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近代中國通商口岸(1)

今中國雖與歐洲各國立約通商,開埠互市,然只見彼邦商船源源而來。今日開海上某埠頭,明日開內地某口岸。一國爭,諸國蟻附;一國至,諸國蜂從。濱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縱橫。獨惜中國政府未能惠工恤商,而商民鮮有能自置輪船,廣運貨物,駛赴外洋,與之交易者?;蜣D托洋商寄販貨物,而路隔數萬里,易受欺蒙,難期獲利?!嵱^應:《盛世危言·商務二》

通商口岸一般都是開放給外國人居住和貿易的城市。近代中國的通商口岸,在許多場合下又被稱為“條約口岸”,也是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產物。還有一種說法將通商口岸稱為“商埠”,但在近代中國除了按照不平等條約規定而被迫開放的商埠之外,還有中國主動對外開放的商埠,被稱為“自開商埠”。自從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并簽訂第一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被迫對外開放廣州、上海等5個通商口岸,伴隨著此后歷次戰敗以及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都會被迫增開更多的通商口岸。因此,通商口岸的增加,也反映了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不斷加深。在一些大的通商口岸,西方列強還租地建屋,演變發展成為“國中之國”的租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商戰”輿論思潮與內外形勢變化的影響,清王朝開始改變對外政策而自開商埠,一種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現,但這兩類口岸的性質與作用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不可同日而語。

一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起源

西方列強為何要強迫中國開辟通商口岸?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鴉片戰爭前清王朝實行的對外貿易政策開始談起。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中,學術界都將鴉片戰爭前清王朝實行的對外貿易政策稱為“閉關政策”,而且對這一政策的評價也存在著某些爭議。后來又有學者認為,將當時清王朝的對外貿易政策稱為“閉關政策”并不確切,因為清王朝實際上從未實行過真正嚴格意義上的閉關政策,盡管當時確實采取了一系列較為嚴格的限制對外貿易的措施,但仍然開放廣州作為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口岸,并未完全“閉關”。

當時,清王朝之所以要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國一直是一個以“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的國家,商品經濟在明清時期雖有所發展,但處于非常次要的地位,中國既不需要通過對外貿易擴大海外商品市場,也無需依賴外國商品的進口,因此對外貿易對于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而言也就無足輕重,這可謂清王朝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的經濟基礎。正因如此,嘉慶皇帝曾經不無自豪地對外表示:“天朝富有四海,豈需爾小國些微貨物哉?!碑敃r的對外通商,完全不是出于經濟方面的需要,而是顯示天朝對他國的恩惠。乾隆皇帝也曾在給英王的敕諭中說:“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蓖跸戎t:《東華續錄》,乾隆朝,第118卷。

其次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而且這也是清王朝實行限制對外貿易更重要的原因。政治原因包括對內與對外兩個方面。對內是防范漢人與外人聯合起來反清,所以對出海貿易進行嚴格限制。凡“出洋貿易人民,三年之內準其回籍”,若超過三年則不準再回原籍。對外則是抵御西方殖民者的騷擾與侵略,具有一定的自衛意義。當時,英國、葡萄牙等國殖民者出于開拓東方市場和殖民掠奪的目的,打著通商的幌子不斷對中國進行騷擾,甚至多有侵略活動。于是,清王朝即采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和外人在華活動的政策,試圖通過這一嚴厲舉措從根本上對殖民者的活動予以阻止。

在明清兩代,每當擊退一次殖民者的騷擾或侵略,即有新的更加嚴厲的限制政策出臺,這也反映了“閉關政策”的用意。例如,明朝軍隊于1552年擊退葡萄牙人,即于次年宣布實行“禁?!闭撸固讶藢θA貿易。1637年英國船隊闖入廣東,明朝隨后又宣布不準外國商船進入廣州。清朝康熙年間,曾經開放廣東澳門(后移廣州黃埔)、福建廈門、浙江寧波、江蘇云臺山四口對外貿易,并設立粵海、閩海、浙海、江海四個海關。但外人越來越多,并且不斷有騷擾事件發生,引起清廷警覺。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王朝宣布僅開放廣州一口對外通商。在此之后,隨著外人試圖闖入天津、進入澳門和廣州,清王朝又制定了《防范外夷規條》、《民夷交易章程》。

