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時代,有一個國王,想找一個宰相,后來找到一個可以當宰相的人。先說要殺他,經人解說,于是要他用一個盤子,盛上滿盤子油,從東城捧到西城,不準滴出一滴,否則即殺頭。這個條件,很不容易做到。他走到路上,有他的父母妻子哭他,他沒有看見。有頂美的女人,從他身邊走過,看的人不知有多少,他沒有看見。后來忽然又來了一個瘋象,嚇得滿街的人,亂跑亂跳,可是他一心一意在盤子上,仍然沒有看見。不久又遇到皇宮失火,一時救火搶火,鬧得紛亂不堪,并且在殿梁上的一窠蜂子,被火燒出,到處飛著螫人,這人雖然被螫了幾下,可是始終沒有感覺到,仍然專心致志地捧著油盤往前走。最后,他竟達到了目的地,一滴油也沒有滴下來,于是國王便拜他做宰相,以為一個人做事,能夠這樣專心,便是喜馬拉雅山,也可以平下來,何況其他?
在11世紀時,中國的法演和尚,也曾經講了一個故事。其目的在教人自己找辦法。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大廟,叫五祖寺,寺中有一個和尚,人問他禪是什么,他說:“有兩個賊,一個老賊,一個小賊。老賊年紀老了,于是一天他的兒子問他:‘爸爸!您老了,告訴我找飯吃的方法吧!’老賊不好推卻,便答應了,一到晚上,老賊就把小賊帶到一富人家,挖了一個洞,進到屋里。用百寶囊里的鑰匙,將一個大柜子的鎖開開,打開柜門,叫他兒子進到里邊。等他兒子進去了之后,他又把柜子鎖了,并且大喊:‘有賊了!有賊了!’他便走了。富人家聽說有賊,趕緊起來搜查,搜查結果,東西沒丟,賊也沒有看見,仍然睡去。這時鎖在柜子里的小賊,不曉得他父親什么用意,只想怎樣才能逃出去,于是就學老鼠咬衣裳的聲音,一會兒,里邊的太太聽到,就叫丫環掌燈來看衣服。剛一開柜子,這小賊一躍而出,一掌把丫環打倒,把燈吹滅,竟逃走了。富人家發覺后,又派人直追。追到河邊,這小賊情急智生,把一塊大石頭,拋在河里,自己繞著道兒回去了。到得家里,看見他父親正在喝酒,就埋怨他父親為什么把他鎖在柜子里。他父親只問他怎樣出來的。他把經過說了之后,老賊便捻髯微笑道:‘你以后不愁沒有飯吃了!’像這小賊能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便是禪了。”
上面兩個故事,一個是印度的,一個是中國的。從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出印度禪與中國禪的區別。因為印度禪是要專心,不受外界任何影響;中國禪是要運用智慧,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打破障礙,超脫一切。印度禪重在“定”;中國禪重在“慧”。
二、中國禪宗的起來
往往一個故事,有兩個不同的說法。從前有一個裁縫,辛辛苦苦地省下錢來,送他兒子念書,他自己仍舊做工。有一次,兒子寄信回家要錢,裁縫不認識字,請隔壁一個殺豬的看信。那個屠戶也只認得幾個字。便念道:“爸爸,要錢,趕快拿錢來!”裁縫聽了很生氣,以為兒子從小學念到中學,從中學念到大學,還不知道一點兒禮貌。后來有一位牧師來了,問裁縫為甚生氣。裁縫把原委告訴他,牧師說:“拿信給我看看!”牧師看了信,便說道:“你錯了!這信上明明寫著:‘父親大人膝下:我知大人辛苦,老是不敢多用錢。不過近來有幾種必不可少的書籍和物件要買,我的鞋子也破了,我的襪子也穿了,希望大人能寄給我半鎊錢,我很感激,倘若能寄一鎊的話,那更感激不盡!”裁縫聽了,很高興,并且問牧師說道:“信上真的是這樣寫的嗎?如果是這樣,我立刻就寄兩鎊錢去。”這便是一個故事的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殺豬的說法,一種是牧師的說法。
