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自我認同:3步激發內驅力,讓孩子自主學習
- 大雪教練
- 2814字
- 2025-08-07 18:14:11
·第二節·
踩下剎車,找到你的情緒開關
案例:
曾經有位家長哭著給我發信息,說她已經連續3天因為送孩子上學而上班遲到了。這3天每天早晨都像打仗一樣,讓她發著脾氣出門。在第四天的早晨,她終于因為孩子在上學路上蹲在路旁看螞蟻搬家而徹底爆發。她在小區人來人往的路上吼了孩子一頓,孩子因此哇哇大哭,她則只能連拖帶拽地把孩子弄進學校。毫無懸念,她上班還是遲到了。她說,她在上班的路上就在想,其實孩子只是好奇,給孩子一兩分鐘看螞蟻,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對上學根本沒有任何影響,她也不會上班遲到,反而是她和孩子拉扯、對抗的過程浪費了太多時間,導致她遲到。只是那一刻,她就好像失去理智了一樣,頭腦轉不過彎來。
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講過一個戰車寓言:我們的身體就好像一輛戰車,而我們的頭腦里有三個自我,分別是一位車夫、一匹白馬和一匹黑馬,黑馬象征本能,白馬象征情緒,車夫象征理性思考。在腦科學和心理學得到發展的今天,柏拉圖的這個寓言仍然適用:那兩匹一黑一白的馬就是我們的潛意識,車夫則是我們的理智。在覺察之前,讓頭腦中的“馬”,也就是潛意識去掌控我們情緒的方向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是沒有理智的,也不會思考和分析,只要受到刺激,它就會被觸發應激反應,開始不管不顧地奔跑,哪怕前面是危險的懸崖。潛意識的應激反應是我們情緒不受控的原因所在。
孩子擁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揭示我們尚未被解決的內在問題。如果養育孩子的過程讓你抓狂、讓你痛苦,這就可能意味著你有一些內在功課需要去做。
沒有無緣無故的情緒。每當有情緒出現,就說明你的某一個情緒開關被觸發了。這個開關一旦被打開,情緒就會自動開始運行,理智根本無法介入。只有找到能夠觸發這個情緒開關的看法,我們才可以自主選擇是打開它,還是關閉它。
找到你的情緒開關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都是對孩子發完脾氣以后,才后知后覺地看見孩子真實的需求以及想出最恰當的處理方法,卻沒有辦法在情緒爆發之前,就通過覺察來及時給自己的情緒踩剎車。
制作一張情緒表格,可以在這一點上幫助到你,它會像一個哨兵一樣,提醒你及時踩下情緒的剎車。
你可以在平時多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參考下表,嘗試給自己制作一張情緒開關表。你需要通過回憶引發你情緒的事件去覺察自己,并寫下觸發你情緒的看法,以及你是如何下意識地去應對的。你寫下的這個看法就是觸發你情緒的開關,如果你能夠根據這個表格(見表1-1),預判即將出現的觸發你看法的場景,提前給自己打好預防針,那么你在面對情緒時就不會那么無措。
表1-1 情緒開關

