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皇弟之死(1)

宋太祖圍困金陵曠日持久,還是不愿意無辜殺人;宋太宗攻取太原,契丹隨時可能來援,看到將士爭奮登城,他還是擔心城破之后,控制不住而屠城,竟下令攻城稍緩。富有如此這般圣賢氣象的人物,會謀于密室,暗中策劃,殺害自家骨肉?

“金匱之盟”的“再傳”版本

太宗趙炅,一生吞咽了三大苦果:高梁河之敗,岐溝關之敗,皇弟趙廷美之死。這最后一個苦果,讓恪守“兄友弟恭”倫理大義的士大夫側目,有一種誅心的說法甚至認為是他暗算了兄弟趙廷美。

趙弘殷和杜太后生有五個兒子。趙匡胤是家中老二,老大早夭;趙炅是老三,趙廷美是老四,還有一個老五,也早夭。按照以杜太后為主角的“金匱之盟”說法,趙匡胤之后,帝位傳兄弟趙光義,而不傳兒子趙德昭。這樣,執掌乾綱者在二代之后,還是成年君主,不至于出現后周柴榮之后,孤兒寡母無法控制最高權力那種弱勢格局,大宋似可因此避免因權力失衡導致的國家動亂。

太宗之后呢?于是,“金匱之盟”的故實中,又有了另外一個“再傳”版本。也即由太祖傳太宗,太宗再傳兄弟趙廷美,趙廷美再傳太祖之子趙德昭,由此大宋帝王重新回到太祖譜系。

這個說法來自于時人王禹偁。

王禹偁是太宗、真宗兩朝的文人,有一部傳為他所著的《建隆遺事》,“再傳”說,就是由此書發端。

書中講述了一個近于傳奇的故實。

說趙匡胤對杜太后非常孝順,對兄弟非常友愛,這種孝順和友愛,幾乎“曠古未有”。

有一次,趙匡胤在“萬機之暇”,抽空召來晉王趙光義、秦王趙廷美,皇子南陽王趙德昭、東平王趙德芳,以及皇侄、公主等,到杜太后的房閣飲宴。書中有解釋說,秦王趙廷美,乃是宣祖趙弘殷的第三子,也是杜太后親生。有傳言認為趙廷美是太祖的乳母所生,從王禹偁的說法來看,顯然不是。

一家人聚會非常和睦。“酒酣”,太祖對杜太后說:

“我百年之后要傳位給晉王,讓晉王百年后再傳位給秦王。”

杜太后聞言大喜,說:“我久有此意,但不愿意說出來。我要萬世之下,人們會傳頌一個婦人生了三個天子!你這番話真是大孝,‘成吾之志’!”說罷,讓晉王、秦王趕緊離席,拜謝大哥。太后又對太祖兩個兄弟說:“今天的皇上,過去以布衣身份侍奉周室,曾經多次力戰爭取功名,那真是‘萬死而遇一生’,這才做到節度使。等得到天命,做了皇上,這么多年來,幾乎沒有一天不在征討,沒有一個月不在打仗,真可以說是‘歷盡艱危,方成帝業’。你們倆沒有功勞卻安享尊榮,成就大的爵賞,應該知道幸運。以后,各自都不得有負于陛下!”然后,對秦王趙廷美說:“我不知道秦王百年后,又將基業托付何人?”

秦王當即回答:“愿立南陽王趙德昭。”

杜太后聞言又是一喜,道:“是了!是了!”又說:“傳位事,陛下能有此意,我能料到,但這也是天意!他日,你們各自都要按照今天說的這個約定做,不得逾越——逾越這個約定,‘罪同大逆,天必殛之’!”

趙匡胤聽到這里,馬上要兒子趙德昭來拜謝杜太后。

在一場家宴中,“再傳”模式被建構起來后,杜太后還不放心,又對趙匡胤說:“可以替我將趙普呼來,令他以今天的約定寫一篇《誓書》,與你們兄弟依次傳而收藏。還要選擇一個吉日,將這個約定上告天地、宗廟。陛下認為是否可行?”

