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草藥的性能
- 圖解中草藥家庭療法
- 任艷玲 李楊 姜開運
- 3755字
- 2015-04-21 05:48:59
中藥性能是中醫藥理論對中藥作用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中藥,并用以闡明其藥效機理的理論依據。
中醫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引起機體陰陽偏盛偏衰或臟腑經絡機能失常的結果。
中藥之所以能發揮祛邪、扶正或協調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是因為藥物自身具有的偏性,糾正了機體病理狀態下的陰陽盛衰,恢復了陰陽的相對平衡,達到治愈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
中藥的性能有多種,內容十分豐富,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四氣(性)、五味、歸經、升降浮沉和毒性五種。
(一)四氣
◆什么是四氣
四氣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此外,還有不少藥物對人體的寒熱病理變化沒有明顯的影響,將其稱為平性。與所治療疾病的寒熱性質是相對而言的。
◆四氣的確定
四氣是由藥物作用于人體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而總結出來的。
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為寒性或涼性,其清熱藥性強者為大寒或寒性,藥性較弱者,為微寒或涼性。
如果生了疔瘡、熱癤、局部紅腫疼痛,甚至小便黃色、舌苔發黃,或有發熱,這就是熱的癥狀,這時用金銀花、菊花來治療,可以得到治愈,說明金銀花、菊花的藥性是寒涼的。
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為溫性或熱性,其祛寒藥性強者為大熱或熱性,藥性稍次者為溫性,再次者為微溫。
例如,感受風寒、怕冷發熱、流清涕、小便清長、舌苔白,這是寒的癥狀,這時用紫蘇、生姜煎了湯飲服后,可以使患者發一些汗,就能消除上述癥狀,說明紫蘇、生姜的藥性是溫熱的。
◆四氣的作用
寒涼藥:具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等作用,主要用于一系列陽熱證。
溫熱藥:具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等作用,主要用于一系列陰寒證。
平性藥:因寒熱偏性不明顯,作用平和,故寒證、熱證均可配伍應用。
(二)五味
◆什么是五味
五味是指藥物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基本藥味,另外還有淡味和澀味。為了能與五行學說相結合,前人將淡味看作為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將澀味看作酸味的“變味”而附于酸味。因此,一直習慣稱五味。
◆五味的確定
第一,口嘗,即用人的感覺器官辨別出來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映。如黃連、黃柏味苦,甘草、枸杞味甘,桂枝、川芎味辛,烏梅、木瓜味酸,芒硝、食鹽味咸等。
第二,后來由于將藥物的味道與作用相聯系,并以“味”解釋和歸納藥物的作用。隨著用藥實踐的發展,對藥物作用的認識不斷豐富,一些藥物的作用很難用其味道來解釋,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如中藥葛根、皂角刺并無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療表證;后者有消癰散結作用,常用于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之證。二者的作用都與“辛能散、能行”有關,故都標以辛味。
◆五味的作用
中醫學認為,中藥的五味具有“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的特點:
辛味藥“能散、能行”,即具有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血淤滯的病證。如薄荷發散風熱、陳皮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淤等。
甘味藥“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多用于各種虛證、血虛所致四肢或脘腹痙攣性疼痛,藥物、食物中毒及調和藥性等幾方面。如人參大補元氣、阿膠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并解藥物及食物中毒等。
酸味藥“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多用于體虛滑脫的各種虛損病癥(如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癥)。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山茱萸澀精止遺等。
苦味藥“能泄、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多用治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病癥。如黃芩清熱瀉火,杏仁降氣平喘,陳皮降逆止嘔,大黃瀉熱通便,黃連清熱燥濕,蒼術苦溫燥濕,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咸味藥“能軟,能下”,即具有軟堅散結和瀉下通便作用。臨床多用于痰核、癭瘤瘰疬、瘕痞塊、大便燥結等病癥。如海藻、牡蠣能軟堅散結等。
淡味藥“能滲、能利”,即具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臨床多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癥。如薏苡仁、茯苓等。
