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日記(上冊)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自序
2014年9月初,和一位大陸朋友在微信上談起每天可以讀一點什么書時,我建議每天讀一段《論語》。朋友就順勢提議讓我每天寫一段讓大家看,就這樣我開始了一連五百多天(中間只因為我外出旅游而中斷了幾天)的《論語》寫作(2016年1月9日發最后一篇)。于是,每天晚上寄給海峽兩岸的親朋好友,所以成為“《論語》日記”和“《論語》日寄”,也成為親朋好友的“《論語》日讀”。寫完后,朋友又建議將過去發過的稿子再加以編輯,申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命名為“《論語》日記”,就這樣有機會跟更廣大的讀者見面。出版社的朋友讀到了,也覺得可以出版,于是這本書就如此因緣際會誕生了。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一樁美事。
原先的前幾篇的寫作都很隨興簡要,經過朋友的反映,以及自己的想法,慢慢形成了一種格式。這次趁著出版之前,又將前幾章重新寫過,以達成全書體例上的統一。
首先我會說明各章的題旨。這是注釋《論語》的幾位前輩做過的事情,如皇侃(488—545)和邢昺(932—1010)。我的意見未必和他們相同,所以也在一開始提醒讀者。
其次是白話翻譯。這是我原來前幾篇都沒做的事情,后來有朋友反映實在不容易懂,我想想就從善如流,現在都全部加上,除非太過淺白或者無解。我的解釋加了很多背景的說明或是我想象中對話人物的表情,以便能幫助讀者對每章的內容有更清晰的理解。碰到有不同解釋的章節時,我會盡量選擇我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有時幾種解釋看起來都合理,我就一起放入我的白話翻譯。
我的白話翻譯是根據我對各家古注的解讀之后所做的判斷。所以在白話翻譯之后,我就比較各家對于關鍵詞的解釋。這個部分我參考的是黃懷信先生編的《論語匯校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特別是其中收羅的何晏(195?—249)、皇侃、邢昺、朱熹(1130—1200)、劉寶楠(1791—1855)、戴望(1837—1873)、程樹德(1877—1944),以及黃先生自己的解釋。讀者從本書也可以看到古今注釋家的異同和演變。這也是古人智慧可以啟發我們今人智慧的部分。
接著是我遵循先師愛新覺羅·毓鋆(1906—2011)“依經解經”的教誨,從《論語》的其他章節或其他先秦兩漢古籍找到相關的章節來印證孔子每章的想法。我原先受益于楊樹達先生的《論語疏證》,后來更得力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網站的搜索引擎。除了關鍵詞之外,我也借由網站的資料,搜尋到相關的人物故事和歷史背景,讓我們對于《論語》有更全面的了解。
最后是我自己的一點感想,我戲稱比毓老師提倡的“依經解經”多一個字的“依經驗解經”。有時回憶起當初在師門讀書時老師說的話,有時感嘆于當今社會的現況,也算是我讀《論語》之后的“興、觀、群、怨”吧!
每章的附錄原先只是當作我言之有物的證據。后來想想應該可以讓有心更上一層樓的讀者去細細品味,所以就堅持留著。
全書最后放了三篇附錄,原先也都是我為了自己讀《論語》所準備的:“附錄一”是歷代對于《論語》分章的對照表,我選定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的分類,算是其中分章最多的一種,參考其他版本的朋友,可以知道這種差異并不是錯誤;“附錄二”是孔門弟子在《論語》中出現的章節、次數和其他相關統計資料;“附錄三”是孔門弟子的世代位置,這可以幫助讀者認識到孔門弟子彼此在年齒上的關系,這對重視長幼倫理的孔門,應該是很重要的信息。
讀者會發現我對有些章節有不同于前輩注釋家的理解。我都是有著經典或是經驗上的依據。請大家能平心靜氣地看待我所提供的依據。如有不同意見,也歡迎批評指教。讓我們能在討論之余,增加對《論語》的了解。
這本書是原來天天晚上發給朋友的。怕朋友遺忘某些故事,再加上這樣的故事都很重要,所以難免重復叮嚀。
從寫完本書初稿之后,我開始動念:“對于《論語》我還能做些什么?”于是每天早上用鋼筆抄一章《論語》,每周一次抄寫七章毛筆小楷,兩篇一起在每天早上發給朋友,一起共勉。各位讀者在讀《論語》之余,也可以想想對于《論語》自己還能做些什么。
最后要和大家共勉,孔子教誨的重點不是“知”,而是要“行”,特別是要將書上學得的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消極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加上平等對待所有人,這樣我們才能共同為彼此(家人、國人、天下人)的未來共同奮斗,讓我們大家都來做個孔子教誨的“悅樂君子”。
這本書的完成還要特別感謝幾位朋友:邵紅當初的提議和后續不斷地支持,劉剛一直以來的各種支持和鼓勵,麒淳幫忙編輯賞心悅目的微信公眾號“《論語》日記”,還有海峽兩岸其他各個群里面的朋友:“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