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滌清塵慮,尋回初心(2)

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里,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他正送花到佛殿時,巧遇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欣喜地對她說道:“你每天都這么虔誠地來并以鮮花供佛,依據(jù)經(jīng)典,常以鮮花供佛者,來世當?shù)们f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高興地回答:“這是應(yīng)該的,每天我來寺禮佛時,感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一樣的清涼,但是,一回到家中,就開始心慌意亂。請問禪師,我們一個家庭主婦,如何才能夠在瑣碎煩悶的生活中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xiàn)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于每天換水,并且于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爛,腐爛后的花梗很難吸收到水分,鮮花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說道:“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道理也是這樣的。我們生活環(huán)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只有不停凈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zhì),并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掉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信徒聽后,欣喜地施禮感謝道:“謝謝禪師的開導(dǎo),希望以后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寺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無處不是禪意,又何必非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有人說:心靈的困窘,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貧窮。你若能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也可以活得很快樂,那么就能保持內(nèi)心寧靜和安詳了。有很多人是需要靠著外在的麻醉和熱鬧,來感覺自己的存在,而真正充實的人,對于聲色犬馬則有免疫力。靈魂若找不到目標,就會迷失;拯救自己的靈魂,比得到全世界更有價值。

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每天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穿行,在嘈雜喧囂的環(huán)境中忙碌。我們渴望在疲憊的奔波中獲得輕松的釋放,在夜深人靜的安寧中為自己莫名的孤獨找到平靜的理由,我們甚至期待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能出現(xiàn)向往已久的輝煌,幻想著以自己平庸的能力創(chuàng)造出非凡的成績。我們不停地在為我們的心靈祈禱著,因為只有心靈的不懈和滿足,才能使我們感受到人活著幸福的意義。

人生并非盡如人意,我們常常感受到生活中有太多難以排解的無奈和缺憾。也許是夢想得不到實現(xiàn),也許是得到的離你所期待的相去甚遠,但是我們總是能夠在這樣的無奈中堅持著,我們承認自己的平凡,卻不曾放棄追求哪怕只是瞬間的完美。其實,如果我們能夠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我們就不會去過分計較耕耘與收獲的比例,也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無奈和缺憾,人生也就會多了很多樂趣。

把一切不如意看作是自己心靈提升的過程,自己頓悟的過程,把自己的身心沉淀再沉淀,直到沉淀成一池清水,純潔如初!

讓心靈平靜歸于自然

找點閑暇,可以讓心靈平靜歸于自然;積點閑錢可以讓生活恬淡有味;忙里偷閑,可以讓身體輕松愉悅;來點閑情,可以讓日子如白云悠悠,寵辱不驚;功名利祿等閑視之,可以讓人生淡泊寧靜;做個等閑之輩,可以閑看庭前花開花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命需要許多角落,而閑適是一個不起眼的抽屜,盡管里邊沒有因為仰仗物力所獲得的財富、地位和高貴,但至少能讓自己在忙碌的世界保留一份從容和寧靜,供心靈自由信步出入。腳踩大地,身在人世間,心存星空處,忙里偷閑,閑庭信步,沒有觀眾只見心靈獨舞,獨成一幕婆娑風景。

世界上的良藥,每一種只能治一種疾病;心靈的良藥—智慧與慈悲,卻可治愈一切病苦。人們常常嚷著要去尋找內(nèi)心的平和,其實它一直都在,從不需要你去尋覓。當你從為欲望而勞役終日的忙碌中靜下來時,自然會感覺到它。

卸下面具,放下包袱,活得自然一點吧

人啊,活得自然一點吧!你本來是用灰塵、沙子和泥土制造出來的,你還想成為比灰塵、沙子和泥土更多的東西嗎?—畢希納《給思想者》

這話乍一聽,似乎不太“鼓舞人心”,有幾分頹廢之意,細細琢磨,卻很有道理,甚至可以說深諳人生真諦。

人本就是自然的產(chǎn)物,來自于泥土,最終還要回歸泥土。

活得不自然的人,常常自視甚高,總妄圖以征服者自居,以地球的主人自居。

“征服大自然”,這就是人類喊的一句最不知天高地厚的口號。事實證明,人類每一次對大自然的征服,都會帶來大自然的無情報復(fù),一場場日益肆虐的沙塵暴就是明證。如今,在大西北植樹種草恢復(fù)生態(tài)平衡,則說明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懂得,還是活得自然些為好。

群體如此,個人也不例外。有句俗話說“一個人渾身是鐵能打多少釘”,現(xiàn)代科學也證實,一個人的肉體價值:脂肪能造七條肥皂,石灰質(zhì)能刷白一小間房,碳含量能造20磅焦炭,磷含量能造2200根火柴,鐵質(zhì)可鑄一枚一英寸鐵釘,還有一小勺硫磺。

