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心理衛生與健康(1)

正確理解“心理健康”

你也許對“心理健康”這個詞感到生疏。人們在日常生活里,經常談論和使用“身體健康”這個詞語,而很少說“心理健康”;長期以來,人們只注意到生理上存在著健康問題,而忽視了心理上同樣也存在著健康問題。

比如說,在日常生活里,許多人都體驗過在學習、工作、婚姻、家庭、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許許多多的心理學問題,這些問題如若處理不當,就會造成人們的心理矛盾、情緒緊張、憂愁苦悶等等。如果人們對這些來自身體內部與外部的刺激,適應能力很差,那么,這些刺激便會成為惡性刺激,損害身心健康,并可導致心理上的失常,甚至會引起心理疾病。所以說,我們不能片面地理解“健康”的意義,只著眼于生理上的、身體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

其實,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因為人是生理與心理的統一體,身與心的健康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著的。隨著人類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和提高,怎樣保持心理健康、預防心理疾病,勢必會成為越來越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也許你會按照一般的生活邏輯來推論。“健康”的反面就是“不健康”;而“不健康”就意味著“疾病”;那么,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疾病”嘍!這種推論由于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因而結論不一定確切。關于這一點,以后將專門論述,這里暫且不說。不過,“心理疾病”確實是存在著的。你知道嗎?人的心理在接受來自身體內部和外部世界的種種刺激后,會發生微妙的變化。這正如同天氣一樣,有晴也有陰,有風也有雨,有時雷雨大作,有時風雪交加。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如果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猶如一潭死水,一點也不動蕩,從精神醫學的觀點來看,這反倒是不正常的了。

人的心理受到身體內外刺激后發生“微妙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不同的人在接受同樣刺激的情況下,心理反應在程度范圍的大小上,以及在時間延續的長短上是不同的。例如,青年人在考試失敗或者失戀時都會悲嘆。但是有些人悲哀難過的程度小,過一陣子也就淡忘了;可是有些人卻“痛不欲生”,經過很長時間仍然郁悶苦惱,有的人則會從此一蹶不振。(2)除了上述量上的差別外,在“質”上也會不同。兩個人目光相遇,本是極正常的事,可是有些人卻主觀地猜疑別人是蔑視他(她);伙伴們相聚在一起歡笑談論,本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有些人卻疑惑別人在嘲笑他(她)。這種由于主觀臆測,而扭曲了事物的性質,就是心理上的反常現象。(3)也有些人不合時宜地表現為心理上的不協調。比如,該哭的時候,他(她)反而微笑起來;該笑的時候,他(她)卻哭泣起來,等等。

以上這三種心理反應形態,都程度不同地說明了,在日常生活里,確實存在著行為失常,心理上不夠健康的現象。

但是,我要提醒你,心理疾病的概念比較廣泛,你對心理疾病既不要“自我診斷”,也不必驚慌失措。因為心理上的(或者說精神上的)疾病,可以分為不同程度的許多種。比如,瘋狂、嚴重的精神分裂,被認為是最嚴重的一種。這種心理疾病的患者無法照料自己,無法獨立生活,更不能期望他們對社會盡義務、做貢獻。可是也有比這輕微得多的心理疾病。比如,因為某種困難問題不能解決,而引起頭痛,因為憂慮過度,而引起失眠,由于厭惡,而引起嘔吐,由于精神上遭受嚴重打擊,而引起癱瘓等等,以至由于各種正常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破壞所引起的焦慮、恐懼、悲觀、脆弱、易怒、敏感、孤僻、膽怯等等一切心理失常、變態,都可以歸類到廣義的心理疾病的范疇中去。這是大多數精神醫學家們的主張。我在這本小書里,也是從這個意義去理解和解釋心理疾病的。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失常,或者說心理變態,都可以叫做“心理疾病”。你能說一個碰到一點點高興的事就哈哈大笑,遇見一點點難過的事就痛哭流淚的人,和“瘋子”差不多嗎?這種人很可能是感情容易激動或者神經質的人。在日常生活里,我們常常會說某人是“神經病”,某人是“瘋子”。這其實不過是在一時氣憤、鄙視的情緒下的一種渲染和夸張而已,未必就認定他們真的是精神分裂癥或瘋癲癥患者。

當然,如果一個人的感覺知覺、思想情感或者行為活動,脫離一般正常人的模式,而有種種程度不同的病態表現,那就顯示出了這個人潛伏著對周圍環境不能適應的心理缺陷。這類人往往難于或者失去了控制自己的內在感覺的能力,因而也就難于適應外在的環境。他們起初僅僅表現為心理失常,如果不注意很好地保持和增強心理健康,任其發展下去,最終就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一個平日總是“瘋瘋癲癲”的人,若不注意心理健康問題,也許就有可能真的會成為瘋子,一個素常總是“神神叨叨”的人,若不注意增進心理健康,就難保證他永遠不會變為神經分裂者。這正是一定的量變會轉化為質變的道理。

