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為什么物質富有的我們不幸福

物質上行,幸福下降

《新文化報》于2011年7月22日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全國8年來72名億萬富翁死亡多數死于非命》。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通過對2003年以來公開報道中能夠找到的72位億萬富翁死亡案例進行梳理,得出的數據顯示,15名死于他殺、17名死于自殺、7名死于意外、14名被執行死刑、19名富豪積疾早逝,數字足以令人深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這72名億萬富翁的隊伍中,有17名是主動離開這個世界的。為什么擁有億萬財產的他們并不感到幸福,反而匆匆結束自己的生命呢?而且現在社會上輕生、心理扭曲的案例確實很多,為什么物質富有并不能讓我們感到幸福?

2010年10月,國內一家媒體提到,根據荷蘭伊拉斯謨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的調查顯示:1990年中國國民幸福指數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從1990年到2001年,我們都知道,我們的物質生活是呈向上發展的趨勢,為什么幸福感卻在下降呢?

早在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曾討論國民的幸福與收入的關系,他認為:“決不能把大多數人生活狀況的改善看做是對整個社會的不利。如果一個社會有較高比例的成員生活在貧窮困頓之中,那么這個社會就不可能真正地繁榮幸福。”但在某個極限點,高收入對一個人的幸福根本不起作用。

19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威廉·湯普遜提出:“對于一個社會來說,重要的不是僅僅擁有財富的問題,而是財富的正確分配問題……人要想快樂,便脫離不了享受的物質手段,這在一切文明社會里主要就是財富,但是人們可以在擁有較少財富的情況下達到前所未有的快樂境地,而在財富極為充裕的情況下,卻仍可能非常痛苦。和社會利害攸關的主要是財富的使用和分配問題,而不是財富的多寡。”

根據現代經濟學原理,對于“完全理性”的人來講,如果財富越多,那么選擇的自由越大,那么就更可能獲得自己幸福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也就是說,物質越富有,人們就應該感到越幸福。可是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即使擁有億萬的財富,仍然擋不住他們輕生的腳步;即使現在的生活比以前進步,人們的幸福感反而比以前還低。這個問題并不僅僅在中國存在,據統計,在美國,抑郁癥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癥的發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而許多國家,也正在步美國后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這段時間里,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

哈佛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學生正面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調查稱:過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消沉。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10%的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

這就讓人們不斷地追問: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么我們還是不幸福呢?這就是哈佛大學幸福課流行的原因,現在人人都在追求幸福,都想追尋幸福的源頭,讓自己更加享受生活,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有意義。

幸福是選擇而非安排

現在有很多關于幸福的心理測試,諸如“你現在幸福嗎”、“你離幸福還有多遠”、“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嗎”,是否應該相信這些測試的結果呢?有的人相信宿命,根據結果來肯定幸福;有的人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把測試當做一種娛樂。那么,你會選擇相信這所謂的命運,還是相信命運是要自己去把握、去爭取的?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名美國少年,一次晚餐后跟家人玩紙牌游戲,連續幾次都抓了很壞的牌,他開始不停地抱怨。媽媽停了下來,對他說道:“如果你要玩,就必須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怎么樣!人生也是如此,發牌的是上帝,無論怎樣的牌,你都必須拿著。你能做的就是盡你的全力,求得最好的效果。”很多年過去了,少年長大了,但一直記著母親的這句話,不再對生活抱怨。相反,他總是以積極的態度去迎接命運的每一次挑戰,盡力做好每一件事。終于,他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平民,努力進取,頑強拼搏,一步一步地成為陸軍中校、大校、將軍,直至盟軍統帥、美國總統。你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

是的,命運就攥在自己的手里,不管上帝發給你的是什么牌,幸福美好的人生要靠自己創造。

如果有一天,你手上抓住了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財富和智慧,在別人眼里你是個富足的人,你卻覺得沒有找到你想要的幸福,那么,你一定還沒有真正領悟何為幸福。

幸福的人之所以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幸福,是因為他們知道生活永遠不會完全在上帝的控制之中。如果你固守著自己有這種支配能力的錯覺不放,你就不會建立對于厄運的防御系統。當厄運確實來臨時,你就會陷入極度的混亂而束手無策。

