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7章 名師引讀《居里夫人傳》
- 第16章 附錄二 居里夫人日記選錄
- 第15章 皮埃爾·居里評介文章選錄
- 第14章 民族的悲痛 成為圣地的實驗室
- 第13章 出名的重負 國家遲到的關懷
- 第12章 夢想成真 發現了鐳
第1章 譯本序
若干年前,當我還是個初中生時,我就聽見老師們崇敬有加地對我們講述居里夫人的偉大成就。好幾十年前的我那聽得入迷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在腦子里仍舊不時地浮現出來。少年時的我,只知道她是個外國女人,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今天,出版社約我翻譯她的自傳,我當然是欣然從命,因為這可以讓我有機會更清楚、更詳細地了解這位偉大女性的一生。這種有意義的事情,誰都會很樂意地去做的。
居里夫人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這是不言而喻的,她同時也是一位謙虛的科學家。她之所以寫自傳,完全是禁不住美國好友、女記者梅樂內夫人讓她寫自傳的一再勸說,不好意思再讓她失望。這位美國女記者為了支持居里夫人的科學研究工作,曾呼吁美國婦女積極捐款資助居里夫人因經費緊張而陷于困境的研究工作。最后,梅樂內夫人用婦女界的捐款購買了一克鐳相贈,美國總統哈定親自主持了捐贈儀式,令前來美國接受捐贈的居里夫人感動不已。在這個異國友人的敦促下,居里夫人只好勉為其難地動起筆來。她的自傳有數萬字,直白、坦誠,不加修飾。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出生在波蘭首都華沙的普通家庭的女孩,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頑強奮斗,以優異的成績從高中畢業之后,只身前往巴黎大學求學。她一邊學習一邊打工,其苦其累可以想象。在與皮埃爾·居里相識、相知,到喜結良緣之后,性格相近、志趣相投的夫妻二人,為了科學研究而甘于寂寞,過著清貧的生活,終于發現了新元素——鐳,并將它運用到醫學上,救死扶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她帶領醫療隊,奔赴各個戰區,利用與丈夫共同發明的X光設備,積極地投入到搶救傷病員的行列中去。一位知名的科學家,在戰爭爆發后,又在前線當上了白衣天使,其高尚的精神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她與丈夫一樣,整天待在由于經費不足而設備簡陋、條件極差的實驗室里,冒著受到有毒氣體傷害的危險,為尋找新元素而廢寢忘食,先后發現了鐳、釙、釷等當時尚不為人知的新元素。由于她與丈夫皮埃爾·居里的卓越成就,他們和貝克萊爾一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居里夫人成為該獎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獲得者。在居里先生不幸遇車禍而英年早逝之后,不到四十歲的她,中年喪夫,曾一度被這意外的沉重打擊所壓倒,終日思念自己的丈夫——科學研究事業上的戰友和朋友。但最后,她還是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心中,一邊撫養兩個年幼的女兒,照顧年邁的公公,一邊繼續進行科學探究,終于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兩次諾貝爾獎的得主,而且與第一次不同,這一次是她單獨獲獎,真可謂史無前例。
這本十多萬字的“小書”的第二部分是居里夫人撰寫的她丈夫皮埃爾·居里的傳記,其篇幅大大地長于她自己的生平傳記,她對丈夫的深情由此也可見一斑。書中詳細記述了皮埃爾·居里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以大公無私、不計回報、無怨無悔的精神與自己的妻子一道,矢志不渝地走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他的精神感染著、鼓舞著自己的妻子,二人并肩戰斗,終于登上了科學研究的高峰,作出了不朽的貢獻,為人類增添了幸福。盡管自己的生活很清貧,但有妻子這樣一位志趣相投的伴侶,他很滿足,一門心思地埋首于實驗之中。婚姻美滿,事業有成,但天不遂人愿,他因慘遭飛來橫禍而喪生。這不僅是法國人民的一個重大損失,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他的突然逝世令世界為之震驚。唁電唁函如雪片般紛紛飛來,有各國著名科學家發來的,也有一般平民百姓發來的,足見他的崇高品德、偉大貢獻是如何深入人心。
我僅在此摘錄幾位知名科學家在吊唁中對他的評價的片段,作為對這位英年早逝的、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的緬懷。
法國著名科學家普安卡雷在法國科學院的悼念會上的悼詞:
在物理學研究中,居里先生頭腦縝密細致至極,能夠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在別人很可能被引入歧途的錯綜復雜的謎團中,找到正確的方向……所有與他交往的人都能體會得出他的真誠、率直,可以說,從他的溫柔謙和、天真坦率、思維敏捷之中散發出巨大的魅力。在他的朋友們,甚至對手們面前,他總是禮讓三分……誰能想到這么溫柔可愛的一個人卻深藏著一顆不屈不撓的心呢?他在原則問題上絕不妥協,在絕對真誠的道德理想上也絕不妥協……
著名科學家讓·佩蘭在一九〇六年五月的一期《當月》雜志上撰文:
但凡認識皮埃爾·居里的人都知道,與他在一起,你就會感到那種急于工作、急于研究、急于弄出個水落石出的需要油然而生。我們將把這種感受廣為宣揚,以此來更好地緬懷他。我們還將從他那張蒼白但英俊的面龐上探尋那種使得接近他的人力量倍增的感召力的秘密……
他的學生,著名科學家什內沃一九〇六年四月在物理和化學學校校友聯誼會上的發言:
我們中間有些人對他不無道理地崇拜至極。就我本人而言,除了我的家人以外,他就是我最愛戴的一個人,因為他懂得如何以一種極大的、細心的愛去關懷我這個卑微的助手。他對人和藹可親,他的助手們都非常崇敬他。當實驗室里的學生們聽見噩耗時,一個個淚流滿面,痛不欲生……
他的學生、后來的繼任者、著名科學家朗之萬一九〇六年七月在《當月》雜志上撰文:
我作為學生走進他的實驗室時,他只有二十九歲,但在實驗室里度過的整整十年的時光使他做起實驗來游刃有余。盡管我們才疏學淺,笨手笨腳,但一見到他在悉心指教時那副成竹在胸的堅定神態以及他那靦腆但坦然的表情,我們便心中有底,不慌不忙地、認認真真地跟著他做起來……我學生時代最美好的記憶也許就是在實驗室里的那段時光,我站在黑板前面,聽他興致勃勃地同我們交談,啟發我們的豐富的想象力,激起我們對科學的熱情與愛好。他的探索精神很強,而且極富感染力。他知識面寬廣而扎實,喚起了我們對科學知識的渴求……
還有許多人,包括名聞海內外的著名科學家以及皮埃爾·居里的學生們的緬懷文章和講話,不一而足。從以上所摘錄的不多的一些片段中,就足以看出皮埃爾·居里是怎樣的一個人。讓我引述居里夫人的原話來結束我的這篇譯序吧:
他像是一個感悟真理的先知,完全擺脫了羈絆,全身心地向往理性和真知。他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只要以追求理想為自己的生活目的,以自由和正直的精神鼓舞自己勇往直前、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我們就完全可以像他一樣達到盡善盡美的精神境界。
陳筱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