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嚴是愛,寵是害
書名: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作者名: 金開誠主編本章字數: 3463字更新時間: 2015-03-25 13:45:45
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教育,既要盡早開始,又要從嚴要求?!皣朗菒?,寵是害”,這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總結出來的一條寶貴經驗。對孩子進行嚴格的教育其實也是愛孩子的一種方式,對孩子嚴格是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而寵愛孩子往往會耽誤孩子的前程。
以嚴為愛,就是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嚴加管教,促使其奮發(fā)圖強,使孩子有一個美好的前途,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這是對孩子的愛。反過來,對孩子嬌生慣養(yǎng),百依百順,任其所為,這就是所謂的溺愛。過分的寵愛孩子就是對孩子的愛變了質,并不是真正的愛孩子,溺愛孩子的結果往往是葬送了孩子的未來。
“溺”有過分和淹沒的意思。過分地寵愛嬌慣子女,就等于淹沒子女。對此,古人有許多至理名言?!度纸洝飞现v:“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荀子說:“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边@里的“面”即“湎”,就是對子女不能溺愛。顏之推講得更具體。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懼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反獎。”這些話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說父母對子女既要慈愛,又要威嚴,不能因疼愛而放松教育。如果在衣食住行方面都一味順著孩子,如該制止的不制止,應批評的不批評,必養(yǎng)成大惡。看起來是愛,實際上是害。
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v觀歷史,凡是被過分寵愛的孩子,十之八九是不能成器的?!蹲髠鳌ぐЧ辍飞咸岬健叭孀优!钡墓适?,說的是齊景公十分寵愛他的小兒子荼,成天守在兒子旁邊,揀最好的食物給他吃,挑最好的衣服給他穿,生怕風吹著,人嚇著。為了討荼的歡心,齊景公雙手撐地,裝成一頭牛,口里叼著繩子,讓兒子拉著他滿地爬。突然荼被絆了一跤,猛地一牽動繩子,把當“?!钡母赣H的牙齒拉掉了好幾顆。荼在父親的百般嬌縱下,什么本事也沒有,光會吃喝玩樂。齊景公臨死前,準備立荼為太子,繼承王位??墒谴蟪紓兌疾煌猓钡膸讉€哥哥更是耿耿于懷。等齊景公一死,大臣便串通荼的哥哥陽生發(fā)動了政變,把齊景公的這個寶貝兒子給殺掉了。
在歷史上,類似這樣因寵子而招致失敗、釀成悲劇的事例不少。三國時的荊州牧劉表,有兩個兒子,一個成天疑慮猜忌,只求保身之道,無心習文練武,成為無能之徒;一個自恃有寵,專橫跋扈,沉迷于聲色犬馬之中,成為草包飯桶。劉表死后,劉琮繼承他的職位,曹操率兵一到,立即舉州投降。他正如曹操所嘲諷的那樣:“如同豚犬耳!”和劉表父子同一時代的袁紹也吃了“寵子”的虧。袁紹當時在北方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一霸,占據著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之地,實力雄厚。可是官渡之戰(zhàn)中,卻以十萬大軍敗在僅僅有兩萬人馬的曹操之手。袁紹大敗,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和戰(zhàn)略上的錯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溺愛兒子達到了不顧大局、貽誤軍機的程度。官渡之戰(zhàn)前夕,正當曹操積極進行對袁作戰(zhàn)的準備時,在徐州突然發(fā)生了劉備聯袁反曹的事件。曹操為了避免兩面受敵,便只留少部分軍隊駐守官渡,自己親率大軍東進,攻打劉備。這時袁紹手下的謀士們建議袁紹抓住這個有利時機,乘機襲擊曹操后方,可袁紹卻因為自己的愛子正在生病,留在家里守候,不肯出兵,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眼睜睜看著曹操打敗劉備后重返官渡。兒子的病雖然好了,可良好的戰(zhàn)機卻白白失掉了。官渡之戰(zhàn)失敗后,袁紹仍有一定的實力,如果袁軍內部同心協力的話,還可以和曹操相抗衡,等待時機反攻??杀氖?,袁紹集團不是將帥爭兵奪權,就是父子兄弟之間各自樹黨,相互傾軋。袁紹的異母弟袁術“與紹有隙……兄弟攜貳,舍近交遠”。其根源也是由于袁紹過分寵信小兒子袁尚。本來按照封建制度的慣例,應立長子為嗣,接替職位,可袁紹卻聽從他的后妻劉氏的話,打算廢長立幼,讓大兒子袁譚和二兒子袁熙領兵駐守外地,把袁尚留在身邊,百依百順地寵愛著。袁紹一死,袁尚自立為主,袁譚不服氣,兄弟為爭位大動干戈,后來發(fā)展到袁譚向曹操投降,借兵對付袁尚。曹操借此機會,利用袁氏兄弟的矛盾,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把袁譚、袁尚一個一個地消滅了。