幸福的人之所以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幸福,是因為他們對待生活和困難的態度不同,他們從不問“為什么”,而是問“為的是什么”,他們不會在“生活為什么對我如此不公平”的問題上做過長時間的糾纏,而是努力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幸福的人之所以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幸福,是因為他們懂得創造幸福。人的一生會有許多良好的機會:有利于讓自己成長的機會,或是事業發展的機會,或是能讓自己發財致富的機會,然而,這些機會在哪里?該如何去找?機會不是靠上帝賜給,也不是靠瞎碰運氣,而是靠自己大膽主動地去創造。

其實很多時候,機會就在自己的手中,只是有些人想不到、看不到罷了。當好的機會出現時,如果掌握住了,就會使自己生活幸福。

幸福由自己創造,由自己把握,與命運的安排無關。

被幸福的感覺牽著走

哲人說,由古至今,人類一部煌煌文明發展史,唯一的動力和能源即是——追求幸福。誠然,我們每個人終日都在為學習、戀愛、事業、名利、子女而苦苦奔波,只因“幸福”二字的蠱惑。那么,究竟何為幸福呢?

有一則小幽默說:

一位青年學者去請教他的導師:“幸福是什么?”導師說:“幸福是一種感覺,就像甜甜的笑。”學者去問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乞丐說:“幸福是所有人都向我的碗里放錢,面值越大我越幸福。”學者去問一名慣犯,慣犯說:“幸福是得到自由。”然后低聲在學者耳邊說:“是下次犯罪時不會被抓到。”學者又去問另一位學者,對方說:“幸福是……”他停頓了一下,說:“是你的研究報告署上我的大名。”

一笑之余,我們似有所悟。關于幸福,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體驗;對幸福的詮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點,比如,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就定義不一。這取決于一個人的知識底蘊和他的思想境界。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魏晉名士嵇康的幸福;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詩仙”李白的幸福;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詩圣”杜甫的幸福;

法國大思想家盧梭曾說:人間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愛情又清白無瑕。

一代偉人林肯認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樂圣”貝多芬吶喊,“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時刻啊!當我能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么幸福啊!”

幸福不止這些。呻吟的病人說健康就是幸福,風燭殘年的老人說活著就是幸福,頑皮的孩子說得到一件心愛的玩具就是幸福,流浪街頭的盲人說有家就是幸福,苦讀的學子說金榜題名就是幸福,失戀的青年說被人愛著就是幸福……

在不少人眼里,金錢、成功就等于幸福。事實果真如此嗎?一項權威調查表明,年薪在100萬以內的人群,錢越多越能感到幸福,而年薪在100萬以上的人群,就會越來越難感覺到什么是幸福。《南方周末》曾就60位“人均擁有財富為22.02億元人民幣”的國內頂尖富豪的精神世界進行了一次調查,這些人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人吧,可結果竟有70%的富豪認為財富給自己帶來了“不安全感”,不是快樂,而是害怕和擔心。

其實,幸福很簡單。它是你的一種身體和心理的快樂感受,你身心的舒適、自由,你擺脫了欲望羈絆后的無憂無慮。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

幸福是知足,是豁達。幸福是短暫的滿足與快感。幸福是發自個人內心的感覺,在于我們的體會。幸福是享受自由,也給他人自由。幸福不分性別,不依賴于年齡,不取決于財富。幸福是……

每個人的幸福不同,但幸福并不是世間的稀缺品,它如同陽光普照大地,惠及萬物生靈。它又似一杯透明的水,雖淡然無味,口渴之人卻能品咂出其中的甘甜。許多時候,只需換一種心情、換一個角度,本來索然無味的事也許會變得精彩無比。

在生活中,盡管幸福如同隨處可見的陽光,但有些人卻習慣把目光投向陰影和黑暗,身在福中卻絲毫感覺不到幸福,導致了無數遺憾和悲劇的發生。

可見,幸福至關重要的,在于領悟,在于感覺。

然而,我們太忙碌了,總是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梳理自己的思緒,沒有時間反省自己的行為,甚至沒有時間倒掉鞋里的那粒沙子。我們無所適從、力不從心甚至疲憊不堪,可是我們卻一直在無奈與陣痛中蹣跚前行。

其實,簡單來說,幸福就是你的感覺,它來自你的心靈深處,是一種無法用言語描述的猶如花開般奇妙的人生體驗,潛藏在你的心底,只是常常被你忽略。

幸福常與深沉的愛連在一起。隨著你的希望逐漸被失望代替,最誠摯的愛連同心靈的寄托一同失去,久違的幸福就會被巨大的失落感和深深的痛苦擠壓在心的最底層,被“郁悶”和“無聊”所反復驅趕。但幸福從來都不曾消失或走遠,始終默默伴隨著你的每一個平凡生活。

自始至終,從來沒有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夠將幸福從我們心底奪走,那是上天分發給我們的,永久屬于我們的豐厚無比的私有財產。除非我們自己甘愿放棄,它時時刻刻都在那里,通過你的真誠和你的感恩之心,一碰,就會觸到!

