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的真相:釋夢的理論與實踐
- (比)米杉
- 1382字
- 2025-08-08 15:24:26
三、一些重要的“夢的事實”
1. 每個人每晚都會做夢,甚至盲人和嬰兒(他們的睡眠大多是在快速眼動睡眠期)也會。不記得任何夢并不意味著你不做夢。
2. 夢是不可缺少的,沒有夢可能預示著或導致人格障礙。
3. 無論我們是否記得夢,夢都參與了我們的內在過程,平衡我們的能量,擴展我們的意識,激發我們的生活。
4. 夢的體驗包括潛意識的學習過程,對覺醒時的意識和感受有著持久的影響。
5. 夢可以被作為診斷和解決生理或情緒問題的工具。
6. 存在不同類型的夢或類似夢的體驗,這兩者間需要區分(見下章)。
7. 不是所有的夢或類似夢的體驗都是“有意義”的。
8. 我們傾向于認為所有被記住的夢都潛在地攜帶了訊息,所以請把它們記下來并進行探索。
9. 醒來時記住的夢,經常是不到5分鐘就忘記了一半的內容。如果沒有用什么特別的回憶方法,10分鐘后可能就忘了90%,甚至100%。
10. 正好在快速眼動睡眠期后醒來的夢者比那些一覺睡到天亮的人,更能夠生動準確地回憶他們的夢。
11. 夢作為我們右腦功能的表達方式,以多維度的語言即感受、意象和多水平的聯想表達自身,而非線性詞語和概念(這些是左腦的屬性)。
12. 夢中(特別是在“瞬間夢”中)的時間知覺與我們在覺醒狀態下的時間知覺是不相符合的。瞬間夢通常只用到覺醒狀態下幾秒種的時間。
13. 乍一看夢中怪異的情境時,我們覺醒的左腦經常會覺得我們的夢毫無意義。不過,當我們應用一些解讀的關鍵要素,把右腦語言轉譯成左腦語言時,經常就會發現非常準確的意義,可以探索到相應的訊息。
14. 每個夢者都是獨特的,每個夢都依賴于夢者當時生活的狀態。諸如年齡、宗教、教養、語言、性別、文化、政治、社會、季節氣候,特別是個人的興趣和觀念在夢境內容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15. 不過,人類分享了很多集體記憶,以及共同的經歷與渴望,這使得我們可以識別很多夢中隱喻性語言的共同模式。
16. 孕婦經常有更為強烈和生動的夢。
17. 從生理學方面看,研究者發現,在快速眼動睡眠期,男性一般會有生理勃起,女性的陰道血液流動會增加,這一生理反應不與任何性夢內容有關。
18. 對大多數兒童而言,懼怕黑夜是常見的。一般會從3歲開始直到10歲。這種恐懼通常會發生在深睡期。兒童沒有完全覺醒,無法清楚記得任何事情。雖然這些恐懼的潛在原因還不清楚,不過這可能與情緒和智力還未得到充分發展的兒童的脆弱易傷性有關。另外一個因素可能是他們較強的敏感性,以及他們對潛意識記憶和感受的開放性:他們感知到圍繞在人類周圍的焦慮,這是人類很久以來的體驗的一部分。他們捕捉到這種體驗,未經內在安全機制過濾,這一機制也并未得到充分發展,他們便經歷到這種體驗,因而遭遇對黑夜的恐懼。
[1]哈特曼,E.(1973),《睡眠的功能》(The function of sleep),紐黑文市,耶魯大學出版社.
[2]見神經解剖學家吉爾·博爾特·泰勒(Jill Bolte Taylor)的文章《洞見一現》(A Stroke of Insight)。
[3]麥克雷(McCrae),1994年;哈特曼,1995年。
[4]布拉格羅夫(Blagrove,1993,1996),多姆霍夫(Domhoff,2003)。
[5]我把“本性”定義為超越于“人格”而難以定義的那部分。如果我們將“人格”定義為:基于我們基因、種族、群體和家族的遺傳,我們個體的記憶、后天學習獲得的模式和技能,我們生理、情緒和智力的特點,由這些組成的個人特點……我們生活經驗中所有這些方面都是在持續變化的,都是非永久性的,都在此消彼長著……我們還有另外一部分超越于此,恒定不變,能夠覺察并整合任何生活經驗。我們的這一部分是超越身體、超越情緒與感受、超越思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