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
到5世紀前半期,慧遠有一個弟子,同時并是鳩摩羅什的弟子,叫做道生(歿于434年)?,F在蘇州虎丘還有一個生公說法臺,就是相傳“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地方。道生很聰明,得南北兩派之真傳,以為佛教還要簡單化,他相信莊子所說的,“得魚可以忘筌,得意可以忘象”,以為只要得到真的意思,只要抓住佛教的要點,則幾千萬卷半通不通的翻譯經典,都可以丟掉。印度佛教變成中國佛教,印度禪變成中國禪,非達摩,亦非慧能,乃是道生!他創了幾種很重要的教義,如“頓悟成佛”“善不受報”“佛無凈土”等?!吧撇皇軋蟆笔欠磳δ琴I賣式的功德說;“佛無凈土”是推翻他老師慧遠所提倡的凈土教;至于頓悟說,更是他極重要的主張,與頓悟相反的是漸修。佛家從數息到四禪定,從四禪定到四念處,都是漸修。只抓住一個要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是頓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我們聽慣了不覺得,其實在當時是一句大逆不道的話!因為如此,十二部大經典完全無用;所有一切儀式,如禮拜、懺悔、念經、念佛,以及寺觀佛像,僧侶,戒律,都成廢物;佛教起了大的革命!主頓悟的,叫做頓宗;主漸修的,叫做漸宗。那時《涅槃經》從印度輸入,尚不完成,僅譯成了一半;生公以為《涅槃經》小,說過“一闡提人(即不信佛教的)皆具佛性”,是更為極端的頓悟說。因此,舊日僧徒便說他“背經邪說,獨見忤眾”,把他驅逐出去。他臨走時,于四眾之中,正容起誓道:
若我所說,反于經義者,請于現身,即表厲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愿舍身之時,據獅子座!
后來《大般涅槃經》傳入中國,全部譯出,果然與生公之說相合。于是生公仍返江南。后來講經于廬山,踞獅子座而逝,很光榮。劉宋太祖文帝對于頓悟說,也很贊嘆提倡,從此頓宗漸盛。可見禪宗之頓悟說,實始于4世紀后的生公。
菩提達摩
現在要講到菩提達摩的故事了。
在5世紀(470年左右)劉宋將亡之時,廣州來了一位印度和尚,叫做菩提達摩。因達摩由南天竺出發,所以從海道。宋亡于479年。他到宋,宋尚未亡(舊說520年始到,不確。按:520年為梁武帝普通元年。),他到過洛陽,曾瞻禮永寧寺,事見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因這書中嘗說:“達摩到永寧寺(510年造,520年毀),自稱百五十歲?!彼麃碇袊?70年左右,到永寧寺大約在520年左右,所以他在中國住了五十年。當時一個年少的印度和尚到中國來,道不易行,所以自稱150歲,大概由于印度是熱帶,人多早熟,早生胡須,故自稱150歲,以便受人尊敬吧。他到中國后,將中國話學好,四處傳道,計在中國五十年,其道大行,尤其是北方。
達摩的教義,有兩條路:一是“理人”,一是“行人”?!袄砣恕本褪恰吧钚藕徽胬?,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圣等一”。因人的本性相近,差別無多,只須面壁修行,所以“理人”又叫做“壁觀”。所謂“壁觀”,并非專門打坐,乃面壁之后,悟出一種道理來。至于“行人”,就是從實行人的,內中又分四項:
(一)報怨行——就是“修行苦至,是我宿作,甘心受之”。意思是說,一切苦痛,都是過去積聚的,必須要“忍”,才算苦修。
(二)隨緣行——就是“苦樂隨緣,得失隨緣”。
(三)無所求行——就是一切不求,只有苦修,因為“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四)稱法行——就是性凈之理。
達摩一派,實為虛無宗派,因為他以為一切經諭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一部《大乘入楞伽經》,讀此一經,即已具足。
達摩一派,主張苦修,凡受教的,只準帶兩針一缽,修種種苦行,傳種種苦行的教義。
達摩一派,后來就成為楞伽宗,也叫做南天竺一乘宗(見《續高僧傳》中的《法沖傳》);因為楞伽就是錫蘭島,《楞伽經》所代表的,便是印度的南宗(參看唐僧凈覺的《楞伽師資記》、民國二十年北平??潭鼗蛯懕荆?
