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快樂是幸福之源
- 哈佛最神奇的幸福、情商、財商課
- 李秀霞編著
- 6703字
- 2015-06-04 18:26:00
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
“心”是一個象形字,它的本義是指心臟,在古文字中,“心”字很像一個心臟器官的形狀。心是人體器官的主宰,古人誤認為它是思維的器官,所以心又是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稱。
自人初生的那一刻起,人們的一舉一動都離不開“心”的智慧。是心,讓我們開始了探索人生的歷程,是心,讓我們開始歡樂哀苦,品味生活真味,盡享幸福人生。
終南山出產一種幸福藤,凡是得到此藤的人,一定會笑逐顏開,不知道煩惱為何物。曾經有一個人,為了得到不盡的幸福,不惜跋山涉水,去找這種藤。他歷盡千辛萬苦,來到終南山,雖然得到了這種藤,仍然不幸福。這天晚上,他在山下的一位老人屋里借宿,面對皎潔的月光,不由慨然長嘆。他問老人:為什么我已經得到了幸福藤,卻仍然不快樂?老人一聽樂了,說:其實,幸福藤并非終南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幸福根,無論天涯海角,都能夠得到幸福。老人的話讓這個人耳目一新,就又問:什么是幸福的根呢?老人就說:心是幸福的根。
正所謂福由心生,人的幸福都是由心出發的,心才是幸福的根。能夠幸福一生,相信這是每個人心中的一個夢。但是怎樣才能求得幸福呢?不外乎要好好培養我們幸福的根。
人生如水,去日苦多。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人人都有所求,有的人求富貴滿堂,即得滿足;有的人求福如東海,深得幸福;有的人求無上智慧,最是得意;有的人求萬事如意,甚為歡喜。如果就表面看來,他們所求各不相同,但萬涓細流,匯聚成海,歸根結底,他們所求的仍然是幸福。
內心的幸福才是永遠。生活本身是很簡單的,幸福也很簡單,只是人們把它想得很復雜了,或者人們自己太復雜了,所以往往感受不到簡單的幸福。生活中如果我們都努力地放下沉重的包袱,不為貪婪所誘惑,擇精而擔,量力而行,這樣的人生自然也就是幸福的。
幸福其實是一種心態,而不是一種狀態。幸福不在結果,而在追求結果的過程中。幸福根植于人的心里,你若要幸福,只能從自己心里尋找。所以說:心才是我們幸福的根!
生活的每一天,人們都是在用心去想,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感恩。人們對于心也特別關注,努力地讓心舒服,讓心快樂,讓心變得無憂無慮。如果人們哀愁滿面,找不到快樂的源泉,那只能是因為他的心出了問題,才丟失了幸福和快樂。
紛亂的俗世,總有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有權的將權力為己所用,有錢的花天酒地縱情揮霍,有色的賣弄青春不知老之將至。
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既然境由心造,何不在自己的內心挖一座蓮池,清蓮開則凈土在;亦可造一座花園,滿園玫瑰芬芳之時,于己賞心悅目,送人則手有余香。
“你應該笑”,而不是“你應該哭”
生活中沒有“萬事如意”,那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祝愿,不如意的事情常常發生,但我們不要總把烏云布在臉上,總把牢騷掛在嘴邊,否則不僅周圍的朋友不喜歡你,你自己也將慢慢討厭自己,其實,假裝快樂也能變成真正的快樂。
卡爾·蒙頓是美國一位專門治療晚期癌癥病人的著名醫生。在他的從醫生涯中,有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賽蒙頓醫生治療一位61歲的癌癥病人。當時這位病人因為病情的影響,體重大幅下降,瘦到只有98磅,癌細胞的擴散使他無法進食,甚至連吞咽都很困難。賽蒙頓醫生告訴這位患者,將會全力為他診治,幫助他對抗惡疾。同時每天將治療進度詳細地告訴他,并清楚講述醫療小組治療的情形,及他體內對治療的反應,使得病人對病情得以充分了解,并緩解不安的情緒,充分和醫護人員合作。
結果治療情形出奇地好。賽蒙頓醫生認為這名患者實在是個理想的病人,因為他對醫生的囑咐完全配合,十分合作,使得治療過程進行得十分順利。
更關鍵的是,賽蒙頓醫生教這名病人運用想象力,想象他體內的白細胞大軍如何與頑固的癌細胞對抗,并最后戰勝癌細胞的情景。結果數星期之后,醫療小組果然抑制了癌細胞的破壞性,成功地戰勝了癌癥。對這個杰出的治療結果,就連醫生本人都感到驚訝。其實醫生不必驚訝,他曾對患者說:“你對自己的生命擁有比你想象的更多的主宰權,即使是癌癥這么難纏的惡疾,也能在你的掌握之中。事實上,你可以運用心靈的力量,來決定你的生與死。甚至,如果你選擇活下去,你可以決定要什么樣的生活品質。”