多想想這句俗話,想想這一組數(shù)據(jù),會有助于使一個人活得自然些,遠離驕狂、虛妄、征服者的心態(tài),與他人和諧,與大自然和諧。

《菜根譚》說得好:“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活得不自然的人,多是欲望重壓下的苦力。

加拿大的飛人約翰遜,要是能自自然然地訓練,自自然然地比賽,將是享譽一時的世界田徑一流高手。可惜他求名太急,不“自然”地服用了興奮劑,結(jié)果終身被禁賽,身敗名裂。

尼采說:“人生的幸運,就是保持輕度的貧困。”當一個人被非分之欲燒得不可自已的時候,想想尼采這句話,會有助于退燒降溫,回歸自然。

人,來不知從何處來,去不知向何處去,來非自愿,去更非本意,幾十年光景,稍縱即逝。自然地來無法選擇,自然地去又無法抗拒。人,唯一有所作為的就是在有限的生涯中爭取活得自然些,如同“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活得瀟灑些,好似“山間明月,江上清風”。卸下面具,放下包袱,活得自然一點吧!

喚回童年的純真

人的本性是純真、清凈的,但常受后天環(huán)境所影響。若能常保赤子之心,良知良能即能發(fā)揮出來。

有兩則小故事,很值得與大家分享。

第一則是描述一位太太,因為要幫先生的事業(yè),而無法親自帶孩子,于是請了一位很有愛心的保姆。那是一位很年輕的小姐,她十分用心地帶那可愛的小寶寶。每天當她要回家時,都會很自然地把孩子摟過來親親說:“明天見喔。”然后才搭車回家。

有一天,這位太太回來晚了,因那位小姐又跟別人有約,所以匆忙地向小孩說了再見,就轉(zhuǎn)身跑出去,進入車內(nèi)。沒想到那孩子也跟著她跑出去,追著車子放聲大哭。

車子剛開動,突然又停了下來。大家都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只看到那位年輕的保姆從車內(nèi)走出,將孩子摟過來親了又親,然后揮揮手說再見。那小孩原本哭得淚汪汪的,這會兒竟然笑了。

小孩的這種表現(xiàn),就是天真之愛。每天他都以親親、再見和保姆結(jié)束一天愉悅的相處。因為那一天比較不尋常,小孩就覺得很不習慣。人的習慣就是這樣從小培養(yǎng)出來,而且覺得所得到的是應(yīng)該的。如果失去了,就滿心不甘。這是受后天環(huán)境培養(yǎng)而形成的。

另一則故事是:有位媽媽帶著小女兒到飯店,點了菜正要吃飯時,小女孩天真地問:“媽媽,我們是不是要祈禱呀?”

媽媽看到飯店里那么多人,要在這里祈禱實在很不好意思,但又不方便對女兒說。正在猶豫之際,突然聽到老板大聲地說:“妹妹,你可以祈禱呀。現(xiàn)在就可以開始。”

小女孩就以天真、稚嫩的聲音,唱起詩歌。在飯店用餐的人看到她那么可愛,也都放下碗筷,靜靜地聽她唱歌。小女孩唱完后,大家都露出愉悅的笑容。

一個天真的小女孩,她的詩歌祈禱,讓飯店里所有的人都為之動容,飯店里原本是喧嘩、吵鬧的,只因為有這么一位天真小女孩的歌聲,讓大家虔誠的愛也同時啟發(fā)出來,這即是清凈的本性所發(fā)揮的良能。

可是,我們不僅忘卻了童年的那份童真,也早沒了少年時候“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邁氣概。我們有太多的理由去抱怨、有太多的不滿去發(fā)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有太多的責任要承擔。我們就像一個個不停旋轉(zhuǎn)的頭陀,從不肯休息一下,從不肯放松一下。我們自嘲的認為“世界是我們的,也是兒子們的,但最終是那幫孫子們的”。我們自視被漠視和淡忘的群體,我們不斷用自己的方式拼搏著、努力著、奮斗著,我們總覺得自己有著令人擔憂的現(xiàn)狀、年輕脆弱的心靈以及無處安放的青春和夢想……

其實,我們誤解了我們自己,我們把一些困難看得過于強大,我們把一些陰暗面無形擴大化,以至于我們喪失了一些最純真的東西。我們可以嘗試給自己減減壓,給自己放放假,陪親人旅旅游,和愛人逛逛商場,給小孩講講你的童年的故事,和同學朋友經(jīng)常小聚一下,給久違謀面的老友打打電話、吹吹牛,讓自己好好享受親情、愛情和友情。放松放松自己的心情、調(diào)整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你會發(fā)現(xiàn)工作效率會高起來,心情會美麗起來,人會精神起來。要保持一顆童心,喚回那份童真。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會如此的強大,強大得和奧特曼一樣。

永葆你的童心

最難懂的是我們的心,因為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但孩子就不同了。

如果有人問:“人生最無憂無慮的快樂在哪里?”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會說是在兒時。