現在講中國禪宗的起來,也有兩種說法:
(一)舊說,也可以說是殺豬的說法。相傳靈山會上,釋迦拈花,只有大迦葉微笑,于是釋迦將“正眼法藏”傳給大迦葉。從大迦葉以后,一代傳一代,傳到二十八代,便是菩提達摩。達摩在梁武帝時(520或526年)到廣東。從廣東到金陵(南京),見過梁武帝,因為武帝不懂“正眼法藏”,于是達摩渡江而去,并且有“一葦渡江”的傳說。渡江后,至北魏,住河南嵩山,面壁九年。當時他有兩個弟子,一個叫慧可,達摩很賞識他,于是將法傳與他。從達摩起,為東土的第一代,慧可為第二代,再傳僧璨為第三代,道信為第四代,至第五代為弘忍。五祖弘忍在湖北黃梅縣修行,他門下有兩大弟子:一個有學問,叫做神秀;一個沒有學問,是廣東人,叫做慧能。當時一般門徒,以為傳老師衣缽的,一定是班長神秀,對于外來的廣東佬,很瞧不起,只叫他做劈柴挑水的工作。一天,弘忍欲傳法,召集門徒,令各作一偈,誰作得好,便傳衣缽。當時大家都毫無疑問地以為是班長,但神秀也不敢直接交卷,只題一偈于墻上,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五祖看了,覺得也還不錯,以為一個人能夠這樣修行,也可以。當時交白卷的門徒,個個都把神秀所做的偈,念來念去,被廚房里的慧能聽見了,也做一偈,請人題在壁上。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看見了,說:“不行!”用鞋將偈擦去。但到半夜,五祖竟親至廚房,將法傳與慧能,令他即速逃走,躲過幾年,方可傳道。
慧能走了之后,大家知道五祖已將法傳與廣東佬慧能,都很驚訝,就去追他,不過追不到了。
慧能到了廣東,躲了許多年,才公然傳道。但那時神秀已在北方自稱六祖了。慧能只能在南方傳道,正好像孫中山先生當時只能在廣東一帶宣傳國民革命一樣。
慧能后有二大弟子:一為懷讓,一為行思。懷讓后又傳馬祖(道一),行思后又傳石頭(希遷)。馬祖石頭以后,宗派更多,總之,從如來拈花,到南能北秀,南派五宗,這是舊說。
(二)新說:也可以說是牧師的說法。所謂牧師的說法,以為前二十八祖的傳說、拈花微笑的故事,都是假的,這些考證,說來很長,我只講一點兒。
二十八祖之前二十三祖,還有一點根據,因見于《付法藏因緣傳》,(按:此書六卷,元魏吉迦夜等譯。)這書乃是敘說印度北方罽賓國一個學派的傳授,和禪宗并沒什么關系,而且印度人對于歷史很不重視。印度向來沒有歷史,所以印度人向來沒有歷史的眼光,缺乏時代的觀念,后來西洋人用希臘的材料(如亞力山大東征等事),和中國的材料,才勉強湊成一部印度史。因此,《付法藏因緣傳》所說的,也不見得可靠。即就該書記載而言,到了二十三代師子和尚,因為國王反對佛教,他被國王殺了,罽賓國的佛法在那時也就絕了,后來講佛法傳授的,因為講不過去,不得不捏造幾代,以便傳到達摩,當中加了四代,至達摩便是二十八代。此二十八代,就有兩種說法,現在所傳的與從前的不同。我上次說過:保存古代禪學史的,一為唐代敦煌的材料,一為日本的材料。從上面兩種材料,足以證明現在所傳的二十八代,始于北宋杭州契嵩和尚的偽造,(按:契嵩始作《傳法正宗定祖圖》,定西天之廿八祖,謂《付法藏因緣傳》可焚云。)即將原有之二十四五七代改易,將二十六代升上去,并捏造兩代。此種說法,曾經宋明宗明令規定(按:嘉祐七年,即1062年,奉旨把《定祖圖》收入藏經內。),從《傳燈錄》一直傳到現在。
由此可見佛家連老祖宗都可以作假!
