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代中期開始,隨著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加深,契丹和奚等北方少數族的勢力乘機發展,北部邊患日益嚴重。針對這一情況,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中央政府在北方沿邊十個重鎮分別設置了節度使,其中兵力在5萬以上的有五個,又以范陽郡(天寶元年“幽州”改稱“范陽郡”)為“諸鎮之冠”。范陽郡節度使統領經略、威武、清夷、靜塞、恒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九軍,屯守幽、冀、媯、檀、易、恒、定、莫、滄九州之境,以幽州城為治所。節度使不僅掌握兵權,而且還握有行政、司法、財政、人事等大權,儼然是獨立王國的君主。掌握了范陽這一地區,更可以控制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進而可以威脅京城長安,動搖唐王朝的統治。
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唐政府任命平盧節度使(治所在今遼寧朝陽)安祿山兼范陽節度使,從此幽州城成了安祿山的大本營。
安祿山,營州柳城(今遼寧錦州)胡人。因通曉六蕃語言,初為互市牙郎,后成為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部將。由于他在鎮壓東北各族的戰爭中立有戰功,加之善于巴結逢迎,受到唐玄宗的寵信,750年(天寶九年)又受封為東平郡王。安祿山內心潛藏異志,以御寇為名,在轄地大貯兵馬糧餉,積蓄反叛力量。747年(天寶六年),他在漁陽筑雄武城,內貯兵器、軍隊8000人,戰馬和牛、羊數萬。他還奏請朝廷準許在上谷開爐鑄錢。751年,唐政府又命安祿山兼河東節度使,統兵達20萬之眾,黃河以北的軍政大權掌握手中,更加助長了他叛亂的野心。752年冬,詩人李白到幽州城時,已感到局勢緊張,帶有明顯的殺氣,因而留下了“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羅星。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的詩句。
755年(天寶十四年)陰歷十一月,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他統率部下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少數族部眾15萬人,號稱20萬,在幽州城南誓師,南下渡過桑干河,經過33天打到洛陽。第二年正月,安祿山自立帝位,國號大燕,自稱雄武皇帝,改元圣武,以范陽(指幽州城)為大都,一稱東都。六月攻陷長安,唐玄宗出奔入蜀。七月,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
不久,安祿山集團發生內訌。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安祿山親信史思明據范陽不受安慶緒節制。史思明原名窣于,為寧夷州突厥人,早年與安祿山同為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部將,后成為安祿山的部下。安祿山叛唐后,史思明率領叛軍攻河北,被安祿山任命為范陽節度使,此時他占據13郡,統兵8萬人。安祿山死后,他一度降唐,被任命為河北節度使,封歸義王,不久再度叛唐。759年(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殺安慶緒。四月,在幽州(乾元元年范陽郡復稱幽州)自稱大燕皇帝,改年號順天,并將幽州城改稱燕京。兩年后史思明在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又被其子史朝義所殺,遺骨后歸葬幽州,史朝義篡取了帝位。763年(廣德元年),唐軍攻取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其部將紛紛降唐,史朝義走投無路,后自縊身亡。至此歷經八年的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下去。
安史之亂是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安、史等人用縱容部下燒殺搶掠的辦法來鼓舞士氣,焚人室廬,掠人玉帛,壯者死鋒刃,弱者填溝壑,社會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摧殘。
目前,北京地區還保留一些有關安史之亂的遺存。1966年,考古工作者在豐臺區林家墳發現一座唐代大型石室墓,墓室內壁以漢白玉砌成,外面又加砌一層青石石料用以保護。石室墓分為墓道、主室和左、右耳室。該墓早年被盜,現除石棺外,殘存有銅坐龍、嵌金鐵馬鐙和玉冊。玉冊是用漢白玉磨制而成,每枚長28.5厘米,寬3厘米,兩端側面各有一孔,可用絲帶穿系成冊。每枚上面刻有十一個字,字口填金,文字為“血未干唐有異端讒人罔極”、“昭武皇帝崩于洛陽宮玉芝”、“帝朝義孝乃因心親惟□”等等。關于這座墓的主人,雖不能作肯定的結論,但不少學者認為是史朝義為史思明修建的陵墓。根據有如下兩點:第一,據《新唐書·史思明傳》記載,史思明死后葬于梁鄉(即良鄉)境內,現豐臺林家墳在唐代歸屬梁鄉縣。第二、按唐制規定只有帝王才有資格使用玉冊作隨葬品,該墓主人采用帝王葬禮,且玉冊上明文寫有“帝朝義”的字樣,足以表明史氏父子以君主自居。
另外,在今北京法源寺內保存一塊名為《無垢凈光寶塔頌》的塔碑。碑文以左為前,由張不矜撰文,蘇靈芝手書。清代學者朱彝尊等考證,此碑原是史思明為頌揚安祿山所建,史思明降唐后又將碑文改成頌揚大唐皇帝。該塔碑上多處有將原字磨光重刻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