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舞蹈的源起——原始舞蹈
- 古代舞蹈的形成與發展
- 金開誠
- 4219字
- 2015-03-21 11:03:15
1.原始人與舞蹈
(1)古代崖畫舞蹈
我國考古學家發現了多處古代崖畫舞蹈圖,在這些圖像中,屬于原始社會舞蹈形象的占了相當部分。內容主要有:圖騰祭祀、生殖崇拜以及狩獵和征戰。這些舞蹈圖像舞姿豐富,場面生動,古樸質拙,表現形式多樣,有遠古洪荒之風采。
有關圖騰祭祀的內容,在原始人的舞蹈中是占有很大部分的。圖騰是原始人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標志和象征,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對自然的無知是圖騰產生的基礎。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系,因而用來作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我國古籍中有很多關于圖騰崇拜的記載,《山海經》上記載的圖騰就有上百種之多。傳說中伏羲的后裔少皞氏管理部落時“以鳥名官”,有鳳鳥氏、玄鳥氏、青鳥氏、丹鳥氏等二十四種,這當是以鳥為圖騰的二十四個氏族。圖騰崇拜滲透在原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舞蹈是圖騰儀式中重要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舞蹈是通過有節奏的、經過提煉和組織的人體動作和造型,來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藝術。舉行圖騰儀式,一般是采用圖騰祭祀的方式。因為圖騰是要體現信仰、崇拜的,而這種情感要通過祭祀的行為來表達。舞蹈表示圖騰崇拜主要是模擬圖騰神的動作。例如內蒙古陰山、烏蘭察布等崖畫上一些舞者扮成鳥形、獸形而舞,這種舞蹈不光是要模擬圖騰動作,而且對圖騰神形態的模擬也是惟妙惟肖的,這其中滲透著原始人樸素虔誠的精神信仰。原始圖騰崇拜是原始人萬物有靈、靈魂不死等思想的反映。在廣西花山崖畫中,就有與漁獵生產密切相關的祭祀性舞蹈,如在沿江轉彎處深潭附近的山崖上,有站著一排的人像,在船上載歌載舞祭奉河神。在內蒙古的陰山崖畫,有的舞者雙臂上舉、以祈禱的姿勢向神靈獻舞;有的殺掉戰俘祭祀神靈;而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崖畫中,也有一幅“人犧祭神圖”,右邊有一人頭落地的人犧,左邊兩人在跳人犧祭神舞。陰山崖畫中還有一幅《祈雨圖》,圖上刻著并列的舞者,正在起舞求雨,天上有兩片云彩,象征大雨將至。
生殖崇拜在原始人生活中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例如,烏蘭察布崖畫中的衣服舞蹈圖,將女性性器官描繪得抽象而突出,這無疑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女陰崇拜意識;而在廣西花山崖畫中,其生殖崇拜舞都以夸張的方式突出男性生殖器;在新疆發現的呼圖崖畫,據推斷大約是古代塞人于公元前1000年以前該地區還處于原始社會后期的父系氏族社會時代所作。畫中人物男女性別特征明顯,其刻繪主旨就在于祈求種族繁衍。這充分說明,原始舞蹈的原動力就在于對人類自身繁衍的追求。
此外,狩獵和征戰也是原始舞蹈表現的主要內容。花山崖畫有舞者頭插雉尾或戴獸帽、披獸皮而舞;陰山崖畫上還有一幅人們手執長長的尾飾,連臂而舞的畫面;甘肅黑山崖畫中還有威武雄壯的武士操練圖。這都反映了原始人為獲取衣食以求生存,以及抵抗強悍氏族侵害、掠奪弱小或血親復仇的生活情景。
(2)原始氏族部落的樂舞
原始社會的舞蹈,大都沒有確實的記載可考,我們只能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找出一些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合理內核,加以分析、研究。這些傳說中的原始舞蹈,都與人類的勞動、戰爭、祭祀等生活密切相關,是生活的直接反映。
