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勛字叔業,泰山平陽人。魏文帝時,任御史中丞。魏文帝要攻打吳國,鮑勛就進見魏文帝說:
大王的軍隊曾經幾次遠征都沒有取得勝利,主要原因是吳國和蜀國地勢相連,有如嘴唇和牙齒的關系一樣,他們相互支援,再者是路途太遠,山水相阻,行軍困難,所以要戰勝吳國是很困難的。文帝不但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反而十分忿怒,把鮑勛從右中郎將降為治書執法。
唇亡齒寒
“唇亡齒寒”比喻兩者互相依存,利益攸關。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春秋時期,秦國的國君秦穆公比齊桓公更有策略,他不但肚量大、毅力強,而且深沉穩健。秦穆公一向埋頭苦干,也不跟中原諸侯耍手腕用計謀。他認為要做大事,僅憑一、兩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還得有精英分子一起協助,于是他殫精竭慮網羅天下的人才,他第一個找到的人物是百里奚。
百里奚和寧戚一樣,原是替人家牧牛的,秦穆公卻請他做宰相。
百里奚是虞國人(虞國,在山西省平陸縣東北,在三門峽附近),他去找蹇叔,蹇叔引著他去見大夫宮之奇。宮之奇請他們留在虞國,還說他非要介紹他們去見虞君。蹇叔搖了搖頭,說:“虞君貪愛小便宜,不像個大人物。”百里奚說:“唉!我已流浪多年,現在只想安定下來,我就留下來吧!”蹇叔嘆了一口氣,說:“這也怪不得你,不過,我還是得回去。如果以后你想到我,就到鳴鹿村來找我吧!”從此,百里奚就跟著宮之奇在虞國做大夫,誰知真的不出蹇叔所料,虞君為了貪圖小利,竟連國家也葬送了。
公元前六五五年(就是齊桓公糾合諸侯在首止開會那一年),晉獻公派大夫荀息到虞國,送上一匹千里馬及一對價值連城的玉璧,說:“虢國(又稱北虢,在山西省平陸縣,在三門峽附近)多次侵犯我們,我們打算跟他們拼個你死我活,貴國可不可以借給我們一條道路,讓我們通過?”虞公只是把玩著玉璧,同時鑒賞著千里馬,說:“可以!當然可以!”宮之奇勸阻他說:“不行!不行哪!虢國跟咱們的關系,就如同唇齒相依一樣,俗話說‘唇亡齒寒’,只要我們兩個小國互相幫助,就不至于被別國蹂躪,萬一虢國不幸傾覆了,虞國一定也保不住。”虞公反駁說:
“人家晉國誠心誠意送來這個無價之寶跟咱們交好,難道咱們小氣得連一條道路都不能借人家走走?再說晉國比虢國強盛十倍以上,就算失了一個小國,可是交了一個大國,有什么不好?”宮之奇還想再勸說,卻被百里奚攔住了。宮之奇退出來,對百里奚說:“你不幫著我說話也就罷了,為什么要阻擋我?”百里奚說:“跟這種有眼無珠的人講道理,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馬路上,算了吧!”宮之奇預測虞國難逃滅亡的命運,就悄悄地帶著一家人跑了。
晉獻公派大將軍里克領著大軍,如若無人似的穿過虞國的土地,十分順利地滅了虢國。
回程時順便也滅了虞國,取回了千里馬和玉璧。虞公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虜。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作為一句成語,形容人學好、做好事難;學壞、做壞事容易。
此典出自《國語·周語》:“水火之所犯猶不可救,而況天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周朝周敬王的時候,名叫朝的王子興兵作亂,他們占據了王城洛邑。周敬王被攆到劉地、滑地,后來得到晉國的救援,才到了成周這個地方。這時王子朝雖然跑到楚國去了,可他的余部仍然控制著王城洛邑。
周敬王不敢回去,于是便在成周住下。
周敬王的卿大夫劉文公和萇弘,想在成周筑起城墻,使它成為王城,就派人去晉國請求支持。晉國的國君魏獻子準備答應他們的請求,來聯合別的諸侯國,從而幫助周敬王在成周建立一個王城。正好這時衛國的大夫彪傒來到這里,聽說筑城的事,很不贊成。然而他沒有公開表示意見,而是去找周敬王的另一位卿士單穆公,他十分誠懇地對他說:
“我看萇弘這個人馬上就要遭殃了。天的支柱是不能壞的,而一旦壞了天也就不能支持了。現今周朝的支柱已經壞了,已經支持不下去了,這是天意,人力是無法挽回的。周朝從幽王以來,就慢慢地衰落下去。
俗語說得好: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作好事像登山那么費勁兒,可學壞、墮落下來就像山崩一樣,速度快得很呀!你回顧歷史上各朝各代的興衰,哪個不是如此!先前的夏朝從孔甲開始亂法,僅經過四代就滅亡了;商朝的興起從玄王開始,勤身修德,經過十四代才獲得天下,可是從帝甲開始衰落,只七代就垮臺了。周朝經過十五代才建立起來,可是從周幽王作戰到現在又過去十四代了,已經無法補救了,滅亡是必然的了。可是萇弘還想扶植它,這不是白費工夫嗎?恐怕他將來還可能因此招來災禍呢!”