幸福與否,取決于你怎么看待

每一個人都擁有幸福,只看你是給自己一個肯定還是否定的答案。幸福與否,完全取決于你自己是如何看待的。

每個人對幸福的看法都不一樣。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告誡我們:“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你首先得學會吃苦。”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表示,幸福不在于擁有金錢,而在于獲得成就時的喜悅以及產生創造力的激情。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強調,“醉心于某種癖好的人是幸福的”、“正像我們無權只享受財富而不創造財富一樣,我們也無權只享受幸福而不創造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該如何被定義呢?下面這位哲學家的故事或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有一位哲學家,當他是單身漢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小屋里。盡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總是覺得自己很快樂、很幸福。

有人問他:“那么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這樣的生活也能算是幸福嗎?”

哲學家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哲學家一個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這樣的生活你還覺得幸福嗎?”

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么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讓人覺得幸福呢?

幾年后,哲學家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里。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里環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潑污水,丟死老鼠、破鞋子、臭襪子和雜七雜八的臟東西。那人見他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幸福嗎?”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費很大的勁兒;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些花、種些菜。這些樂趣呀,數之不盡啊!”

后來,那人遇到哲學家的學生,問道:“你的老師總是覺得自己很幸福,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并不那么好呀。”

學生笑著說:“決定一個人幸福與否,不是在于環境,而在于心境。”

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取決于自己的內心。同樣,生活可能反饋給我們的影響,也取決于我們的內心。如果內心是悲觀的、消極的,那么我們從生活中接收到的一切信息都將是傷感的、帶著痛苦的;如果內心是樂觀的、積極的,那么不管生活給予了我們什么,我們都能感覺到同樣的幸福和快樂。

所以,幸福的生活并非是要住好房子、吃大餐,只要內心感到了幸福,那么,幸福就會降臨在你身邊。

我們隨時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如果你遇到了挫折,遭遇了失敗,心情低落到了極點,情緒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那么請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哪怕打一針鎮靜劑。鋪開一張紙,就好像鋪開自己的心情一樣,把自己的不快樂都列在這張清單上。當然,你還要找出一張紙,上面寫上你可能得到幸福的事情,不要放過任何一個幸福的源泉,比如,你長得漂亮,你的身體很健康,你的家人對你很好等。緊接著,你就可以對比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讓你幸福的理由遠遠大于悲傷和難過的,既然如此,你就不該再將自己放置在悲傷痛苦的陰影當中了。

多年以前,有一個女孩因為失手傷了人而坐牢了,盡管后來被釋放,她仍然很痛苦,就到教堂禱告,希望上帝能夠分擔她的痛苦。看到女孩一臉悲傷,一位牧師問她發生了什么事。這個女孩哭了,她泣不成聲地說:“我好慘啊,我多么不幸啊,我這一輩子都忘不了這件事情了……”

聽罷她的陳述,牧師對她說:“這位小姐,你是自愿坐牢的。”

這個女孩被牧師的這句話嚇了一跳,說:“你說什么?我怎么可能自愿坐牢?”

牧師對她說:“你盡管已經從監獄里出來了,但在你的心里,天天心甘情愿地被關在牢里,那你不是自愿坐在心中的牢獄里嗎?”

“這是什么意思呢?”女孩不解地問。

“在你身邊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你好像看了一場不好的電影一樣,天天在回想,這不是很笨的事情嗎?這與重蹈覆轍有什么區別呢?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

生活本身已經制造那么多問題了,如果我們又進一步在腦子里提煉出那么多不幸福,的確是在增加心理的負荷。每天都要面對那么多無法預測的事情,還要承受自己給自己制造的不幸福,這本身難道不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嗎?