記住,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有比想象中更多的主宰權。你好比一位三軍統帥,領導著你身體內的各路大軍,去戰勝、消滅那些不受歡迎的敵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也是如此,我們本可以完全自我控制的,可是卻經常把主動權交到別人的手中,讓自己隨著別人的指揮棒轉動。
一個正常的人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所以你有能力對自己頭腦所接收的信息進行思考。當某一信息閃入你的頭腦時,你完全有能力對其進行思維的取舍,甚至排除、不接受這種信息,以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千萬不要在腦袋里形成這樣的觀念: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時候,自己應該具有怎樣的一種心情;更不要聽信別人對你說的這些話:“你應該笑”,“你應該哭”。
就像陰雨天氣本身不能夠使人抑郁,如果你抑郁,那是因為你自己對天氣的反應使你感到抑郁一樣,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左右你的情緒,除了你自己。所以一定要記得,假裝快樂也能變成真正的快樂,當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記得讓自己顯得快樂一點。
“放開眼”,而不是“浪皺眉”
明代人陸紹衍說,一個人生活在世上,要敢于“放開眼”,而不向人間“浪皺眉”。
“放開眼”和“浪皺眉”就是對人生正反面的選擇,“放開眼”代表著一種陽光的心態,而“浪皺眉”則代表著一種陰暗的心態。你選擇正面,就能樂觀自信地舒展眉頭,面對一切;你選擇背面,就只能是眉頭緊鎖、郁郁寡歡,最終成為人生的失敗者。
一個心態陽光的人,心情樂觀開朗,他的人生態度是積極的,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上,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因此這類人在這段時間里自我價值的實現也就相對比較多。自我價值實現得越多,自我肯定的成就感也就越多,這樣就能擁有一個好的心情,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相反地,一個心情陰暗的人悲觀、抑郁,整天愁眉苦臉地面對生活,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積極,甚至錯誤百出,那么他的自我價值就會實現得越來越少,自我否定的因素就會增加,使心情更加消極抑郁,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有一個對生活極度厭倦的絕望少女,她打算以投湖的方式自殺。在湖邊她遇到了一位正在寫生的老畫家,老畫家專心致志地畫著一幅畫。少女厭惡極了,她鄙薄地看了老畫家一眼,心想:幼稚,那鬼一樣猙獰的山有什么好畫的?那墳場一樣荒廢的湖有什么好畫的?
老畫家似乎注意到了少女的存在和情緒,他依然專心致志、神情怡然地畫著。過了一會兒,他說:“姑娘,來看看畫吧。”
她走過去,傲慢地睨視著老畫家和他手里的畫。
少女被吸引了,竟然將自殺的事忘得一干二凈。她從沒發現世界上還有那樣美麗的畫面——他將“墳場一樣”的湖面畫成了天上的宮殿,將“鬼一樣猙獰”的山畫成了美麗的、長著翅膀的女人,最后將這幅畫命名為《生活》。
這時,老畫家突然揮筆在這幅美麗的畫上點了一些黑點,似污泥,又像蚊蠅。
少女驚喜地說:星辰和花瓣!
老畫家滿意地笑了:“是啊,美麗的生活是需要我們自己用心發現的呀!”
其實少女和老畫家看到的景色并沒有根本的區別,僅僅是當時的心態有所不同。生活的美與丑,全在我們自己怎么看,如果你將心中的丑陋和陰暗面徹底放下,然后選擇一種樂觀積極的陽光心態,用心去體會生活,就會發現,生活處處都美麗動人。
悲觀失望的人在挫折面前,會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樂觀向上的人即使在絕境之中,也能看到一線生機,并為此努力,不管他從事什么行業,他都會覺得工作很重要、很體面;即使衣衫襤褸不堪,也無礙于他的尊嚴;他不僅自己感到快樂,也給別人帶來快樂。因此對他來說,生活到處都有明媚宜人的陽光。既然世界的變化完全是由自己的感覺來決定的,那么,何不讓自己永遠保持陽光的心態呢?
安德烈小時候,不知道從哪兒得到了一堆各種顏色的鏡片,他喜歡用這些有顏色的鏡片遮擋眼睛,站在窗臺上看窗外的風景。用粉紅色的鏡片,面前的世界便是一片粉紅色;用藍色的鏡片,眼前就是一片藍色;當用黃色的鏡片的時候,世界又變成黃色的。用不同的鏡片去看眼前的世界,世界便呈現不同的顏色。
這是在他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后來安德烈漸漸長大,每當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時,他就會想起這件事情。他總是對自己說:“世界并沒什么不同,我可以決定這個世界的顏色啊!”