中國禪學的萌芽
我們現在拿敦煌本一看,還可以看出當時禪宗爭法統的激烈。大家都知道中國只有六代,至于印度,究竟有多少代呢?有的說八代,但釋迦與孔子同時,到梁武帝時約千余年,八代總不夠吧?于是有二十八代說。但師子殺頭了,于是有二十三代說,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九代說,甚且有五十一代說。優勝劣敗,折中起來,于是采取二十八代說。
關于二十八代說法的變遷,既有敦煌的本子及日本的材料可證,我曾在《記北宋本六祖壇經》那篇文章里,列了一個關于二十八代傳法世系的傳說異同對照表,可以參看。
如上所說,佛家對于老祖宗都可以作假,其他自可想而知。常言以為達摩未來中國以前,中國沒有禪學,也是錯誤。關于古代禪宗的歷史,有兩部可靠的書。一是梁慧皎作的《高僧傳》(止于公元519年),一為唐道宣作的《續高僧傳》(《自序》說“始距梁之始運,終唐貞觀十有九年”,即止于645年)。在慧皎著書的時候,達摩還沒有來,《高僧傳》中已有21個學禪的,可見梁代以前,即已有這些個學禪的了。
至《續高僧傳》中,有133個學禪的,到唐初止。這都有史可考。并且自后漢末至三國,已有許多書談到學禪的方法,可見中國從2世紀就有了禪學的萌芽。到了晉代(2世紀的晚年),敦煌有名安世高的,譯出《道地經》《大安般經》等書,有支曜譯出的《小道地經》。3世紀的晚年(284年),有竺法護又譯出一本大的《修行道地經》。到了晉末,大約是404年,長安有一位大師鳩摩羅什,譯出大批佛書。這是就北方說,至于南方,410年,廬山也有一位印度和尚名佛馱跋陀羅的,翻譯了一本《達摩多羅禪經》,當時慧遠還請了許多印度和尚幫助他。頂好笑的,剛才我不是說過菩提達摩嗎?《達摩多羅禪經》是410年就譯出來的,(按:達摩多羅亦古梵僧名:有四人。)菩提達摩是于五百年以后才到中國,乃后來講禪宗傳授的,竟把兩個人混作一個,或稱為“菩提達摩多羅”!在梵文中,菩提達摩是Bodhi dharma,達摩多羅是Dharmatrata,明是兩字,豈可混為一談?總之,我們要知道在達摩以前中國就有人學禪了。說達摩未到時中國沒有禪學,那完全是錯誤的。
佛道通氣
上次說過,修了安般法門,可以得到五神通,即天耳通,天眼通,如意通,他心通,宿命通等。當這種調和呼吸、修練神通的法門盛行的時候,正是魏晉士大夫崇拜老莊,談論虛無,夢想神仙的時候。因為佛教最高的境界,是涅槃,是四大皆空,和道家的虛無相似;又有各種方法可以學到順風耳、千里眼種種神通,也近于神仙之術;所以佛道兩教,在當時很能發生關系。3世紀時,中國最著名的和尚道安便把佛法看作“升仙之奧室”,他曾說過,從一數到十,從十數到一,無非期于“無為”和“無欲”,以得到最高的“寂”而顯神通。例如他《序安般經注》上說:
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禪寓骸以成定;寄息故有六階之差,寓骸故有四級之別。階差者,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級別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無欲。
既“無為”又“無欲”,便可到最高的“寂”。到“寂”以后,便神通廣大:
舉足而大千震,揮手而日月捫,疾吹而鐵圍飛,微噓而須彌舞。
后來慧皎也曾說到禪的最高境界,在得神通,仿佛與神仙相似。例如論《習禪》,他說:
禪用為顯,屬在神通。故使三千宅乎毛孔,四海結為凝酥,過石壁而無壅,擎大眾而弗遺。
佛教“簡化”
當3世紀到4世紀間,時人已有主張整理佛教的了。中國固有的宗教,向無天堂地獄之說,也沒有靈魂輪回之說。不過鬼是有的,但鬼也可以餓死。印度方面,則上有三十三天,下有一十八層地獄。所以自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中國人好像“小巫見大巫”,驚嘆佛教的偉大,五體投地地佩服,于是大批翻譯佛教的經典,但經典漸漸地太多了,教義太偉大了,又覺得不能完全吞下,于是又想把佛教“簡化”起來。上次說過,佛教要義在慧定,慧幫助定,定幫助慧,互相為用。當時人覺得印度禪太煩瑣,像什么數息啦,什么四禪定啦,什么四念處啦……因此,江西廬山有一位慧遠大師(按:道安的高足弟子),自創一宗,就是凈土宗;并結一社——一個俱樂部,叫做蓮社。他以為佛門的精義,惟在“禪智”二字。他嘗說:
三業之興,以禪智為宗。……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然則禪智之要,照寂之謂。
不過從前的禪,既覺得過于煩瑣,自有簡化的必要。當時從印度傳入一種《阿彌陀經》,很簡單(按:只一千八百余言,人稱為《小經》。)。上次所說的印度禪,有五種安般法門,其中的念佛觀便是凈土宗的法門,《阿彌陀經》便是念佛觀的經典。此經外,尚有《無量壽經》等。經中說西方有一凈土,叫做極樂國。那里有無量福,無量壽,無量光;有阿彌陀佛(按:梵語Amita,即無量之義。);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草,花鳥都能念經,滿地盡是琉璃。欲至其地,惟有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兩字,梵音讀作“哪嘛”(Namah 或namo),是敬禮的意思。只要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到極樂世界。何等簡單!這就是當時佛教簡單化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