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談貢獻
書名: 散步·路上:我與學生聊哲學作者名: 陳先達本章字數: 857字更新時間: 2015-05-30 09:05:33
你們要把貢獻和追名逐利區分開來。如果你們讀了博士,花費了國家和家庭大量的經費,卻不能對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那讀博與不讀博又有什么區別呢?要理直氣壯地多作貢獻,必須厘清貢獻與追名逐利的區別。
我們反對追名逐利,但提倡貢獻。有人會說,能夠追到名獲到利,不是也因為作出了貢獻嗎?作出貢獻,不是也可以給自己帶來名和利嗎?這種“一致論”似是而非。我們承認,這二者之間會有某種交叉點,在順利時可能有某些一致性。可是,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它的區別就立即顯現出來了。追名逐利的目的在于自己,而貢獻的目的在于社會。當個人利益不能滿足時,追名逐利者可以撂挑子,甚至成為研究團隊中的害群之馬;相反,則是越困難越向前。追名逐利是困難時獲得成功的阻力,而為國家和集體作貢獻則是困難時獲得成功的動力。
馮蘭友先生曾說:“世界本非為人而設,人偶生于其中耳”;“此世界既非為人設,故其間之事物,當然不能盡如人意”。改造世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然之路,人就是生活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人生的本質其實就是改造世界和社會。人的價值、意義就是以其在改造世界和社會中的貢獻大小為尺度來衡量的。偉大人物之所以偉大、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就是因為他們對改造世界社會的貢獻大。
貢獻與地位和權勢不能等同,有地位、有權勢不一定就是有貢獻。我們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地位,就是因為如果沒有這些普通勞動者默默無聞地貢獻,世界就不可能這樣,社會就不可能這樣。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無一不依靠勞動者世世代代的貢獻,依靠其中杰出者的卓越貢獻。這就是我們尊敬貢獻者而鄙視追名逐利之徒的原因。
借用培根的話,我們可以把追名逐利比為螞蟻努力為自己積存食物,而把貢獻比為蜜蜂的采花釀蜜。螞蟻,為自己積存食物,可以破壞河堤,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可以禍害食物,可以危害花草樹木。總之,螞蟻的努力對于自身有利,而對別的東西有害。而蜜蜂則是無條件的貢獻,越努力貢獻越大。正如利己主義者干勁越大,越有害于社會;而貢獻者的努力越大、干勁越大,則貢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