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聶帥欽點(1)
- 孫家棟傳(共和國科學拓荒者傳記系列)
- 王建蒙
- 5400字
- 2015-05-12 15:49:24
施展才華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這是孫家棟經常說的一句口頭語。事業需要學有所成的孫家棟,事業也將給孫家棟提供施展才華的環境。孫家棟等23位留學蘇聯的軍校狀元學成回國前夕,新組建的國防部五院急需要技術人才,聶榮臻元帥向時任空軍司令員的劉亞樓提出要人,劉亞樓上將心疼地訴苦說:“聶帥,你提出要人,我怎么也不敢不給,但給你三分之二,給我留8個行不行?”聶帥真的就給劉亞樓司令留了8個人。孫家棟的名字被圈點到了國防部五院的名單里,國家需要搞導彈,孫家棟帶著他留蘇期間寒窗積累的航空發動機理論開始了新中國導彈發動機的研究。與孫家棟一起分配到國防部五院的同窗戰友來到新中國剛剛起步的用武之地后,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他們這些同窗好友日后大都是中國航天事業開拓發展中的一代天驕,成為中國航天領域里享有盛名的專家。
1958年4月20日,學習飛行器發動機技術的孫家棟,拿著一紙調令來到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導彈總體設計部。此時,中國的高層領導正在籌劃著中國導彈武器的戰略發展。
早在1956年初,毛澤東主席在國家最高國會議上就豪邁地提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中國導彈事業的發展已正式列入國家發展計劃,祖國導彈武器的研制已正式起步。人才!人才是事業發展第一寶貴的財富!
在那個年代,人們對所謂的導彈還很陌生,拿來外文資料后,就連有豐富外語經驗的翻譯也不知該如何翻譯Guidedmissile這個名詞。因為在中國當時的英漢詞典里還沒有這個名詞。有人將這個詞譯作“飛彈”,有人譯作“帶引導的彈”,但都不標準也不形象,最后還是由錢學森給以定義,確定譯作“導彈”。
導彈,簡單地說,就是依靠自身發動機噴射工質產生反作用推進能控制其飛行彈道,將彈頭導向并毀傷目標的武器。它自身攜帶氧化劑和燃燒劑,不需要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中飛行,也可以在沒有氧氣的外層空間飛行。要實現導彈飛行速度脫離地球引力飛出大氣層,就必須要達到7.9公里秒的第一宇宙速度,導彈或運載火箭的加速度是利用其推進劑的消耗使自身質量不斷減輕,高空大氣層逐漸稀薄而產生的。導彈與火箭的原理相同,采取制導功能用于投送彈頭的運載工具稱之為導彈,無制導運送人造衛星、載人飛船或其他有效載荷的運載工具稱之為火箭。
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經濟和技術都比較落后,在一無設備、二無資料的條件下,建立和發展導彈事業可謂是一張白紙,兩手空空。新中國的領導人從黨和國家的最高利益出發,高瞻遠矚地制定了一系列戰略決策,把導彈武器項目列為國家的重點工程,以滿足工程需要為出發點,缺資金給資金,缺人才立即調配。創業之初的短短幾年,國內比較知名的技術專家便云集到了研究院。國家為研究院調集了數以千計的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科研生產第一線。
在一次國會議上,當研究到我國搞尖端武器的議題時,毛澤東主席習慣性地將大手一揮,深思熟慮地用湖南口音斬釘截鐵地說:我們要下決心搞尖端!這個決心不能動搖!時任外交部部長的陳毅元帥昂起發亮的大腦門,瞪著犀利的眼睛,用濃重的四川口音一字一頓道:一定要搞尖端技術!就是當了褲子,也要把尖端技術搞上去!我這個外交部長的腰桿還不太硬,你們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我的腰桿就硬了。
導彈技術的發展既依賴于科學研究和工業技術的進步,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和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導彈技術在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中,已經構成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綜合科學技術水平和國防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
那時候,研制導彈的單位是一個對外嚴格保密的單位,孫家棟回憶當年剛開始到國防部五院對保密工作要求的情景時說:“我們的單位對外的稱呼叫0038部隊,入伍的人不能對父母和妻兒透露任何有關單位性質和駐地的情況。那時候還沒有打電話的習慣,何況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也根本不可能那么隨便接觸到電話。見到過去的同學朋友,肯定都要問問你,你哪兒去了?就給他們編?,F在都想不起來當時怎么編的。有時候第一次編完了以后,第二次再見到,自已也忘了,又編一個。人家感覺你這人很奇怪。那也沒辦法,這種事情有很多。有的同志在寫信里頭不小心,說出去了,就受處分了。有的同志出去談女朋友,一談起在做什么工作,經常吞吞吐吐地把女方弄得莫名其妙,最后不少都吹了。50年代,在空軍部隊里的保密是很嚴的。在蘇聯學習的時候,也算是學的保密專業,要求也很嚴?;貋硪院?,剛一參加工作的時候,每人都有個保密包,單位專門做了一個大口袋,綠色帆布的。再給你發個保密本,你領的時候都要簽字。保密包頂上的封口有兩個繩頭擱在表面上,有塊俗稱‘火膠’的橡皮泥把兩個繩頭按上。按上以后你自已有個戳子,蓋個戳,完了交到保密室。保密員看你這個有戳,給你收起來。晚上下班只要你離開這個樓,你文件包里所有的文件都要交到保密室。保密室一天24小時都有人值班。因為有時候晚上要加班設計啊。第二天上班的時候,你要辦個手續得簽字,才能領出來。你領包也得看一下,我昨天蓋的那個戳子有沒有人動過,證明沒人動了,你再領出來。就是這么一整套保密手續?!?