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從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到各時期的氏族首領,都有自己的樂舞。
伏羲氏舞名《鳳來》,唱《網罟》之歌,歌頌伏羲發明結網、教民漁獵的功績;女媧舞名《充樂》,是頌揚伏羲氏發明網罟,教民捕捉鳥獸和女媧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業績的。傳說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為圖騰的羌族的先祖,炎帝的樂舞《扶犁》,唱《豐年》之歌,是歌頌炎帝教民播種五谷,發明農業的功績,尊稱他為神農氏。陰康氏舞名《大舞》,教民體育鍛煉,以抗陰濕之病。葛天氏舞名《廣樂》,三人操牛尾而歌八闕(段),祈求五谷豐登,鳥獸繁殖,該樂舞共有八段,每段表現一個主題。黃帝的樂舞叫《云門大卷》,簡稱《云門》,又名《承云》,這與黃帝部落的云圖崇拜有關,除了圖騰崇拜的意義外,還在于歌頌黃帝的功績,贊美他團聚萬民、盛德如云;同時還有祈求豐收的含義,因為其另一個名字叫做《咸池》,在中國古代星象觀念中,咸池星是主管五谷的。帝堯是遠古圣君,《尚書·堯典》載:“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意思是說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因此堯的樂舞就叫做《大章》,意思是堯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堯帝時,命質創制樂舞,質模仿山林溪谷的聲音創制了樂歌,用麋鹿皮蒙在瓦罐上制成鼓伴奏,于是大家便跳起百獸之舞;后來,堯又對《大章》進行了修改,吸收了黃帝的《咸池》,名曰《大咸》。《大韶》是帝舜時期的樂舞,《韶》又名《簫韶》,傳說是歌頌舜的,實際上,原始的《韶》舞,原本是一種狩獵后歡慶勝利的群眾性集體歌舞:當原始人狩獵歸來,向祖先獻上獵獲物,并狂歌勁舞之時,有人披上獸皮,有人戴著鳥羽,模仿鳥獸動作,在排簫聲中,鳳凰自天而降,舞蹈達到了高潮;主要伴奏樂器,是用竹管編排而成的樂器“排簫”,舞有九段,九種變化,所以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的說法;后來這個樂舞經過周代的加工,成為后世“文舞”的代表作,影響很大,《論語》中還記載,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后,居然“三月不知肉味”,并評價它是一個盡善盡美的作品。
這些遠古氏族的樂舞,反映了充滿著青春與力量的斗爭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術禮儀。
2.原始舞蹈的特點
(1)粗狂簡約的形式
原始人的舞蹈,并不單是為了審美,這些表情達意的形體動作是原始人發泄本能的情緒情感和實現生存欲望的必要手段,也就是說,先民們維持生存的一些方式,包括采集、狩獵、起居,以及最原始的愿望、要求、情緒顯現,都是依靠身體動作機能發揮作用,所以,動作濃縮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緒和激情,孕育了原始舞蹈,而原始舞蹈又孕育了原始文化。
粗糲、神秘、狂放與率真,這在各地崖畫中表現十分明顯,是原始舞蹈的顯著特征,無論是圖騰舞、祭祀舞、狩獵舞、戰爭舞,還是完全沒有功利目的、僅以發泄情感、宣泄生命情調作純“疲勞性的動”的舞蹈,都不同程度地體現著這樣的美學特征。例如,在內蒙古陰山崖畫中,有一個殺掉戰俘祭祀神的畫面:一人興奮起舞,腳下一顆滾落的人頭,被砍掉頭顱的尸體張臂置于另外三個舞者的上方。
早期原始社會中,沒有專業的舞者,原始舞蹈一般都是集體的群眾性活動。原始舞蹈和音樂、詩歌是密不可分的,具有載歌載舞的特點。
(2)巫術禮儀與原始舞蹈
當原始人還不能正確認識和控制自然力量的時候,就產生了原始的信仰和宗教觀念。在原始氏族中間,這種信仰的儀式與禮儀通常在舞蹈中得到直觀的體現。
