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握好說話輕重的藝術(shù)
人人皆知說話時有一個輕與重的分寸問題,但這個分寸怎樣把握呢?要把握好說話輕與重的分寸就必須首先認清說話的對象——聽話人的具體情況,如果聽話人是一個很通事理的“明白人”,你說的話就不必太重,蜻蜓點水,點到為止,一點即通,一點即透。這樣的人就像一面靈通的“響鼓”,鼓槌輕輕一擊,就能產(chǎn)生明確的反應(yīng)。對這樣的人,你何必用語言的鼓槌狠狠地擂他呢?而相反,若聽話人頭腦不聰,或悟性太差,即使是犯了錯誤也遲遲反省不過來,這就是個“呆鼓”,你若不用重槌敲他,他就一時半會兒也反應(yīng)不過來。
所謂“重”就是把話說得直露些、尖刻些、有一定力度,有一定的警示性。而所謂“輕”則是把話說得隱晦些、淺淡些、客氣些、簡單些。由此可見,說話的輕與重的確是一門藝術(shù)。
(1)旁敲側(cè)擊
旁敲側(cè)擊法即通過曲折隱晦的語言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見暗示給對方。這種方式既可以達到提醒的作用,又可以避免難堪的場面。
有一天,一個人拿著一份七拼八湊的樂曲手稿來向19世紀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請教。在演奏過程中,羅西尼不停地脫帽。那位來訪者問他:“屋子里太熱了嗎?”羅西尼回答道:“不,我有見到熟人脫帽的習(xí)慣,在閣下的曲子里,我碰到了太多的熟人,不得不連連脫帽。”羅西尼巧妙地用“太多的熟人”的詞語來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襲太多,既含蓄又明確地向?qū)Ψ奖砻髁俗约旱目捶ê鸵庖姡炔粋槊妫诌_到了目的。
(2)借彼說此
利用兩個事物之間的某一相似點,借用甲事物來說明乙事物,不僅通俗易解,還能增強說服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朝貞觀年間,宰相封德彝鑒于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將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唐初十六歲為中)體格健壯者簡點入軍。唐太宗當(dāng)即表示同意,并令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后,交尚書省執(zhí)行。但當(dāng)這一詔令送至門下省時,專門負責(zé)簽名蓋章的門下省官員給事中魏征卻拒不簽字,中間雖經(jīng)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后,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實匯報。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征,聲色俱厲地說:“簡點健壯中男入軍一事,是我已經(jīng)同意的。這件事究竟與你有何干系,竟這樣固執(zhí)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這是甚么意思?”魏征鄭重地回答道:“竭澤而漁,雖能一時打到魚,但明年就無魚了;焚林而獵,雖能一時捕到獸,但明年就無獸了。如果將中男簡點入軍,那么這些人原來承擔(dān)的租賦雜徭,將如何取給?并且兵不在多,關(guān)鍵在于如何訓(xùn)練。如果訓(xùn)練得法,人百其勇,何必湊數(shù)?”接著,還一連列舉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失信于民的二三件事。最后,還嚴厲地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于民?唐太宗聽后,沉吟半晌,終于誠懇地說道:“我沒有深思熟慮,竟犯了這么大的過失。如果長此以往,還能求得天下大治嗎?”遂立即下令停止簡點中男,并賞賜給魏征一口金甕。
在這段話中,魏征借用借彼說此的技巧,十分具有說服力,因而成功地勸說唐太宗改變了主意。
(3)正話反說
有一則宣傳戒煙的公益廣告,上面完全沒提到吸煙的害處,相反地卻列舉了吸煙的四大好處:一能節(jié)省布料:因為吸煙易患肺癆,導(dǎo)致駝背,身體萎縮,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么多布料;二可防賊:抽煙的人常患氣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賊以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竊;三可防蚊:濃烈的煙霧熏得蚊子受不了,只得遠遠地避開;四能永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這里說的吸煙的四大好處,實際上是講吸煙的害處,此處用的是一種“正話反說”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說,把原本想說的話的角度,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
(4)暗藏釋說,以柔克剛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罵別人,聽話人當(dāng)然很容易能聽出來,如果說話人是利用晦話隱語來侮辱人,聽話人就更應(yīng)注意了。聽話人不僅要善于聽出對方的惡意,而且必要時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對方一個含蓄的回擊。據(jù)說,有一位商人見到詩人海涅(海涅是猶太人),對他說:“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島,你知道在島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海涅說:“你說吧,是什么?”商人說:“在那個島上呀,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驢子!”海涅回答說:“那好辦,要是我們一起去塔希提島,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這里商人把“猶太人”與“驢子”相提并論,顯然是暗罵“猶太人與驢子一樣,無法到達那個島”,而海涅則聽出了對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時話里有活,暗示這個商人是個驢子,使得商人自討沒趣。
(5)反唇相譏,讓取笑者自取其辱
晉朝劉道真雖然讀過書,但由于遭受戰(zhàn)禍,流離失所,無以為生,不得不到一條河邊當(dāng)纖夫。劉道真素來嘴不饒人,喜歡嘲笑別人。一天他正在河邊拉纖,看見一個年老的婦人在一艘船上搖櫓,便嘲笑說:“女子為什么不在家織布,而跑到河里劃船?”那老婦反唇相譏道:“大丈夫為什么不跨馬揮鞭,而跑到河邊替人拉纖?”