沒過幾年,果然應了彪傒的話,萇弘被人所殺,而且遭到滅族之禍。
當止不止
“當止不止”是說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常常要向自己的反面轉化;若不反顧,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后果。
此典出自《閱微草堂筆記》:“有樵者,山行遇虎,避人石穴中,虎亦隨入。穴故嵌空而繚曲,輾內避,漸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強入,樵者窘迫,見帝一小竇,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數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運數石,窒虎退路,兩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巖谷,不食頃,死矣。此事亦足為當止不止之戒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一個打柴的人,在山中走路時碰見了老虎,于是他躲避在一個石洞里,老虎也隨著進入石洞里去。石洞彎彎曲曲陷進去,打柴人轉來轉去地往里頭躲逃。石洞小了,慢慢地容不下老虎的身軀,可是老虎卻一定要追咬打柴人,使勁往洞里鉆。打柴人在十分危急的時候,看見旁邊有一個小孔穴,僅僅可以容下他的身子,于是他就像蛇一樣急忙爬了進去。沒想到曲折地爬了幾步發現天空的亮光,居然可以從另一方向鉆出石洞外面來了。接著他便奮力運來幾塊大石頭,堵死了老虎的退路,并在石洞的兩頭都堆放上柴草,點起火來焚燒。老虎遭受煙熏火燎,吼聲震動了整個山谷,沒過多久,老虎就死去了。
這件事可以那些應當止步而不止步的人作鑒戒呀。
蹈水之道
“蹈水之道”說明做任何事情只有按照客觀規律行動,從而才能完全駕馭它。
此典出自《莊子·達生》:“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道。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與汩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
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在呂梁觀賞瀑布的景色,那水流從三十丈的高處直瀉而下,江面水珠飛濺,直到四十里之遠,黿鼉魚鱉都不能在這里浮游。這時忽然看見一個男子游在江中,他以為是想不開而自尋短見的,便讓他的學生沿河往下游去救他。卻見這人游到數百步外便從水中出來,披散著頭發,在堤岸下悠然自得地邊走邊唱起來。
孔子趕忙跟上去問他,說:“我以為你是鬼,細看卻還是人。請問下,你游水有秘訣嗎?”
那人回答說:“沒有,我并沒有什么秘訣。
我憑著人類的本能開始了我的生活,又依靠人類的適應性而成長,順乎自然而成功。
同漩流一起潛入水底,隨涌流一同浮出水面,完全順從水性而并不是按自己的意愿想怎樣就怎樣。
這就是我能駕馭洶涌的急流的緣故。”
孔子問:“什么叫做憑本能開始生活,靠適應性而成長,順乎自然而成功呢?”