我們不要再強調那些制造自己不幸福的人的態度,我們來看看怎么才能停止制造不幸福的過程:我們是因為想不幸福的事情,是用我們慣有的悲觀情緒去想問題,所以才變得不幸福的。那么,只要我們停止再想這些問題,停止用悲觀的眼睛看待世界,就會開心得多。

其實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面臨著選擇幸福和不幸福兩個方面,也許我們不能在任何環境下都選擇幸福,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活著其實就是一種幸福

有位青年,厭倦了生活的平淡,感到一切只是無聊和痛苦。為尋求刺激,青年參加了挑戰極限的活動。活動規則是:一個人待在山洞里,無光無火亦無糧,每天只供應5千克的水,時間為整整5個晝夜。

第一天,青年頗覺刺激。

第二天,饑餓、孤獨、恐懼一齊襲來,四周漆黑一片,聽不到任何聲響。于是他有點向往起平日里的無憂無慮來。

他想起了鄉下的老母親不遠千里地趕來,只為送一壇韭菜花醬以及小孫子的一雙虎頭鞋。他想起了終日相伴的妻子在寒夜里為自己掖好被子。他想起了寶貝兒子為自己端的第一杯水。他甚至想起了與他發生爭執的同事曾經給自己買過的一份工作餐……漸漸地,他后悔起平日里對生活的態度來:懶懶散散,敷衍了事,冷漠虛偽,無所作為。

到了第三天,他幾乎要餓昏過去。可是一想到人世間的種種美好,便堅持了下來。第四天、第五天,他仍然在饑餓、孤獨、極大的恐懼中反思過去,向往未來。

他責罵自己竟然忘記了母親的生日;他遺憾妻子分娩之時未盡照料義務;他后悔聽信流言與好友分道揚鑣……他這才覺出需要他努力彌補的事情竟是那么多。可是,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挺過最后一關。此時,淚流滿面的他發現:洞門開了。陽光照射進來,白云就在眼前,淡淡的花香,悅耳的鳥鳴——他又迎來了一個美好的人間。

青年扶著石壁蹣跚著走出山洞,臉上浮現出了一絲難得的笑容。五天來,他一直用心在說一句話,那就是:活著,就是幸福。

像這個青年一樣厭倦平淡的生活,感到生活很無聊、很痛苦的大有人在,他們的生活其實就像這個青年一樣是很幸福的,每天有父母的噓寒問暖、有妻子丈夫的陪伴,有孩子、朋友的支持……只是他們冷漠的心忽略了這一切。放下死亡的包袱,敲開自己的心扉,積極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你才能好好地活著,才能夠感受到幸福的感覺。

一位名人去世了,朋友們都來參加他的追悼會。昔日前呼后擁、香車寶馬的名人躺在骨灰盒里,百萬家財不再屬于他,寬敞的樓房也不再屬于他,他所擁有的只有一個骨灰盒大小的空間,山珍海味澆灌的肚子也化成了一把灰燼。

從名人的追悼會上回來,幾乎每一個人都對生命有了新的看法。那么聰明的一個人,那么會算計的一個人,每一個曾經與他斗的人最終都敗下陣來,可是他斗來斗去也斗不過命。撒手人寰以后,一切都是空。

人們想:趁現在好好活著吧,活著就是幸福,什么利、權、勢,轟轟烈烈了一世,最后還不是一個人孤零零地走?以前踩著那么多人的肩膀向上爬,得罪了那么多人,值嗎?

追悼會是一次洗禮。從死亡的身邊經過以后,才知道活著是怎么回事。

可是,明天還是要忙忙碌碌地奔波,鉤心斗角地生活。

一邊是死亡的震撼,一邊是活著的瑣碎,我們很容易被死亡所震撼,然而我們更容易被活著的瑣碎所淹沒。不要去在意那些繁雜的糾葛、苦痛、傷害、低迷等,一切的一切僅僅是生活中小小的注腳而已。活著,即意味著擁有追求幸福的資本和契機。活著就是幸福,讓我們好好珍惜現在鮮活的生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耒阳市| 陕西省| 宜阳县| 大英县| 新营市| 黄梅县| 博湖县| 栾城县| 乌审旗| 明光市| 边坝县| 土默特左旗| 蒲江县| 新龙县| 宁强县| 昂仁县| 祁连县| 新竹市| 保定市| 花莲县| 资阳市| 房山区| 丰原市| 石台县| 固阳县| 海兴县| 万源市| 安溪县| 河东区| 虞城县| 阿拉善右旗| 平罗县| 郴州市| 陈巴尔虎旗| 油尖旺区| 濮阳市| 大石桥市| 教育| 水富县| 大新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