歷史上一些在政治舞臺上很有影響和聲譽的人物,在家庭教育方面,卻是個失敗者。原因主要是對子女過分寵信和溺愛。過分地寵愛孩子,最終使孩子走上錯誤的道路。明代中期名臣楊士奇,才能卓越,名噪朝野。史官們稱他“玉質金相,通達國體”,“保身濟主,有大雅之明哲號”??伤膬鹤訔铕ⅲ瑓s是個惡貫滿盈的花花太歲,最后被依法處斬。楊稷走上犯罪之路,與楊士奇的寵愛有直接關系。楊稷小時候,嬌生慣養(yǎng),長大之后,橫行鄉(xiāng)里,為非作歹,欺壓百姓,草菅人命。不但受害的老百姓接連告狀,就連朝廷中的一些官員也實在看不下去了。有的將情況上報給身為少傅的楊士奇,請他對兒子嚴加管教。可楊士奇舐犢情深,總不相信別人的話,反而把那些官員給他的信拿給兒子看。楊稷一看,怒火中燒,反咬一口,說這些官員都是誣陷他。楊士奇相信兒子說的話,并任由他恣意妄為。這樣一來,楊稷更加有恃無恐,橫行霸道。有人把情況報告給了皇帝,皇帝問楊士奇,他回答說:“我兒子是好的,主要是他手下的人教他干壞事。”并且還一味袒護。直到楊稷發(fā)展到殘害“人命已數十,惡不可言”時,“朝廷不得已,付之法司”。楊士奇也因此積憂成疾,臥床不起。史書評論說,楊士奇本來是個位高權重,很有本事的人,可是“晚間溺愛其子,莫知其惡,最為敗德事”。
寵愛子女的父母,總想著孩子長大了會“知恩圖報”“待父母以孝敬”。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對孩子小時候不從嚴管教,教其走正路,長大以后往往出“逆子”。對孩子從小溺愛,子女長大以后不但不會對父母知恩圖報,還有可能會對父母長輩不敬、不孝、不仁、不義。歷史上“殺父弒君”一類的事,不少都是小時候受到嬌生慣養(yǎng)的貴族公子少爺干的。北宋宣和年間的權臣蔡京,對他的兒子蔡攸十分寵愛并一味放縱。蔡攸長大后憑借老子的權勢,當了開封府的官,深得宋徽宗的賞識。他為與自己的父親在皇帝面前爭寵,竟自立門戶,明爭暗斗。一天蔡攸回到家,見蔡京正與客人談話,便過去握住他父親的手像診脈一樣,問道:“大人,你的脈勢舒緩,身體是不是有?。吭撏寺氿B(yǎng)老了吧!”蔡京回答道:“我沒有病,你別急!”蔡攸走后,來客問:“剛才你兒子這樣做是什么意思?”蔡京氣憤地回答道:“你哪里知道,他是想讓我早點退休回家呢?!敝?,父子倆只要有機會,就都在皇帝面前說對方的壞話,互相拆臺,被世人嘲笑為一對父子冤家。
“嚴是愛,寵是害”,凡是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一般都對子女有個正確的態(tài)度和嚴格的家庭教育。但是對孩子嚴格并不等于要打孩子,對孩子實行體罰。我們雖不贊成對孩子嬌慣溺愛,但也不提倡實行“棍棒政策”。愛要愛得在理,嚴要嚴得有方。不但我們現在不提倡體罰孩子,就在古代,也有的父母意識到不應該對孩子實行“棍棒政策”。那么古人有沒有在這一方面堪稱典范的呢?清朝的鄭板橋算得上是一個。
鄭板橋是清朝時期人,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的縣令,又是書畫家、文學家。他52歲才得一子,應該說是“富貴人家”的寶貝疙瘩了??墒青嵃鍢驅@個寶貝兒子并不嬌慣,他另有一番“愛子之道”。這可以從他在濰縣做知縣時給家弟的兩封信中看出來:“吾五十二歲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他人。凡魚餐果餅,宜均分散給他,大家歡喜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另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剜肉乎!夫讀書中舉進士得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蓪⒋藭x與郭嫂,饒嫂聽,使二夫人知愛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在另一封家書中,鄭板橋用耳聞目睹的事實,闡明了為什么在溺愛中成長的富貴人家的子弟,大都是庸庸碌碌、無所作為,“而立學有成者,多處于附從貧賤之家”,這一“富貴足以愚人,而貧賤足以立志”的道理,進而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妄自尊大,而要用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
從鄭板橋的這兩封家書中不難看出,鄭板橋的愛子之道有幾個鮮明的特點:一是目的明確,把教子“明理做個好人”放在第一位,培養(yǎng)孩子從小要有熱愛勞動人民、同情勞動人民的品質,而把“讀書中舉進士做官”看成小事。這一點是一般的封建士大夫難以做到的。二是嚴而有方,針對富貴人家子弟一般輕浮貪玩,看不起勞動人民、有盲目的優(yōu)越感等通病,具體地給孩子們指出為什么對別人家的兒女不能凌虐的道理,怎樣正確地對待家中傭人兒女、同學、老師及貧家的兒女。這樣一來,就把嚴格要求和耐心說服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了,既不同于溺愛,又不同于壓服似的嚴教。這種愛子之道是很值得我們今天當父母的仿效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