話題選擇
自從我國打開國門以后,中國人到國外,外國人到中國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更多的機會與外國人接觸和交往。在此背景下,同外賓在一起應該聊些什么話題呢?我們大致可以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①選擇外賓喜聞樂道的話題。
許多外賓對中國這個有著古老文化和悠久歷史的東方大國很感興趣。有關中國的歷史、藝術、飲食、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內容都是他們所關注和喜聞樂道的。談一談這一類的話題,能很快引起他們的興趣,并使他們感到輕松愉快。
中國人與不熟悉的人相處,大多喜歡談論天氣,或詢問外地人對本地風土人情的印象。例如問,“你來這里多久了?”“你在這里生活感到習慣嗎?”又或是從詢問對方的籍貫入手,進而就自己的所知引導對方談論家鄉的風光與特產。同外賓交談時,這些話題也是可以選擇的。
每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志趣愛好不盡相同,同外賓交談時這些問題是必須要注意的。
張彥是一位年輕的實習導游,有一次,她帶了一個外國老年旅游團,但老人們似乎對許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小張便主動和老人們談起了中國的家庭關系,特別是中國老年人受尊敬的情況。老人們聽得津津有味,還不時向小張詢問各種問題。原本冷清沉悶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小張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她善于發現談話對象的“興趣點”,并能夠“對癥下藥”。
總之,了解和尊重對方,是進行順利而有成效的交談的前提。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因公務繁忙,來去匆匆,可是有的中國記者卻經常能見縫插針地同他侃上一通,侃的話題就是他酷愛的集郵。一番神聊之后,專訪也就完成了。記者們的成功就歸功于他們選準了話題。
②選擇雙方都熟悉的話題。
與外賓接觸和交往,如能找到雙方都熟悉的話題,就等于找到了共同語言,將大大有助于彼此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如果外賓主動談起我們不熟悉的話題。應當洗耳恭聽、認真請教,千萬不要不懂裝懂;更不要主動談論自己一知半解的話題,否則,非但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會有損于自己的形象。
③注意回避外賓忌諱的話題。
通常下列話題在同外賓交談時不宜選擇:
A.過分地關心和勸誡。中國人提倡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外國人卻十分強調個性獨立,所以,不能將中國式的善意關心和勸試施之于外國人。否則,就會費力不討好。
B.個人的私生活。同外賓交談,不得隨便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收入、住址以及其他家庭生活方面的情況。這類話題對中國人來說,是家長里短、習以為常的,但對于外賓來說這意味著打聽個人隱私,動機令人懷疑。
C.令人不愉快的事。諸如討厭的甲蟲、某某慘案與丑聞、淫穢的故事一類的話題格調低下,與外賓交談時不宜觸及。他們認為,談論這些“臟、亂、差”的話題既令人掃興,又不吉利。中國人相見,往往要相互問候對方的身體狀況如何,但是最好不要同外賓談及這個問題,更不宜跟一位外國病人詳談他的病情。像衰老與死亡等之類的話題是不宜與外賓談起的。
D.別人的長短。外賓視談論人際糾紛和他人的過失為無聊之舉。像散布小道消息、評論某某的美丑、他人的好惡、女士的胖瘦、路人的著裝打扮等,這些行為都會被外賓視為缺乏教養和不務正業。
E.了解雙方差異,選擇適宜的交談方式。中國人講話愛繞圈子,往往說了一大堆,最后才讓對方明白自己在想什么;而外國人則喜歡開門見山,直接表達自己的意圖。但這并不表明任何事情都要直統統地問,尤其是,遇到關于工作的話題時,他們喜歡用最簡潔高效的辦法直接表達,比如,對你的工作或做事辦法直接提出建議等。不少中國人在社交問題上往往不拘小節,隨便說話,一涉及到工作、生意等正式場合的話題,就開始繞圈子。在與外賓交談時,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首先就要得到注意。
盡管情人節、圣誕節,近年來已被中國的年輕人廣泛了解,國內也有類似的慶?;顒?,但西方還有許多其他節日,如感恩節、萬圣節、復活節等,這些節日對外國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許多人未必知道,就像外國人不太理解中秋節、重陽節和端午節對中國人的意義一樣。
