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是大肚彌勒佛的真實寫照。比爾·蓋茨曾說過:“沒有豁達就沒有寬松。”豁達是一種超脫,是自我精神的解放,豁達是一種寬容,能容人才能為他人所容。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始終理解別人,包容別人,不僅能夠讓人們樂意與我們交往,自己也能在這樣的交往中獲得快樂和滿足。
莎士比亞幼年時期,每年都有劇團來他的家鄉演出。莎士比亞耳濡目染,在很小的時候就播下了愛好戲劇的種子,他暗暗發誓:要終身從事戲劇事業。莎士比亞13歲的時候,父親破產,他只得中途退學。面對困苦的生活,莎士比亞沒有心灰意冷。
他明白,做個戲劇家,要有豐富的知識。因此,他“貪婪”地讀著哲學、文學、歷史等方面的書籍,自修希臘文和拉丁文,多方面地吸取營養。莎士比亞還主動到戲院做馬夫。日子一長,他和看門人混熟了,看門人特許他從小洞里和門縫里窺看戲臺上的演出。莎士比亞邊看邊細心琢磨角色和劇情。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是他發奮讀書、苦練演戲本領的時候。莎士比亞憑借自己的刻苦和勤奮努力,很快掌握了許多戲劇知識。
后來他到劇團里演配角。他抓住這個機會,在實踐中豐富和提高自己的藝術才能。就這樣,他憑借自己的勤奮和努力,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在此基礎上,僅用了1年多的時間,就寫出了《亨利六世》等3部劇本。緊接著,他又寫出了《理查三世》、《錯誤的喜劇》等劇本,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當時,英國戲劇界正活躍著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職業劇作家,他們對莎士比亞很輕視,根本瞧不起僅有5年學歷的莎士比亞,他們都咒罵莎士比亞偷竊了“孔雀的羽毛”,是混入白鴿隊伍中的“烏鴉”。莎士比亞對這些謾罵和攻擊不予理會,孜孜不倦,埋頭創作。
在其后20年的時間里,莎士比亞以驚人的速度,高質高產地寫成了敘事長詩兩部,戲劇37部,十四行詩一卷154首。
侮辱、謾罵,還有什么比這更難以讓人忍受的呢?但是莎士比亞沒有理會那些無理的攻擊,而是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以想見,如果莎士比亞為了爭一口氣而與對方爭辯不休,那么后來的驚世巨作也不可能誕生。
人生需要學會忍耐,需要有唾面自干的勇氣,因為在前行的道路上,隨時都可能發生讓我們措手不及的事情,而我們要做的不是打擊報復,更不是消沉絕望,而應該在忍辱負重之后來一次絕妙的反擊,并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曾經侮辱過我們的人,到那時,人們對我們恐怕只有尊重和敬佩。
5.變生氣為爭氣
有一個年輕人,經常因得不到領導的賞識而生氣抱怨。一天,他去拜訪恩師,并向其道出了自己的煩惱。恩師聽后,就領著這個年輕人到了海邊,他彎腰揀起一塊鵝卵石,扔到了一堆鵝卵石里,并問道:“你能把我剛才扔出去的鵝卵石撿回來嗎?”“我不能。”年輕人回答。“那如果我扔下一粒珍珠呢?”恩師再問,并別有深意地望著年輕人。年輕人頓時恍然大悟:一味地生氣抱怨只是徒勞,唯有爭氣,憑借實力迅速脫穎而出,才是明智的做法。
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難免要與他人磕磕碰碰。如果一味地斗氣,生活的不開心不說,結果是彼此受損。而爭氣則是以個人的意志,以自身發展來壯大自己,完成自我的輝煌,這就在客觀上已經斗敗了“對手”。
有一個叫王有福的男孩,出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里,因為家里窮,經常受到小伙伴們的欺辱。他們經常把稻草編成一個圈,用樹葉墊底,將泥土、鳥糞之類的東西放在里面,然后戴到小有福的頭上,并大聲地起哄:“有福啊,他可真有福,我們都沒帽子戴,他卻戴著這么新潮的帽子。”小有福非常生氣,真想沖上去和他們打一架,但一想自己若和他們打架,一個人人單勢弱,必定打不贏,扭打中很可能撕壞衣裳,不劃算。于是,他就對自己說:“我不生氣,我應該爭點氣。在物質上,我是不如別人,這是事實,但我可以在學習上超越他們,通過學習改變我的命運,做一個真正‘有福’的人。”
小有福有了這樣的心態,之后不管伙伴們怎樣取笑他、捉弄他、欺辱他,他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并激勵自己在學習上奮發向上。有時也有人問他:“別人這樣對你,你怎么就不生氣啊?”他就會回答說:“生氣有什么用啊?生氣能解決問題嗎?生氣還不如爭氣!有那生氣的時間還不如多學點知識。”
小有福也的確非常爭氣,他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考上了重點中學,后來又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學。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他順利完成了學業,并找到了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成了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改變了窮苦的命運。而他小時候的那些小伙伴卻大多早早退學在家種田或外出打工,拿著微薄的收入。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為一些瑣事而生氣,殊不知,生氣不但于事無益,甚至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俗話說:生氣不如爭氣。與其沉浸在生氣的沼澤中,還不如多去想想該如何解決問題,該如何保持一個健康、快樂的心態。越是在逆境之中就越要為自己爭口氣,生氣沒有用,只有跟自己賭口氣,成功才不會遠離你!你不能決定何時開花,但是可以選擇讓你的枝頭掛滿累累果實!