接下去我想對你講的一點是,我在這里講的心理疾病,主要是針對那些有輕微的變態行為,或是稍有超越常規行為的人講的。粗淺地講來,心理健康學也就是預防與治療這些人的心理缺陷,以及研究怎樣增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的一門學科。心理健康學并不是研究常態的行為和極度變態的行為,因為常態行為和極度變態行為,按學科分工則由另外一些學科來研究,比如,青年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等。

至于“常態”與“變態”,或者說“正常”與“失常”的區分,下面另有專題討論。這里可以先講一下的是,所謂“常態”,說到底是一種不夠科學、不準確的、抽象的概念,它和“變態”并無截然不同的嚴格界限。因為人們的生活是不可能完全處于理想的常態環境中的,尤其是在激烈動蕩的社會變革時期,人們的心理適應往往容易發生困難,而且每個人的行為,由于時間、地點等條件的不同,多少都會有一些稍微的變異表現,只不過是僅僅沒有和周圍環境發生重大的沖突,因而不能劃分歸類于“變態”。

但是,如果對這些輕微的變態和稍越常規的行為變異,不予重視,任其恣意發展,那么日久天長,就會產生影響。因此,從防患于未然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應該善于了解自己,把握自己,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措施來防止和治療心理上的疾患,以及行為上的不適應癥狀,從而不斷地增進心理健康。

我相信,人們若是掌握了關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就會有助于排除內心的干擾,避免心理沖突,從而有效地去解決困難,順利地度過挫折和戰勝逆境。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每個人都要既重視身體保健,又注意心理保健。

你也許會說,心理健康與否,只不過是個人的小事,和別人、和社會沒有什么牽連,你說錯了。比方說,如果一個人手腳不靈便,但心理健康,那末對于他的人格影響不大,反之,如果肢體健全而心理缺陷大,那就不僅對于他的生存價值會產生影響,而且對于整個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而,不論為了個人、家庭,還是為了民族的命運,我們每個人都應當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保持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就是調整每個人的社會行為和心理活動,使他們對社會作出良好的適應,從而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健全人格。

那末,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格”指的是什么?

心理學上講的人格,是指一個人在他一生發展的漫長歷程中,所逐漸形成的表現為穩定的和持續的心理特點,以及行為方式的總體。

人格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既有成熟的和健全的人格;也有不成熟的和不健全的人格。比如說,有些青年有病態心理或心理疾患,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就是由于人格不健全或者不成熟的緣故。

日常生活里講的某人“人格高尚”,某人“人格太差”,實際上是指一個人的“品格”或“品德”講的,是側重從道德的、倫理的角度談論人格的。而心理學上講的人格,則是側重從社會意義上講的,指的是每個人的心理特點的總體。

正是因為人體是個統一體,每個人的心理活動是統一的綜合體,所以,對于心理活動這個綜合體的理解與解釋,以及了解它的方法與技術,都不要形成“非此即彼”的概念,用孤立、單一的因素來分析、判斷。比如說,簡單地用“好”與“壞”、“好人”與“壞人”的概念是無法從心理學上解釋人格的。這也就是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每個人的人格特質,既有健全的、成熟的一面,也有不健全、不成熟的一面。而在“健全”與“不健全”,或者“成熟”與“不成熟”這兩個極端之間,還存在著很多不同的等級;同時,一個人從小到大,從生到死,他的人格是不斷地逐漸發展著的。

心理科學如今在突飛猛進地發展著。心理學家們一致認為,由于影響人們心理活動的因素是錯綜復雜的,是多因素的,因而過去盛行的那種“單一支配論”,也就是說,企圖把人的一切社會行為和社會心理,用一個簡單的基本原則加以解釋的理論,已經逐漸被淘汰,而代之以多因素分析的理論。

由于心理活動這個綜合體的量與質,都最終取決于人的人格如何而定,因而,每個人都應當努力朝著健全、成熟的人格方向發展。診斷與治療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也應當綜合治理,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培養健全的人格。

有人可能發覺,在有些心理學著作里,不用“人格”這個詞,而用“個性”這個詞,比如說“個性的全面發展”、“個性的心理特性”等等。你或許要問,為什么我們不干脆也用“個性”這個詞呢?這由于“個性”這個詞還隱含著心理特點的個別差異這層意思,而“人格”則可更加明確地顯示出一個人的心理特點的總體這個深刻含義。所以,還是用“人格”這個詞更好些,更能科學地說明問題。

末了,還想著重指明的一點是:不管是從倫理學的觀點出發也好,或者是立足于心理學的觀點也好,說到底,人格的核心是人生觀和信仰。每個人多種多樣的需要、愿望、目標、思想和行動等等,都是受人生觀所支配的。換句話說,就是受一個人的統一人格所支配的。盡管每個人的具體的需要和愿望等等,會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但是,這種改變總是“萬變不離其宗”,總是同他的較為穩定的人生觀與信仰相一致,并受它的制約。如果不是這樣,比如,欲望背棄了信仰,私欲和良心相沖突,行為和認識失調、以至相互矛盾;那么最終勢必造成自己自覺的思想意識控制、統一、協調不了自己的正常行動,從而導致人格分裂,使自己心理失常,形成心理疾病。與此相反,我們的無數英雄先烈,他們雖然身處逆境、身陷囹圄,經受血與火的考驗,但他們卻始終保持著真理必勝、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的信仰,因而,他們在心理健康方面,始終是強者,是樂觀者。

