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萬法唯心造,情緒來源于看法

我們都渴望成為內核穩定的父母,然而,在面對孩子時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這讓我們深感痛苦與無力。以往,我們對自己的情緒缺乏覺察,每當外界有刺激出現,情緒便會瞬間在頭腦中占據上風,理智也隨之消退,讓我們仿佛被一只無形的手操控,變得如同情緒的提線木偶一般。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的情緒幾乎完全依賴于潛意識的自動反應,這時的我們就像蒙著眼睛開車,既不知道何時會掉下懸崖,也不知道何時會開進海里,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都在盲目與混亂中進行。

然而,一旦我們開始自我覺察,就像揭開蒙著眼睛的眼罩,頓時就能看清道路和方向了。這時,我們育兒的過程就能從無意識轉變為有意識。

覺察能夠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情緒來源于哪里,是情緒調節的開端。

成為情緒的觀察者

當你看見河,你就在河之外;當你看見山,你就在山之外;當你可以看見自己的情緒,你就在情緒之外。如果你能有意識地把自己從情緒中抽離出來,你就成了情緒的觀察者。

覺察是一個內觀的過程,是個人成長和改變的基礎。覺察不等于自我反省,它是不帶評判的看見。以第三方視角客觀地觀察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明確自己當下的狀態,就叫做覺察。

自我覺察分為兩個層面:淺層覺察和深層覺察。

淺層覺察就是觀察自己當下的情緒,給當下的情緒下一個定義。

比如,當一件事情觸發了我們的情緒時,我們就可以借此去內觀:當聽見孩子夜間咳得很厲害時,我此刻是焦慮的、擔心的;發現孩子糊弄作業時,我此刻是憤怒的、失望的;看見老師的來電時,我此刻是緊張的、害怕的,等等。當被發生的事件觸發了情緒時,我們作為觀察者,停下來給自己當下的情緒去下一個定義,這就是淺層覺察,是覺察的第一個層面。這非常簡單,我相信大家都能學會,接下來我要重點講講深層覺察。

深層覺察,顧名思義就是更深一步去觀察自己。它主要有兩個方向:(1)我的情緒來源于我的什么看法?(2)我的這個看法是由什么潛意識信念引發的?

一個人90%的情緒來源于他的看法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只是一種客觀或者中性的存在,沒有任何的意義,也沒有好壞對錯,這些所謂的意義和好壞對錯,都是我們人類賦予它們的。

萬法唯心造,我們看到的世界的樣子就是我們內心的投影:

從前有兩個秀才,他們進京去趕考,在路上走著走著,就遇到了一支出殯的隊伍。

秀才A看到這支出殯的隊伍,心里就產生了一個看法:“哎呀,好晦氣呀,我今天怎么那么倒霉?”

這個看法影響了他的情緒,他越想越沮喪,越想越擔心:“我今天這么倒霉,運氣這么不好,我考試會順利嗎?我能考上嗎?”

當他這么想時,他會帶著什么樣的情緒去考試?擔心的、恐慌的不自信的情緒受到這種情緒的影響他心緒不寧真的在考場上發揮失常名落孫山

秀才B雖然也遇到了同樣的事情,但是他的看法是什么?“棺材,‘官’‘財’,升官又發財,真是好兆頭!”秀才B覺得這是一個好兆頭:“升官發財,不就意味著我能夠高中嘛!”因此他越想越激動、越興奮、越自信。于是,他信心百倍地去考試,文思泉涌,超常發揮,結果真的金榜題名。

雖然這只是一個寓言故事,但它很好地詮釋了看法是如何引發人的情緒,情緒又是如何影響人做事的最終結果的。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其實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秀才A的故事——一個事件的發生,引發了我們內心的看法,這個看法點燃了我們的情緒,情緒讓我們失去理智,從而讓我們做的事有了一個糟糕的結果。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次的情緒爆發,看似是孩子在激怒我們,其實不然。比如,表面上看,是因為孩子發脾氣、耍賴,才讓家長情緒爆發,而當我們帶著覺察透過現象看本質時,我們會發現:不是孩子的行為引發了家長的情緒,而是家長對孩子行為產生的看法引發了他們的情緒。這個看法就是:我越是退讓,你越得寸進尺,挑戰我的底線。真正引爆家長情緒,讓家長對孩子大喊大叫的根源是這個看法!

客觀來看,孩子哭只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和情緒表達,沒有好壞對錯,然而家長對它的看法是有好壞對錯的。

同樣是情緒反應,為什么嬰兒時期孩子的大哭不會激發我們的憤怒?因為我們對他的行為沒有看法,也就不會受到情緒的干擾,所以我們會看到他大哭背后的需求:困了、餓了、拉了、腸絞痛了,等等,并會情緒平和地去幫助和照顧孩子。而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無形中就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很多看法,即使孩子的行為是和嬰兒時期一樣的哭泣,也會引發我們的情緒波動。

看法造成對抗,引發情緒

行為和情緒只是孩子內在需求和心態的外在反饋,它沒有任何好或壞、對或錯,然而對它們的看法有。看法會讓我們帶著好壞對錯的評判來解讀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從而造成親子間的對立,引發我們的情緒。

比如,孩子不愿意和長輩打招呼。不打招呼只是一種行為,背后對應的可能是孩子對不熟悉的人和環境的恐懼,這種行為沒有好或壞、對或錯。而我們一旦帶著“孩子不和長輩打招呼,就是沒禮貌、沒家教”的看法,對孩子行為不滿的情緒就會產生,我們越不滿,就會越強迫孩子打招呼,我們越強迫孩子,他就越恐懼,就越是不愿意打招呼,我們對孩子“沒禮貌、沒家教”的看法就越深,最終引發我們對孩子失望、憤怒的情緒。

再比如,當你給孩子講題時,孩子走神了。走神只是一種行為,任何人都會有走神的時刻,你在聽我講課時也會走神,這很正常,同樣沒有好或壞、對或錯的說法。可你如果帶著“孩子聽講題時走神,就是學習態度有問題”的看法,那么你的憤怒情緒就會產生。孩子感受到你的憤怒,其大腦應激狀態啟動,就更難以集中注意力。孩子越集中不了注意力,你的這個“學習態度有問題”的看法就越強烈,最終導致你情緒爆發。

看法讓我們戴上了有色眼鏡,不能客觀地看待孩子的行為、內心的活動以及真實的需求,甚至讓我們誤讀孩子的行為,給孩子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簽。當我們開始覺察,知道我們的情緒其實來源于自己的看法的時候,我們面對情緒,就邁出了從無意識狀態向有意識狀態前進的第一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城县| 锡林郭勒盟| 安阳县| 丰城市| 东海县| 辉县市| 威海市| 布拖县| 长寿区| 焦作市| 奈曼旗| 新巴尔虎左旗| 宁津县| 蚌埠市| 鹿泉市| 荃湾区| 乡宁县| 乌拉特后旗| 高雄市| 芮城县| 兴安县| 清徐县| 眉山市| 怀柔区| 平江县| 台中县| 长春市| 茂名市| 桃园县| 阳新县| 巴楚县| 杂多县| 竹溪县| 巫溪县| 永定县| 天峨县| 都江堰市| 陵川县| 鹤岗市| 浦城县| 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