林語堂先生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大學任教。林語堂知識淵博,學貫古今,且言語幽默,因此深受學生們的喜歡,再加上他一向為人謙和低調,照理說不會得罪他人,但是他還是成了一名同事的眼中釘。
那名同事是一個思想比較守舊的人,對于林語堂這樣的老師自然是不喜歡,他不僅不喜歡林語堂這個人,更對他的授課方式大加詬病。在他看來,老師就要有老師的威嚴,身為大學教授,就應該為人嚴肅,一本正經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不能在課堂上與學生開玩笑,那顯得太不正經了。這名同事到處宣揚林語堂的不是,這讓林語堂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是滋味。不僅如此,他還故意在林語堂的面前表現得趾高氣昂,每次從林語堂的面前經過的時候,不僅不打招呼,還一臉不屑。
盡管如此,林語堂也沒有找對方理論,沒有為自己辯駁,他依然只是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的工作,竭盡全力地講好每一堂課。林語堂的朋友們紛紛為他打抱不平,都吵著要去幫他討個說法。但是林語堂卻擺擺手說:“我來這里是為了教出更多、更出色的學生去報效國家,而不是和人吵架斗嘴的。現在去爭辯有什么用?是非成敗日后自見分曉。”
幾年以后,林語堂的授課方式不僅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而且得到了其他老師和學校領導的認可和歡迎。不僅如此,林語堂也培養出了大量出類拔萃的學生。一切的結果都昭示了林語堂的勝利,就連那名曾經看不起他的同事也不得不承認,林語堂的確是技高一籌。
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有些人總是心浮氣躁,甚至每天都將自己放在憤怒的火苗中,結果什么事情都會搞得一團糟。而有的人卻能心平氣和地坦然面對一切,并積極地使自己做的更好,用自己的成功化解煩惱。后者是因為懂得生氣不如爭氣的道理,也只有這樣,才能不在生氣中丟了面子,而在爭氣中為自己贏得面子。
6.學會給自己找臺階下
社交活動中,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失誤,有的人是讓自己丟面子,有的人是讓別人丟面子,不管是哪一種,如果不及時鋪上一個臺階,其結果要么是自己成為人人取笑的對象,要么是惹惱因你而丟了面子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肯開動腦筋,找個臺階給自己或別人并非難事。
一天,紀曉嵐在書房恭送皇上,乾隆皇帝走出門不久,他就問身邊的人:“老頭子走遠了嗎?”誰知這話竟被乾隆皇帝給聽到了。
被人背后稱為老頭子,乾隆皇帝自然是不樂意的,于是他責問紀曉嵐是什么意思。紀曉嵐也知道事情不妙,哪有大臣在背后稱皇帝為老頭子的。不過他急中生智,慢條斯理地解釋說:“萬歲爺不要發怒,奴才之所以稱您為‘老頭子’,是對您的尊敬。‘萬壽無疆’稱為‘老’;‘頂天立地’稱為‘頭’;皇上稱為‘天子’。這就是我稱您為‘老頭子’的緣故。”
一番花言巧語把怒氣沖沖的乾隆皇帝說得心花怒放,寬恕了紀曉嵐的“大逆不道”。
要給自己找個臺階,必須要像紀曉嵐一樣,在窘境中及時調整思路,然后選擇一個巧妙的角度,改變眼前的被動局面,想方設法爭取主動。下面幾種方法可以借鑒:
1.利用對方的虛榮心,恭維他
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尤其是在不高興或者煩惱的時候,只要旁邊有人說幾句得體的美言,情緒就會好起來。一次,解縉陪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整整一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十分懊喪,便命解縉寫詩紀之。沒釣到魚已是夠掃興了,這詩怎么寫?解縉不愧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數尺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鉤龍。”朱元璋一聽,龍顏大悅。
2.承認錯誤,誠懇致歉
