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制定經營戰略時,必須首先全局把握、客觀定位,準確預計市場形勢,找準細分市場的依據點,根據自身的優勢制定出獨一無二的企業戰略,明確自身該做什么,什么才是適合自己的。明確自身的競爭優勢,才能制定出優秀的企業經營戰略。
卓有成效的公司很大程度得益于自身獨特的戰略制定,從而形成了企業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成就了自身的競爭優勢。戰略突破包含有普遍、基本的原則,可以歸納為以下七項:
(1)制定戰略定位時,選擇項盡可能多、細、全。
(2)每一項戰略定位選項目的和意圖必須明確。
(3)戰略定位選擇盡可能突出其獨到之處。
(4)所選擇的戰略定位選擇必須有可提升的空間,日后能夠不斷完善。
(5)戰略定位不能過于死板,具備一定的靈活性。
(6)戰略定位要包含有長期目標及短期計劃。
(7)戰略定位制定好后,要有相關的制度保障其實施,使其正常發揮作用,合理運行。
不同的企業,發展戰略不同,但拋開表面看本質,大致都離不開這七項原則內容。在此基礎之上,企業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做出分析、把握,進而得出有效的、適合自己企業的戰略定位。
19世紀80年代末,西爾斯公司是一家向農民郵購發起的零售公司,是美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私人零售企業。早在1884年,其創始人理查德·西爾斯就開始嘗試郵購商品,并于1886年創建了以其名命名的公司—西爾斯郵購公司,專門開始從事郵購業務,剛開始其業務包括手表、珠寶、手表零件及鉆石等小件商品。西爾斯公司的經營者敏銳地觀察市場行情,在順應市場形勢的變化之下,不斷地調整企業的戰略,發展速度十分驚人。1900年,貨到付款的銷售方式剛剛興起,西爾斯公司就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十分可行的辦法,并開始實踐。而這一年,西爾斯公司以1000萬美元的銷售額超過了當時首屈一指的沃德公司,躍居美國零售業銷售額排行榜的第一名。
1925年,西爾斯公司開始了其百貨商店的經營,在這一年,陸續開設了300多家百貨商店,到1931年,其百貨商店的零售業務營業額首次超過了其郵購的營業額。西爾斯公司在其發展的100多年歷史當中,一直占據著美國零售業的霸主位置,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被折扣店起家的沃爾瑪公司超越。
西爾斯公司在幾次美國社會生活的大變革中,都跟上了潮流,穩步前行發展。或許西爾斯公司沒有任何尖端的技術支持,或是令人矚目的科學貢獻,但對美國、甚至全世界的消費者的購物及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方商業界授予其“零售業科學院”的美譽。
推動西爾斯公司發展的戰略在100多年后,同樣使微軟公司獲得了成功。對比兩家企業,我們不難發現西爾斯公司與微軟公司的一些共同之處:不墨守成規,隨著形勢變化而變化;準確預計市場,并采取針對性的開拓方式;供應、價格穩定,被大眾所接受;產品質量要嚴格過關,并且不止步不前;擁有良好的商業信譽等。從中不難看出,兩家企業發展戰略的深層次當中,都包含有相同的戰略制定原則,也是前文提到的七項基本原則實際運用的體現。
但是,僅僅是領會這些基本原則,套用它們是遠遠不夠的,最終要的,還是企業經營者的戰略制定眼光,要全局把握,客觀定位,也就是要“跳”出自己的企業看自己。這樣做有利于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找到正確的答案,制定出精準的戰略方法。
企業在經營時,往往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因此,經營者要時不時跳脫出自己的角色,嘗試以對方的角色心理來思考問題,客觀理智地分析當前形勢,使企業的行為符合現實環境的需要。
戰略制定中選擇什么不選擇什么,做什么與不做什么往往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企業經營者大多過于主觀地進行判斷,覺得應該怎樣怎樣,最終的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另外,戰略制定的選擇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要平衡好個部分的關系,協調運作,“跳”出自己的企業,客觀地審視自己,正所謂“旁觀者清”,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與管理自己的企業,才能夠做出準確的選擇,更好地制定出企業發展戰略。
“跳”出自己的企業看自己,能夠更好地用全局、宏觀的眼光規劃企業。任何一個好的企業都是內部相互聯系、彼此依賴的,各種行為密不可分的復雜系統,企業經營者要依照自己企業整體的平衡系統來做出任何一個單個的選擇,這樣才能維系好企業動態與靜態之間的平衡,全局、宏觀的眼光在策劃企業行動時顯得尤其重要,每一個單獨的行動看似有利,各有其價值,但作為整體卻可能未必有效,這就需要將這些單個部分的內部聯系考慮在內,否則會事倍功半,甚至很有可能會遭到失敗。
企業經營者不善于跳出自己的角色,往往會忽視企業整體系統內部的相互依賴,為企業日后的發展埋下了隱患。所以,企業經營者要明確自身的如下問題:
(1)我們企業提供什么樣的產品或服務?
(2)企業所面向的客戶是什么樣的群體,有著什么樣的特征?
(3)企業現在的工作是有效率的嗎?
(4)企業現狀如何?
(5)我們的企業將來要做到什么檔次,目標定位是什么?
明確了這些問題之后,企業經營者還要時不時跳出自身“看看”自己。“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將一只青蛙放進裝滿沸水的鍋里,它會立即跳出來,而當把它放入一個裝滿冷水的鍋里時,它會一直待在水里,隨著水溫度的增加直至最后被燙死。這個實驗很殘酷,市場現實也一樣。企業經營者切不可待在自己的舒適圈里,要及時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因此,企業經營者在明確上述五個問題之后,還要不定期地以“旁人”的身份拷問自己如下問題:
(1)來自客戶、經銷商、供應商等的反饋意見做出處理了嗎?
(2)客戶群體當中是否出現了一些邊緣客戶?是不是可以考慮擴大自己的客戶群體?
(3)企業現在的文化氛圍好嗎?
(4)企業的觀念和信條是不是被人們所認同并推動了企業發展?
(5)周圍環境中是不是出現了新成立的公司?企業現在的系統牢固嗎?哪些危機有可能會松動企業系統?
(6)企業管理是不是過分嚴苛?可以適度放松。
換個角度思考這些問題,會得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結果,有利于企業戰略的制定與實施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