這一點,對于正處在開始穩固地樹立人生觀和信仰的年齡階段的青年人說來,尤為重要。許多青年人都曾困惑地提出:“人生為何?”“人生的真諦是什么?”“我該怎樣生活才有價值?”等等疑問。由于一時找不出明確的答案,或者答案不正確而導致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的青年,是頗有人在的。所以,對于我國當代青年說來,牢固地樹立科學的、革命的人生觀與信仰,保持與時代發展、社會需要相互和諧一致的統一人格,是至關緊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永遠地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學的發展

你聽說過吧?有些學科的建立,往往是因為這些學科的創建者,有著這方面的切身體驗以至痛苦的經歷,因而激發了他們的極大熱情,發憤致力于這門學科的探索,最終獲得成就,造福于人群。心理健康學的創建,就是這樣一個很突出的例證。

1900年,一個34歲的青年人,由于精神失常,從他住家的四層樓跳下,自殺未遂,被送進精神病醫院。他為什么精神失常了?原來他和患有“羊癲瘋”的哥哥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哥哥病情發作時突然昏倒、四肢抽搐、面色蒼白、口吐涎沫、聲似羊鳴的可怕癥狀,因而時刻懼怕自己也會得這種病,于是精神失常了。

在精神病院的三年痛苦經歷,使他深感精神病患者所受的待遇極為不合理,所受的治療也多不合科學。尤其是社會上對于精神病患者的誤解,最使他感到痛苦。因為一個精神病人,即使痊愈了,也仍會受到人們的歧視。在親身感受與體驗下,他立志終生努力從事心理疾病研究的事業。

這位自殺未遂者,就是心理衛生運動的發起人、心理健康學的先驅——美國精神病學醫生克利福德·比爾斯(1876—1943年)。1908年他病愈出院后,寫了一本名叫《一個發現自我的心靈》的自傳體著作,1909年出版后,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幾乎每年都再版,成為風靡一時的暢銷書。比爾斯在這本書里,呼吁人們要注意對精神病患者的種種不公正的、不人道的待遇的事實,引起了社會上普遍的重視。

但是,當這本書剛剛出版的時候,卻遭到社會上的冷淡和非難。有些人甚至把這本書看作是“瘋子”的“瘋話”。幸而得到當時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和精神病學大師阿道夫·邁爾的同情與支持,他們分別發表講話、撰寫文章(詹姆斯為比爾斯的書寫了序言),對這本書給以充分的肯定和贊揚。這樣,才開始糾正了當時美國社會上對精神病學的種種不正確的看法。由邁爾所擬定的“心理衛生”這一術語,也就逐漸地被人們所了解和公認。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是:美國的艾薩克·雷在1863年出版了《心理衛生》一書,但未被公認;1908年英國的克洛斯通出版了《心理衛生》一書后,這一專業術語才被正式采用。“心理衛生”這個術語,究竟是由誰最早提出來的,可以留待心理學史家們去考證;“心理衛生”是在二十世紀初葉提出來的則是無疑的,因而,它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這門學科由于比爾斯的熱心呼吁奔走,聲勢日益壯大,終于發展成為一場社會運動,心理衛生也就被社會上普遍承認和逐漸重視起來。

比爾斯還克服重重困難,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衛生委員會,發動了波及全球的心理衛生運動。因為心理衛生運動最初是作為改進精神病院,促使對精神病做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一種社會運動而興起的,因此它的目的就是普及心理衛生的知識和早期治療等措施,用以預防和減低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進而促進心理健康,保障社會安寧。

1948年,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協助下,“世界心理衛生協會”宣告正式成立。在我國,1988年國立中央大學開設了心理衛生學科,1985年,在南京首創“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組織,國內幾所大醫院設立了腦系科,幾個大城市設立了精神病醫院。但是,心理衛生門診咨詢工作,始終未能在我國很好地開展起來,心理衛生知識也還未能在社會上普及開來。

品牌:大呂文化
上架時間:2014-10-13 16:56:34
出版社: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大呂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阳县| 麦盖提县| 汕头市| 攀枝花市| 汉沽区| 塔河县| 股票| 兴和县| 呼玛县| 桃园县| 个旧市| 富民县| 修文县| 英山县| 铁岭县| 温宿县| 重庆市| 凤冈县| 犍为县| 昭觉县| 云安县| 吉安县| 正镶白旗| 隆化县| 玛沁县| 通山县| 阿克苏市| 景德镇市| 军事| 钟祥市| 罗城| 南皮县| 喀喇| 清苑县| 沛县| 淳安县| 江陵县| 察隅县| 陕西省| 泸水县| 天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