他人回答說:“我生在陸地而安于陸地,這就是本能;長在水上而安于水,這就是適應性;不知道我為什么會這樣,而結果就是這樣,這就是順乎自然。”
盜亦有道
“盜亦有道”的意思是,做盜也有其做盜的才智與品德。
莊子的本意在于闡發無處不有道的觀點,后來,人們用它指稱即使為非作歹的人,也有其規矩。
此典出自《莊子·篋》:“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傳說在春秋末期,柳下屯(今山東西部)有一個人,名跖,人們稱之為盜跖。有一次,盜跖的徒弟問他說:“有人說,道是無處不在的,如此說來,偷盜也有一定的才智與品德嗎?”盜跖回答說:
“那當然,哪里沒有道呢!”猜測人家家中會有什么東西,這是無事不通;敢于率先溜進去,這是勇敢無畏;撤退時走在后邊,這是義氣;知道什么東西是否可盜,這是聰穎明智;分贓均勻恰當,這是一種仁德。不具備這五項素質,而能成為天下大盜的人,還從沒出現過。
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的這個典故告誡人們,對自己的人要友好,對敵人要狠,決不能不分敵我。
此典出自《東田集·中山狼傳》。
趙簡子在中山這個地方打獵,前面開道引路的是專門負責狩獵的虞人,后面跟著一些兇猛的獵鷹和獵犬,飛禽走獸應弦而倒的數都數不過來。這時候有一只狼站在大路上,像人一樣直立著嚎叫。趙簡子從容登車,左手拿起烏號良弓,右手夾持肅慎名箭,狠狠射去一箭,正中惡狼。那狼大聲痛叫,落荒而逃。簡子十分惱怒,驅車追趕,霎時間,車馬揚起的塵埃遮天蔽日,足奔蹄踏的聲響,如雷轟鳴。十步以外,分辨不清人和馬。
這時,墨家弟子東郭先生正向中山去謀求官職,他牽著一頭瘦弱的驢子,馱一口袋圖書,因一大清早就出門了,所以迷了路。他望見遠處塵土飛揚,心中驚恐萬分。突然,一只狼竄到他的面前,抬起頭來看著他說:
“先生不是有志于救助萬物嗎?從前,毛寶買龜放生,后來戰敗才得以乘龜渡江;隨侯為蛇治傷,蛇從江里銜來明珠報答他,龜和蛇的靈性本來就比不上狼,今日我遇到了危險,您為什么不讓我及早藏在口袋里,讓我可以躲災避禍,得以活命呢?一旦幸免,將來如果能有出頭這日,先生的大恩大德有如救死回生,枯骨生肉一般,我怎么會不像龜、蛇那樣誠心誠意報答您呢?”東郭先生說:
“哈哈!包庇狼而去得罪世代做官的人,冒犯有權有勢的人,災禍說不定就要臨頭,哪里還敢期望報答呢?然而,墨家一向以‘兼愛’為根本,我一定想辦法救你活命,逃脫這場災難,這本來就是我義不容辭、應該做的事情。”于是,他取出圖書,空出口袋,慢慢地往里裝狼,但前怕碰傷狼的嘴,后怕壓著狼的尾,反復裝了幾次,一直都沒有能夠裝好。東郭先生正在拖沓遲疑,追捕的人馬越來越近了。狼焦急萬分,哀求道:
“事情緊迫啊!先生難道真要客客氣氣地去滅火救溺,搖著響鈴去躲避強盜嗎?現在只請先生馬上想辦法!”說罷便蜷曲起四腳,讓東郭先生拿繩子捆,它彎頭至尾,曲背藏嘴,如同刺猬蜷縮腰腳,尺蠖彎曲軀體,蛇盤身子,龜縮腦袋那樣,團成一團,聽憑東郭先生擺布。于是東郭先生按照狼的意圖,把它裝進口袋,用肩扛起來放在驢背上,接著躲至道旁,等候趙簡子等人通過。
沒過多久,趕簡子追來了,問不到狼的下落,十分生氣,抽出佩劍,當著東郭先生的面“嚓”地削掉一段車轅,罵道:“膽敢隱瞞狼去向的人,就和這段車轅一樣!”東郭先生慌忙趴在地上請罪,他爬到趙簡子跟前,跪著說:“鄙人很不聰慧,卻也想有所作為。現在奔走遠方,自己尚且迷失了道路,又怎能得知狼的行蹤,帶著您的鷹犬去追趕呢?然而我曾經聽說:‘大道以多岐亡羊’羊這種東西,一個孩子便可以制服,如此馴順的動物尚且在很多岔路中走失,狼不能和羊相比的,而中山可以迷失的岔路又何止那幾條呢!您現在僅僅順著大路尋找,不和‘守株待兔’、‘緣木求魚’一樣嗎?更何況外出狩獵,本是虞人的事,請您去問他們吧!一個行路的人有什么罪過呢?而且,我雖然十分愚蠢,難道還不知道狼嗎?這種東西生性貪婪而兇狠,與豺勾結,為非作歹,您若能除掉它,我理應以微力效勞,又怎么會隱瞞實情而不講呢?”趙簡子聽了,無話可說,掉頭上路而去。東郭先生也趕著毛驢趕緊向前走。