又有一天,劉道真正在草屋里與別人共用一只盤子吃飯,見到一個年長的婦人領(lǐng)著兩個小孩從草屋前走過,三個人都穿著青衣,就嘲笑他們說:“青羊引雙羔。”那婦人望了他一眼,說道:“兩豬共一槽。”劉道真無言以對。
在交際場合,遇到某些小人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我們可采用以下策略:
①以牙還牙。
及時巧妙地抓住對方講話內(nèi)容中的漏洞反戈一擊,來揭露其丑惡,戲弄其無知,回擊惡意的挑釁,以解脫自己的窘境。
安徒生十分簡樸,曾戴著一頂破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個過路人取笑他:“你腦袋上邊那個玩意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嗎?”安徒生隨即回敬道:“你帽子下面那個玩意是什么?能算是腦袋嗎?”安徒生這一答話,就是沿用對方譏笑話的句式來譏笑對方,給人痛快酣暢之感。
②以退為進。
有時在交談中,表面退縮,實則是為了更有力的反擊,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先把手往后拉,目的是為了把箭射出去更有力。古代齊國晏子出使楚國,因其身材矮小,被楚王嘲諷道:“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說:“齊國首都大街上的行人,一舉袖子能把太陽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樣,人們摩肩接踵,怎么會沒有人呢?”楚王繼續(xù)揶揄道:“既然人這么多,怎么派你這樣的人出使呢?”晏子回答說:“我們齊王派最有本領(lǐng)的人到最賢明的國君那里,最沒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國君那里。我是齊國最沒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楚國來了。”幾句話說得楚王面紅耳赤,自覺沒趣。這個故事中晏子的答話就是采用以退為進之法,貌似貶自己最沒出息,所以才被派遣出使楚國,這表面上是“退”,實則是譏諷楚王的無能,是“進”,以退為進,綿里藏針,使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而受到奚落。
③暗藏鋒銳。
在某些場合,將某一固定說法拆開來解釋,賦予其新奇意境,能使之化腐為奇,博得喝彩。有一次,周恩來總理接見美國記者,有個不懷好意的記者挑釁性地問道:“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馬路呢?”周恩來總理聽了,很自豪地回答說:“我們中國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簡稱為馬路。”那個記者聽后啞口無言,一副窘態(tài)。周總理這一妙答,巧妙利用拆調(diào)法,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奇的含意,時而山重水復(fù),忽而柳暗花明,點石為金,化拙成巧。既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又巧妙地回擊了那個美國記者。真可謂“藏鋒處鬼神莫測其奇,露鋒時泰山難擋奇銳”。
話里藏話,總體上有兩個基本功:一是能夠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惡毒用意,否則便會成為笑柄,被人耍了自己還陪著笑臉。二是要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話說得很藝術(shù),又讓聽話之人心領(lǐng)神會,明白你話中的鋒芒所在。你的敵人發(fā)出的旁敲側(cè)擊之音,暗含惡毒之意,這是一種無形的霹靂,甚至?xí)屇闵頂∶眩f萬不可小瞧。對待居心不良者暗算之“飛鏢”的上策便是接鏢有術(shù),還以顏色。維護自己的名聲和面子,是自我保護,立足于世的必備功夫。
4.把握好順舍逆取的變通之道
逆取,事實上就是“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的意思,即隱藏自己的目的,好像自己并不追求什么,并讓對方得到滿足,最后才真正讓自己得到滿足。關(guān)于逆取之法,《荀子》中曾這么說道:“孰知夫出死要節(jié)之所以養(yǎng)生也?孰知夫出費用之所以養(yǎng)財也?孰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yǎng)安也?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yǎng)情也?”