幸遇恩師
孫家棟經常說:“我從蘇聯回來搞導彈,得益于當時許多開創我國導彈事業的師長,他們對新中國導彈事業的執著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為人師表的刻苦攻關精神,不僅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而且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錢學森更是我尊敬的領導和良師益友?!睂O家棟在蘇聯學習時就曾聽說過錢學森的名字,當時錢學森在國際上已經是知名的科學家,沒想到回國才這么短時間就可以在錢學森的身邊工作。孫家棟心中暗想,這可是個好機會,有這樣的老師在身邊,如果學不成,一定是自己不用功,遇到不明白的問題一定要及時請教。
1956年10月8日,在中國航天發展史上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中國航天發展最早的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聶榮臻元帥親自主持研究院成立儀式,錢學森被任命為院長。
1957年10月4日,蘇聯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它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實力水平,當時,在國際上確實引起了場不小的震動。
1957年11月16日,正式批準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即現在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周恩來總理任命錢學森兼任一分院院長。5個月后,孫家棟來到一分院下轄的導彈總體設計部開始了中國的導彈研制生涯。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中國的導彈事業有規劃、有步驟、有機構、有組織地全面展開。
2005年9月,孫家棟在參加錢學森歸國50周年座談會后,對采訪他的記者懇切地談了許多他自己的感想。錢學森在孫家棟的心目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孫家棟回想一生走過的道路認為能在錢學森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是十分幸運的。紀念錢學森歸國50周年,不僅是表達對這位耄耋老人的敬意和祝福,更重要的是以回顧這位愛國赤子、科學巨匠走過的光輝道路,來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同志,立志為祖國的科技事業的發展,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突出貢獻。
孫家棟回憶起1958年從蘇聯留學剛回國,跟著錢學森搞火箭搞導彈,真是又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能在新中國剛剛創立兩年的國防尖端科技部門工作,可以為國家干一番事業。擔心的是,自己學的是航空專業,導彈是什么樣子?怎么設計?怎么制造?心里一點兒底也沒有。當時周圍的同志,有學力學的、數學的、化學的、紡織的、文史的,就是沒有學導彈理論的,孫家棟所學的航空理論還算與導彈專業離得最近。那時候,錢學森親自給講授導彈概論,編制課程大綱請莊逢甘教授講空氣動力學,請梁守盤教授講火箭發動機,請朱正教授講制導……在實際工作中,孫家棟先后擔任了工程總體組長、總體室主任、總體部副主任,直接在錢學森的領導下從事導彈設計、研制、試驗工作,可以說是耳提面命,感觸頗多,受益匪淺。孫家棟回憶中國航天走過的歷程,感到錢學森在中國航天初創時建立在科學思考基礎上的魄力和為國家為民族不怕擔風險的大無畏精神,對孫家棟以至那一代人都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建立后,孫家棟又參與了錢學森主持制訂“三星規劃”(東方紅一號、返回式衛星和同步軌道通信衛星)工作,這些規劃為中國的空間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孫家棟作為空間技術研究院的院長,體會更加深刻。錢學森在技術發展途徑中所起的作用是別人無可替代的,但錢學森非常謙虛,每當講到成績,他從來都是把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具體指導放到前面,把廣大科研人員的辛勤創造放到前面。錢學森的崇高科研道德和人格魅力,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孫家棟。