趙匡胤答應下來,當即召趙普入宮,讓他來草擬這篇《誓書》。但趙普推辭說自己不善于作文,于是又召翰林承旨陶谷前來擬文。

王禹偁書中說,這篇《誓書》交給晉王趙光義也即太宗趙炅收藏;等到趙匡胤駕崩,趙炅又將《誓書》交付秦王趙廷美收藏。但后來趙廷美“謀不軌”,“幽死”(幽囚或幽憤而死),《誓書》藏于禁中,最后不知道下落。太祖之子南陽王趙德昭也因為犯事,被“逼令自殺”,于是“傳襲之約絕矣”。

這個傳奇故實,講述的“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趙德昭”再傳模式,有很多漏洞,與后來發生的“史實”,有難于理清邏輯的地方。譬如,讓陶谷來草擬《誓書》,天下幾乎無人相信。陶谷有躁進之習,品德不佳,乃是太祖太宗都不喜歡的人物,怎么會召他來做如此機密大事?此外,趙普也并非不能擬文,他有若干上疏,文辭典雅豐贍,也是一才子,如有這大功勛,他更不當推讓。此外,陶谷若做此事,他留下的各類傳世文件中,當有透露,但迄今找不到星點蛛絲馬跡。故陶谷擬文事,必假。

傳奇故實中還說秦王趙廷美先“幽死”,南陽王趙德昭后“自殺”,這個時間就不對,因為趙德昭自殺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八月;趙廷美出事被罷官是在趙德昭自殺三年后的三月。《建隆遺事》記錄的這個故實,在時間、人物、身份說明上,都有令人生疑的地方,所以此事歷來被人打量,不敢肯認。《續資治通鑒長編》作者李燾就在引用這個故實后說,書中語言很多鄙陋之處,不像王禹偁的風格,因此“不可據信”。但李燾也同時認為:史上記錄太宗之事,趙廷美做開封尹、趙德昭領貴州防御使,正與太祖傳太宗之前,讓太宗先領睦州防御使,后又做開封尹的行跡一樣。先領一個防御使,而后再做開封尹,這樣經由歷練,就可以順利接近帝位。因此李燾說:“恐昭憲及太祖意或如此,故司馬《記聞》亦云太后欲傳位二弟。蓋當時多有是說也。”恐怕昭憲太后也即杜太后和太祖當時的本意確實如此,所以連司馬光《涑水記聞》也說太后要傳位給太祖的兩個弟弟,那是因為當時很多人有這樣的傳說。

李燾的結論性意見是:雖然這個傳奇故實不可據為信史,但也“不可全棄”。他給出的方法就是“兩存其說”,并且相信太祖太宗的盛德,自能在后世為人明了,哪里是誣言,應該有人知道。

我的結論性意見是:“金匱之盟”可信。杜太后確有趙匡胤之后傳趙光義之提議;而趙光義傳趙廷美,再傳趙德昭,這個約定則未必為真;但一定是有一種宮內說法,涉及這個模式。而趙廷美、趙德昭也應該知道有此一說。比較有意味的是:趙廷美可能在認真期待此說的現實實現,在后來的記錄中,他甚至也有推演此說成真的努力。這樣,就有了覬覦皇位的權力再分配心思和動作。按照后來的邏輯倒推,趙廷美可能做事不謹慎,且有被他人“陰謀擁戴”的絕大可能性。但故實邏輯開始有了起點的時候,那就只能走向一個個節點,最后走向終點。邏輯起點,是“業”是“因”,節點與終點,是“果”,一個個“果”。在地球上,在金星與火星之間的這個星球上,無人能逃避因果。因果是宇宙絕對規律。趙廷美“覬覦”是“造因”之始,“幽死”是“結果”之終。

而趙普與盧多遜,這兩位大宋名相,則是趙廷美“幽死”的大力推手。

《建隆遺事》中的顧命大臣

還是要說到王禹偁和傳為他著的《建隆遺事》。

他的書中,趙普和盧多遜幾乎相當于趙匡胤的“顧命大臣”。那又是一個近于傳奇的故實。

說趙匡胤似乎知道自己就要“晏駕”,此前一天,就派中使宦官“急召”兩位名相入宮。在皇上寢閣,二位到了皇上病榻前。趙匡胤說:“我知道我這病肯定是不能醫治了。我要見二位愛卿沒有別的,因為有幾件事還沒有來得及施行,你們拿筆墨來,記錄我的話,我死后一定要盡力施行,如此,我‘瞑目無恨’了。”趙普等記錄的幾件事,都關系“濟世安民之道”,趙普、盧多遜二人看后,不禁嗚咽流涕說:“這些事,我們都會依照圣君您的宏謨來執行,但有一件大事,還沒有看到陛下指示。”老趙問何事,趙普等回道:“大宋還沒有立太子,陛下如果有萬一,諸王之中應該立誰啊?”趙匡胤說:“可立晉王。”趙普二人說:“陛下艱難創業,最后國家有了升平氣象;如此,自應由圣子受命為帝,不可從諸兄弟間論此事啊!臣等擔心一旦如陛下決定,大事一去,那可就不好回環啦。請陛下考慮成熟。”趙匡胤說:“我不忍違背太后的‘慈訓’。太后的意思是海內已經小康,但更應選一位‘長君’而不是‘幼君’來管理天下。我意已決,請諸公好好為我輔佐晉王。”說罷,令人取出御府的珠玉金器等賜給趙普、盧多遜,讓他們回到自己府邸去了。第二天,太祖崩。