在鴉片戰爭前,雖然仍開放廣州一口通商,但限制對外貿易的政策已達到十分嚴厲的程度。按照清王朝的規定,外商不準與華商直接交易,只能與清政府特許的中國行商進行貿易,史書稱“公行制度”。行商不僅負責與外商的貿易,而且負責管理外商的生活起居,設立商館租給外商臨時居住。當時,清王朝還嚴格限制外商帶銀回國的數量;規定外商在廣州只準居于商館,受行商約束,“番婦”(外國女子)不得進入廣州,并禁止外商在廣州過冬,外商不得坐轎,不得隨便出游,也不得隨意雇傭華人役使。另外,還禁止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內地傳教。外國護貨兵船,不準駛入虎門等???,否則即停止貿易。

如此嚴厲的限制政策,對于迫切希望洞開中國貿易大門,開拓龐大東方市場,掠奪中國豐富資源的西方殖民者來說,自然是難以忍受的。其所采取的破壞手段,先是通過罪惡的鴉片走私貿易,源源不斷地掠取了中國大量的白銀,在清王朝大張旗鼓地禁煙之后,英國殖民者又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用武力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也逼使中國對外開放了5個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的開辟,是英國政府應英商之迫切要求,強迫清王朝以簽定不平等條約的方式而得以實現的。英國商人早就向本國政府提出,“中國法律和歐洲法律全然異趣,不列顛臣民根本不能接受它的統治”,必須“在中國沿海取得一個或幾個島嶼,作為貿易基地,藉以避免中國政府的勒索、控制和干擾”;此外,“超乎一切的一樁緊要的事情是占有一處居留地,在那里我們可以生活在不列顛法律保護下,免得遭受那些半開化的漢人子孫的侵害”。由此可見,英國不法商人蔑視中國的法律,在中國四處騷擾破壞,反而說受到了中國法律的“侵害”,這簡直就是一種強盜邏輯。1840年英商在寫給侵華英軍總司令的一封信中,更是明確說明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是最值得作為英國臣民居住和貿易的口岸。張仲禮主編:《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頁。

于是,《南京條約》即指明這5個城市作為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該條約的第二款規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钡谒目钣忠幎ǎ核煤蟆胺灿杏⑸痰雀案髟摽谫Q易,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三聯書店,1957年,第30頁。這是西方殖民主義者強迫中國打破原有行商壟斷貿易制度,對外開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因其以不平等條約為法律依據,所以又稱為“條約口岸”或“約開口岸”。

中國地域廣闊,市場龐大,西方列強當然不會滿足于僅僅開放5個通商口岸。《南京條約》簽訂后,由于清王朝以“羈縻”政策暗相抵制,加之中國堅固自然經濟的頑強抵抗,五口通商后最初的一段時期,并沒有出現西方列強預期的結果。另外,列強在中國攫取的政治經濟等許多方面的特權,起初主要都是限于在通商口岸或是租界范圍內實施。包括繳納關稅也是如此,在中國海關供職多年的外國人馬士就曾指出:“在所有條約口岸,外商享有一個共同的特權,即只要在其中一個口岸繳納了關稅,當其商品轉運到其它任何口岸時,均不再繳納關稅?!鞭D引自楊天宏:《口岸開放與社會變革——近代中國自開商埠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第27頁。既然如此,對于外國列強而言條約口岸當然是開得越多越好。