錢學森平易近人,對青年人關懷愛護。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堅持每周都要抽出時間與孫家棟他們這些設計人員討論技術問題,若有什么不妥,他會耐心引導、解釋,很少直接批評,總是給以啟發式的教育。就是在一些小節上也不例外,記得有一次開會的時間是北京的年底,那個季節天氣比較冷,門窗都關著,因為有人抽煙,錢學森看到有人被嗆得咳嗽,便什么都沒講,起身走到窗前打開了一扇窗戶來散氣,抽煙的同志感到自已的不妥,立即把煙給熄滅了。
錢學森嚴謹的工作作風令孫家棟終生難忘。20世紀60年代后期,中國自行研制的一種新型火箭即將運往發射基地,按慣例產品出廠前要完成裝配、測試工作。其中慣性制導系統的平臺上的4個高精度陀螺要精確地裝好,再拆開,包裝好運往發射基地。當時由于時間緊,車間師傅跟孫家棟說,4個陀螺是同一批次生產的,第一個能裝上,其他3個應該沒問題,時間緊,是不是可以不再裝了?孫家棟覺得安裝師傅說的有一定道理,便同意了。萬萬沒想到在發射場裝配時,卻出現了問題,怎么也裝不上,只好立即向錢學森院長報告。錢學森聽了匯報后并沒有批評孫家棟,而是出主意進行仔細研磨后再試裝。加工研磨時,錢學森也來到現場仔細察看排除故障的情況。那種精密部件研磨是很費時間的。錢學森也不說話,背著手走來走去。孫家棟和工人師傅從下午1點一直到第二天凌晨4點才裝好,錢學森在現場就一直陪到凌晨4點。大家幾次勸他回去休息,但他就是不走。這件事給孫家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雖然沒有直接提出批評,但那種無聲的力量讓人感到比批評更嚴厲。從此,大家從點滴小事做起,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后來,孫家棟把這種嚴格要求的作風帶到了空間技術研究院,有人說孫家棟太嚴厲了,孫家棟便解釋,錢學森為我們樹立了嚴謹的好作風,我們必須認真辦好每件事。
錢學森敢于負責、勇于替下屬和青年同志承擔責任的作風也為孫家棟起到了榜樣作用。1962年的一次導彈發射時失敗了。導彈失敗對搞總體的人來說壓力非常大,故障原因分析時,錢學森看到孫家棟他們灰溜溜的,就主動以自己承擔責任的方法為大家減壓。錢學森說:“如果要有考慮不周的原因,首先是我考慮不周,責任在我,不在你們。你們只管研究怎樣改進結構和試驗方法,大膽工作,你們所提的建議如果成功了,功勞是大家的,如果失敗了,大家一起來總結教訓,責任由我來承擔。”錢學森的一席話一下子把孫家棟的顧慮都打消了。孫家棟自已當了領導后,看到年輕人工作上有什么差錯’也常常像錢學森那樣,替他們擔責任,鼓勵他們放下包袱,把事情辦好。
2004年12月10日,孫家棟去看望了錢學森。由于錢學森的身體原因,大家都很不容易見到他。那天錢學森的精神相當不錯,孫家棟打心里非常高興,錢學森問這問那也顯得很興奮。錢學森曾經說過:“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如果人民最后對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滿意的話,那才是最高的獎賞。”這段簡短的人生座右銘,就是他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一生以科學態度追求真理的真實寫照。此時孫家棟對錢學森的內心世界一定比別人有不同的理解,因為孫家棟與錢學森有過別人所沒有的工作和交往經歷,孫家棟更能理解錢學森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
2009年3月5日,孫家棟的秘書李鋼面帶喜色,興奮地遞給孫家棟一封賀信,那是錢學森祝賀孫家棟80歲生日的親筆簽名信:
孫家棟院士:
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聽說您今年都80大壽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賀!
您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體,健康生活,做一名百歲航天老人。
謹祝生日快樂!夫人面前代致問候!
錢學森二OO九年三月三日
孫家棟一字一句地認真看著信,心里涌動著陣陣激情,孫家棟深為幾近百歲老師的贊賞和祝福所感動。他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錢學森帶領大家搞航天的那個年代,幾十年過去了,孫家棟忘不了錢學森在中國航天開創的那個年代帶領大家艱苦創業的日日夜夜。同樣,中國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也鼓舞著兩位航天科學家。
孫家棟即刻給錢學森家里去了電話:對老師的祝福我從內心表示深深的感謝,更為錢老在信中7次出現‘您’這個稱呼所感動,錢老稱我80歲為大壽更是不敢當。錢老對待科學、對待事物都是那么謙虛,幾十年過去了對我這學生仍然是關懷備至,老師嚴謹認真的一貫作風,值得我一生受用。
錢老辦公室的人員說:“按照錢老的意思擬好信,錢老修改后又給錢老讀了一遍。錢老一字一句認真聽完后,簽上了自已的名字,然后頗有感觸地說,家棟都快80歲了,在我的眼里,他還是一位28歲的年輕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