此后,太宗知道趙普等人有這樣一番不利于自己踐祚的議論,對這二人就有了不滿。等到正式繼位后,就因為盧多遜與秦王趙廷美“謀逆”事有牽連,將他貶死在嶺表之地;趙普則因為有宮中婦人的暗中相助,免予一死。

大意如是。

《續資治通鑒長編》的作者李燾不信這個說法,認為這個“顧命”說法與前面的“再傳”說法,文字間相矛盾,好像趙普不知道有個“再傳”的說法似的。另外,太祖駕崩時,趙普已經罷相,正在外地做節度使,不可能與盧多遜同時為相。

李燾的結論性意見是:這一段故實,大有“污蔑君父”之惡,很有可能是盧多遜親黨干的活兒。因為趙普得罪人多,更與盧多遜不和,故“盧黨”大肆詆毀趙普,托名王禹偁,將這些事竄入到《建隆遺事》中。王禹偁乃是直言人物,多次遭遇太宗貶黜,所以“盧黨”群小借機來做此事,擴大影響,聳動視聽,嫁禍趙普。

我的結論性意見是:確如李燾所論,但趙普勸諫太祖不要傳弟而傳子,也即改變“兄終弟及”模式,回復“父死子繼”模式,應確有此事;盧多遜在心理天平上倒向趙廷美,并與之密切來往,商討大計,也應屬實;趙普與盧多遜關系惡化,更是實有其事。不同的是:一系列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已難考證,但根據后來史實倒推,則不難看到,這一段“顧命”故實,有與史實呼應的情節關系,就事件邏輯而不是具體細節而言,并非向壁虛造。

為趙炅辯誣:太宗不會謀害親侄

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不幸早死。

趙德昭,太平興國四年(979),太宗“乘勝取幽薊”不利,不予頒賞,他勸諫叔父要及時頒賞,遭遇太宗冷嘲訓斥,自殺,年三十二歲。南宋時,他的九世孫是宋理宗,十世孫是宋度宗,十一世孫是宋末三個幼主。

趙德芳,太平興國六年(981)病逝,年二十二歲。南宋時,他的六世孫是宋孝宗、七世孫是宋光宗、八世孫是宋寧宗。坊間往往稱趙德芳為“八賢王”,事實上不確。他死得確實太早了。

南宋,從孝宗開始,帝王譜系回歸到太祖一支。這是后話不提。

但是因為太祖這倆兒子都在青年時期死去,于是,趙廷美有了不安。

按照古來帝王辣手傳統,父子相殘、兄弟互害的故實太多了。唐太宗一手導演的“玄武門之變”,更是人所熟知,趙廷美也應該不陌生。他在不安中有些不知所措,一些動作也往往令人生疑。

趙廷美不安,可以理解。但將趙匡胤兩個兒子之死理解為太宗所害,此事在大宋朝很難定讞——沒有真實證據,不合推演邏輯。

我不信太宗謀害侄子說,認為這類說法還在“陰謀論”窠臼中打轉。“陰謀論”中,最常見的一個說法就是:趙德昭、趙德芳,如果不是被謀害,怎么會那么年輕就死掉?

讀五代史、讀宋史,會發現,那個時代,早夭的人物太多了。就這個問題,我愿意為趙炅辯誣。看看趙炅他自己的兒子,就知道,宋初,早夭幾乎是一個常見的生命現象。

太宗有九個兒子,長子元佐,次元僖,次即真宗皇帝,次元份,次元杰,次元偓,次元偁,次元儼,次崇王元億。

長子趙元佐瘋癲半世,卻獲長壽,到仁宗天圣五年(1027)去世,年六十二歲。

太宗二子趙元僖,是太宗非常喜愛的一個兒子,年紀輕輕時,就被任命為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封廣平郡王,后又進封陳王,改名趙元佑。趙元佐瘋癲后,太宗已經有意要他來繼承皇位。雍熙二年(985),以趙元僖為開封尹兼侍中,進封許王,加中書令。這是立為太子的節奏。淳化三年(992)的一個冬天早晨,元僖早入朝,正坐在大殿旁的一個廬幕中等待上朝,忽然覺得身體不適,就直接回府邸了。太宗知道消息后,趕緊起駕去看望兒子,但元僖病已重。太宗呼叫他,還能勉強應答,一會兒工夫,薨,年二十七歲。