人的逆境大約可分為四種:一是生活之苦,饑寒交迫;二是心境之苦,懷才不遇;三是事業(yè)受阻,功敗垂成;四是存亡之危,身處絕境。如何對待逆境也有四種:一是心灰意冷,逆來順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三是見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處之,盡力而為。
因此,勇往直前是一種勇氣,激流勇退也是一種勇氣。我們必須順勢而為,善于變通。在環(huán)境變化或者形勢變化的時候,你的言語方式也應(yīng)該隨之改變,否則你會吃虧或者敗陣。適應(yīng)性是人類適應(yīng)周邊環(huán)境的生存能力,靈活性是人處在不可改變的環(huán)境中改變自己的能力,它是活力的表現(xiàn)。
許多青少年朋友在情況改變以后還堅持原來的方針,是因為趁著既有的方向,順勢而為要簡單得多,所以不愿意立即接受風(fēng)向改變的事實。因為一旦承認轉(zhuǎn)向,戰(zhàn)略也非得跟著改變,不少成功人士都相信自己的運勢,也希望沿著原來的道路走下去。
二戰(zhàn)時期帶領(lǐng)英國和法國贏得勝利的丘吉爾和戴高樂,在和平時期的選舉中反而落選,就是這個道理。
情況發(fā)生逆轉(zhuǎn)和突變時,不知審視環(huán)境,加以變通之人,很難察覺到悄悄接近的危險及把握住好時機的新的機會。同時,那些沒有經(jīng)驗但能夠以冷靜的態(tài)度觀察事物的人,是比較能夠因情況不同而改變的。
對于處世、說話也是一樣,苦與甜中,是你親手調(diào)制的一杯湯。如果你是初入職場磨練、打拼,要想做一個好員工,需要有計劃和有系統(tǒng)地接受新知識、新技術(shù)、新思想,淘汰陳舊的、正在死亡的觀念和技術(shù)。只有放棄過去,才能擁有新的工作上所需的各種資源。當(dāng)然,這里所謂的尋找新的發(fā)展空間,并非鼓勵青少年不斷地調(diào)換工作;發(fā)展的內(nèi)涵也包括在一個地方提升。許多人在一個地方時間干長了,卻無法突破自己,其最大障礙是自我能力的低估,缺乏突破、變通的意識,缺乏對現(xiàn)有環(huán)境進行改進的信心和激情。
變通規(guī)則并不是打破規(guī)則。打破規(guī)則是很容易的脫身之道,變通規(guī)則要艱難得多,需要在法律、規(guī)則、普遍的道德、習(xí)俗的約束下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在依據(jù)環(huán)境進行變通的過程中,要避免產(chǎn)生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做事如果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的好處,就會盲目地跟在他人身后跑,人則變得世俗起來,為了達到吃好穿好玩好的目的,一旦內(nèi)心的欲望不能滿足,就不擇手段,把人格、尊嚴、德行、操守統(tǒng)統(tǒng)拋到腦后。其實,越是急功近利的人,越難得到功利;越是不顧廉恥的人,越難得到快樂。
變通是人們的一種行為方式。其目的和結(jié)果在于達成互利和合作,其辦法是照顧和遷就他人利益,予人方便;反過來,也就解脫了自己,減少了自己為之付出的成本或代價,予己方便,予己有利。因此,變通不僅體現(xiàn)了和為貴的思想,而且也與中庸之道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相吻合。中即中正,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庸為常,為用。實行變通,就決不會走極端,決不會非此即彼,總是選擇和尋求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xié)方案和折衷辦法。
變通不僅體現(xiàn)了變化的思想,而且包含著成功的意思。這里的變動不論大小,都意味著要破慣例,違常規(guī),與現(xiàn)實相悖;另一方面,這種變化又是現(xiàn)實所允許的,是一種有別于慣例和常規(guī)的特例,因而,是可以行得通的。即如人們通常所說的,變通,變通,一變就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變通又不是對慣例和常規(guī)的徹底破壞,而是一種積極的維護。因此,變通是對“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一信條的一種肯定中的否定,一種維護中的違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