在社交中,與人發生矛盾是難免的事情,很多時候,只要主動道歉,矛盾就能夠很快化解。其中,傷害了別人的人,只要能多些自我反省,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受害人誠懇道歉,便不難化解矛盾。例如:領導與下屬之間發生的糾紛,有時只要一個人出面主動承擔責任,就可以化解雙方的矛盾。
李興和周進同在辦公室工作。一次,李興去市委聽報告,周進不知道,因此對李興很有意見,當面質問李興為什么不告訴他聽報告的信息,兩人因此而大吵起來。劉主任了解吵架的原因后,對周進說:“聽報告沒有通知你,這不是李興的錯,是我沒有要他通知你,因為你們兩人有一個人去聽報告就行了。你如果有意見就對我提吧,不要責怪李興啊。”周進聽后,覺得自己錯了,于是主動向李興致歉,他們又和好如初。
3.善用假設,巧避鋒芒
在某些場合,如果把握不準,又不想丟面子,不妨采用假設的語氣說出來。例如:一個學生和班主任爭論男生能不能到女生宿舍串門,老師一口咬定絕對不能。學生很長時間不能說服老師,又見老師似有怒意,為了結束爭論,給老師一個臺階下,他巧妙地說:“如果老師說得正確,那我肯定錯了。”這本是一句廢話,他并沒有肯定老師的觀點,然而這位老師聽了卻不再爭執。
4.善用幽默,取悅他人
幽默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一句輕松詼諧的話就能夠讓對方在笑聲中諒解你的過錯,也避免了你被批評的尷尬。有一位經理對手下的職員說:“我需要這進度報表的5份復印本,馬上就要!”這位職員按下復印機的按鈕,這時,25份復印本很快就復印了出來。“我不要25份!” 經理大聲說。這臺復印機是壞的,職員早就請求經理買臺新的,這時他說:“對不起,但是你已經得到那么多!”然后他倆爆出一陣笑聲,笑那復印機沒人性,不聽話。
不管是別人讓你丟了面子,還是你讓別人丟了面子,如果因為氣憤而把氛圍弄僵,或者干脆得理不饒人,大吵大鬧,都不是社交活動中的明智之舉。聰明的人一定要學會適時地找一個臺階,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比顏面盡失或者爭吵不休傷害彼此要好得多。而且如果你的臺階搭得巧妙的話,不僅能將自己從窘境中解救出來,還能贏得他人的贊賞。
5.寬恕傷了自己面子的人
釋迦牟尼說:“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會發生這樣的事:親密無間的朋友,無意或有意做了一些有損你面子的事情,你是寬容他,還是從此分手,或待機報復?也許很多人都咽不下這口氣,選擇恩斷義絕;但是也會有人選擇寬恕和原諒,因為他們懂得寬恕他人就是寬恕自己。
一個匈牙利的騎士,被一個土耳其的高級軍官俘虜了。這個軍官把他和牛套在一起犁田,而且用鞭子趕著他工作,他簡直受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侮辱。因為那個土耳其軍官所要求的贖金出乎意外的高,這位匈牙利騎士的妻子變賣了所有的金銀首飾和田產,他們的許多朋友也捐募了大筆金錢,終于湊集齊了這個數目。騎士終于從羞辱和奴役中得到了解放,可是回家之后卻一病不起了。
沒過多久,國王頒布了一道命令,征集大家去跟猶太教的敵人作戰。這個匈牙利騎士一聽到這道命令,內心就再也無法平靜了。他坐立難安,讓家人將他扶上了戰馬,頓時他感覺身體充滿了活力和勇氣,快馬加鞭趕赴了戰場。
他抓獲了那個曾經羞辱過他的土耳其將軍,將他帶到了自己的寨子里。一個鐘頭后,那位匈牙利騎士就出現了,他問這個俘虜說:“你想到過你會得到什么待遇嗎?”“我知道!”土耳其人說,“報復!但是我怎樣做你才能饒恕我呢?”“一點也不錯,你會得到一個猶太教徒的報復!”騎士說,“耶和華的教義告訴我們愛我們的同胞,寬恕我們的敵人。上帝本身就是愛!放心地回到你的家里,回到你的親愛的人中間去吧。不過請你將來對受難的人溫和一些,仁慈一些吧!”
那個曾經的將軍、現在的俘虜突然放聲大哭,然后哽咽著說道:“我做夢也想不到能夠得到這樣的待遇!我想我一定會受到酷刑和痛苦的折磨,因此我已經服了毒,過幾個鐘頭毒性就要發作,我必死無疑,一點辦法也沒有!不過在我死以前,請再讓我聽一次這種充滿了愛和慈悲的教義,它是這么的偉大和神圣!讓我懷著這個信仰死去吧!讓我作為一個猶太教徒死去吧!”他的這個要求得到了滿足。
你也許會遭受到來自別人的惡意誹謗和致命傷害,讓你顏面盡失,承受很多痛苦。但唯有以德報怨,把傷害留給自己,寬恕那些傷害了你的顏面和身體的人,才能贏得一個充滿溫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