續表

只要我們能夠找到自己常見的情緒觸發開關,并且刻意留意,那么我們就能夠在情緒開關被觸發之前,有意識地去控制情緒。這就像給自己的情緒洪流安裝了一個閘門,是打開它,還是關閉它,都由我們的理智說了算。
刻意練習,嘗試傾聽心里的對話
接下來請大家跟我一起做一個覺察練習。請大家把自己帶入以下的情境中,跟著我的節奏,去聽聽自己心里的對話,學習覺察自己內在的看法:
你正在上班,突然收到了孩子老師的一條信息:某某家長,您好,某某今天又不遵守課堂紀律。舉手后,老師沒有請他發言,他就在下面大聲插話,老師批評他以后他又和同桌講小話,影響其他同學聽課,請家長注意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
在你收到老師信息時,你的情緒是什么樣的?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又是什么樣的?
花一分鐘的時間,去覺察一下自己,再接著往下看。
我相信,基本上百分之百的家長在收到老師這樣的信息的時候,心情都是慌亂的,心里一定會有情緒的起伏。我們對此有情緒很正常,當孩子的老師找我反映孩子在校的問題時,我也會慌亂。可我們不能任由這股情緒“作妖”,讓自己被它操控,我們要從此刻開始讓自己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情緒。
首先,請大家嘗試去做淺層次的覺察,給自己的感受下一個定義。
有的家長會對此感到非常擔心、焦慮,有的家長則會感到憤怒,無論產生了什么情緒,我們都要誠實地定義它,這是淺層覺察。
好,接下來我們再來做更深層次的內觀:去看看我們心中產生了什么看法,并把觸發自己情緒的看法記錄到表格里。
這個時候我們要做什么事呢?我們要去看:我的什么看法引發了我這樣的情緒?
請大家盡可能去回憶孩子的老師聯系你的時候,你情緒波動的感覺,把自己帶入這個情境,覺察自己的看法。請花兩分鐘去思考自己的看法,你可以把它們記錄下來:
這個看法有可能是害怕老師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不好的印象,繼而覺得是家長沒有把孩子教育好;
也有可能是怕老師給孩子貼標簽,針對孩子,導致孩子在學校的日子不好過;
也有可能是擔心孩子跟不上學習進度,孩子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課效率低,學習進度就會落后,成績也會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
請你嘗試去傾聽自己心里的聲音,去捕捉自己的想法,覺察引發自己擔心、焦慮情緒的看法是什么。
事情發生后,我們心里這些嘀嘀咕咕的聲音,其實就是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也是觸發我們情緒的開關,只是過去我們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它們,而現在我們要有意識地去留意和記錄它們。
制作你的情緒開關表
在事件發生時,你就可以按照前面的步驟,由淺到深去覺察自己,并按照表1-2給自己制作一個情緒開關表,這樣你就能對觸發自己情緒的事件和自己的情緒開關越來越了解,從而大概率地避免無意識主導下的情緒爆發。
表1-2 個人情緒開關表

潛意識信念引發看法
通過覺察,我們會知道,我們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的情緒并不僅和孩子行為相關,還和我們對孩子行為的看法有關。那么,我們的這些看法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你的看法,其實是你內在潛意識信念的投射。
潛意識信念投射,是指個體在潛意識層面將自己內心深處的信念、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或外部世界中的現象。通過潛意識信念投射,個體可能將自己無法實現的愿望、恐懼或不滿歸咎于他人或外部環境,從而逃避面對和審視自己的內心。
兒童時期是潛意識信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讓·皮亞杰(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和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都強調了早期經驗對個體發展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經歷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那些引發我們情緒的看法,大部分可能都和我們童年時期建立起來的潛意識信念有關。
比如,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會莫名地煩躁,那么你的煩躁就可能是你潛意識信念的投射。也許你童年時期的情緒不被父母接納,甚至你哭泣時會受到父母的指責和埋怨,這讓你覺得哭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那種不被看見的憤怒、不被理解的委屈以及無法釋放的情緒,會逐漸內化為你的潛意識信念。當你有了孩子以后,孩子的哭鬧就會喚醒你這部分的潛意識信念,繼而讓你把它投射在孩子身上。
潛意識信念是你看法的來源,也是影響你情緒的最根源的東西。
根據我指導四千多個家庭育兒的經驗,我把家長在育兒中最常見的潛意識信念分成了四類,分別是:(1)對錯;(2)完美;(3)回避;(4)恐懼。
接下來,我會逐一詳細分析和拆解這四類潛意識信念,帶著大家對自己的情緒做深層次的覺察,只有把覺察做到位,看見自己情緒的來源,我們才能運用區分的方法給自己轉念,消解自己的情緒。