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美國的新一代(7)
- 光榮與夢想4:1932~1972年美國敘事史
- (美)威廉·曼徹斯特
- 2615字
- 2015-08-04 15:23:41
白修德在《總統的誕生》(1968)中寫道:“在越南的事業是美國近半個世紀的事業,這項事業讓整個世界明白……如果當今已有一個雖然還很脆弱的世界秩序,這個世界秩序也是美國在20世紀的4次戰爭中用40萬美國人的生命換來的。”約翰遜總統認為“匆忙撤出”就意味著“對整個世界宣布我們不信守約定,不支持自己的朋友”。《時代周刊》對那些不同意這一說法的人這樣解釋:
……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南越……如果美國不能或者不打算將越南從困境中拯救出來,任何亞洲國家都不會再相信美國,這樣的話,失去整個東南亞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如此的撤退所帶來的后果是無法想象的。為了支持派遣部隊趕赴越南,羅伯特·麥克納馬拉與參謀長聯席會議直率聲明,稱如果不這么做,那么在世界的另一端,情況將會嚴重惡化。萊曼·l·蘭尼茲爾將軍在代表參謀長聯席會議講話時預言,一旦越南共產黨取得勝利,“我們將會失去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亞洲地區”。而馬克斯韋爾·泰勒將軍則自信地認為一定能在與游擊隊的對抗中取得勝利,正如他所說的,“北越連常規轟炸都禁不起”,他告訴肯尼迪總統,派遣“一支美國的軍事特遣部隊”是“至關重要的”。
所有這些說法都是毫無道理的,肯尼迪政府如果并不認為有義務將古巴旅從注定要失敗的海灘戰場上撤回,那它也不欠吳庭艷什么。而且,艾森豪威爾的信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因為吳庭艷已經公開藐視了采取“必要的改革”的義務。他在1956年還拒絕在越南實行全民選舉。對他而言,就算美國與他同受條約的束縛,要他按照規定履行條約也是十分荒誕可笑的,更何況根本就沒有這項條約!
使華盛頓無法拋棄西貢的真正壓力是來自國內政治的。麥肯錫已經死了,但是民主黨和共和黨都非常擔心吳庭艷會成為第二個蔣介石。而尤其諷刺的是,美國竟然犯了與當初給蔣介石出謀劃策時同樣的錯誤,盡管這是個政治問題,但他們仍給予了軍事上的援助。犯這種錯誤的一個原因是國會山那些權威人士的態度。這些人物對參謀長聯席會議抱有很大信心,卻不相信國務院亞洲司的政治官員。另一個解釋是內閣成員性格特征的差異導致了這個結果。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他們都曾在越南問題上向白宮諫言。麥克納馬拉做事果斷、雷厲風行,而臘斯克則膽小懦弱、敷衍了事。所以,美國國防部獲得發言權必然是更有說服力的。
在艾森豪威爾任期的后幾年,越南還相對較為和平穩定。每年美國派遣800名軍事顧問,并且提供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足以維持越南當時的局勢。到了1960年12月,也就是肯尼迪總統宣誓就職前的一個月,吳庭艷的對手宣布建立民族解放戰線。在獨立宮,他們將民族解放戰線命名為“越共”。起初,吳庭艷并不擔憂,在上一年秋天,他輕易阻止了一場試圖謀反的政變,當時約翰遜副總統問他想不想要美國軍隊增援,他回答不需要。但盡管那時他說陸軍部隊沒必要支援,還是承認需要其他一些援助,于是肯尼迪總統同意派遣一支400人的特種部隊(綠色貝雷帽)接受訓練任務。美國承諾派兵支援越南軍隊,這還是第一次。
1961年5月初,新任美國駐越大使小弗雷德里克·e·瑙爾汀抵達西貢。前任駐越大使曾試圖說服吳庭艷,可依舊無功而返,他自己還變成了不受歡迎的人。瑙爾汀決定吸取教訓,不想重蹈覆轍。現如今,越南民族解放陣線(越共)的破壞活動已經很猖狂了,連那位愛裝腔作勢的總統都不得不對其俯首稱臣。當時,鄉村的環境還在不斷惡化,而越共游擊隊正四處活動,伺機暗殺鄉村首領。據美國中央情報局估計,戰爭的關鍵時刻即將到來。與此同時,他們還警告,西貢當局實施的獨裁政策和縱容貪污腐敗的錯誤舉措,勢必會引發人們對吳庭艷政府執政能力的質疑。
在華盛頓,人們不斷要求白宮方面不要插手有關越南官員違法行為的事務。副總統約翰遜說服肯尼迪總統,將“殲滅越共”視為“真正的終極目標”。參謀長聯席會也向總統保證,僅需4萬地面部隊就可以將越共反政府組織“全殲”。另外再派出128000名士兵,便足以擊退來自北越的侵擾。國防部長羅斯維爾·W·吉爾帕特里克建議與吳庭艷當局就建立“可行性防御安全聯盟”展開對話。五角大樓官員威廉·P·邦迪也呼吁,美國應“盡早強勢進入”越南,并對敵方進行猛烈打擊。他認為此次進攻有70%的勝算。
肯尼迪當局經過進一步調查,同意增派685名美國軍事顧問前往西貢支援,同時還為吳庭艷政府的2萬多名越南軍人提供武器來擴充和武裝南越軍隊,自此越南部隊總人數達到了15萬。像艾克一樣,肯尼迪希望幫助南越進行內部改革,調動一切資源反對越共,并以此作為美國采取行動的前提條件,但他并未著重強調這一切。此時,他正忙于有關柏林進行核試驗的事務,無法快速抽身。據此,美國外交史學家小施萊辛格曾撰文質疑肯尼迪是否對越南真正關注過。剛剛適應冷戰節奏的觀察家們又開始對美國政府卷入越南戰爭的行為大為不解。白修德在1961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國內形勢似乎一周比一周糟糕。”他還發現:“越南游擊隊似乎已經陸續控制了越南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因此,我幾乎看不到在不經軍事人員的護送下,美國人敢于開著自己的轎車把我送出西貢市。”他還報道了當時越南政治垮臺所產生的驚人影響力:“最令我疑惑不解的是越南共產黨總是能在他們的陣營里,找到前赴后繼的不畏死亡的民眾,可以為了共產黨的利益而犧牲自己。”這種強烈的革命精神令那些沒有這些經歷的人深為不解。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游擊隊占領了越南的一個省,并處死了該省的一名總督。而此刻吳庭艷的軍隊則是節節敗退。盡管很不情愿,他還是與瑙爾汀協商,與他簽訂了雙邊共同防御協約。華盛頓方面對此做出積極回應。夏季以來,所有擴張計劃都驅使林登·約翰遜總統派兵前往東南亞。副總統支持傳統的古典自由主義觀點,他在歸國途中如是寫道:越南真正的敵人“是饑餓,是無知,是貧窮,是疾病”。他相信美國人無論采用何種先進的策略,都必須將這些敵人作為其攻擊目標,充分利用我們先進的科技實力。
總統對此做出了相關回應。在派往西貢的高級軍事顧問中,包括兩名他最信任的人員,分別是馬克斯韋爾﹒泰勒將軍和沃爾特·W·羅斯托。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相關的國家文職官員和軍事人員就可以充當總統在越南這一戰略要地的眼睛和耳朵。對于羅斯托而言,自始至終他都是永不妥協的鷹派代表人物。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組里絕無高級外交人士。正如索倫森隨后撰文寫道:“國務院不能和五角大樓相抗衡,因為它沒有這個能力。”該報告還進一步反映出以政治上的不良影響為代價達成軍事目標的相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