那時的純潔、天真和歡笑都是那么的令人懷念。長大以后,生活變得復(fù)雜艱辛,一個人孤獨地站在世界上,端著架子、想著票子、還要梗著脖子。奮斗到最后,還可能會無奈地發(fā)現(xiàn),一直以來苦心經(jīng)營孜孜追求到的,竟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

也許,孩子無憂的快樂,恰好是因為看問題的視角不同,所以容易滿足。也可能,孩子天真無邪的內(nèi)心更能體驗到真實的東西。

假期里,一位富翁父親帶著兒子去農(nóng)村體驗生活,他想讓從小錦衣玉食的兒子知道什么是窮人的生活。他們在一家最窮的人家里待了兩天。

回來后,父親問兒子:“旅行怎么樣?”

“好極了!”

“這回你知道窮人是怎么過日子的了?”

“是的!”

“有何感想?”

兒子興致勃勃地說:“真是棒極了,他們一家人真富有啊!咱家只有一只貓,我發(fā)現(xiàn)他們家里卻有三只貓。咱家僅有一個小游泳池,可他們竟有一個大水庫。我們的花園里只有幾盞燈,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還有,我們的院子只有前院那么一點草地,可他們的院子周圍全是大片大片的草地,還有好多好多的牛羊雞鴨、瓜果蔬菜!”

兒子說完,父親啞口無言。

接著兒子又說道:“感謝父親讓我明白了我們有多么貧窮!”

同樣的一個世界,因有童心便截然不同。孩子的世界充滿了美好,他們眼中的世界永遠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貧窮與富有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快樂與悲傷的界限也不再那么明確。在孩子的眼里,小小的驚喜可以被他們擴大成千百倍的快樂。哪里還會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呢?

現(xiàn)代社會的諸多疾病,如憂郁、焦慮、躁狂等心理疾病看起來神神秘秘,而其病因卻往往是生命中最簡單的東西。患病,其實在多數(shù)情況下僅只是由于我們失去了童心。

失去了一顆單純的心,太過于盲目地去追尋嘈雜的外在物質(zhì),精神空虛沒有著落,甚至失去目標,不知為何人、為何事而活。弄不懂自己為什么就是快樂不起來。不知不覺間就讓各種奇奇怪怪的疾病給纏上了。

純潔無瑕的童心,是我們內(nèi)在地本有的一種能量體。其本有的熱情會自然散發(fā)出無盡的快樂與滿足。丟失了它,這樣一個能量體就消失了,所以我們會憂郁、生病、不快樂。找回了它,許多病也就不治自愈。

擁有童心不等于幼稚,相反是一種成熟和超脫的表現(xiàn)。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年過古稀,還經(jīng)常與自己的曾孫一起騎竹馬玩,因為童心不泯,他在那個時代竟活到85歲的高齡。

如果我們既擁有了成長的經(jīng)驗智慧,又能保持一顆童心,簡單剔透,那生命又何累之有?何病不除?

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生活是用來享受的

有三只毛毛蟲在河邊的草叢里商量事情。它們從遙遠的地方爬來,為的是河對岸那片著名的花園。那里的花千姿百態(tài),因此花蜜種類奇多,各有風味。它們也想去飽嘗一番。

一個說:“我們必須先找到橋,然后從橋上爬過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搶在別人的前頭,占領(lǐng)含蜜最多的花朵。”

一個說:“在這荒郊野外,哪里有橋?我們還是各造一條船,從水上漂過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盡快到達對岸,喝到更多的蜜。”

一個卻說:“我們走了那么多的路,已經(jīng)疲憊不堪了,現(xiàn)在應(yīng)該靜下來休息兩天。”

另外兩個很詫異。“休息?簡直是笑話!沒看見對岸花叢中的蜜都快被人喝光了嗎?我們一路風風火火,馬不停蹄,難道是來這兒睡覺的?”

話未說完,一個已開始爬樹,它準備折一片樹葉,作為船,讓它把自己帶過河去。另一個則爬上河堤的一條小路,它要去尋找一座過河的橋。

剩下的一只躺在樹蔭下沒有動。它想,喝蜜當然舒服,但這兒的習習涼風也該享受一番。于是就爬上最高的一棵樹,找了片葉子躺下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子王旗| 鹰潭市| 改则县| 仁寿县| 美姑县| 瑞丽市| 嘉善县| 扶沟县| 大连市| 苗栗市| 巴楚县| 察哈| 三门县| 彰武县| 清新县| 托克托县| 玛曲县| 遵义县| 衡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南安市| 泾阳县| 嵊泗县| 黔南| 舞阳县| 奇台县| 广丰县| 东方市| 盈江县| 深水埗区| 云龙县| 新源县| 阿荣旗| 兰考县| 瑞丽市| 自贡市| 日照市| 荥经县| 河南省| 贵定县|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