達摩一派,既為一苦修的秘密宗派,故當時很少有人知道,但為什么后來竟成為一大禪宗呢?說來話長,且聽下回分解。
三、中國禪宗的發展與演變
我們已經講了兩次:第一次講《印度禪》;第二次講的是《中國禪宗的起來》,這兩種禪法的區別,簡單說,印度禪法是漸修,中國禪法重頓悟,二者恰恰相反:前者是從靜坐,調息以至于四禪定,五神通,最合魏晉時清談虛無而夢想走到神仙境界的心理;后者不然,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辦法,這是中國的佛學者力求簡單化的結果。
原來在3世紀到4世紀時,中國佛學者對印度禪法已表示不滿;到5世紀前半期,出了革命的道生和尚,上次講過:他是慧遠的弟子,又曾從羅什受業,肯作深思,把當時輸入的佛教思想,綜合之,且加以考校,他有幾句很重要的宣言:
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義,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
這就是說,到這時候我們中國人可以跳過這些拘滯的文字,可以自己創造了,經論文字,不過是一些達意的符號(象),意義既已得到,那些符號便可扔到茅坑里去了,道生于是創造“頓悟生佛論”,說“善不受報”“佛無凈土”“一闡提人皆具佛性”,這是革命的教義,一切布施,修功德,念佛求生凈土,坐禪人定求得六神通,都經不起“頓悟”二字的威風。這么一來,當時的舊派遂起而攻擊道生的邪說,把他趕出建業,于是他只得退居蘇州虎丘山,后來大本《涅槃經》全部到了,果然說“一闡提人皆有佛性”。因此,生公的“頓悟成佛論”得著憑證而惹人信賴了,生公這種思想,是反抗印度禪的第一聲,后來遂開南方“頓宗”的革命宗派。
達摩禪法
當宋齊之際(約470年),從南印度來了一個和尚菩提達摩,先到廣州,后又轉到北方,在中國約有四五十年。上次也講過:他受空宗的影響很大,所以拋棄一切經典,只用南印度的一部小經典《楞伽經》四卷來教人,這是一個苦修的宗派,主張別人打我罵我,我都不要怨恨,所謂“逆來順受”,認為自己前世造下冤孽。他的禪法也很簡單,說一切有情都有佛性,只為客塵所障,故須面壁坐禪,認得凡圣等一,便是得道。故他們在行為方面是“忍”,在理智方面是“悟”。這就是“楞伽宗”,又名南天竺一乘宗,是印度傳來的叫花子教,過著極刻苦的生活,如達摩弟子慧可所傳的那禪師,“唯服一衣,一缽,一食”,再傳的滿禪師“一衣,一食,但蓄二針,冬則乞補,夏便通舍,覆赤而已。往無再宿,到寺則破柴,造覆,常行乞食”,在貞觀十六年(642年)滿禪師于洛州南會善寺倒宿墓中,遇雪深三尺,有請宿齋者,告曰:“天下無人,方可受爾請!”這個苦行的宗派,不求人知,不出風頭,所以不惹人注意,知道的很少。道宣在他的《續高僧傳》里對這派曾這樣說過:“人非世遠,碑記罕聞,微言不傳,清德誰序?深為痛矣?!?