走了好一陣,再也看不見狩獵隊伍的蹤影,聽不到車馬的聲響了,狼估計趙簡子已經走遠,便在口袋里喊道:“先生留意,快把我從口袋里放出來,幫我解開捆我的繩子,拔掉我腿上的箭,我要遠走了。”東郭先生便動手把狼放了出來。狼吼叫著對東郭先生說:“剛才我被獵人追捕,情況十分緊迫,幸虧先生救了我。現在我餓得很厲害,而又沒東西吃,最終還要死去。與其餓死在路旁,被野獸吃掉,倒不如死在虞人手里,還可以成為富人家俎和豆里食品。先生既然是墨家弟子,如今勞累奔波,受苦受難想有利于天下,您又何必吝嗇您的身軀,讓我吃掉,拯救一條微賤的生命呢?”說著張牙舞爪,便撲向東郭先生。東郭先生匆忙徒手同狼搏斗,邊斗邊退,閃到驢后,繞著驢身和狼周旋起來。這樣,狼始一直不能傷害他,東郭先生全力抵擋,彼此都累得筋疲力盡,隔著驢氣喘吁吁。
東郭先生不住地叫道:“狼忘恩負義于我!
狼忘恩負義于我!”狼振振有詞地回答說:
“并不是我一定要背棄你,天生下你們這些人,本來就是供我們狼吃的嘛!”
東郭先生和狼相持了很長時間,太陽快要落山了。看見一位老人拄著黎杖走來。只見他胡須眉毛已經雪白,衣服帽子非常素雅,看來是位有學識的人。東郭先生一見,又驚又喜,急忙撇開狼奔上前去,跪在地上,放聲痛哭,說:“只求老先生說一句話,我就能活啊!”老人問起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東郭先生回答說:“這只狼剛才被獵人追捕,處境危急,向我求救,我真心實意地救了它,現在它反而要吃我。我再三請求也不能幸免,看來我現在是死到臨頭了。如今遇到您老人家,真是蒼天不絕讀書人!請您說一句公道話,救救我吧。”說完,爬到老人黎杖下,磕頭如搗蒜,聽候老人發話。
老人聽了,連聲嘆息,用拐杖指著狼說:
“這是你的不是,受人之恩而后背棄,這是最不道德的。讀書人常說:受人恩德而不忍背棄的人,作為兒子,必定孝順。而且還講,虎狼禽獸也知道父子情義。現在您如此忘恩負義,真是到了連父子恩情也沒有的地步了。”便大聲呵斥道:“快走開!
不然,我要打死你!”狼詭辯說:“老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請允許我申訴,愿您能耐心地聽一下。一開始,他救我的時候,用繩子捆住我的腿腳,把我塞在口袋里面,又壓了很多書,讓我彎曲著身子,連氣也不能出。而且又向趙簡子編造了一套謊言,意思是想把我憋在口袋里,他獨享其利。
您看,這種人怎么不該吃呢!”老人轉過臉來對東郭先生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您就和它一樣,也有罪啊!”東郭先生不服氣,又原原本本地講述了自己用口袋救它的經過和憐惜它的心情。那只狼也花言巧語,狡辯不休,以求取勝。老人見他們爭執不下,說:“你們講的都不足憑信,還是再裝一下,讓我親眼看看口袋里的處境是不是真的困苦。”狼十分高興地同意了,躺在地上,把腿伸給東郭先生。東郭先生于是又把狼捆起來,裝進口袋里,用肩扛起來放在驢背上,可是狼一點也不知道這是圈套!
這時,老人貼近東郭先生的耳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