除了依靠崖畫上的形象,我們還可以從一些歷史資料和至今仍保留著氏族社會遺制的邊遠少數民族的風俗中來了解原始舞蹈的風貌。據記載,薩滿跳神時,身穿神衣,頭戴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邊跳躍,邊吟唱,音調極其深沉。當鼓點逐漸加快時,薩滿下巴哆嗦,牙齒咬得咯咯作響,雙目緊閉,周身搖晃,表現出神靈附體時的痛苦情狀。每至極處,薩滿會雙腳頓地,蹦跳不已,并往返奔竄,急速旋轉,揮舞雙臂,東擋西擊,嘴里還發出噗嗤噗嗤的用勁的聲音。其神衣上的綴飾物件,鏘鏘撞擊,情狀異常緊張。有時薩滿幾乎昏厥,經人扶起,仍然掙扎著繼續。有時候,由眾多薩滿集體跳神,其景象更為壯觀。
(3)勞動與原始舞蹈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我們的祖先——猿人,在求生存的勞動實踐中,學會了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這就使人與動物區分開了。大腦逐漸發達,肢體直立,腳和手有各自不同的用處,使人具備了便于勞動的身體和可能舞蹈的形體。
勞動是人類之母,也是藝術之母。人類的祖先在勞動中,發現美、創造美、體驗美,領略和享受勞動的歡愉和快樂。勞動先于舞蹈且給予了原始先民創造舞蹈的原動力。勞動不但創造了舞蹈的表現形式,培養和發展了人類創造舞蹈藝術的才能,陶冶了原始人對舞蹈的賞析能力,也為原始舞蹈提供了動作以及動作的內容和節奏。勞動的節奏和呼號,也為音樂和詩歌提供了音調和韻律。
3.原始舞蹈的社會意義
(1)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
原始舞蹈在今人的眼中,充滿了一種野性的美,但對于原始人來說,審美或藝術創作并不是他們跳舞的目的。原始人跳舞,完全是出于一種祈求幻想,一種相當實用的目的與需要。例如《尚書》所記的“干羽舞”。禹繼舜位以后,有苗部落不服管轄,舜命禹率兵征討,和有苗交戰三十天,未能征服有苗。最后,堯、舜采納建議,收兵回師,大施文教,改為讓人拿著盾牌和羽毛在臺階上跳舞,以文克武,以德化人。七十天后,有苗歸順了。戰爭舞一般是在戰前或戰后舉行,戰前多是一種軍事演習,戰后則多是慶賀勝利或者刺激復仇的斗志;而戰爭舞的盛行與原始社會的相互爭奪、殺戮密不可分。
原始舞蹈真實地再現了勞動生產、捕獵的全過程,這不僅重復體驗斗爭與勝利快感,更以此來傳授勞動和狩獵的技能,并以此感染和鼓舞集體。原始舞蹈還有鍛煉武士、教育兒童的作用:原始先民艱苦的生活條件要求每一個成員具有強壯的體魄和健全的意志,并且從小就培養勞動的知識和習慣。同時,原始舞蹈記錄歷史,有著向氏族后代進行傳統教育的效果。又如《陰康氏之樂》、《呂氏春秋·古樂》記:“昔陰康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故以舞以宣導之。”可見舞蹈最初還被作為強身健體的手段。
(2)生息繁衍的生命激情
原始舞蹈的基本出發點在于通過舞蹈的實用功能,有力地促進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它體現著高度的生命情調,因為原始人跳舞,在于實現人的生命本質,追求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舞蹈使他們在自身肢體的運動中感受生命的真實與偉大。原始舞蹈是在人類生存發展的目標刺激下生命情調最直接最熱烈最純粹最充分的表現。它的情感表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模擬再現,如模擬再現戰爭或狩獵過程,另一種是力動表現,這是一種劇烈的、緊張的、疲勞的動,是一種感受生命的真實的途徑。因此聞一多先生將原始舞蹈的性質總結為四點:以綜合性的形態動員生命;以律動性的本質表現生命;以實用性的意義強調生命;以社會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可見,原始舞蹈是生命情感的活力與基調,展現著一種崇高的美,一種令人激動、震撼、敬畏和神秘的美,是不折不扣的生命之舞。它演繹了人類幼年時期為生存而戰、為生命而斗的艱苦卓絕和壯麗慘烈。原始舞蹈創造了人類早期的審美文化,那種極致的生命關懷直至今天,仍應是現代人的一種終極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