澀味藥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但酸味與澀味的作用特點是不盡相同的。有的酸味藥能生津止渴,或與甘味相合而化陰。澀味藥則均無此特點。
(三)升降浮沉
◆什么是升降浮沉
中藥的升降浮沉是用以表示中藥對人體作用趨向的一種性能。升是上升,表示藥物的作用趨向于上;降是下降,表示藥物的作用趨向于下;浮是發散,表示藥物的作用趨向于外;沉是收斂閉藏,表示藥物的作用趨向于內。
◆升降浮沉的確定
中醫認為氣機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氣機升降出入發生障礙,機體便處于疾病狀態,產生不同的病勢趨向。
病勢趨向常表現為向上(如嘔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脫肛),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如表證不解)。能夠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癥的藥物,相對說來也就分別具有向下、向上、向內、向外的作用趨向。
◆升降浮沉的作用
升浮藥物具有向上向外趨勢的藥物。如解表、透疹、祛風濕、升陽舉陷、開竅醒神、溫陽補火、行氣解郁及涌吐等作用。
沉降藥物 具有向下向內趨勢的藥物,如清熱、瀉下、利濕、安神、止嘔、平抑肝陽、息風止痙、止咳平喘、收斂固澀及止血等作用。
利用藥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糾正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失調,使之恢復正常,更有利于指導臨床辨證選藥。
(四)歸經
◆什么是歸經
中藥的歸經,是中藥功效的定位概念,即用以表示中藥功效對人體臟腑、經絡等部位的選擇性。“歸”是指藥物作用的歸屬,寓有藥物對人體不同部位具有選擇性走向的意思。“經”是臟腑經絡及其有關組織的概稱。所謂某藥歸某經或某幾經,是指該藥主要對某一經或某幾經發生明顯作用,而對其他經則作用較小,甚至沒有作用。
◆歸經的確定
歸經理論的形成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是以藏象學說和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以藥物所治療的具體病癥為依據。
藏象學說認為臟腑不但是認識人體生理機能的核心,同時也是辨別疾病的重要依據。藥物的治療作用,主要是通過對臟腑的生理機能與病理變化的影響而起到治療作用的。如心主神志,患者出現昏迷、失眠、健忘及癲狂等精神、意識、思維異常的征候,按照臟腑辨證均為心的病變。能主治這類征候的藥物,如麝香、冰片開竅醒神治閉證神昏,酸棗仁、琥珀寧心安神治失眠,人參增智治健忘等,皆為可歸心經的藥物。
經絡學說認為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肢節、五官九竅、四肢百骸,是溝通機體內外的通道。體表發生病變,通過經絡可影響到臟腑;臟腑發生病變,亦可通過經絡反應到體表。經絡既是辨認疾病部位的所在,也是藥物作用的歸宿。如足陽明胃經起于鼻翼旁,沿鼻上行,并入齒中,到額前。白芷祛風止痛,長于治療前額疼痛和牙齦腫痛;又能通鼻竅而治鼻塞流涕。按經絡辨證,上述病變均為陽明胃經之癥,故白芷便為歸該經之藥。
在歸經理論形成的初期,還常常將藥物的五味、五色、五氣及質地、形狀等性狀特征與五臟相聯系,作為藥物歸經的依據。雖然這種認定藥物歸經的方法有部分符合實際,但不具普遍意義。
◆歸經的作用
歸經理論的系統總結和全面應用,使中藥性能理論更加完善,實用性更加增強。臨床用藥時,將歸經和其他性能結合起來考慮,可以增強用藥的準確性,并且從臟腑經絡間的關系來考慮,考慮到臟腑經絡間的關系,臨床用藥時往往并不單純使用某一經的藥物,從而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
(五)毒性
◆中草藥的毒性
在古代本草書籍中,常在每一味藥物的性味之下,標明其“有毒”、“無毒”。“有毒無毒”也是藥物性能的重要標志之一,古代常常把毒藥看作是一切藥物的總稱,而把藥物的毒性看作是藥物的偏性。也正是因藥物的偏性,才能糾正患病機體陰陽失去的平衡。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人們對毒性的認識逐步加深。所謂毒性一般系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類分類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類方法。
◆中藥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是劑量過大,如砒霜、膽礬、斑、蟾酥、馬錢子、附子、烏頭等毒性較大的藥物,用量過大,或時間過長可導致中毒。
二是誤服偽品,如誤以華山參、商陸代人參,獨角蓮代天麻使用。
三是炮制不當,如使用未經炮制的生附子、生烏頭。
四是制劑服法不當,如烏頭、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時間太短。
五是配伍不當,如甘遂與甘草同用,烏頭與瓜萎同用而致中毒。
此外,給藥途徑、服藥時間、用藥是否對癥,以及服藥者的個體體質差異等都是影響中藥毒性的因素。
◆正確對待中草藥的毒性
安全與有效是用藥的基本原則。如果所用藥物對患者造成了毒性傷害,則有違背用藥目的;因用藥而致患者死亡,就更無療效可言,完全喪失了用藥的意義。從總體而言,中草藥的毒性雖明顯小于化學藥物,但也應對其高度重視。目前中藥品種已多達12800多種,而有中毒報告的才100余種,其中許多還是臨床很少使用的劇毒藥,由于現大多數中藥品種是安全的,這是中藥一大優勢,尤其與西藥化學合成藥造成眾多藥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藥安全低毒的優勢就更加突出了,這也是當今提倡回歸自然,返樸歸真,中藥受到世界青睞的主要原因。
實踐證明,一些毒性較明顯的中草藥往往具有較強或較特殊的醫療作用,只要使用得當,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古今醫家在利用有毒藥治療惡瘡毒腫、疥癬、癌腫及某些疑難癥、急重癥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獲得了肯定療效,證明了有毒藥有其可利用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