史稱“上哭之慟,廢朝五日”,太宗哭泣得十分悲痛,五天沒有上朝。

元僖“姿貌雄毅,沈靜寡言”,他做京兆尹五年,“政事無失”。他死了以后,太宗一直追念不已,常常“悲泣達旦不寐”,成宿地痛哭,以至于不能入睡。甚至,還專門寫了《思亡子詩》給近臣們看。

元僖之死,還有另一種說法。

說元僖尹開封府時,太宗選了一批名士如呂端、張去華等人輔佐他,又為他娶了功臣李謙溥的女兒為妻。但元僖不喜歡李氏,卻迷戀侍妾張氏。張氏綽號“張梳頭”,應該是一個講究發型的美女。但這個女子心腸狠毒,智商不高,很想謀害李氏,自己來做夫人。淳化三年太宗生日前,家人要做壽禮。張氏預先花了萬金請人制作了一個帶有機關的黃金酒壺,一部分裝美酒,一部分裝毒酒。到了早上入朝見太宗時,元僖夫婦要率先上壽,張氏就為二人斟酒,先給元僖倒了美酒,又給李氏倒了毒酒。但沒有料到的是,夫婦二人無意中臨場互相調換了杯中酒。張氏躲在屏風后觀看,急得揪耳朵跺腳丫,但已經無濟于事。元僖飲酒后,到廬幕中,就覺得不適,已經昏憒不省人事,來不及正式賀壽,就被人扶上馬往府中走去,走在東華門外,還從馬上掉落下來,被人扶著勉強回到家中。回去后,就死了。太宗知道后,當即命人調查,很快破案。當事人都受到了極為嚴厲的懲罰:張氏和制作酒壺的匠人等,在冬至日被“臠釘”于東華門外,元僖府中的輔佐們都被貶官。

記錄這件事的是南宋文人王铚,在《默記》一書中。書中言,張去華的孫子張景山曾經說過這件事,張去華也因此事而貶官,所以張景山知道得很詳細。王铚看到的北宋國史記錄,說到此事,認為多有“微辭”,也即隱晦之詞。他認為張景山說的可能更真實。

史上記錄,往往有采自“坊間想象”者。關于趙元僖,就有另外一個記錄。

說寇準通判鄆州時,被太宗召見。太宗對他說:“知道愛卿深謀遠慮,你試著來為朕決斷一事——但這事不要驚動朝廷內外。此事,我已經與大臣議論很久了。”寇準問什么事,太宗說:“東宮趙元僖經常做不法之事,他日一定會有桀、紂般的惡行。打算廢了他,但東宮也有兵甲,我又擔心因此而招來禍患。”寇準說:“可以選一個日子,要東宮到某處去主持行禮大典,其左右侍衛都要跟著他去。陛下可以派人搜查東宮,如果真有不法之事,等他回來給他出示,隔開左右不要讓他人進來,這時,就是一個宦官的力量也可以做得。”太宗認為他說得對,就按這法子,在趙元僖的王宮搜查出了很多濫刑之器,有剜眼、挑筋、摘舌等刑具。趙元僖伏罪,這才選了后來的真宗皇帝為太子。

據說,這是宋人張唐英所著《仁宗政要·寇準傳》中的文字。

但這個記錄,與其他史實記錄差異太大,內中漏洞太多,很少有人相信。

太宗三子,就是宋真宗,平安一生,享年五十五歲。

太宗四子趙元份,死時年三十七歲。

他的兒子趙允讓,后來封為濮安懿王,其子就是后來即位的宋英宗。大宋曾有一場著名的“禮儀之爭”,史稱“濮議”。這一場爭論曠日持久,成為聳動朝野的文化大事件,過程復雜而又生動,簡言之,就是宋仁宗無子,而以濮安懿王之子趙曙為子并即位,那么,應該以濮王為皇考,還是以仁宗為皇考?卷入這一場爭論的有當時的著名大臣韓琦、呂誨、歐陽修、范純仁等,朝中分為兩派,各執一詞,各自有理。在禮制和禮治天下的文明邦國,這類出于孝道的爭論,就是天大的事件。這是后話,容當后表。

品牌:鳳凰聯動
上架時間:2015-01-14 17:42:00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鳳凰聯動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德市| 扬中市| 新和县| 永寿县| 友谊县| 阳山县| 石阡县| 睢宁县| 昌邑市| 洛阳市| 社会| 湘乡市| 龙口市| 宝山区| 井冈山市| 澎湖县| 夹江县| 建平县| 沁源县| 唐山市| 沅陵县| 偃师市| 伽师县| 宁远县| 晋宁县| 岳阳县| 南靖县| 建平县| 祥云县| 肇东市| 肇庆市| 司法| 图木舒克市| 壶关县| 临颍县| 科技| 宣恩县| 苏尼特左旗| 雷山县| 惠东县| 土默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