但到7世紀時,此宗風氣漸變,刻苦獨行的人不多,漸趨于講誦注疏之學,故道宣又說他們“誦語難窮,勵精益少”。他們為一部《楞伽經》做疏或鈔(鈔即疏的注解),共有12家,70卷之多(也見道宣的《法沖傳》),可見這時的楞伽宗,已非往昔苦行頭陀的風味了。
到8世紀初,正當慧能在南方獨唱頓悟教義的時候,湖北荊州府玉泉寺有個神秀老禪師,聲譽甚隆。武后派人請他到長安(約701年,武后晚年)。既來之后,便往來于兩京(長安和洛陽)之間,備受朝野尊崇,號稱“兩京法王,三帝(按:謂則天帝,中宗,睿宗。)國師”。他自稱為菩提達摩建立的楞伽宗的嫡派,他死在紀元706年(武后死的次年),謚大通禪師,當代大手筆張燕公為之作碑。今日我們知道他的傳法世系為:
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第一次便發現于這個碑文里,但與道宣在《法沖傳》內所記不同,不過因為神秀地位極高,人都信此法系是正確的了。神秀的二大弟子義福和普寂,也被朝廷尊為國師,氣焰熏天。義福死于736年(開元廿四年),謚大智禪師,普寂死于739年(開元廿七年),謚大照禪師。嚴挺之作《大智禪師碑》,李邕作《大照禪師碑》,都用了上列的傳法世系,所以從701到739這四十年中,可以說是楞伽宗神秀一派勢力的全盛時代。
據最可靠的材料,神秀并未著書,現在倫敦及巴黎所藏敦煌發現的寫本中,有《五方便》一種,但非神秀作,乃是神秀一派人所作。其教義仍接近印度禪的漸修。如玄頤《楞伽人法志》上說:“禪燈默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出文記?!鄙裥闩R死時的遺囑是“屈,曲,直”三字。又如張說所作碑文說:“其開法大略,則慧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無后。趣定之前,萬緣盡閉;發慧之后,一切皆知。持奉楞迦,遞為心要?!边@可證明他的禪法仍是近于印度禪。普寂的禪法,據《神會語錄》及《壇經》上說:“凝神人定(止),住心看凈(觀),起心外照,攝心內證?!币部勺C明神秀教義之一部。當普寂、義福的氣焰方張的時候,開元廿二年(734年)河南滑臺(即今滑縣)的大云寺來了一個神會和尚,他居然大聲疾呼要打倒偽法統,在大會上宣言:弘忍并不曾傳法與神秀,真正的第六代祖師是他的老師嶺南慧能。
六祖慧能
原來在7世紀末8世紀初,中國另起了一個浪漫的大運動,使中國佛教起一個大革命,革命的首領就是一個不識字的廣東佬,神會口中所說的慧能和尚。自從7世紀晚年,弘忍死后,他的兩大弟子,神秀就稱為北宗的大師,慧能也成為南宗的大師?;勰苁菑V東新州人(現在新興縣,在高要的西南),他住過廣州,后來住在韶州的曹溪山,故后人皆稱為“曹溪派”。又因為他在最南方,就稱為“南宗”。他所提倡的一種革命的教義,就是“頓悟”。他是個不大識字的人,靠著砍柴過日子,他的成功全靠自己大膽的努力。他死于713年(開元元年),留傳下來的只有《壇經》一書。但這書也經過了許多變遷:民國十五年(1926年)我在倫敦看見的敦煌唐寫本,約12000字,可說是最早的一個本子;去年(1933年)在日本看見的北宋初(970年,宋太祖開寶間)的《壇經》,分兩卷,已加多了2000字;明本又加多了9000字,共計約24000字。但這部法寶《六祖壇經》,除《懺悔品》外,其余的恐就是神會所造的主人贗鼎。慧能的教義可分幾點說:
1.自性三身佛他說:向來勸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勸你歸依自性三寶,三寶都在你心里——歸依覺(佛),歸依正(法),歸依凈(僧)這是自性的三寶。他又說:向來人說三身佛;我今告訴你,三身佛卻在你自己色身中——見自性凈,即是清凈法身佛;一念思量,化生萬法,即是自性千萬億化身佛;念念善,即是自性圓滿報身佛。他又說:我本性元來清涉,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勰芙倘耍笾既绱?。后人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是此意。此意還是源于“凡圣等一”,故人人都可以頓悟成佛的。
2.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自性自度;煩惱無邊誓愿斷——自心除;法門無邊誓愿學——自心學無上正法;無上佛道誓愿成——自悟即佛道成。
3.無相懺悔永斷不作,名為懺悔。
4.摩訶般若波羅密法“摩訶”之意即是大,所謂“性含萬法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般若”之意即智慧,所謂“一切時中,念念不忘,常行智慧”;“波羅密”之意是到彼岸,所謂“離境無生滅,如水永長流,即名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