了解西方國家的一些傳統節日,有利于和外國朋友在交往時產生共鳴,而不至于出現誤解,甚至鬧出笑話。
了解國外公司的用人制度、國外公司如何進行面試、如何培訓和提拔人才、員工之間如何溝通等,對于即將走入職場的大學生和那些希望進入外企工作的人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對外賓的政治主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個人愛好,不要妄加評議。例如,當著英國人的面譏諷他們的女王陛下,評說一位收藏家是玩物喪志,都是失禮的。應當指出的是,在交談中,一旦遇到外賓回避或不愿繼續的話題,切忌糾纏不放,打破砂鍋,我行我素,而要立即轉移話題,必要時要向對方道歉。
上述幾條基本原則,謹供青少年們在同外賓打交道時參考。原則不是模式,重要的是在交往中靈活運用,因地因人制宜,這樣才能應付自如。
2.語言集中性——把話說得準確明白
所謂口才語言的集中性,就是無論講什么內容的話。都要突出而鮮明地提出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主張和態度,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歌頌什么、鞭笞什么,講話的中心主題是什么,這些都要明確集中。說話沒有中心,內容就如同一盤散沙,自然也就會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有些青少年朋友說起話來,沒有確定的中心,胸無全局,講起話來漫無邊際,興致所至,任意聯想,以至于離題萬里。盡管他滔滔不絕,口干舌燥,但聽眾卻昏昏欲睡,不知言者所云。
要提高自己的說話能力,掌握說話技巧,就要使自己的講話語言集中、明確。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語言失效”的情況,當你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腦子里的東西雖然很多,但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語言的集中性不夠。集中性包括例證的選擇能力,思維的分辨能力,語言邏輯的組織能力,等等。
下面,我們就具體談談如何在談話中表達自己的觀點。
(1)用詞準確明白
在你的談話中,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就不要隨意使用含含糊糊、毫無定準的詞語,像“差不多”、“大概”、“大約”、“應該沒問題”之類的彈性字眼。這在正式場合中不宜使用。
當然,這并不是說要求每個人說話都要像法律條文那樣嚴謹,主要是使講話人在陳述自己的觀點時,使用詞匯要盡量規范。生活中我們會常常碰到用詞不規范的現象,這無疑會產生多種語義效果,影響語言表達的集中性。
美國著名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在最后一次給西點軍校的學員們演講時說道:“你們在生理年齡上都很年輕,而我的心理年齡比你們更年輕,永遠向往戰火紛飛的沙場······”
“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兩個界定詞讓意思表達得明白無誤,語言清晰有力,相信每個人在讀到這段話時,都會被麥克阿瑟的那種豪言壯語所打動。麥克阿瑟一向被稱為美國“戰神”,除了他的赫赫戰功之外,也要歸功于他精妙的語言,毫不含糊,永遠是那么有力,那么氣勢磅礴。
另外,詞匯的選擇也要考慮到聽眾群體,如果僅僅是用詞準確,而聽眾理解不了,這也是失敗的。例如,一位大學教授用平時講課的詞匯去給小學生講課,結果肯定是失敗的。因此,面對不同層次的聽眾,用詞要加以調整,要以具體、準確為原則。因人而異,見機行事。
(2)提出的命題要正確
如果天氣預報員說:“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如果下雨的話,請大家外出時帶傘,如果不下雨,就可以不用帶了······”
相信這樣的話一定會引起聽眾的強烈反感,為什么呢?很顯然,這段談話中,最簡單的常識被當成論述結果提出,話語之間沒有遞進,全都是重疊,這就屬于“空廢命題”,說了半天就等于白說,而且聽起來也十分荒謬可笑。
選擇命題時還需要注意,不要使用牽強的、未經科學實驗驗證的觀點來支撐命題。
(3)表達要簡明扼要
有人問路道:“請問到綠房子街怎么走?”
回答者說:你看見這條路了嗎?這是黃房子街,不是綠房子街,雖然只差一個字。黃房子街盡頭有一家茶樓,是“黃房子茶樓”,也兼營臺球和網吧,你從茶樓那個路口向西拐,就是紅房子街,在紅房子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