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依戀:一種精神的寄托與安樂

幼猴對母猴的依戀

“依戀理論”是有關心理學概念“依戀”的一種理論。“依戀”是尋求與某人的親密,并當其在場時感覺安全的心理傾向。

依照依戀理論,依戀的出現并不只是如弗洛伊德所說的是由于需要被滿足。例如,兒童并不只是因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戀于父母,同時也包括與兒童的直接需要無關的行為。依戀理論起源于對動物的觀察及實驗。

對幼猴的一系列實驗表明,依戀并不是對內部驅力如饑餓的簡單反應。實驗中,幼猴在出生后不久即與母猴分離,同時向幼猴提供兩個玩具母猴作為母猴替代物。第一個玩具母猴是由鐵絲網做成的,第二個玩具母猴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膠做成。兩個玩具母猴都可以在胸部附加奶瓶,供幼猴取食。

實驗的目的是想知道,決定幼猴依附哪個玩具母猴的因素是什么。實驗結果表明,幼猴會依附于軟布做的玩具母猴,無論它是否提供食物。當軟布玩具母猴在附近時,幼猴有更多的活動。顯然,玩具母猴給幼猴提供了一種安全感。不過,毫無生機的玩具不足以替代真實的母猴。成長過程中被隔絕的幼猴在社會情境中會表現出反常行為。當遇到其他猴子時,它們非常恐懼或無緣無故地攻擊其他猴子。在隔離狀態中長大的母猴經常會忽視或虐待自己的幼猴。這種反常行為顯示出:進一步的社會性成長依賴于與母親的紐帶。

兒童對照看者的依戀

依戀理論使人們越來越關注它對兒童成長的全新理解。

弗洛伊德理論認為隨著新的依戀的形成,舊有的依戀會被打破;舊有依戀如果未能被有效打破,就會成為一種心理創傷,并會在將來導致心理疾患。而依戀理論則認為,成長中的兒童并不打破舊有的依戀,而是學會在已經建立的依戀中變得更主動(或自主),增加新的依戀,而這并不一定要求與舊有依戀決裂,新依戀也不一定要替代舊依戀。

發展心理學家MaryAinsworth設計了一種被稱為“陌生情境”的實驗過程,以觀察人類母親和兒童間的依戀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進行20分鐘的游戲,并使照看者及陌生人進出房間,從而再現出大多數兒童在生活中會遇到的熟人、陌生人情境變換。情境中的心理壓力發生變化,對兒童的反應加以觀察并把兒童分為四類。每一類反映一種不同的與母親的依戀關系。

安全依戀于母親的兒童,當媽媽在時,會自由活動,離開時會表現得心煩意亂且當再次看到母親返回時會表現出高興。

焦慮—抵抗依戀風格的兒童會對探索及陌生人焦慮,母親在場也如此。母親的離開會使兒童沮喪。母親返回時兒童很矛盾并需要一直保持與母親的親密,但會怨恨,在母親開始關注時進行抵抗。

焦慮—回避型依戀風格的兒童會回避或忽視母親。無論是什么人在場,兒童都很少有探索行為。對待陌生人及母親的態度沒有什么不同,情緒都不會有多大變化。

紊亂依戀是連貫風格的缺乏。紊亂依戀型兒童把照看者體驗為既受到驚嚇又嚇人。

人類交往是無規律的,因而兒童無法形成連貫的交際模式。如果兒童借助照看者來理解自己,紊亂兒童就是在觀看破裂為無數碎片的鏡子。

人際交往中的情感模式

在大多數的人際交往中,人們一直在使用自己固定的情感模式:安全依戀型、回避型、焦慮—矛盾型。

一個小小的心理游戲:請列出生活中最能給你帶來快樂、最珍貴的三個人、物件或事情。相信很多人在做完這個游戲時,發現生命里最珍貴的不是職業、個人成就、金錢,而是與別人的關系——愛人、朋友、家人。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總能為我們帶來最珍貴的心理體驗和最快樂的心情感受。

一個心理測驗,其中包括以下三個被認為是這個心理測驗中最重要的問題。這三個問題事實上描述了三種人際關系的狀態,被測驗者需要回答哪一種狀態與他們平時生活中的情況最為接近。現在,你需要仔細地閱讀這三個問題的描述,然后再為自己選定一個最適合自己的A、B、C類型。

A.我很容易與人接近,信任他們或被他們信任,這是世界上最開心的事情,我不擔心會被拋棄,因為這很少(或幾乎不)會發生,我也不害怕別人親近我,我覺得那是他們信任我、依賴我的表現。