1856年,英法聯軍又發動侵華戰爭,于1858年強迫清王朝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隨后還在上海簽訂《通商章程善后條約》,中國又被迫開放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臺灣(后定臺南)、淡水、潮州(后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等第二批為數更多的通商口岸,并規定外國人可以在各通商口岸自由居住,租賃房屋,購買土地,還可以進入內地游歷、通商、傳教。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又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至此,中國的通商口岸從5個增加到16個。不僅通商口岸的數量大為增加,而且地理位置遍及沿海各個重要港口及長江漢口以下的重要地區。從此之后,還開始了西方列強“把條件強加于中國”,中國不得不履行條約的時代。當時,清朝恭親王奕曾竭力反對開放沿江口岸,他認為:“逆夷要求各款,多出情理之外,其尤關利害者,莫如江岸通商一節?!彼€強調列強增開口岸之要求貪得無厭,將永無止境,為害無窮。“自添設五口以來,……迄今未廿年,又欲添設海口,甚至有長江口岸之請。是其貪得無厭,竟無止足之時矣?!薄痘I辦夷務始末》(咸豐朝),中華書局,1979年,第26卷,第950—951頁。但是,這種反對的聲音最后絲毫不能阻擋沿江口岸的開放。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也乘火打劫,大規模侵占我國東北領土,并借中國收回伊犁之機,強迫清王朝同意在新疆和蒙古又增開7個通商口岸。到中日甲午戰爭以前,通商口岸已經越開越多,幾乎每簽訂一個不平等條約,都要增開若干通商口岸,這已成為列強共同援引的慣例。甲午戰后簽訂的《馬關條約》,又規定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地理位置已擴展至長江上游。

據有關檔案統計,《馬關條約》簽訂后中國已開通商口岸多達40個。包括廣東的廣州、汕頭、瓊州、北海、拱北、九龍;福建的福州、廈門;廣西的龍州;云南的大理、蒙自、思茅、河口;浙江的寧波、溫州、杭州;湖北的漢口、宜昌、沙市;江蘇的上海、鎮江、蘇州、江寧;安徽的蕪湖;直隸的天津、張家口;四川的重慶;奉天的營口;黑龍江的松花江;山東的煙臺;甘肅的嘉峪關;新疆的伊犁、塔爾巴哈臺、喀什葛爾、烏魯木齊、天山南北;江西的九江;西藏的亞東;蒙古的庫倫、蒙古各盟。目睹這一情形,時人甚為驚嘆:“北至于牛莊,南至于瓊崖,內至于長江”,幾乎已是無處不有通商口岸。

1904年日俄兩國在我國東北發生爭奪戰,日本獲勝后在次年與清王朝簽訂《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及附約,中國在東北三省一次性增開鐵嶺、長春、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璦琿、滿洲里等16個通商口岸。有學者認為此舉開創了一次開放條約口岸數量的最高記錄,但另有學者指出,這16個通商口岸屬于中國自開商埠,并非條約口岸,是當時清王朝抵御條約口岸的一項具體措施,應該予以肯定。彭雨新:《論清末自開商埠的積極意義》,載章開沅主編:《對外經濟關系與中國近代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01頁。另見楊天宏:《口岸開放與社會變革——近代中國自開商埠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第105—106頁。

不管怎樣,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后,中國東南沿海、大江南北乃至新疆西藏等地,幾乎都無不遍布通商口岸,成為列強在中國編織的一個龐大的傾銷商品與掠奪原料的網絡。如同鄭觀應所說的那樣:“今日開海上某埠頭,明日開內地某口岸。一國爭,諸國蟻附;一國至,諸國蜂從。濱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縱橫。”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10頁。如此情形下的中國,真可謂全境對列強的傾銷與掠奪給予了開放。

二租界的產生與發展

在近代作為“國中之國”的租界,是中國主權喪失最為突出的表現之一。所謂領事裁判權,起初主要即是在租界之內實施。而租界的出現,也是通商口岸建立之后西方列強進一步強行攫取中國主權的產物。

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善后條款,規定清王朝允許英、美、法等締約國在5個通商口岸租地建屋。這一條款后來即成為列強在華設立和擴展居留地,并進而演化為租界的條約依據。應該說明的是,租界的開辟雖以條約為依據,但它的出現仍有一個發展過程,這個過程也體現了西方列強蠻橫擴大在華權益的侵略本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吉县| 镇原县| 南丰县| 永吉县| 玉环县| 商河县| 定安县| 平江县| 平顶山市| 鄂州市| 博罗县| 沭阳县| 潍坊市| 永安市| 牙克石市| 北票市| 玉屏| 如东县| 临猗县| 航空| 凌云县| 阿巴嘎旗| 井研县| 青神县| 库尔勒市| 改则县| 苏州市| 吴堡县| 三明市| 乃东县| 南漳县| 靖远县| 大理市| 前郭尔| 北安市| 嘉荫县| 上虞市| 牡丹江市| 博爱县| 湘潭县|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