安德烈的故事給了人們很好的啟示:既然你不能改變一些無法改變的東西,那就改變一下自己吧。
世界的色彩是隨著我們情緒的變化而變化的,你擁有什么樣的心情,世界就會向你呈現什么樣的顏色,所以,別讓悲觀、消極擋住了生命的陽光,當你的心情開朗起來的時候,你的世界將會是朗朗晴空。高處岌岌可危,低處扭轉乾坤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們通常會一味地往高處走,而忘乎所以,浮躁膚淺。這時,就需要一種逆向思維,有時,放低自己的位置反而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也能為將來的奮起儲蓄能量。
現在,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高處,殊不知,眼光盯在高處,一是缺乏對自己實力的證明,不易得;二是即使勉強得到了,也不一定能夠做出成績來。
具有歸零心態的人其心靈總是敞開的,他們能隨時接受偉大的啟示和一切能激發靈感的東西,他們時刻都能感受到成功女神的召喚。他們不僅思想上歸零,行動上也會歸零。
王林大學畢業,進了一家機械廠工作,被分配到基層部門擔任管理人員。因為他不懂生產,不熟悉工藝流程,所學的專業與實際操作銜接不上,在管理上感到力不從心。
另外幾個一同分配來的大學生,雖然也不能勝任工作,但他們卻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發牢騷:抱怨工廠待遇太低,升遷太慢,認為在這里工作是大材小用。他們甚至以“跳槽”相威脅,讓廠長給他們安排更好的位置。
就在伙伴們相繼高升之際,他卻向廠長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讓他下車間,當工人。廠長驚訝極了,轉而對他的選擇表示了贊賞:“好,小伙子有志氣!”但是他卻沒法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消息傳出,全廠嘩然,連那幾個大學生對此也表示不能理解。
王林卻不理會那些議論,安安心心做一名工人。他一心撲到工作上,努力鉆研各項技術,熟悉每個工種。兩年后,他升任車間主任,因為他懂技術,沒人敢敷衍他,所以王林所在車間的產品質量是最好的。這時,當年跟他一起進廠的大學生都在各科室擔任中層干部。
幾年后,廠里決定試行承包制。他承包了二車間。因為產品質量過硬,營銷自然得力,很快就打開了市場銷路,在全行業中成為赫赫有名的新軍。后來,他通過融資,買下了這家工廠。現在他已是知名的民營企業家,公司的股票正準備上市。在總結成功經驗時,王林說:“海納百川,才成汪洋之勢。年輕人要學會從低位做起,充分積累經驗,將來才能有成功的本錢。”
歸零就是一種在低位思考高位的理智心態。就因為王林沒有被一時的利益所誘惑,能夠冷靜歸零,最終取得了成功,擁有幸福的人生。
往低處流的水,看似沒什么志氣,最終卻可以匯入海洋,動輒掀起滔天巨浪,頗有顛倒乾坤之勢。往高處走的人,歷盡千辛萬苦,以為能看到美景,最終卻不過是在岌岌可危之處。誰更聰明一點?你又怎么知道水沒有智慧?或許人在為自己的宏圖大志沾沾自喜的時候,水正暗自嘲笑。因為世間很多人缺少智慧,所以他們比較容易墮入欲望之淵。有些話能給人指明方向,有些也不盡然。
人生不僅僅是一座珠峰,吸引著我們去攀登,有時還是洶涌的波濤,為了登上更高的山峰,我們先得有滑入浪底的勇氣。
沒有不快樂的人生,只有不肯快樂的心靈真正懂得樂觀地去生活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富有情趣的。
“生活真是太累了!”常聽一些人喊出這樣一句話。其實,生活本身并不累,它只是按照它本身的規律在運轉,說生活太累的人是他本人活得太累了。
是啊,生活的涵蓋量太大了。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要為衣、食、住、行去奔忙,要去應付各種各樣的事,要去與各種各樣的人相處,而誰也不能保證你所接觸的事都是好事,你所遇到的人都是謙謙君子。所以,只有熱愛生活,懂得生活,讓你的生活充滿情趣,才能構成色彩斑斕的世界,也只有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滋味的。
卡耐基曾說法國人懂得“生活”的“技術”,而不是說他們懂得“生活”的“藝術”,懂得“生活技術”的人,未必就是懂“生活藝術”的人。所謂“生活技術”,也就是“職業技術”——你有“謀生”的本領嗎?假使你回答說“有”,你的“謀生本領”便是“生活技術”,因為沒有這種“技術”,你便不能“生活”。
芝加哥的約瑟夫·沙巴士法官,曾審理過四萬件婚姻沖突的案子,并使兩千對夫婦重新和好。他說:“大部分的夫婦不和,其根本原因都是許多瑣碎的事情。諸如,當丈夫離家上班的時候,太太向他揮手再見,可能就會使許多夫婦免于離婚。”