B.與別人接觸有時會讓我覺得不安,因為我很難完全相信別人,更不用說去依靠他們了。如果有人對我很親近,我就會很緊張,手足無措,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或做些什么來回報他們的親近。有時,甚至是愛侶想讓我表現得更親近一點兒,也會讓我感覺有些不自在。

C.我很想讓別人親近我,與我沒有任何距離地交流,但我想,他們似乎很不情愿這么做。我經常擔心我的同伴并不是真的愛我、喜歡我、想和我在一起,我也常常懷疑他們想離開我,不愿意和我在一起。我真的想和他們融為一體,可這個愿望有時會嚇跑別人,也讓我覺得痛苦。

上述三段描述大體概括了人際關系的三種典型狀況,也許你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發現,你并不是完全的A類型,也不是完整的B類型,你看起來更像C類型,但有的時候你似乎也帶了一些B類型的影子。

在大多數的人際交往中,人們其實一直在使用某種類型的人際交往模式。這個心理測驗取樣有欠科學性,在一個嚴肅的統計學家眼里,這僅僅只能是一次無傷大雅的娛樂測驗,但有趣的是,在兒童和大學生中進行測驗時,答案驚人地相似。

“依戀”類型決定愛情命運

很多人際關系和愛情研究發現,安全依戀型的成人對愛情和人際關系很滿意,他們也傾向于尋找一個具有同樣安全依戀潛質的戀人。他們會強烈地支持這樣一個觀點,即人際關系并不是僅僅由血緣、工作、地理環境而決定的,而是有許多愛、義務、信任的內容在里面的。并不是你為了人際關系而需要和他人相處好,微笑、擁抱、信任也是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情感課程。他們很喜歡和朋友待在一起,喜歡在適當的時候與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能寬容地接受伙伴、家人和伴侶的缺點,毫不保留地支持他們。這些特性,使得安全依戀類型的人成為戀愛的絕佳人選,他比焦慮—矛盾型的人更自由,也比回避類型的人更溫暖、更親密。

心理學界的一次真人實驗中,一些戀人、夫婦被安排進入一個實驗室,實驗目的是假定他們中的所有女人都會進入一個有危險電子裝置的房間參加身體實驗,她們可能會受到電擊,從而測試她們的焦慮程度及身體的反應。雙面鏡后的心理學家觀察他們的表現。最明顯的一點是,安全型的男伴給予了很多情感支持,而回避型的男人卻什么都沒有做,他們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中表達出關心和愛護。因此,安全型的人有較長的愛情和婚姻關系,也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了。

心理學家坦承,只要你身處在愛與信任的人際關系中,你的類型模式就有可能產生改變,愛與信任完全有可能改變你的依戀類型,你的人際交往狀況也會有新的局面,即使這些愛與信任在你小時候是缺乏的。請不要否認自己對愛與信任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它們。在本文中出現的真實人物,她們努力把自己童年不快樂的回憶講述出來,努力向安全型的愛情和婚姻轉化,無論未來的情形如何,但至少她們現在是快樂和安全的。

無論心理學的發現和解釋是怎樣的,我們只會有這樣一個心理事實和生活事實:當我們進入一個安全、持久的人際關系中時,我們的心理依戀類型就會有所改變。

幾條改善回避型依戀的小貼士

1.如果還沒有戀愛,找一個安全依戀型的愛人是絕對必要的。

2.建立一個安全依戀類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每周在酒吧里閑坐2~3小時。

3.每周至少要和3~5個陌生人說話,如從不交談的鄰居、公司中從不交往的同事。

4.努力發現朋友、愛人、同事的優點和好笑的事情;訓練自己對一些生活瑣事的關心,征求朋友、同事與愛人的意見并記錄下來,成為自己的珍藏。

5.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選擇適當的對象釋放秘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汽车| 房产| 中方县| 封开县| 天柱县| 宜州市| 绵竹市| 滦平县| 苍山县| 广宁县| 蒙城县| 观塘区| 陆川县| 北碚区| 巴中市| 遂溪县| 兰溪市| 朝阳区| 和政县| 融水| 广州市| 平度市| 伊宁市| 江门市| 察哈| 德州市| 喜德县| 舟山市| 株洲县| 陕西省| 铁力市| 青川县| 察哈| 安国市| 句容市| 镇江市| 蒙阴县| 松滋市| 习水县| 定日县|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