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影響心理健康的各類因素
- 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講
- 樊富珉 費俊峰
- 2463字
- 2015-04-21 11:22:04
心理科學研究表明,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十分復雜的,它是生理、心理、社會諸因素共同作用于個體的結果。青年學生的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的產生是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與特殊生活環境以及社會諸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影響心理健康的個人因素
大學生一般年齡在17—23歲之間,正處于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發展變化最激烈的時期,面臨著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適應課題。處在這一特定發展階段的大學生們,由于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極易導致適應不良、出現心理障礙。具體而言,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個體因素有:(1)自我同一性的危機。在大學階段青年學生不斷地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確定自我形象,經歷著種種內心矛盾和迷惘,情感起伏大,容易誘發心理障礙。(2)個性的缺陷。性格過于內向的人、心胸狹窄過于斤斤計較的人、孤僻封閉的人、自卑憂郁的人、急躁沖動的人、固執多疑的人、愛慕虛榮的人、嬌生慣養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個性開朗大度、樂觀的人更易產生心理疾病。(3)心理素質的不完備。自制能力差,對挫折缺乏應有的承受能力,懼怕失敗。一遇到矛盾就自責自怨或者一味埋怨社會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惡性循環而陷入消極的心理狀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4)情緒發展的不穩定性。大學生的情緒處在最豐富、動蕩和最復雜的時期,情緒起伏過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對事物的客觀判斷。強烈的情感需求與內心的閉鎖、情緒激蕩而缺乏冷靜的思考極易走向極端,常常體驗著人生各種苦惱,由此產生內心的矛盾、沖突而誘發各種心理障礙。(5)性的生物性與社會性的沖突。由于性機能的發展產生了性的欲望與沖動,但由于社會道德習俗、法律和理智的約束,這種欲望常被限制和壓抑。大多數學生通過學習、娛樂、社交等途徑使生理能量得到正當釋放、升華或補償。但有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處理調節、存在性壓抑,而出現焦慮不安感,甚至以某種變態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影響心理健康的學校因素
青年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學習,有限的時間內要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心理壓力是很大的。同時,他們對所生活的環境即校園的條件感到不理想,也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具體表現在:(1)學習負擔過重。對學生學習時間的調查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每天學習時間多達10小時以上,而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長期學習負擔過重使大腦過度疲勞,腦皮層活動機能減弱,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響學習效率。久而久之,就會使一些人產生心理障礙。學習負擔過重的原因與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學習貪多求全、自我期望過高,家長外界壓力過大等因素有關。(2)專業選擇不當。學生高考選擇專業時具有一定盲目性,由于對大學專業設置不太了解,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學生由于種種原因認為所學專業不符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對之不滿意,從而產生調換專業的要求。一旦解決不了,就鬧專業情緒,表現出對學習無興趣、情緒低落、消極悲觀、隨意缺課,長此下去會使心理矛盾強化,導致神經衰弱等心理疾病。其實,專業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即使現在所學專業確實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今后還會有多次選擇的機會。大學生的專業絕不是鐵板定釘——一錘子買賣。(3)對大學生活不適應。從中學到大學,環境改變很大,無論是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方面,乃至人際關系,都需要重新適應。比如學習方面,中學老師講的多,大學則更要培養自學能力;生活方面,中學父母照顧多,大學則更要培養自理能力等。從心理適應講,中學的學習尖子周圍充滿著贊揚聲,優越感強,但到大學尖子薈萃,自己原有的優勢不明顯,學習上遇到一點挫折就會產生消極的自我評價,而使情緒低落。(4)業余生活比較單調。大多數學生的生活仍然可以用“三點一線”來概括,生活比較單調,缺乏足夠的娛樂場所。而青年人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好奇心強、精力充沛,對業余生活的多樣化要求迫切,但常常不能得到滿足,由此而缺乏樂趣,感到生活枯燥無味。
(三)影響心理健康的社會因素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哈內認為,許多心理變態是由于對環境的不良適應而引起的。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中國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競爭機制的導入,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的心理活動較之以前更復雜,大量的新的社會刺激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的威脅越來越大,從而導致心理障礙發生率逐年增多。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點:(1)社會文化背景。當代大學生處在東西文化交叉、多種價值觀沖突的時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東西文化發生著從未有過的碰撞與沖突。面對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選擇,學生常常感到盲然、疑慮、混亂,陷入空虛、壓抑、緊張的狀態,長時間的心理失調必然帶來心理上的沖突,出現適應不良的種種反應。(2)大眾傳播與網絡的影響。隨著大眾傳播手段越來越豐富以及互聯網使用的普及,鋪天蓋地的信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越來越大。大學生一般求知欲強但辨別力弱,崇尚科學但欠辯證思維,易沉溺于網絡而難以自拔。(3)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人際關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對子女心理健康影響很大。由于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多,家庭環境較少放任型,而以過度保護和過度嚴厲者居多。前者導致依賴、被動、膽怯、任性和缺乏社會性等心理傾向;后者導致冷漠、盲從、不親切、不靈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心理傾向。如果父母的保護發展為溺愛,則子女會利己、驕橫和情緒不穩;如果父母的嚴厲發展到專制,則子女會消極、懦弱和不知所措;如果父母意見經常分歧而互相拆臺,則子女會表現出圓滑、討好、投機、說謊的不良行為。因此,大學生的各種典型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中常常不難找到家庭影響的痕跡。
建議閱讀書目:
1.樊富珉、林永和主編:《心理素質:成功人生的基礎》,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2.黃堅厚:《青年的心理健康》,臺北:心理出版社,2002年。
3.賀淑曼、藺桂瑞等編著:《健康心理與人才發展》,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第三講 塑造健康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