勞·布朗寧和伊麗莎白·巴瑞特·布朗寧的婚姻,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美妙的了。他永遠不會忙得忘記在一些小地方贊美她和照顧她,以保持愛的新鮮。他如此體貼地照顧他殘廢的太太,有一次她在給姐妹們的信中這樣寫道:“現在我自然地開始覺得我或許真的是一位天使。”
簡單的生活瑣事,可能會給你帶來不同的結果,就看你怎樣運用技術來處理了。
面對生活,也許你有點疲憊不堪,但這種不幸的境界,又何嘗不是你每天積累的?也許,你確有難言的憂愁,以致你對以后的人生失去興趣,但是,你卻可以用另外一把鑰匙去打開快樂之門,一改你憂愁不堪的形象。
樂觀是一個人獲得美好生活的源泉。在這個世界上,唯有一種心情,能讓人們感覺到一切都是美好的,那就是保持樂觀的心態。樂觀的人生,帶給你的是永遠的自信和臉上抹不去的微笑。
擁有樂觀的態度,即便身處逆境,也總能找到快樂的理由。
一個悲觀主義者和一個樂觀主義者一同在黃昏的路上散步,悲觀主義者觸景生情地說:太陽正在墜落;樂觀主義者則說:群星正在升起。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會有不同的結果。其實事物是客觀存在、不會改變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所謂“境由心生”便是這個道理。
“樂觀之境”便是一種幸福境界。這種幸福不是被財富、權力、地位等所給予的,即使你貧窮、平凡,在別人看來一無所有,只要你能夠主宰自己的情緒,讓快樂做主,幸福便會由“心”制造。
即使在生活中遭遇不幸,你也可以主宰自己的快樂,用樂觀驅走不幸。
沒有不快樂的人生,只有一顆不肯快樂的心靈。正是因為很多樂觀的人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樂觀面對困境,才沒有被困難壓倒,用“心”為自己制造了一個幸福的天堂,讓自己活在快樂之中。
平常心成就非常人生
做人如登山,每個人都是從山底出發,仰望著那看似高不可攀的峰頂。只要心懷一顆平常心,勇敢地在人生的旅途中開拓進取,在某一時刻驀然回首時,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到達人生的頂峰,可以“一覽眾山小”。
做人常懷一顆平常心,如果沒有平常心,行走在人生中就會患得患失、自私自利、心靈難有真平靜。修平常心,是為了更好的進取,否則人生將在原點打轉,永遠看不到山頂的風景。
平常心讓幸福成為一種沉淀心底的感覺,隨時隨地都可以漾起微波,在人的心底蕩起層層漣漪。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做小吏,于城東開荒種地,在黃州的第三個春天,蘇軾寫下了一首通透的小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中描述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景,特別是其詞注更是有幾分禪性:“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余獨不覺”表現出詩人曠達超脫的胸襟。面對人生的沉浮、利害得失、情感的憂樂,他的理解是“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是一種對人生深度理解后心靈的回歸,心與天地同呼吸,與萬物共命運,和諧共存,從而達到的平常心境。
當然蘇軾的平常心并不是對命運的妥協,并不是喪失進取,即使仕途失意,他依然在文學路上不斷前行,最終達到頂峰,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璀璨的一顆星。
蘇軾就是在平常心中不斷進取的典范。為人具有平常心,他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波瀾不驚,生死不畏,利不能誘,邪不可干,就能瀟灑地活在世界上,不為物累,不為人忙,只求心中的一份安寧與愜意。
擁有一顆淡定的平常心,也并不是讓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的人其結果是身心的怠惰與生命的枯萎,而平常心絕不是讓生命枯萎,它更是讓生命之花在愜意、平和中傲然綻放。
因此,在平常心這份土壤中,生長著一份淡然的心境,也只有在生活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平常心的可貴。如果你持一種悲觀頹廢、安于現狀、甘于平庸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你就會如蒼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隨時可能迷失方向,甚至還會顛覆、夭折。
如果你以輕松、明朗的心態去迎接生活,以勇敢蓋過怯弱,以進取壓倒茍安,你的人生將陽光普照、鳥語花香。是的,我們不能決定人生的長度,但我們可以用平常心拓展人生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